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节食不健身 美国小哥来欧洲一年瘦成闪电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5年4月18日 13点4分 PT
  返回列表
58745 阅读
6 评论
每日邮报

“我没有健身,没有节食,每天海吃海喝……结果我瘦了。”——Dave Alastair,一个什么都没做却在欧洲瘦成闪电的美国男人

听起来像玄学对吧?

但你要是真的看过Dave的照片变化,你可能会一边关掉Keep,一边怀疑人生:为啥我天天吃代餐、跳操,还是裤腰没松一厘米,而人家天天吃碳水、喝酒、零运动,却直接脱胎换骨?

这真不是玄学,这是生活方式的“地理差异反应”。

今天我们就用两个真实案例,来揭开欧洲“胡吃海喝不长胖”的秘密。

我们先说说这个美国男人——Dave。

33岁,一个生活在内华达州,在美时常年啤酒肚的普通男人。

他没有健身教练背景,也不是营养学博士,唯一做的事情是:

? 搬去了欧洲。

没错,他从美帝生活方式里抽身,换了个时区、换了个饮食环境,在欧洲生活了不到一年,然后就“被动瘦身”了。

他是怎么瘦的?

不是靠“早八晚八健身房”,不是靠“低碳生酮”,他是靠放纵自己瘦的。别喷,这话是他自己说的:

“我每天吃面包、起酥点心、鸭肉、奶酪、意大利面……喝葡萄酒和啤酒,也没上健身房,我甚至吃得比在美国更多。”

可奇迹出现了。他的“啤酒肚”消失,身体线条出来了,体脂下降,肌肉清晰,整个人的状态焕然一新,连脸色都红润了。

听起来像梦,但这是他的日常。

而且还有实验室数据支持:他去欧洲8个月后做体检,胆固醇从“警告区”掉到了“最优区”。

这事儿他自己也懵了。

于是他开始总结变化:原来是欧洲生活的细节,悄悄“动了手”。

如果你非要说,“他是个男的,我是女生,不一样吧?”

别急,马上给你看女生版本。

另一位名叫Richa Prasad的小姐姐,39岁,也从美国搬去了葡萄牙。几个月后,她的体重莫名其妙掉了20磅(约9公斤),而她甚至都没有减肥的打算。

当然,她没参加什么马拉松训练营,也没每天喝什么神仙代餐,她说自己只是“换了种生活方式”。

好了,我们现在可以确定一点:

无论是Dave,还是Richa,他们都不是靠节食 + 健身这套“痛苦组合拳”瘦下来的。

他们真正“做”的事情,是不经意间走入了欧洲生活节奏,而这个节奏,刚好修复了他们之前在美国搞乱的饮食和身体关系。

那么,他们到底做了什么呢?

总结一下,你会惊讶地发现,这其实是几个超级“不努力”但非常有效”的习惯:

? 吃得很认真,但从不“狼吞虎咽”

Dave和Richa都发现,在欧洲吃饭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仪式。

Richa就说,她刚到葡萄牙时,照着在美国的习惯,边走边吃边打电话,结果被路人投来迷惑的眼神。

后来,她才发现,在这里,没人边走边吃,吃饭是一件必须坐下来、专注进行的事情。没人催着你五分钟搞定午餐,相反一顿饭能吃一个小时,还得慢慢聊。

于是,她被迫开始慢慢吃,每顿饭从10分钟拉长到一小时,吃得不多,但吃得专注,吃得满足。这几点几乎就是饱腹感和不发胖的金三角喂。

毕竟,科学研究也显示,慢吃会延迟饥饿感,避免暴食;小份量食物减少胰岛素波动;慢吃的人肥胖率比狼吞虎咽的人低42%。

欧洲人可能不知道数据,但他们早就用“行为”内化了科学。

? 不节食,但也不暴食,生活节奏稳定才是真正“自律”对于Dave和Richa来说,他们在欧洲都发现了一件事,大家根本不讨论“节食”这个事。

这里的人认为美食是文化,不是“罪恶诱惑”。大家不会边吃芝士边说“明天多跑两公里”,也不会因为喝了葡萄酒就整夜内疚。

心理学研究显示:长期饮食焦虑+“补偿性运动”可能反而导致身体代谢紊乱。而“轻松吃饭的人”,反而更容易形成良性饮食节律。

也就是说,要吃得没有负罪感,这种节奏,本身就把你从“情绪性进食”的深坑里拉出来了。

此外,Richa形容欧洲人的生活节奏是:“持续的中速行走,而不是忽快忽慢的冲刺。”

