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此前,电影《流浪地球》
收获了一波不错的票房,
相信不少观众都被影片中“地下城”的,
独特风景深深吸引。
而在澳洲最干旱、最热的南澳,
有一座叫Coober Pedy的小镇,
就拥有电影同款地貌,
是世界唯一一个地下城。
小镇原名为“KUPAPITI”,
源于澳洲原住民的语言,
意指“洞里的白人”。
最早,小镇盛产一种叫opal的宝石,
吸引了大批淘金者前来开采。
而开采过后留下的山洞,
后续被改造成旅馆、教堂等。
这里有火星般的地貌,
加上昼夜温差特别大,
人们全部居住在地下洞穴避暑避寒,
简直就像电影里面世界末日的情景。
在90年代,
还曾有一批华人,
横跨六千多公里移民至此,
Wilson便是其中之一。
而他更是亲身讲述,
在地下城的生活体验......
1
熬住着个荒无人烟的小镇,
藏着价值连城的宝贝
被誉为“澳大利亚和世界的蛋白石之都”的Coober Pedy库伯佩地,原先只是个片鸟不生蛋的不毛之地。
直到1915年,有人偶然在这里发现了蛋白石矿(opal),从此改变了这块荒地的命运。
蛋白石,又名“澳宝“,学名称为欧珀,主要是二氧化硅的胶体沉淀形成,主用来做各种饰品。
普通蛋白石并不值钱,但极品则价值连城。
走运的是,库伯佩地的蛋白石不但是极品中的极品,而且蕴藏量大得惊人。
消息不胫而走,自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淘宝人。
澳洲号称“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矿产资源本来就相当丰富,不过开采蛋白石却是个耐心活儿,这就需要淘宝者在当地安家落户。
由于当地气候十分恶劣,夏季地表温度总在五十摄氏度以上,冬天又寒风刺骨。
于是有人想出将废弃的矿洞改造成居室的主意,这样一来,独一无二的地下城就诞生了。
如果想要在库伯佩地的地下购屋只需付2.5万澳元,或者也可以买前人留下的"二手洞",价格也不会太贵。
虽然住家的墙壁和地面都是岩石,然而房间内部装潢与一般住家无异。
由于库伯佩地位处干旱地带,所以这里的地洞较没那么潮湿,所以居民多半都还能够适应。
只是有些初住地下的人会患上失眠症,因为地洞四壁都是坚硬岩石,只要有些声音,就会产生惊天动地的回音。
此外,地下城的各家各户之间并不相通。如果要串门的话,就必须走上地面,再转到邻居家的洞口下去。
而会住在地下城的居民,大多还是打着挖宝的主意,最方便的地方就是自家周围。
挖到宝可以发财,就算挖不着也能增加居住面积,真是一举两得。
据当地人说,曾有一户人家在自家附近挖了十多年皆一无所获,无奈之下只好搬家走人。
没料到新主人因为家里人口多,于是再深挖一层,想修个"地下阁楼",结果一下挖到宝石,白拣个大便宜。
而为了在地面上显露出自家门口,以免陌生人不小心掉入民宅,许多住家会搜集汽车残骸围在自家洞口,以示"私宅重地,非请莫入"。
而沙漠最棘手的用水的问题,在地下城也已得到解决。
早期地下城里的水和粮食要从很远的地方运来,当时生活条件非常恶劣,一星期只能使用六十升水,即使在地下用巨大的水箱存储水,情况也只是稍稍改善。
后来在科技进步下,地下城的用水由距离二十四公里外的地下水源供应,水从地下抽出,由地下管道输送到用反渗透材料制成的给水装置,然后再送到这个城市网状的供水系统。
2
看似荒凉一片,地下小镇却热闹非凡
由于当年不少人在库伯佩地采矿致富,所以地下屋也越修越豪华。
据统计,高峰期时有超过8成的当地人,都住在地下屋内。
除大多数住房建在地下外,还有地下邮局、教堂、酒吧、咖啡馆、图书馆、餐馆、会议大厅、澳宝展示厅、商店,甚至制陶作坊,样样俱全。
地下城内有多家地下酒店,房间内各项生活设施齐全。
有趣的是,由于隔绝了室外的自然光和烘烤,在关上灯之后,打开手电开始仔细地照四周的墙壁时,你有可能发现早期挖矿人遗漏在泥土里的宝石。
