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9,这部神仙纪录片把东北拍成了诗!(图/视频)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0年5月24日 9点21分 PT
  返回列表
61026 阅读
16 评论
穷游网

 

最近,东北人的朋友圈里多了一个高频话题—— 《大地情书》。 这部今年3月份首播的纪录片, 自上线起评分便一路上涨。

清新且治愈的画面,欢快的配乐,看了片段后还以为这讲的是像《小森林》一样的国外乡村生活。

《大地情书》通过十个黑土地的乡土人家,把东北的民俗、自然与人民,讲给观众听。

令人联想不到的是,用极具质感的纪录片,为我们展开一副诗意的东北乡土画卷的导演胡峰,并非东北人。

而在此之前,导演本人也是和我们一样,是有着对东北刻板印象的大多数。

几乎每个东北的朋友,都会给你讲一个小时候进山采蘑菇的故事。

不管外界都市化进程如何快速,直到今天,“采山珍”还是大山深处人家的日常活动。

森林给予临山居民很多馈赠,秋天是蘑菇、松塔、榛子...成熟的季节,也是小兴安岭居民们“跑山”的季节。

生长在树枝末端的松塔,是跑山人最难获得的山珍。为了收获更多的果实,小兴安岭的跑山人范立国,徒手爬上70米的松树采集松塔。

风吹的树梢摇摆不定,如果一不小心摔下来,后果不堪设想,在跑山的时候更有可能遇到黑熊、野蜂等潜在危险,看的时候一身冷汗。

仰仗山林照料的每一个人,取之于山林的同时更懂得反哺自然。

采摘松塔,从不破坏树木,是山里人家的共识,采完松子给松鼠留下足够的吃食,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传统和规矩。

当“冰雪节”成为一年一度的旅游盛事,却极少有视角关注到供给艺术家创作、游客嬉戏的“冰”,是从何而来?

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呼兰河畔,有这样一群采冰人。

趁着夜色正浓、天气正寒,他们来到呼兰河这个天然的采冰场。喊着整齐的号子,用钢铁制作的冰钏,铆足了劲,也很难打开冰面。

切开冰面也只是开始,采冰人要在浮动的水面上把冰面切割成块。

全队人喊着号子把重达700斤的冰块从水中拖出来,在第一次失败之后,画面失声,慢镜头扫过队员的脸,这群大叔的脸上的写满了失落。

工作结束后,他们去了冰雪节,摸摸自己采出来的冰,一群大叔开心的像孩子一样。

夏日去工地打工,冬日做取冰人,他们的辛勤付出,正是万千游客趋之若鹜的冰雪节的开端。

在冰雪覆盖的水面上,另一个特色活动——冬捕正在进行中。

或许,总能拍卖出天价的查干湖头鱼才是东北冬捕界最耀眼的明星,这却丝毫不妨碍大似海冬捕的火热。

随着一网肥硕的大鱼上岸,79岁的鱼把头也完美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大似海出产的肥硕野生大鱼,也是一年东北大地一年的好收成。

除了这些特色的节气活动,在东北大地上还有一群乐观、坚韧的手艺人。

凛冬来临之前,除了窖藏一冬天的蔬菜,还可以将新鲜蔬菜制成酸脆可口耐储存的酸菜。

儿子种的白菜,83岁的母亲腌的酸菜,再加上“粉条屯”的女儿自制的粉条,一碗猪肉酸菜炖粉条,写满了多少东北人的记忆。

肥沃的黑土地,极大的昼夜温差,也赋予了这片土地“种植”的天赋。

坚持培育着自己的稻米品种,是水稻宅男老丁的毕生追求,或许这一望无际的麦田是他此生的执念。

东北盛产大豆,大豆在供养人们的同时,还带来了另一种美味—大酱。

一坛好的大酱,是东北人生活中最有滋味的味觉记忆。

“酱人”老赵以制酱为生,白天和妻子去不同的市场上售卖大酱,回家早的时候,会去池塘垂钓,夫妻二人伴着夕阳的余晖就地取材烹饪。

地处松嫩平原腹地的安达,有着优质的草场,喂养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骏马。

马倌老王和他的两个小伙计在远离城市的马场,细心照顾着他们的“大朋友”。

在外界看来,年轻的马倌或许没有那么崇高的人生理想。但对他们来说,选择自己喜爱的职业,活在当下,每天能和大自然亲密接触,陪伴在这些大宠物身旁,就是他们最理想的生活。

2011年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望奎皮影”后继无人的背后,是年轻人对于传统艺术的态度的更迭。