而慢生活=低压=激素更稳定,而激素稳定=代谢正常=不易囤脂。

很多人在欧洲“突然变瘦”,其实是压力缓解后身体自然修复的反应。而且,生活不卷,焦虑就少吃一半,这也是现实。

? 吃得“干净”比什么都重要

Dave 说过一句很有代表性的话:“我在美国吃的早餐谷物,其实就是糖和玉米浆的组合,但包装看起来像是健康食品。”

而在欧洲,他吃的那些面包、奶酪、意大利面……虽然热量不低,但材料单纯,没什么花里胡哨的添加剂:

面包就是面粉+酵母;奶酪就是牛奶+发酵菌;火腿是晒出来的,不是化出来的;甜点也是真黄油、真鸡蛋,而不是人造香精。

他们吃得高热量,但食物没有“欺骗”身体的加工成分。

相比之下,Richa也发现:以前在美国吃薯片、零食、外卖,嘴巴爽了,但身体更虚了;现在在葡萄牙,吃黄油、喝红酒,身体反而更轻盈了——这不是魔法,是食物结构的反差。

所以,不是欧洲人吃得少,而是他们吃得没那么“过度加工”。

越天然、越少添加、越靠近食物原型,身体负担就越小。这正是“吃得饱还不胖”的第一秘诀。

? 在生活里“顺便运动”

这是两人都强调的一点:Dave说自己在欧洲“被迫走路”,因为哪哪都得走;Richa则说她每天都在散步,从来没想过“今天要不要动一动”这种问题。

他们的身体活动,是自然发生的:

去咖啡馆走10分钟,去超市走15分钟,晚饭后溜达20分钟,城市本身不以“方便”著称,而是以“走得舒服”著称。市中心不能随便开车,走路更方便;地铁+公交发达,步行接驳;露天咖啡馆、菜市场、美术馆……全都需要靠脚完成“探索”。

这看似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的“低强度持续活动”是减脂的关键之一。

相比之下,美国的城市是“开车城市”。出门=开车,逛街=开车,超市买菜=开车,日常消耗几乎为零。

这赤果果的对比……

最后,他们都强调了一个共同感受:“我没有觉得自己在减肥,我只是生活得更顺了,身体自己回到了它喜欢的状态。”

So,Dave和Richa的故事,最有价值的部分不是“他们去了哪”,而是他们生活中被激活的那一套健康逻辑。

这么看来,也不是需要搬到欧洲才能变瘦,懂生活就可以。

为啥一定要笔名
1 楼
屁, 歐洲男性超重和肥胖率(63%)高于女性(54%)。
t
tinyL
2 楼
去印度,能瘦成大肠杆菌……
网络巡抚
3 楼
如果结果数据是真的,那也都是个例,正常变胖是比较容易,胡吃海喝加不运动,还能瘦成闪电,简直就是胡说八道,制造新闻吸引流量.
s
summerheater
4 楼
看来就应该哪来回哪去
金拱门汉堡包
5 楼
欧洲的节奏慢是真的,都是靠以前抢来的财富堆起来的,很快就要消失了。再不认真工作,非洲人都不爱去你们那儿了
R
RM
6 楼
美国中下层吃饭时间空间不够,只能吃快餐。 《我在底层的生活:当专栏作家化身女服务生》2001作者芭芭拉·艾伦瑞克 “在贫穷的世界里,就如同物理学所讲的一样:起始点的条件决定了一切。也就是说,如果你攒不下两个月的租金去租房子,那就不得不按天、按周付高价,住旅店房间;如果你只能租一个房间,没有厨房,你就只能吃快餐,而不能自己煮食物吃。如果你没有钱办健康保险,那你看病就会非常贵。这就是恶性循环。结果,作者发现,除非自己打算睡在车里,否则就要找另一份兼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