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股票奖励500万,寒武纪值不值6000亿?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5年8月29日 3点49分 PT
  返回列表
41640 阅读
2 评论
腾讯科技

“我一个朋友,今年炒寒武纪750万->1500万。”

伴随股价持续上涨,有关寒武纪的讨论在过去一个月内从未停止,“我有一个朋友”的故事也开始在群聊、朋友圈和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

我有一个“股神”朋友系列

自7月7日阶段性触底至553.98元/股,到8月28日收盘涨至1587.91元/股,寒武纪股价在一个多月时间内涨幅超过186%,市值超过6600亿元。

消息面上,“英伟达H20销售重启遇阻”、“DeepSeek暗示将对国产芯片深度支持”这些无不推动寒武纪市值逐级攀升,从4000亿、5000亿到6000亿。

在这一过程中,寒武纪也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半年报——2025年上半年营收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 ,扣非净利润9.13亿元,较上年同期均实现扭亏为盈。

中美AI芯片企业核心数据,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仅供参考,市值截至北京时间28日收盘(美股周三收盘)

01 今年冲刺70亿营收?

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营收和利润均大幅增长,其中营收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扣非净利润为9.13亿元,去年同期为-6.09亿元。

按季度拆分,一季度营收11.11亿元,二季度营收为17.69亿元,环比增长59.19%;前两个季度的扣非净利润分别为2.76亿元和6.37亿元,环比增长138.8%。

寒武纪连续两个季度营收保持增长应如何理解?一方面,大模型技术发展与产业落地进程加速,驱动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英伟达无货可卖——受出口管制政策的限制,自4月份H20芯片禁运之后,市场供给缺口为寒武纪的营收增长提供了客观条件。

不过,采购英伟达和采购国产芯片,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

受整个出口管制环境的影响,在H20正常销售的2024年,国内大厂也都在布局“二供”以应对海外产品彻底断供的风险。对于寒武纪来说,与字节组队已经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关键就在于字节下了多少订单。

寒武纪的这一轮上涨始于2024年2月,当时其股价不到100元,整个2024年接近以每股700元的价格收官,股价与业绩基本保持同步增长的趋势——2024年四个季度营收分别为0.26亿元、0.39亿元、1.21亿元、9.89亿元,全年营收11.74亿元,业绩自去年下半年大幅度兑现。

今年前两个季度的收入更是比肩去年全年,且环比增长超过50%,足以称之为一份“漂亮”的业绩。

腾讯科技在《中国芯片冲刺IPO,与英伟达“阉割芯片”争抢3500亿》一文中也提到,“如果通过增速分析,2025年一季度营收为11.11亿元,在保证季度环比增速在50%的情况下,寒武纪全年营收差不多90亿元左右。”

“(你们)对全年营收预测挺乐观的。”一位寒武纪内部人士对我们表示。

但寒武纪管理层则显得比较保守——28日晚间,寒武纪公告称,预测全年营收50亿元-70亿元。

关于接下来的业绩表现,财报里还有两个值得关注的数据:8.28亿元的预付款项和26.90亿元的库存,这两个数据可以说是寒武纪三季度的业绩保障,即便不能保证50%的增速,也有机会冲刺20亿元。

财报中预付款项和库存数据

不过要强调一点,这里的预付款与备货有关,涉及HBM内存的采购可能性更大——晶圆代工前段基本不涉及预付款,封装部分预付款占比又很小。

和寒武纪一样,国产芯片自去年开始基本都乘上了加速国产供应商、生态建设的东风,基本都有业绩兑现。沐曦、摩尔线程两家招股书都提到,2024年各自营收分别为7.43亿元、4.38亿元。

与此同时,刚刚官宣中标中国移动10亿元大单的昆仑芯,2024年营收也在20亿元左右,一位接近昆仑芯的知情人士向腾讯科技透露,“这个数据基本属实。”

02 做多中国芯片的阶段性选项

当市场仍在纠结寒武纪6000亿市值是否合理时,投行已提前抢跑。

8月24日,高盛将寒武纪的目标价上调至1835元,以此计算,寒武纪市值将逼近 7700 亿元。但无论市值指向 6000 亿还是 7000 亿,市场对寒武纪的估值逻辑始终围绕两大维度展开——概念热度和业绩基本面,只不过现阶段谈概念的乐观程度和想象空间,都要远大于业绩,情绪成分也相对更多。

谈及概念,不得不提寒武纪身上极具话题性的标签:“寒王” “中国英伟达” “寒武大帝”等。尽管这些称号多源自股民之间的调侃与段子,但背后的事实是:当前国产AI芯片赛道中,寒武纪是为数不多的上市公司标的之一。

对比之下,无论是出货量还是市占率均处于领先地位的华为昇腾暂无明确上市计划,而其他国产AI芯片企业如摩尔线程、沐曦等仍处于推进上市流程中。在这一背景下,对想要布局中国AI芯片的投资者而言,现阶段为数不多可选的上市公司标的之一就是寒武纪,让其市值的想象空间进一步被打开。

只不过,一旦友商们顺利上市,投资者的可选项就会增多,寒武纪的独有优势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分化。