当地居民甚至在地下建造各种休闲娱乐设施,为越来越多的游客提供服务。
在这里的所有活动,甚至是住房、酒吧、教堂都在地下,这里还有世界上唯一用石子代替草地建起的高尔夫球场。
夜晚的餐厅,扽光从岩洞中透出,也别有一番风味。
无聊时,还可以打打桌球、逛逛书店。
在这里,还有商店,可以买到蛋白石的制作的各项商品。
这里有三座地下教堂,而且 24 小时开放,可随意进入参观,离开时记得帮忙关灯关门就好。
“塞尔维亚东正教教堂(Serbian Orthodox Church)”是最大的一座教堂。
在半山腰围起一片红砖石墙,加上几片对称规矩的玻璃,四周是彩绘玻璃窗,大约只能容纳二十人的空间,有种庄严又神祕的氛围。
据地质学家称,这里的沙漠景观最适宜比拟月球表面,平原、丘陵、红色的土地、风化的沙石山。
因此,这里吸引了不少电影,比如《星际传奇》前来取景。
电影中的宇宙飞船的道具还静静的安置在这。
此外,这座地下城的总人口一直是个谜,有的说是三千,有的说是四千多。
原来当地人为逃税不愿如实上报人口数,前来统计人口的官员面对成百上千个地洞又束手无策。
过去,当地警方曾决心把人口统计出来,结果当晚警署就发生爆炸:这些镇民以开矿为生,家家都有炸药,这样一来人口统计自然不了了之。
3
华人亲诉:
横跨六千多公里来淘宝,
生活最终归于地平线上
自从澳宝被发现后,不少华人也来到此处,兴起了一波“淘宝热”。
当时,不少华商闻讯而来,向当地人采购澳宝继而回到内地转售。
但由于Coober Pedy气候炎热无法久居,大部分人只能只待个一两天就离开。
直到90年代,出现了一批横跨六千多公里移民至此的华人,Wilson便是其中之一。
1991年,Wilson带着全家人来到了Coober Pedy,但挖掘澳宝,却并没有想象中简单。
Wilson只能从最基础的矿工干起。出于安全起见,他从来都不会亲自下到矿洞,而是选择从事更为保守的Noodling。
即,等待机器将地下的泥土抽上来,在一堆堆泥土中用手和肉眼摸寻澳宝。
虽然不在第一线,但这样的工作也非常赚钱。
据悉,当时Wilson挖一周就能赚1万多澳元,而他身边很多矿工,更是成为了身家百万的富翁。
澳宝改变了当地一代人的生活,Wilson的人生亦与Coober Pedy成为了命运共同体。
最开始来到此处的时候,Wilson曾带家人体验过“地下生活”,然而,他们都觉得“根本分不清白天和黑夜”。
毕竟,在大多数华人看来,住在地下不是什么好事,再加上生活在常年潮湿的环境里,更容易患上风湿关节炎等疾病。
所以,在短住一段时间后,Wilson索性在Coober Pedy买下了一间房。
虽然面积只有约合74m²左右,但价格十分便宜,当时仅仅只需要5万澳元,相当于挖一个月的澳宝,就能迅速在当地安家置业。
本以为之后的生活会一如既往的平稳,直到2006年,Coober Pedy的澳宝产量开始大跌。
Wilson也因此失去了唯一的收入来源,生活瞬间陷入困境。
于是,Wilson只能一同搬到阿德莱德,找了一份开出租的工作,勉强糊口。
Coober Pedy过往的热闹繁华,也皆成泡影。
前言
此前,电影《流浪地球》
收获了一波不错的票房,
相信不少观众都被影片中“地下城”的,
独特风景深深吸引。
而在澳洲最干旱、最热的南澳,
有一座叫Coober Pedy的小镇,
就拥有电影同款地貌,
是世界唯一一个地下城。
小镇原名为“KUPAPITI”,
源于澳洲原住民的语言,
意指“洞里的白人”。
最早,小镇盛产一种叫opal的宝石,
吸引了大批淘金者前来开采。
而开采过后留下的山洞,
后续被改造成旅馆、教堂等。
这里有火星般的地貌,
加上昼夜温差特别大,
人们全部居住在地下洞穴避暑避寒,
简直就像电影里面世界末日的情景。
在90年代,
还曾有一批华人,
横跨六千多公里移民至此,
Wilson便是其中之一。
而他更是亲身讲述,
在地下城的生活体验......
