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惊天救援》片方自己都想不到,在整个宣发周期里最出圈的时刻竟然源自一场看似平平无奇的路演。
前几天,一篇针对《惊天救援》主创的控诉贴在互联网上掀起轩然大波。事件中,一名北大学生因在路演中对影片专业性提出质疑而遭到片方傲慢回应乃至施压,被迫写下了一封“检讨书”。在这篇文章里,《惊天救援》片方的态度傲慢而敷衍,故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
随后,针对这一内容,片方迅速放出了相关现场实录视频及文字澄清,表示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没有主创出声打断,且交流氛围融洽。而就在片方回应的第二天,事件再度迎来反转,最初文章作者二次发文暗示片方发布路演中无争议片段避重就轻,并补充了影片导演回应北大学生的另一视频片段。
这段视频相较片方发布的片段而言明显更为尖锐。视频中,一位化学专业学生质疑片中酸水将消防员腿融化情节不合理,导演表示情节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对这位同学直言:“虽然你学了很多,但是要不要自己试一试把那个腿放到酸水里面?”甚至连主持人也当场补刀“同学,科研的路还很长啊”。
事件至此,无论接下来是否还有新的视频片段发布,也无论片方是否联合校方向学生施压,单就这一段话,几乎锤死了片方的确在点映会上“傲慢对待学生”这一控诉。也是在这一段路演视频发布后,影片相关讨论区开始涌现更多负面舆论,目前《惊天救援》的豆瓣页面已经关闭想看按钮。
归根结底,《惊天救援》路演事件之所以惹怒众多网友,其实并不一定在于内容是否专业,更大程度是网友对弱势学生群体的共情,以及对主创高高在上态度的不满。
诚然,由路演活动中引发的争议话题可能难以预料,主创言语失当、学生部分夸大其词的可能性也客观存在,甚至发酵到这种程度也是片方一家难以把控的。然而在这件事背后,我们看到了《惊天救援》在映前话题、舆论上全面失守这个结果。
争议四起背后的无效抢跑
雷声大,雨点小。
这可能是对《惊天救援》目前处境最恰当的形容。
作为今年五一档最早开启点映的新片,《惊天救援》看似信心满满,却未能如期收获应有的口碑及热度。截至4月27日,该片想看、预售情况都处于档期中游,被五一档前三号种子《长空之王》《这么多年》《人生路不熟》拉开了不小差距。
灾难救援片曾经是可以进入全年最热门档期,狂揽二十多亿的全民顶流题材。然而来到2023年后,《惊天救援》就连率先开始点映,也没能提起影片的映前热度,反而是依靠负面舆情被三番五次抬上热搜。
这一场预热战,《惊天救援》输得彻底。
为何无人关注《惊天救援》?
第一,片名、题材同质化。
从类似片名的《紧急救援》,到类似题材的《烈火英雄》,这几年里,观众恐怕早就看够了各式灾难救援片。甚至就连男一号杜江,也曾经在《烈火英雄》中出演过消防员角色。这部与过往影片高度同质化的《惊天救援》,很难在观众心中拿到一个好的印象分。
第二,演员阵容不扛票房。
观众选择一部电影,一看片名,二看演员。好的演员阵容总能让电影事半功倍,反之也能让一部电影失去市场号召力,《惊天救援》看起来就是后者。
此次影片主角阵容中的杜江、王千源、俞灏明、韩东君,尽管都是大银幕上的老面孔,但观众对他们的认可度大多源自配角,单谈作为主演扛票房的能力并不算强。题材不够新颖,又失了演员的吸引力,这样的一部《惊天救援》,可以说是平平无奇。
第三,宣发惨败。
《惊天救援》宣发的失败,并不只在于那一场舆论失控的“罗生门”路演,而是贯穿于影片宣发周期全程。
例如最初决定点映时,如果片方能够对影片的市场号召力做出更准确的预判,捂紧口碑、与同期项目一同迎战五一,是否更加稳妥?
