硅谷女程序员:年薪100万是真的,过程挺煎熬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6月30日 9点2分 PT
  返回列表
76238 阅读
26 评论
真实人物采访

我是曼曼,23岁武大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沪漂”。

我拿着4000的工资,躺在拥挤的出租屋里,幻想自己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虽说是白领,可一年忙到头,辛苦赚来的钱,大半都交给了房东。

想在上海安家,犹如痴人说梦!

27岁,我绝望了,放弃5年+3年的建筑师专业,重新选择赛道。3年后,我从一贫如洗的留学生,成为了硅谷一名年入100万+的高薪程序员“码农”。

留学不是走向“高人一等”的生活,而是磨练了意志,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这就是我,一个在美国打拼的武汉姑娘)

1989年,我出生在武汉,是家里的独生女,爸爸是转业军人,妈妈是护士。

武汉是个夏热冬冷的地方,有太多太多的美食,热干面、三鲜豆皮、糯米鸡,油条......我最爱油条蘸米糊,吃完后感觉一天都带劲。

整个中学时代,我的成绩一直中等偏上。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记得初二的十一黄金周,数学老师布置了20套试卷,妈妈陪着我,一道题一道题地给我讲解,把二元一次方程捋了一遍又一遍。

在妈妈的耐心辅导下,我就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成绩突飞猛进。120分的卷子,第二名99分,而我是满分过,一时感到自己风光无限。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天下到底有多大呢?少年时期的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我和爸爸妈妈的合影)

2007年高考结束,成绩还算优异的我,发挥一般般。我以只比分数线多1分的幸运,考上了武汉大学建筑设计专业,开始在“理工女”的路上乘风起航。

在大学里,除了学习,我还认识了很多来自五湖四海,操着不同口音的同学。她们分享各地的新奇事,让我耳目一新。我想,只要有机会,我很乐意去一线城市看看。

2012年,我大学毕业了,想着在武汉呆了都23年了,趁机跳出熟悉的圈子,增长见识。

一直以来,我更喜欢南方的城市。于是,在上海和北京之间我选择了前者,正式成为一名“沪漂”。

那时候,建筑专业非常抢手,一天可以有3个面试,一周就能拿到offer,找工作非常容易。

(2012年,我在上海的公司主持年会)

我的第一家公司是一家设计院,到手工资4000多,每月除了吃喝,剩余的钱基本全用来交房租。

那会的工资是底薪加上年终奖五五分,可老板在年终总结会上说,因为效益不好,年终奖发不出来。消息一出,很多老员工选择了辞职。

没钱的时候就像堵车一样,寸步难行,我也随大流来到了第二家公司。

这个公司也是建筑行业,007工作模式。从0点到0点,一周7天不休息,俗称24小时随时待命。

在上海,我可以通宵赶图,第二天早上交一套完美的方案。但是同组的男同事更拼,熬完通宵后,还能拿着成品图,赶着飞机去和甲方汇报。

这样的工作强度,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并且一干就是3年。按照预期,每年我们都会涨薪。那时候的我年薪是12万人民币,下一年就能涨到15万,再到18万。

(我和爷爷奶奶的合影)

可就在我离买房梦更进一步的时候,却遇到了建筑行业整体都不太景气的问题。公司有的人年薪直接从9万减到了6万。在上海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我的买房梦彻底破碎了。

那段时间特别煎熬,我深感无奈。不过我更不想回到老家,过那种一眼能望到头的生活。

我想起了一个跟我玩的很好的大学同学,她一毕业就去美国读研,如今已经在行业顶尖的公司工作了。而我工作了3年后,还能有这样的机会么?有些差距并不是我靠后天努力就能追上的,也许应该换个赛道重新出发。

那时候,一则高薪程序员的笔记引起了我的注意。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左思右想,继续留在上海?还是出国留学?

从建筑业转到码农,这是完全两个不一样的赛道。去美国大概两年时间,成本就要60万。投入不光是时间上的,还有金钱上的。因为一旦试错失败,代价未免也太大了点。

(我刚到美国的时候,才安顿下来)

孤注一掷,万一成功了呢?犹豫是短暂的,我选择后者,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因为是零基础,我只能接受转专业的学校。万幸的是,我不仅低分过了研究生入学考试,并且顺利拿到了一所学校给的offer。

接下来就是学费的问题了。好在我的爸妈一直都很支持我,当时第一年的学费30万,家里只有20万,于是,爷爷奶奶还有亲戚一起也支持了10万。对于我的选择,他们都默默支持。