1
熬住着个荒无人烟的小镇,
藏着价值连城的宝贝
被誉为“澳大利亚和世界的蛋白石之都”的Coober Pedy库伯佩地,原先只是个片鸟不生蛋的不毛之地。
直到1915年,有人偶然在这里发现了蛋白石矿(opal),从此改变了这块荒地的命运。
蛋白石,又名“澳宝“,学名称为欧珀,主要是二氧化硅的胶体沉淀形成,主用来做各种饰品。
普通蛋白石并不值钱,但极品则价值连城。
走运的是,库伯佩地的蛋白石不但是极品中的极品,而且蕴藏量大得惊人。
消息不胫而走,自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淘宝人。
澳洲号称“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矿产资源本来就相当丰富,不过开采蛋白石却是个耐心活儿,这就需要淘宝者在当地安家落户。
由于当地气候十分恶劣,夏季地表温度总在五十摄氏度以上,冬天又寒风刺骨。
于是有人想出将废弃的矿洞改造成居室的主意,这样一来,独一无二的地下城就诞生了。
如果想要在库伯佩地的地下购屋只需付2.5万澳元,或者也可以买前人留下的"二手洞",价格也不会太贵。
虽然住家的墙壁和地面都是岩石,然而房间内部装潢与一般住家无异。
由于库伯佩地位处干旱地带,所以这里的地洞较没那么潮湿,所以居民多半都还能够适应。
只是有些初住地下的人会患上失眠症,因为地洞四壁都是坚硬岩石,只要有些声音,就会产生惊天动地的回音。
此外,地下城的各家各户之间并不相通。如果要串门的话,就必须走上地面,再转到邻居家的洞口下去。
而会住在地下城的居民,大多还是打着挖宝的主意,最方便的地方就是自家周围。
挖到宝可以发财,就算挖不着也能增加居住面积,真是一举两得。
据当地人说,曾有一户人家在自家附近挖了十多年皆一无所获,无奈之下只好搬家走人。
没料到新主人因为家里人口多,于是再深挖一层,想修个"地下阁楼",结果一下挖到宝石,白拣个大便宜。
而为了在地面上显露出自家门口,以免陌生人不小心掉入民宅,许多住家会搜集汽车残骸围在自家洞口,以示"私宅重地,非请莫入"。
而沙漠最棘手的用水的问题,在地下城也已得到解决。
早期地下城里的水和粮食要从很远的地方运来,当时生活条件非常恶劣,一星期只能使用六十升水,即使在地下用巨大的水箱存储水,情况也只是稍稍改善。
后来在科技进步下,地下城的用水由距离二十四公里外的地下水源供应,水从地下抽出,由地下管道输送到用反渗透材料制成的给水装置,然后再送到这个城市网状的供水系统。
2
看似荒凉一片,地下小镇却热闹非凡
由于当年不少人在库伯佩地采矿致富,所以地下屋也越修越豪华。
据统计,高峰期时有超过8成的当地人,都住在地下屋内。
除大多数住房建在地下外,还有地下邮局、教堂、酒吧、咖啡馆、图书馆、餐馆、会议大厅、澳宝展示厅、商店,甚至制陶作坊,样样俱全。
地下城内有多家地下酒店,房间内各项生活设施齐全。
有趣的是,由于隔绝了室外的自然光和烘烤,在关上灯之后,打开手电开始仔细地照四周的墙壁时,你有可能发现早期挖矿人遗漏在泥土里的宝石。
当地居民甚至在地下建造各种休闲娱乐设施,为越来越多的游客提供服务。
