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2025年比教培还要难的,是钢琴行业。
曾经被中产捧上神坛的钢琴,现在被第一个抛弃。于是,卖琴的倒了,教琴的跑了,学琴的哭了...
唯有几万块抢购回来的钢琴,挂在二手交易平台无人问津。
钢琴的神话
中产的幻觉
钢琴热的兴起,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时在经济高速发展下,中产家庭走上时代的舞台。
这个时候,人们走出温饱,开始寻求精神养料,自带上流社会、贵族、高雅标签的钢琴从贵族的家里走进平民百姓的家,它不仅仅是一门乐器,而是身份的象征。
家里朋友亲戚来做客,让孩子在客厅弹上一首世界名曲,那优越感是其他不可比拟的。
学钢琴的费用并不便宜,入门级的立式钢琴就2万元,高端一点的至少10万,私教课200-600不等,参加考级200-400元。
图源:国家大剧院
几年下来,仅仅是学琴的成本就高达几万块,能够支付得起学琴费用的家庭也不是普通家庭,因此,被身份绑架的中产趋之若鹜。
另外,有研究表明,音乐对于智力的开发非常有用,能够促进大脑发育,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注意力和创造力。
很多家长希望通过钢琴学习来提升孩子的智力水平,这背后也有更现实的考量。
几年前,钢琴还是特长加分的重要一项。2008年前后,有政策提出钢琴九级以上的艺术特长生,可在中考时加10分。
不过根据新政策,从2024年开始,高考艺术特长生的加分政策就被全面取消。
图源:教育部
但依然很多地区为中考艺术特长生加分,比如2024年上海50+所高中招收艺体特长学生的计划方案显示,体育、乐器、声乐等特长生可降分20-80分录取。
关于2024年南京市普通高中体育、艺术特长生招生工作的通知,其中艺术特长生共有17所学校招生,共招收724人。
这样一来,学琴不仅可以有面子,还可以培养音乐素养,更可以加分,一举三得。
如果孩子天赋异禀,成为下一个郎朗也不一定。
多方面因素加持下,据中国音乐协会2022年的统计,幼儿园学琴比例达到60%以上,小学达到30%,中国琴童总数达3000万,而且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每十个幼儿园小朋友、小学生中就有至少一个在学钢琴,越来越多孩子学钢琴,也催生了持续了数十年的钢琴热。
2019年中国钢琴行业现状调研与发展机遇分析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共生产48万台钢琴,其中79.6%是中国制造,绝大部分在本土销售。
图源:数字之道
有数据统计,中国目前每年大约生产37万架钢琴和250万把小提琴,数量超过全球其它任何国家。
这几十年,可以说是中国钢琴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一半钢琴厂倒闭
学琴和买琴的人一夜消失
这两年,越来越多人发现,身边的孩子依然热衷于上各种补习班,但已经没有人学钢琴了。
紧接着主流媒体传来消息,钢琴销量断崖式下滑,钢琴行业正在遭受寒冬,有行业人员无奈表示:好像学琴和买琴的人一夜消失了。
图源:微博
从数据上看,去年一半钢琴厂倒闭了,两大国产钢琴龙头企业的销售业绩也也不乐观。
去年上半年,珠江钢琴迎来上市12年来半年报第一次亏损,没想到今年数据还要更惨淡。
前段时间,珠江钢琴发布财报,2024年归母公司净利为-2.36亿元,同比下降4108.2%,而2025年一季报又显示,归母公司净利-5168.47万元,同比下降162.52%,跌跌不休。
图源:珠江钢琴2024年年度报告
根据中国乐器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钢琴销量和2019年巅峰期相比下滑超过40%,4000万琴童也缩水到不足2000万。
曾经被中产看作身份象征的钢琴,如今挂在某二手平台都无人问津。
现在的二手交易平台,原价4万元买来的钢琴,卖家甚至附赠琴凳和节拍器,标价5000元都卖不出去。
闲鱼数据显示,2023年二手钢琴挂牌量激增300%,且价格普遍不足原价十分之一。但这样的大便宜,也没有人想要接手。
图源:网络
钢琴行业寒冬最先波及的就是从业者,有从业人士提到,以前很多家长在剩下几节课的时候就会主动来续费,这几年,是要催问家长是否续费,而且拒绝率高达60%。
最火热的时候,钢琴老师从早到晚都有学生,但在这几年一天能够排上一节课已经是非常好的结果。
这一切的转折点都发生在2022-2023年,经济下行,中产消费开始降级。
在房贷、车贷、裁员的压力下,中产的钱包不断缩水,不安全感无限放大。但是穷什么也不能穷教育,孩子该补的习一个都不少。
但是钢琴这样“无用”的乐器学习就显得多余且浪费,成为最先抛弃的一项。
图源:毒sir财经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钢琴行业冷下来并不是坏事,少了无脑跟风浮躁功利,反而让音乐回归了音乐。
但是如果要说钢琴行业从此倒下还为时尚早,因为百万级顶奢钢琴斯坦威净利润不降反增,准备在纽交所上市。
