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各地陆续公布高考分数及录取控制线,随后即进入紧锣密鼓的志愿填报阶段。
对于今年的志愿填报,受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冲击,不少考生不知道怎么填报志愿,担心自己选择的专业未来就业前景惨淡;还有考生和家长担心受出生人口变化的影响,自己选择的大学未来甚至会关门、消失,找不到自己母校。
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有这些考虑,是“积极信号”。这表明填报志愿不再只看眼前,只重录取,更要重视上大学后的学业发展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
对于志愿填报,通常有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意思是选择对了大学和专业,就成功了大半,然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挑战,应该有的理性态度是——选择重要,努力更重要。
哪怕考生被一所大学的热门专业录取,如果不努力培养自己适应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创新能力,也很难找工作,获得职业与事业的发展空间。
不少朋友问,今年填报志愿,人工智能是不是大热门?
从高校新增专业角度看,人工智能专业确实是近年来新增专业数最多的专业之一。但是,不能就此判断所有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都是热门专业,因为有部分高校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是盲目跟风、追逐热门,并没有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进行充分的论证。
很难说这些新增的人工智能专业能办出特色与高质量。因此,在选择专业时,要分析该专业的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情况,不能“望文生义”,盲目追逐热门。
另外,面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挑战,不是学了人工智能就有“金饭碗”。事实上,CHATGPT的出现,无疑会让一些只会编码的码农失业,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会“干掉”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显然不能再强调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因为这些知识和技能都可能在毕业生走进社会时过时,重要的是通过学会知识、而学会学习,培养、提升综合能力与素质。
每年高考季,都会有一些自媒体煞有其事地告诉考生和家长,不要填报哪些专业,哪些专业是天坑,普通家庭学生不能填报哪些专业,等等。这些所谓的志愿填报意见,除了博眼球之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考生和家长需要明确一个事实,我国高校是按招生计划进行录取,考生填报志愿,是信息不充分的博弈,最终被录取的大学、专业,很可能不是自己想进的大学与专业的情况比比皆是。
如填报某所大学的文科专业,具体录取专业包括传播学、德语、法语、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广播影视编导、汉语言文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等。在填志愿时,可选择6个专业填报,如果所有考生都不选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那么,在录取时,必然会有部分考生没有填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但被调剂到该专业。
而如果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不服从专业调剂,将面临很大的投档而被退档的风险。
所以,在缺乏双向选择的环境中,考生的选择权是有限的。发达国家大学招生,采取的是学生与学校双向选择的方式,学生可拿到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根据录取的学校、专业、奖学金等进行选择、确认,而我国的高考录取,学生只能拿到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在填报志愿时,考生并不能确切地知道自己会被哪所大学、哪一专业录取。
这带来的问题是,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虽然也要考虑哪个专业适合,但是会首要考虑能否被录取。关注录取。超过被哪所大学、哪一专业录取。要让考生能充分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专业,就必须推进录取制度改革。
在当前的高考录取制度之下,考生填报志愿,首先要结合自己的考分实力,确定自己的目标院校、专业,由于高校是按考生总分、排名进行录取,因此,名次是定位志愿的重要依据。在某些分数段,学生能选择的学校、专业有限。除非放弃填报志愿选择复读。
其次要分析自身的兴趣,这是十分重要的,但却是考生普遍缺失的。
很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根本说不出自己的兴趣,就连参加奥数竞赛获奖的学生,也有不少不选择数学专业,缺乏研究数学的兴趣。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盲目追逐热门,就和自身没有明确的兴趣直接相关。
再次要吃透高考录取政策和志愿填报规则,高考填报志愿是信息不充分的博弈,在填报志愿时,要根据本省的高考录取政策,志愿填报规则,合理地组合自己各批次的志愿,考生可填报的院校专业有上百个之多,但最终只能拿到一张录取通知书。
再就是进行长远规划,填报志愿不能只重录取,也不要寄希望于填报一个好专业,今后就一劳永逸。
今年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最终被录取的考生会达到1100万,这1100万学生未来就业如何、发展如何,关键要看他们进大学后的学业发展。
如果不努力学习,进大学后醉生梦死,那所有专业都是坑,而如果努力学习,在所谓的冷门专业中也有热就业、热发展。简单来说,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学历含金量必然贬值,但能力和教育可以升值,考生更要关注进大学后的学业发展,以此来规划当前的志愿填报。
作者|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各地陆续公布高考分数及录取控制线,随后即进入紧锣密鼓的志愿填报阶段。
对于今年的志愿填报,受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冲击,不少考生不知道怎么填报志愿,担心自己选择的专业未来就业前景惨淡;还有考生和家长担心受出生人口变化的影响,自己选择的大学未来甚至会关门、消失,找不到自己母校。
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有这些考虑,是“积极信号”。这表明填报志愿不再只看眼前,只重录取,更要重视上大学后的学业发展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
对于志愿填报,通常有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意思是选择对了大学和专业,就成功了大半,然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挑战,应该有的理性态度是——选择重要,努力更重要。
哪怕考生被一所大学的热门专业录取,如果不努力培养自己适应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创新能力,也很难找工作,获得职业与事业的发展空间。
不少朋友问,今年填报志愿,人工智能是不是大热门?