又如在影片的营销宣传上,明知影片已经陷入了同质化阵地,此时更需要的不是稳扎稳打重复前人老路,而是一次出其不意。
甚至是争议根源北大路演,其实也并非毫无对应之策。电影遭遇批评本就无可厚非,即便创作者一时态度欠妥,也可以事后真诚面对,而非贸然压制一切负面声音。
所以过于中规中矩的《惊天救援》,把最占优势的抢跑变成了无效点映,又把为影片话题增光添彩的校园路演变成了负面舆论输出源。一来二去,为数不多的优势也就被消耗殆尽了。
灾难救援片失去光环
退一万步来说,即便《惊天救援》没有遭遇北大路演翻车事件,这部影片依旧很难在五一档冲出重围。
这本质是因为观众对灾难救援电影的审美疲劳。
此处我们所指的,并非广义上的国产灾难片,而是近年来商业市场主流的灾难救援片。
随着《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一批商业动作主旋律电影在市场获得优异票房成绩,以博纳为代表的电影公司开始将触角伸至更广创作范围。融合了香港电影基因与主旋律色彩的灾难救援片应运而生。
以2019年《烈火英雄》为起点,近五年间,中国电影市场共计诞生了5部国产灾难救援片。不过票房走势上,却呈现出了一条非常明显的下滑曲线。
迄今为止,在这一类作品中最成功的两部影片《中国机长》《烈火英雄》均出自博纳影业的“中国骄傲三部曲”。其中,在19年暑期档上映的《烈火英雄》斩获了17.06亿元票房,而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中国机长》,在19年国庆档凭借29亿+的票房成绩稳坐当年国庆档亚军。
《中国机长》创造了国产灾难救援电影的票房新高,也成为了后来影片难以逾越的票房高墙。
进入2020年后,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整个电影市场的上映节奏都受到巨大影响。原定于20年春节档上映的《紧急救援》被迫转战贺岁档,改了档期,也改了命运,最终累计票房仅有4.85亿元。
再到2021年的《峰爆》以及即将上映的《惊天救援》时,题材仍然是那个题材,但市场影响力更加不复当年。
客观来说,灾难救援片这一细分题材出现的年头并不长,且仅看类型层面,这一类题材很容易满足观众的视觉奇观需求,理论上是有不错市场号召力的。但事实证明,观众对这类作品出现审美疲劳的速度却比想象中更快——这仍然是由类型自身决定的。
首先在题材内容上。灾难救援片细分范围太小,避不开相似的故事解构。
拍摄一部灾难救援片可以拆解为三步,第一制造一场灾难,可能是天灾地震、洪水,也可能是人祸火灾、空难、海难;第二锁定一个救援主体,例如武警、消防员、空乘人员等;第三增加一些戏剧性,譬如家庭、爱情、友情这样的人物关系,最后就可以等待打破局面,平息危机了。
无论怎么改,灾难救援片的故事框架都很难被打破,创新难度极大,这是类型自带的局限性。
其次在演员阵容上,这一类项目的演员类型也有高度相似性。
譬如此次在《惊天救援》里担任男一号的杜江,此前也出演了《中国机长》《烈火英雄》;配角王戈同样也在《峰爆》中露过脸。还有王千源、俞灏明、韩东君等演员,虽然没有演过灾难片,但也在定位相近的战争片中有过多次演出。
就像梁朝伟也不可能穿上消防服冲进火场,更无法想象美女演员们穿着笨拙工服出镜的样子。放眼望去,这批电影的主要演员来来回回也就是那一拨人马,观众自然也就谈不上新鲜感了。
当然,这次《惊天救援》所遇到的“专业”危机,也是灾难救援片难以回避的一点。平心而论,若是遇到了较真的观众,很多影片中的艺术创作恐怕都得虚心服个软。这或许看起来无伤大雅,但诸多“debuff”叠加起来,已经注定了灾难救援类电影的上限很难再被抬高。
某种程度上说,《惊天救援》的触犯众怒,影片本体的无人关注,不过是在国产灾难救援片即将“触顶”之时,暴露出的又一个冰山一角。
即便没有负面舆情,又有多少观众会选择去看它呢?