钢琴总有属于自己的市场,只不过,目标受众不再是中产。
学一门,恨一门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提醒过:要小心艺术教育过度专业化倾向,别让孩子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
郎朗曾提到自己学琴的经历,7岁时,郎朗的每天练琴时间长达6小时,包括早晨1小时、中午45分钟、晚饭前2小时和晚饭后2小时,节假日和寒暑假还会加倍练习,几乎将全部时间投入练琴。
但是至少郎朗对钢琴的兴趣始于2岁的时候,《猫和老鼠》中汤姆猫弹奏《匈牙利第二号狂想曲》的片段让他对钢琴着迷。
郎朗的恩师格拉夫曼也曾说过,学琴练琴,有一定的压力和约束是好的,但很多情况下要因人而异。严厉的教育方式对郎朗是适合的,因为他有天分,而且喜欢弹琴。
郎朗与恩师格拉夫曼
严厉的教育前提是孩子要有天赋和兴趣,但是对于绝大部分孩子来说,钢琴更多的是满足父母的安排,并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
零基础的人获得钢琴十级证书的时长大概要3-5年,而且几乎每一天都坚持练琴至少两个小时。
孩子天性散漫,但是学琴需要长期持续投入,每天1-2个小时雷打不动坐在钢琴前,如果没有兴趣真的很难熬。
而且学琴过程中还有家长监督,很容易引发亲子矛盾。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学有所成,不想花出去的钱打水漂,于是就会更加严厉地逼迫孩子。
例如,弹错一个音就用衣架打手,拿牙签扎手,孩子最后一边哭一边弹,家长也无动于衷。
那些曾经被迫进入考级体系的琴童,也在目标达成后放弃了它,甚至一些孩子对钢琴PTSD,提起钢琴就想起可怕的学琴经历。
图源:pixabay
《2019年中国钢琴行业现状调研与发展机遇分析报告》显示,中国的90后琴童,如今只有不到5%还在弹琴。
比钢琴有用无用争论更有价值的是,我们要反思功利化育儿。曾经,很多家长把钢琴当成升学的工具和面子工程,结果把孩子的兴趣变成了负担。
但艺术教育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培养下一个郎朗,而是要让普通孩子一生能够在音乐中汲取精神的力量。
现在钢琴行业进入发展的阵痛期,潮水褪去,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真正热爱音乐的人。
谁能想到,2025年比教培还要难的,是钢琴行业。
曾经被中产捧上神坛的钢琴,现在被第一个抛弃。于是,卖琴的倒了,教琴的跑了,学琴的哭了...
唯有几万块抢购回来的钢琴,挂在二手交易平台无人问津。
钢琴的神话
中产的幻觉
钢琴热的兴起,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时在经济高速发展下,中产家庭走上时代的舞台。
这个时候,人们走出温饱,开始寻求精神养料,自带上流社会、贵族、高雅标签的钢琴从贵族的家里走进平民百姓的家,它不仅仅是一门乐器,而是身份的象征。
家里朋友亲戚来做客,让孩子在客厅弹上一首世界名曲,那优越感是其他不可比拟的。
学钢琴的费用并不便宜,入门级的立式钢琴就2万元,高端一点的至少10万,私教课200-600不等,参加考级200-400元。
图源:国家大剧院
几年下来,仅仅是学琴的成本就高达几万块,能够支付得起学琴费用的家庭也不是普通家庭,因此,被身份绑架的中产趋之若鹜。
另外,有研究表明,音乐对于智力的开发非常有用,能够促进大脑发育,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注意力和创造力。
很多家长希望通过钢琴学习来提升孩子的智力水平,这背后也有更现实的考量。
几年前,钢琴还是特长加分的重要一项。2008年前后,有政策提出钢琴九级以上的艺术特长生,可在中考时加10分。
不过根据新政策,从2024年开始,高考艺术特长生的加分政策就被全面取消。
图源:教育部
但依然很多地区为中考艺术特长生加分,比如2024年上海50+所高中招收艺体特长学生的计划方案显示,体育、乐器、声乐等特长生可降分20-80分录取。
关于2024年南京市普通高中体育、艺术特长生招生工作的通知,其中艺术特长生共有17所学校招生,共招收724人。
这样一来,学琴不仅可以有面子,还可以培养音乐素养,更可以加分,一举三得。
如果孩子天赋异禀,成为下一个郎朗也不一定。
多方面因素加持下,据中国音乐协会2022年的统计,幼儿园学琴比例达到60%以上,小学达到30%,中国琴童总数达3000万,而且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每十个幼儿园小朋友、小学生中就有至少一个在学钢琴,越来越多孩子学钢琴,也催生了持续了数十年的钢琴热。
2019年中国钢琴行业现状调研与发展机遇分析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共生产48万台钢琴,其中79.6%是中国制造,绝大部分在本土销售。