我也为有这样开明的爸妈而感到骄傲,他们没有在我26岁的年龄让我回到武汉给他们养老,更没有像很多爸妈一样逼着去相亲,他们给我了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

办理好签证后,我便独自一人来到了美国芝加哥,开启了异国他乡奋斗的日子。

(我在图书馆门前)

美国学校是不提供住宿的,幸好我提前在网上找好了房子。很多人如果不这么做的话,第一天肯定是要流落街头。

即使租公寓,里面也没有家具,很多人第一天都是睡在地上,想要领包入住基本不可能。

没来美国前就觉得这里是“穷乡僻壤”,啥都需要自己带。老干妈、红糖、卫生巾,连10斤重的电饭锅都带上了。结果,发现这里的中国超市啥都有。

由于我是跨专业的,上课的内容是0基础的计算机。再加转变成英语教学,我不仅先要消化英语表达的内容,还得往计算机的专业知识上面靠。

第一天问就感觉云山雾绕,着实给了我一个不小的打击。

(我刚去美国住的一个公寓)

那时候有不少同学和我一样,半路出家,但是选择的那一刻,也就意味着我们要比别人付出的多的多。为了尽快适应,我们好多同学会约了一起学习,互相帮助,熬过了一个又一个漆黑的夜。

记得刚来这里的时候,正好是我的生理期,因为量大,每次都会把裤子、床单弄脏。这种情况要及时用热水洗,可没这条件。我就用冷水把脏的地方一点点搓掉,再用牙刷去刷床垫。可因为染的太深,怎么也擦不掉,眼泪也不自觉地留下来。

那时候如果找个洗衣机,洗要2刀,烘要2刀,人民币差不多30块钱。可我刚到美国,还不习惯这样的高消费,更何况学费还是借出来的,能省则省。

这里没有夜夜笙歌,有的只是上课、图书馆、买菜做饭,和对家人的思念。

(我在纽约旅行)

要说学习,就像吃辣椒,一开始可能会很辣很苦,慢慢地也就适应了。

学习之余,我也感受到了美国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在芝加哥,大家无论下大雨还是大晴天,都不打伞。有一次下了中到大雨,我看见学校的保安还像散步一样闲庭信步。

可后来发现,即使是大夏天,紫外线特别强的时候,他们也不打伞。怪不得这里的雨伞销量那么低,他们会认为打伞特别碍事,下雨的装备就是帽子、短裤。换句话说,和平时没什么两样。

两年多的留学生活过的飞快,毕业后,我也面临着找工作的困扰。如果再过1个月我还没找到工作,就得带着一张价值60万的文凭回国。更难的还是身份问题,学生期间一直是学生身份,如果毕业了,身份问题就一直会悬在头顶。

(我相信明天会更好)

这时候,妈妈建议我去加州试试,并且又给了我1万刀。后来才知道妈妈是借了网贷,原来妈妈一直是我坚强的后盾。

这可能就是幸运的开始,因为来到了加州,我不仅找到了工作,找到了男朋友,还留在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硅谷。

来美国2年多时间里,我也结识了很多世界各地的朋友,也逐渐适应了美国的生活。一次在一个留学生的论坛里,我认识了一个沈阳的男生,顺势就加上了他。

他乡遇故知,亲切的普通话让我们很快就消解了初识的陌生感。他性格很幽默,时常给我带来欢声笑语。不久后,我们确立了男女朋友。

我在人生低谷期,没钱没工作。男友一直鼓励并支持着我,给我自信,帮我建议。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美国亚马逊,跨境电商,正式成为一名程序工程师,也就是“程序员”“码农”。

我在的是个新组,独立负责一个项目的模块,经理和同事也都很友好。预计再过半年,产品就会发布,而我也可以升职。

工作爱情皆顺利,我感觉达到了人生巅峰。可好景不长,疫情爆发。我虽身处他国,却时刻担心家人,心系祖国,每天都关注疫情的发展趋势。

(寿司,14刀一个,美国的物价不便宜)

而我也因为签证的问题,被迫停职。那时候很多人看到如果女朋友有身份问题的话,都选择了分手。男友把我带到了夏威夷的星空下,向我求婚。告知钻戒店员,要带我去试钻戒,给我惊喜。

星光下,你许诺我一生一世,我必还你生生世世。特殊时期,我们戴着手套、口罩举行了婚礼仪式。

口罩下的婚礼,让人与人的距离隔开得很远,却让心与心贴的更近。它遮住了上扬的嘴角,遮不住满满的爱意。仪式简单,情意绵长。

好在风雨过后就是彩虹,几个月后我终于得到了签证批复,跳槽到了一家小厂工作。这里的职场相对友好,以中国人和印度人居多,也有少量白人。也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写代码累到“秃头”。