在这里的所有活动,甚至是住房、酒吧、教堂都在地下,这里还有世界上唯一用石子代替草地建起的高尔夫球场。
夜晚的餐厅,扽光从岩洞中透出,也别有一番风味。
无聊时,还可以打打桌球、逛逛书店。
在这里,还有商店,可以买到蛋白石的制作的各项商品。
这里有三座地下教堂,而且 24 小时开放,可随意进入参观,离开时记得帮忙关灯关门就好。
“塞尔维亚东正教教堂(Serbian Orthodox Church)”是最大的一座教堂。
在半山腰围起一片红砖石墙,加上几片对称规矩的玻璃,四周是彩绘玻璃窗,大约只能容纳二十人的空间,有种庄严又神祕的氛围。
据地质学家称,这里的沙漠景观最适宜比拟月球表面,平原、丘陵、红色的土地、风化的沙石山。
因此,这里吸引了不少电影,比如《星际传奇》前来取景。
电影中的宇宙飞船的道具还静静的安置在这。
此外,这座地下城的总人口一直是个谜,有的说是三千,有的说是四千多。
原来当地人为逃税不愿如实上报人口数,前来统计人口的官员面对成百上千个地洞又束手无策。
过去,当地警方曾决心把人口统计出来,结果当晚警署就发生爆炸:这些镇民以开矿为生,家家都有炸药,这样一来人口统计自然不了了之。
3
华人亲诉:
横跨六千多公里来淘宝,
生活最终归于地平线上
自从澳宝被发现后,不少华人也来到此处,兴起了一波“淘宝热”。
当时,不少华商闻讯而来,向当地人采购澳宝继而回到内地转售。
但由于Coober Pedy气候炎热无法久居,大部分人只能只待个一两天就离开。
直到90年代,出现了一批横跨六千多公里移民至此的华人,Wilson便是其中之一。
1991年,Wilson带着全家人来到了Coober Pedy,但挖掘澳宝,却并没有想象中简单。
Wilson只能从最基础的矿工干起。出于安全起见,他从来都不会亲自下到矿洞,而是选择从事更为保守的Noodling。
即,等待机器将地下的泥土抽上来,在一堆堆泥土中用手和肉眼摸寻澳宝。
虽然不在第一线,但这样的工作也非常赚钱。
据悉,当时Wilson挖一周就能赚1万多澳元,而他身边很多矿工,更是成为了身家百万的富翁。
澳宝改变了当地一代人的生活,Wilson的人生亦与Coober Pedy成为了命运共同体。
最开始来到此处的时候,Wilson曾带家人体验过“地下生活”,然而,他们都觉得“根本分不清白天和黑夜”。
毕竟,在大多数华人看来,住在地下不是什么好事,再加上生活在常年潮湿的环境里,更容易患上风湿关节炎等疾病。
所以,在短住一段时间后,Wilson索性在Coober Pedy买下了一间房。
虽然面积只有约合74m²左右,但价格十分便宜,当时仅仅只需要5万澳元,相当于挖一个月的澳宝,就能迅速在当地安家置业。
本以为之后的生活会一如既往的平稳,直到2006年,Coober Pedy的澳宝产量开始大跌。
Wilson也因此失去了唯一的收入来源,生活瞬间陷入困境。
于是,Wilson只能一同搬到阿德莱德,找了一份开出租的工作,勉强糊口。
Coober Pedy过往的热闹繁华,也皆成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