恐怕《惊天救援》片方自己都想不到,在整个宣发周期里最出圈的时刻竟然源自一场看似平平无奇的路演。
前几天,一篇针对《惊天救援》主创的控诉贴在互联网上掀起轩然大波。事件中,一名北大学生因在路演中对影片专业性提出质疑而遭到片方傲慢回应乃至施压,被迫写下了一封“检讨书”。在这篇文章里,《惊天救援》片方的态度傲慢而敷衍,故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
随后,针对这一内容,片方迅速放出了相关现场实录视频及文字澄清,表示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没有主创出声打断,且交流氛围融洽。而就在片方回应的第二天,事件再度迎来反转,最初文章作者二次发文暗示片方发布路演中无争议片段避重就轻,并补充了影片导演回应北大学生的另一视频片段。
这段视频相较片方发布的片段而言明显更为尖锐。视频中,一位化学专业学生质疑片中酸水将消防员腿融化情节不合理,导演表示情节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对这位同学直言:“虽然你学了很多,但是要不要自己试一试把那个腿放到酸水里面?”甚至连主持人也当场补刀“同学,科研的路还很长啊”。
事件至此,无论接下来是否还有新的视频片段发布,也无论片方是否联合校方向学生施压,单就这一段话,几乎锤死了片方的确在点映会上“傲慢对待学生”这一控诉。也是在这一段路演视频发布后,影片相关讨论区开始涌现更多负面舆论,目前《惊天救援》的豆瓣页面已经关闭想看按钮。
归根结底,《惊天救援》路演事件之所以惹怒众多网友,其实并不一定在于内容是否专业,更大程度是网友对弱势学生群体的共情,以及对主创高高在上态度的不满。
诚然,由路演活动中引发的争议话题可能难以预料,主创言语失当、学生部分夸大其词的可能性也客观存在,甚至发酵到这种程度也是片方一家难以把控的。然而在这件事背后,我们看到了《惊天救援》在映前话题、舆论上全面失守这个结果。
争议四起背后的无效抢跑
雷声大,雨点小。
这可能是对《惊天救援》目前处境最恰当的形容。
作为今年五一档最早开启点映的新片,《惊天救援》看似信心满满,却未能如期收获应有的口碑及热度。截至4月27日,该片想看、预售情况都处于档期中游,被五一档前三号种子《长空之王》《这么多年》《人生路不熟》拉开了不小差距。
灾难救援片曾经是可以进入全年最热门档期,狂揽二十多亿的全民顶流题材。然而来到2023年后,《惊天救援》就连率先开始点映,也没能提起影片的映前热度,反而是依靠负面舆情被三番五次抬上热搜。
这一场预热战,《惊天救援》输得彻底。
为何无人关注《惊天救援》?
第一,片名、题材同质化。
从类似片名的《紧急救援》,到类似题材的《烈火英雄》,这几年里,观众恐怕早就看够了各式灾难救援片。甚至就连男一号杜江,也曾经在《烈火英雄》中出演过消防员角色。这部与过往影片高度同质化的《惊天救援》,很难在观众心中拿到一个好的印象分。
第二,演员阵容不扛票房。
观众选择一部电影,一看片名,二看演员。好的演员阵容总能让电影事半功倍,反之也能让一部电影失去市场号召力,《惊天救援》看起来就是后者。
此次影片主角阵容中的杜江、王千源、俞灏明、韩东君,尽管都是大银幕上的老面孔,但观众对他们的认可度大多源自配角,单谈作为主演扛票房的能力并不算强。题材不够新颖,又失了演员的吸引力,这样的一部《惊天救援》,可以说是平平无奇。
第三,宣发惨败。
《惊天救援》宣发的失败,并不只在于那一场舆论失控的“罗生门”路演,而是贯穿于影片宣发周期全程。
例如最初决定点映时,如果片方能够对影片的市场号召力做出更准确的预判,捂紧口碑、与同期项目一同迎战五一,是否更加稳妥?