而关于国产GPU冲刺上市的现象,一位二级市场投资人向腾讯科技透露,“科创板已经有寒武纪,对于国产GPU热情有限,但是创业板有可能要争一争。”毕竟,对于所有参与国产芯片投资的各方来说,故事蓝本非常重要。

相对于外部的乐观情绪,寒武纪内部却在试图降温。

接近寒武纪的知情人士在和腾讯科技谈及最近股价和市值大幅波动时表示,“(他们)忙着保持延续性,别昙花一现了,”该知情人士说,“陈天石周日也给员工发了内部信,提醒员工冷静、居安思危。”

市场对寒武纪的乐观情绪高涨,但也有不看好其发展的投资者,看好寒武纪并没有成为“普遍共识”,一个关键原因在于——2024年上半年,寒武纪几乎在“0业绩的情况下”,市值却依然实现翻倍。不过,一个相对向好的趋势出现在去年下半年,寒武纪开始有了明显的业绩兑现。

东吴证券研报,2025年4月25日

东吴证券4月份发布的研报显示,寒武纪2025年全年收入预计为52亿,基本和寒武纪自身预估50-70亿元的下限保持一致,并且,东吴证券给了寒武纪2026年130倍的PE,预估的净利润是22.13亿,以此计算对应的估值是2877亿,远远低于当前6000亿左右的市值。

换句话说,现在的寒武纪被高估了。

有关市盈率,还有一个参考——英伟达目前是60倍左右,AMD则是170倍左右。

以东吴证券给的130倍PE测算,寒武纪要达到6000亿市值,需净利润超46亿元;按其预估的25%净利率算,明年营收需184亿,若净利率 30% 则需 150 亿营收。

关于寒武纪的净利润,财报里有一个关键信号——研发投入同比仅增长2.01%,这意味着在这块的开支维持在稳定的水平,未来营收增长会带来更多的净利润增长。

再回到营收预期上来,寒武纪今年主力产品是思元590,单价8万元左右,明年重点出货的产品是思元690,若两款平均按10万元计,2026年预估营收如果是150亿元,对应出货量为15万颗芯片。

2026年150亿营收需出货15万颗芯片。这对应30%良率需5800片晶圆,50%良率需3400片左右;同时8.28亿元预付款对应的HBM内存量,这些共同构成了稳定供货的基石。

英伟达在第二财季业绩会上提到,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计算市场,规模达500 亿美元且年增速 50% ,并正推动 Blackwell 特供版在华销售。若该系列落地,寒武纪等国产厂商拥有的 “别人无货” 的优势将消失,构成利空。

可是,如果英伟达回不来呢?

03 造富故事:人均奖励500万

北京市知春路的致真大厦,是寒武纪“造富故事”的起点。

寒武纪入局AI芯片的起源是2016年这波以卷积神经网络为代表的AI浪潮,还可以溯源到陈天石曾经发布的论文——《DianNao:一种小尺度的高吞吐率机器学习加速器》。

早期,寒武纪对AI芯片业务的定位是覆盖云、边、端,一度还做了车载AI芯片。

不过,其被业内熟知,核心还是向华为授权NPU IP,但随着华为推进自研,再加上2019年特殊时期,寒武纪一度濒临绝境。

“公司当时差点就破产了。”一位接近寒武纪的知情人士对我们表示。

对于寒武纪来说,这其实是一个“绝处逢生”的故事,只是现在股价疯狂上涨,因而被“造富故事”所掩盖了。

寒武纪在半年报的“合并现金流量表”中明确披露,2025前六个月 “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为42105.44万元(即4.21亿元),公司研发人员792人,占全公司77.95%(即全公司1016人),人均半年薪资41.45万元。不考虑涨幅的情况下,寒武纪人均年薪82.9万元。

另外,2025年上半年股权激励确认的费用为1.12亿元,不考虑解禁条件,如果将这笔股权激励费用计算到总薪酬当中,寒武纪人均年薪有望达到105万元。

相比“被高薪岗位平均”的薪资,股权激励的造富效应更加明显。

根据半年报的数据,报告期内完成了2023年的一笔股权激励归属工作——向650名骨干员工归属了2429693股(截至2023年6月30日,寒武纪员工数1265人,意味着51.4%的员工拿到了这笔激励)。

半年报发布的8月26日收盘价1329元/股计算,2429693股合计约32亿元,650名被激励的对象,人均496.78万元。

不过,这个数值实现的前提是,员工需要在归属并持有至8月29日当天收盘。然而普遍情况是,科技公司员工在股权激励归属后,大多数会选择抛售股票套现。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持续伴随公司成长而财富自由的故事。

除了员工,与寒武纪陪跑的投资者也同样赚得盆满钵满,其前十大无限售条件的股东中,“超级牛散”章建平持有608万股,按8月26日收盘价计算,市值超过80亿元。

寒武纪的造富效应已经出现,会有人关心——未来还会有更多芯片企业挂牌上市,他们会不会稀释寒武纪“AI芯片第一股”的叙事?

这个问题的核心还是业绩——大家都是市场参与者,只是有没有IPO的差别,上市之后大家就需要比产品、比业绩了。

媚眼瞟瞟
1 楼
别上当。 AI芯片不等于AI. 就连DeepSeek用的也是Nvidia的芯片。 关键根本就不是几个纳米和GPU结构, 而是生态环境。
江左盟主
2 楼
可怜散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