从高校新增专业角度看,人工智能专业确实是近年来新增专业数最多的专业之一。但是,不能就此判断所有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都是热门专业,因为有部分高校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是盲目跟风、追逐热门,并没有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进行充分的论证。
很难说这些新增的人工智能专业能办出特色与高质量。因此,在选择专业时,要分析该专业的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情况,不能“望文生义”,盲目追逐热门。
另外,面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挑战,不是学了人工智能就有“金饭碗”。事实上,CHATGPT的出现,无疑会让一些只会编码的码农失业,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会“干掉”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显然不能再强调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因为这些知识和技能都可能在毕业生走进社会时过时,重要的是通过学会知识、而学会学习,培养、提升综合能力与素质。
每年高考季,都会有一些自媒体煞有其事地告诉考生和家长,不要填报哪些专业,哪些专业是天坑,普通家庭学生不能填报哪些专业,等等。这些所谓的志愿填报意见,除了博眼球之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考生和家长需要明确一个事实,我国高校是按招生计划进行录取,考生填报志愿,是信息不充分的博弈,最终被录取的大学、专业,很可能不是自己想进的大学与专业的情况比比皆是。
如填报某所大学的文科专业,具体录取专业包括传播学、德语、法语、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广播影视编导、汉语言文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等。在填志愿时,可选择6个专业填报,如果所有考生都不选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那么,在录取时,必然会有部分考生没有填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但被调剂到该专业。
而如果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不服从专业调剂,将面临很大的投档而被退档的风险。
所以,在缺乏双向选择的环境中,考生的选择权是有限的。发达国家大学招生,采取的是学生与学校双向选择的方式,学生可拿到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根据录取的学校、专业、奖学金等进行选择、确认,而我国的高考录取,学生只能拿到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在填报志愿时,考生并不能确切地知道自己会被哪所大学、哪一专业录取。
这带来的问题是,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虽然也要考虑哪个专业适合,但是会首要考虑能否被录取。关注录取。超过被哪所大学、哪一专业录取。要让考生能充分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专业,就必须推进录取制度改革。
在当前的高考录取制度之下,考生填报志愿,首先要结合自己的考分实力,确定自己的目标院校、专业,由于高校是按考生总分、排名进行录取,因此,名次是定位志愿的重要依据。在某些分数段,学生能选择的学校、专业有限。除非放弃填报志愿选择复读。
其次要分析自身的兴趣,这是十分重要的,但却是考生普遍缺失的。
很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根本说不出自己的兴趣,就连参加奥数竞赛获奖的学生,也有不少不选择数学专业,缺乏研究数学的兴趣。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盲目追逐热门,就和自身没有明确的兴趣直接相关。
再次要吃透高考录取政策和志愿填报规则,高考填报志愿是信息不充分的博弈,在填报志愿时,要根据本省的高考录取政策,志愿填报规则,合理地组合自己各批次的志愿,考生可填报的院校专业有上百个之多,但最终只能拿到一张录取通知书。
再就是进行长远规划,填报志愿不能只重录取,也不要寄希望于填报一个好专业,今后就一劳永逸。
今年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最终被录取的考生会达到1100万,这1100万学生未来就业如何、发展如何,关键要看他们进大学后的学业发展。
如果不努力学习,进大学后醉生梦死,那所有专业都是坑,而如果努力学习,在所谓的冷门专业中也有热就业、热发展。简单来说,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学历含金量必然贬值,但能力和教育可以升值,考生更要关注进大学后的学业发展,以此来规划当前的志愿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