(和老公一起在健身房)

以前在亚马逊找人解决问题的时候,别人可能根本不会理我。但是这里不一样,即使是非同组的人都特别友善,会很积极提供帮助。

我更喜欢这样的企业文化。一到下午的时候,大家还会有下午茶时间,有马卡龙吃。除了产品要上线偶尔加班,平时基本很少加班。

有了稳定工作后,我和老公也买了房子。双方爸妈都赞助了一些房子的首付,再加上自己这几年的存款,我们的房子有180平米,是个100多万美金的独栋小别墅。没有公摊面积,两个人住非常宽裕。

这里的首付只要20%,年轻人攒两年的积蓄,也能努力买上房。

我们的小区算是比较新的,这边的包裹都是直接放在门口的,没有集中管理的地方,如果不及时取走,就会被别人当成零元购直接拿走。即使知道有高清摄像头,这样的情况还是屡见不鲜。

之后,我们也学会了如何保护好自己。

(油菜花开了,去看油菜花)

来美国这么多年,最想念还是家乡,因为那里还有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好在今年疫情结束,马上爸妈也会来美国和我们小住一段时间,带来家乡的味道。

人生其实是一个个选择组成的,最坏不过失败,可万一成功了呢?认真对待生活,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g
greentee
1 楼
研究生理工科不太可能接受本科是非相关专业的。我只能说这个女的没说老实话。
g
greentee
2 楼
女性,少数民族,还是转专业,公司招来点缀多样性的。15万美元年薪已经很多了。在国内工作都找不到,你还要怎样 [1评]
z
zjfeng78
3 楼
: 打码那个才是本文主人公,国内媒体都是拿女的照片吸引眼球
s
slimane
4 楼
他們哪個不比碼農幸苦?而且掙得比碼農多的真沒幾個。 大廠碼農成千上萬的四五十萬美元一年,你說的職位有幾個掙得比他們高?都不用提掙成百上千萬一年的往上升的碼農了。這幾年華爾街都給大廠跪了,你就別丟人現眼
a
abcxyz
5 楼
15万美元年薪在NYC,加州,交完税,刚够用。
E
Edmondon
6 楼
SB狗粮自媒体,百万人民币在硅谷就是底层
五十而立
7 楼
我进来就是想看一下是不是一百万日元的年薪,但是文章并没有交代清楚。
虎运河
8 楼
乱说。除非特牛,管你是什么大厂,没1-2年经验的过不了10万。不含奖金。3年工作经验以后连加上bonus 接近20万已经很好了。但重点是找到了公民结婚,要不然不能留在美国工作。
虎运河
9 楼
另外做码农不需要上大学或研究生的,信息差浪费了几时万人民币了。
g
great!
10 楼
美女,很好,继续努力!
邓波
11 楼
勒紧裤腰带留学
祖国花朵
12 楼
她加州找工作这个过程都没提几个字,倒是全文都是在提父母赞助。
R
RomeoGigli
13 楼
一天到晚就知道吃
g
granddad
14 楼
这年月无脑吹牛逼的人真多。其实自己动手查一下就知道,硅谷网上招聘的principal软件工程师年薪绝大多数都是20多万美元左右,超过30万美元都很少。 [1评]
g
granddad
15 楼
https://www.simplyhired.com/search?q=principle+software+engineering&l=san+jose%2C+ca+95132
没啥毛病
16 楼
说到最后也没交代100万是不是人民币。真会哗众取宠
没啥毛病
17 楼
: 没念过书的都可以做房地产开餐馆,你这么牛逼,挣的肯定比码农多咯? 说说有多少?
C
Cromwellgm
18 楼
我来总结一下:我有许多同事、同学在硅谷:a.年薪二十万没问题,花红一般比工资高 b. 两年买房,除非是硅谷新区,其他地方很贵 c. 裁员和跳槽很容易,每天有上百个LinkedIn 猎头来招聘,不存在失业问题。有太多的朋友都是滑铁卢大学毕业的在硅谷搞IT,但基本上都不是学电脑,一年税后收入是加拿大的几倍,不加班。本文内容相信是正确,中国人在国外,个人学历/能力都差不多,成功在于有胆量换专业,花时间考证,无论你现在是多大的年龄。
南方兔儿爷
19 楼
应该不是工作签证。
c
cromwellgm
20 楼
我是码农,工作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搞IT对中国人来讲不难,智力/数学基础足够。有朋友搞保险/地产经纪,更苦,和人打交道不是中国人所长,除非靠骗同胞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