又如在影片的营销宣传上,明知影片已经陷入了同质化阵地,此时更需要的不是稳扎稳打重复前人老路,而是一次出其不意。
甚至是争议根源北大路演,其实也并非毫无对应之策。电影遭遇批评本就无可厚非,即便创作者一时态度欠妥,也可以事后真诚面对,而非贸然压制一切负面声音。
所以过于中规中矩的《惊天救援》,把最占优势的抢跑变成了无效点映,又把为影片话题增光添彩的校园路演变成了负面舆论输出源。一来二去,为数不多的优势也就被消耗殆尽了。
灾难救援片失去光环
退一万步来说,即便《惊天救援》没有遭遇北大路演翻车事件,这部影片依旧很难在五一档冲出重围。
这本质是因为观众对灾难救援电影的审美疲劳。
此处我们所指的,并非广义上的国产灾难片,而是近年来商业市场主流的灾难救援片。
随着《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一批商业动作主旋律电影在市场获得优异票房成绩,以博纳为代表的电影公司开始将触角伸至更广创作范围。融合了香港电影基因与主旋律色彩的灾难救援片应运而生。
以2019年《烈火英雄》为起点,近五年间,中国电影市场共计诞生了5部国产灾难救援片。不过票房走势上,却呈现出了一条非常明显的下滑曲线。
迄今为止,在这一类作品中最成功的两部影片《中国机长》《烈火英雄》均出自博纳影业的“中国骄傲三部曲”。其中,在19年暑期档上映的《烈火英雄》斩获了17.06亿元票房,而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中国机长》,在19年国庆档凭借29亿+的票房成绩稳坐当年国庆档亚军。
《中国机长》创造了国产灾难救援电影的票房新高,也成为了后来影片难以逾越的票房高墙。
进入2020年后,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整个电影市场的上映节奏都受到巨大影响。原定于20年春节档上映的《紧急救援》被迫转战贺岁档,改了档期,也改了命运,最终累计票房仅有4.85亿元。
再到2021年的《峰爆》以及即将上映的《惊天救援》时,题材仍然是那个题材,但市场影响力更加不复当年。
客观来说,灾难救援片这一细分题材出现的年头并不长,且仅看类型层面,这一类题材很容易满足观众的视觉奇观需求,理论上是有不错市场号召力的。但事实证明,观众对这类作品出现审美疲劳的速度却比想象中更快——这仍然是由类型自身决定的。
首先在题材内容上。灾难救援片细分范围太小,避不开相似的故事解构。
拍摄一部灾难救援片可以拆解为三步,第一制造一场灾难,可能是天灾地震、洪水,也可能是人祸火灾、空难、海难;第二锁定一个救援主体,例如武警、消防员、空乘人员等;第三增加一些戏剧性,譬如家庭、爱情、友情这样的人物关系,最后就可以等待打破局面,平息危机了。
无论怎么改,灾难救援片的故事框架都很难被打破,创新难度极大,这是类型自带的局限性。
其次在演员阵容上,这一类项目的演员类型也有高度相似性。
譬如此次在《惊天救援》里担任男一号的杜江,此前也出演了《中国机长》《烈火英雄》;配角王戈同样也在《峰爆》中露过脸。还有王千源、俞灏明、韩东君等演员,虽然没有演过灾难片,但也在定位相近的战争片中有过多次演出。
就像梁朝伟也不可能穿上消防服冲进火场,更无法想象美女演员们穿着笨拙工服出镜的样子。放眼望去,这批电影的主要演员来来回回也就是那一拨人马,观众自然也就谈不上新鲜感了。
当然,这次《惊天救援》所遇到的“专业”危机,也是灾难救援片难以回避的一点。平心而论,若是遇到了较真的观众,很多影片中的艺术创作恐怕都得虚心服个软。这或许看起来无伤大雅,但诸多“debuff”叠加起来,已经注定了灾难救援类电影的上限很难再被抬高。
某种程度上说,《惊天救援》的触犯众怒,影片本体的无人关注,不过是在国产灾难救援片即将“触顶”之时,暴露出的又一个冰山一角。
即便没有负面舆情,又有多少观众会选择去看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