图源:数字之道
有数据统计,中国目前每年大约生产37万架钢琴和250万把小提琴,数量超过全球其它任何国家。
这几十年,可以说是中国钢琴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一半钢琴厂倒闭
学琴和买琴的人一夜消失
这两年,越来越多人发现,身边的孩子依然热衷于上各种补习班,但已经没有人学钢琴了。
紧接着主流媒体传来消息,钢琴销量断崖式下滑,钢琴行业正在遭受寒冬,有行业人员无奈表示:好像学琴和买琴的人一夜消失了。
图源:微博
从数据上看,去年一半钢琴厂倒闭了,两大国产钢琴龙头企业的销售业绩也也不乐观。
去年上半年,珠江钢琴迎来上市12年来半年报第一次亏损,没想到今年数据还要更惨淡。
前段时间,珠江钢琴发布财报,2024年归母公司净利为-2.36亿元,同比下降4108.2%,而2025年一季报又显示,归母公司净利-5168.47万元,同比下降162.52%,跌跌不休。
图源:珠江钢琴2024年年度报告
根据中国乐器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钢琴销量和2019年巅峰期相比下滑超过40%,4000万琴童也缩水到不足2000万。
曾经被中产看作身份象征的钢琴,如今挂在某二手平台都无人问津。
现在的二手交易平台,原价4万元买来的钢琴,卖家甚至附赠琴凳和节拍器,标价5000元都卖不出去。
闲鱼数据显示,2023年二手钢琴挂牌量激增300%,且价格普遍不足原价十分之一。但这样的大便宜,也没有人想要接手。
图源:网络
钢琴行业寒冬最先波及的就是从业者,有从业人士提到,以前很多家长在剩下几节课的时候就会主动来续费,这几年,是要催问家长是否续费,而且拒绝率高达60%。
最火热的时候,钢琴老师从早到晚都有学生,但在这几年一天能够排上一节课已经是非常好的结果。
这一切的转折点都发生在2022-2023年,经济下行,中产消费开始降级。
在房贷、车贷、裁员的压力下,中产的钱包不断缩水,不安全感无限放大。但是穷什么也不能穷教育,孩子该补的习一个都不少。
但是钢琴这样“无用”的乐器学习就显得多余且浪费,成为最先抛弃的一项。
图源:毒sir财经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钢琴行业冷下来并不是坏事,少了无脑跟风浮躁功利,反而让音乐回归了音乐。
但是如果要说钢琴行业从此倒下还为时尚早,因为百万级顶奢钢琴斯坦威净利润不降反增,准备在纽交所上市。
钢琴总有属于自己的市场,只不过,目标受众不再是中产。
学一门,恨一门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提醒过:要小心艺术教育过度专业化倾向,别让孩子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
郎朗曾提到自己学琴的经历,7岁时,郎朗的每天练琴时间长达6小时,包括早晨1小时、中午45分钟、晚饭前2小时和晚饭后2小时,节假日和寒暑假还会加倍练习,几乎将全部时间投入练琴。
但是至少郎朗对钢琴的兴趣始于2岁的时候,《猫和老鼠》中汤姆猫弹奏《匈牙利第二号狂想曲》的片段让他对钢琴着迷。
郎朗的恩师格拉夫曼也曾说过,学琴练琴,有一定的压力和约束是好的,但很多情况下要因人而异。严厉的教育方式对郎朗是适合的,因为他有天分,而且喜欢弹琴。
郎朗与恩师格拉夫曼
严厉的教育前提是孩子要有天赋和兴趣,但是对于绝大部分孩子来说,钢琴更多的是满足父母的安排,并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
零基础的人获得钢琴十级证书的时长大概要3-5年,而且几乎每一天都坚持练琴至少两个小时。
孩子天性散漫,但是学琴需要长期持续投入,每天1-2个小时雷打不动坐在钢琴前,如果没有兴趣真的很难熬。
而且学琴过程中还有家长监督,很容易引发亲子矛盾。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学有所成,不想花出去的钱打水漂,于是就会更加严厉地逼迫孩子。
例如,弹错一个音就用衣架打手,拿牙签扎手,孩子最后一边哭一边弹,家长也无动于衷。
那些曾经被迫进入考级体系的琴童,也在目标达成后放弃了它,甚至一些孩子对钢琴PTSD,提起钢琴就想起可怕的学琴经历。
图源:pixabay
《2019年中国钢琴行业现状调研与发展机遇分析报告》显示,中国的90后琴童,如今只有不到5%还在弹琴。
比钢琴有用无用争论更有价值的是,我们要反思功利化育儿。曾经,很多家长把钢琴当成升学的工具和面子工程,结果把孩子的兴趣变成了负担。
但艺术教育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培养下一个郎朗,而是要让普通孩子一生能够在音乐中汲取精神的力量。
现在钢琴行业进入发展的阵痛期,潮水褪去,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真正热爱音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