从最初因经济问题不愿继承母亲衣钵,到后来肩负起传承任务的关海英,为皮影戏寻觅新的继承人四处奔波。

皮影戏表演结束,两鬓斑白的老艺术家们从幕后走出,向观众鞠躬谢幕。而此时镜头一转,观众席空无一人,看到此时眼泪似乎已经不受控制。

在海伦市有一个特殊的二人转剧团,他们每晚在仓库搭建的舞台上,给街坊四邻带来表演,在农闲时节下乡义务巡演。

舞台上嬉笑怒骂的表演背后,却藏着演员们的苦楚。这群因二人转结缘的演员大多数都病痛缠身,却拥有困顿中难以理解的乐观。

患宫颈癌要时常去化疗的赵晓敏说:“我只有唱戏的时候才会哭。”

动过大脑手术的刘婶说,“这脑袋不好使,记不住词,还没背就忘了。”

肠癌晚期的马三笑着对镜头说,“其实我早就该死,活了五年不错了。”

每次上台前都要吃止痛片才能坚持演完,始终笑着的马三也成为催泪点。而在录制节目后的不久,马三离世了。

弹幕里闪过的这句话,令人感动:“人之所以活着,是有被人认同的追求”。或许病魔缠身是不幸,而这群身体实苦的人,却在舞台上给观众带来欢笑。

一口气看完这个记录人间烟火气的节目,似乎重新认识了这片黑色土地和他的人民。

寒地黑土上的微光,汇聚成一股力量,四季轮回,生生不息,东北人在寒地黑土之上,辛勤耕耘,世代守望。

正如片中所说,“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

东北,并非只是那个短视频平台中土味的演绎。乐观、朴实又认真生活的东北人,需要这样“高级”的呈现。

希望更多人通过《大地情书》,重新认识东北

疲劳驾驶老司机
1 楼
就算拍成歌剧 都百变不了东北人口流失 官场腐败的事实 投资不过山海关 是至理名言
h
huangda1982
2 楼
东北,三省加内蒙一部,城镇化率最低的吉林排18名。
y
yuanfangzhi
3 楼
东北最大的败笔就是没有“独立自制”,张学良偏搞什么“东北易帜”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现在东北资源掏空被共产党利用完抛弃?东北人被全国人民唾骂?这就是当初东北人亲共的下场!
r
realSTFU
4 楼
胡扯什么!他爹搞独立是被民国政府北伐搞下去又被干爹日本人炸死的~张学良一个吸毒的军阀二代不归顺民国只能当日本人的狗~ 所以张学良在民国时期就归顺了,和共产党没什么关系~ 知道你宁可做狗也不当中国人的决心,但你歪曲历史实在是污人眼球~
苏浩
5 楼
振兴东北振了多少年了?
精浆肉丝
6 楼
投资不过山海关
大康
7 楼
00年在吉林高中毕业,现在同学微信群40来个,还在东北老家的3个,北京最多,然后美国日本,然后沪东。
M
Mukdenboy
8 楼
东北农民没问题,淳朴善良,类似美国中西部农业区,真正害了东北的是国企文化,另外寒冷的自然环境也决定了东北在制造业竞争上处于天然劣势,本可以像俄罗斯和加拿大那样靠石油和森林,但是支撑不了相对庞大的人口规模,而且这两种重要资源也被强行以非市场价格输往关内,至于腐败,中国哪里都一个味儿,谁也别笑话谁,投资不过山海关的罪魁祸首也是国企文化,至于数据造假,请问中国有真的吗,只不过是为了打压王珉,同时给全国敲警钟,要烂可一个地方烂而已,最后鼓吹东北独立我不同意,要独立就要早独立,最好改革开放之初,现在独立日子只能更差
~
~深海鱼油~
9 楼
东北可惜了
恒河
10 楼
: 只要大家心不要太累就行,能吃好就OK了!
c
cove11
11 楼
今年年底准备回东北老家
F
Fag&brad
12 楼
作为东北人,看到现在东北的现状非常痛心。要改变就两点,一是人们的思想,这个就是被几十年的国企思想害了。再一个就是东北的吏治,可以说无官不贪。这两样怎么改,天知道
z
zhulitmac
13 楼
大力发展旅游业
v
vicnn
14 楼
真的,这部纪录片把东北拍成了屎。
苏浩
15 楼
现在的国企高层比清末民初的买办卑劣一百万倍。 买办所在的大环境是“形势比人强”。钱当然要赚,洋人的脸色更要看,不过形势一容许也会干出一些利国惠民的事业。 不像现在国企里的那些杂种孽畜只会玩权玩女人。
j
jameskelly
16 楼
通过《大地情书》,重新认识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