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网络图片抓取不一定都成功完整,确定图片显示正常并是原图片后再粘贴发布;
一次只能抓一个贴的图,切忌开多页面同时抓图!
原址网址(要带http的全地址):
中国LV终于找到接盘侠了?
曾经被称为中国LV集团的,是山东一家巨无霸公司:山东如意。然而不到10年,买来的帝国债务压顶,无奈只能卖资产求生。
而如今,买走巨无霸旗下两个国际大牌的,竟然是很多人都没听过的一个国产品牌——比音勒芬。
光看名字,很多人以为比音勒芬是外国货,其实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国货,从创立到被收购,都是中国人操手。
喜欢它的人,还称它为“中年男人标配”、“衣中茅台”,地位完全不亚于始祖鸟。
能成为山东如意接盘侠,这个酷似外国货牌子的实力,很多人都低估了。
比音勒芬,究竟是怎么一步步“上位”的?
捡漏国货上位,却靠“洋人设”辛酸求生虽然从诞生起就走高端路线,但比音勒芬的上位却很辛酸。
第一个辛酸,起名。
20年前,谢秉政还是个小代理,卖华伦天奴、圣罗兰等国际大牌。
他赚了第一桶金之后,在2000年买下比音勒芬的牌子。
比音勒芬一开始是香港人经营,虽然是国货,在当时国内高端品牌还全部由外国人占据,也只能起了个洋名字。
恰巧,2003年遭遇非典,为了增强免疫力,很多人走向户外运动,出现一波高尔夫球迷。
“做生意要具备一定眼界,要顺势而为。”
当时高尔夫服装在国内还是一片蓝海,谢秉政看到这个趋势,决定利用比音勒芬发力高尔夫服装。
于是在2004年,比音勒芬在南京的高端商场金鹰开了第一个专柜,专卖高尔夫服装。
但当时因为没啥名气,销量并不好,焦虑的谢秉政,在尚未盈利时又追加投资1000万,“当时压力很大,晚上都睡不着觉”。
第二个辛酸,人设。
当时会买高端品牌的人,尤其是打高尔夫的,几乎只认洋牌子。
为了卖货,光有洋名还不够,比音勒芬开始处处营造国际形象。
设计上,将公司设计部直接设在韩国首尔(当时为汉城),请来韩国设计师把控研发创意。
采购上,与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合作,“在面料搜集和成衣制作上,成为其快速成长的后盾。”
就连服装模特,都是清一色的老外面孔。
与此同时,高尔夫行业也来到爆发期,不少国际高级别职业赛事2004年开始陆续落户中国,大学开始增设高尔夫专业,中国成了高尔夫新兴增长市场。
靠着洋专家人设和行业风口,比音勒芬逐渐在高尔夫圈站稳脚跟。
第三个辛酸,迎合。
在当时那个人均工资几百的年代,比音勒芬一条裤子就敢标价2800元,T恤也要千元。
之所以卖的这么贵还有人买账,有高尔夫赛事运营者一语道破:
“比音勒芬的设计、花色都在刻意迎合高尔夫球场的中老年用户审美。”
毕竟比音勒芬的衣服大多都是这样的,可以说是充满“爹味”:
因为当时能消费得起高尔夫的,还多为中老年人群,虽然外形土,但这样也能标价高,还能在耐克、阿迪达斯等拥有高尔夫品类服饰线的品牌中夹缝生存。
三个辛酸,让比音勒芬成功求生,但同时也带来了洋标签和土形象的烦恼。
用高尔夫赚钱,竟被公认“T恤小专家”谁都想不到,曾经很憋屈的比音勒芬,后半生却意外拿到了爽文剧本。
2015年,是知名的服装寒冬,国产服装品牌深陷关店潮,李宁、安踏等品牌一年关店总数就接近5000家。
雪上加霜的是,高尔夫行业遭遇滑铁卢,很多手续不全的球场被整改,产业整体萎缩,连耐克退出高尔夫球具生产线,阿迪达斯也将旗下的高尔夫品牌泰勒梅出售。
然而,靠高尔夫发家的比音勒芬,却活成一股清流。
不仅没受大环境影响,门店数量还一直在上升,从2015年的480家涨到2017年的610家。
与之对应的,是比音勒芬的营收。从2011年的3亿,到2021年狂飙近30亿,中间一度跑去深交所上了市。
谢秉政还对外喊出,要打造中国高端时尚集团,“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产品。”
从伪装洋牌求生,到靠国货翻身,比音勒芬怎么挺直腰杆了?
1.借高尔夫,拿下服装帝国敲门砖
比音勒芬早已意识到,高尔夫的人群始终是小众,只有几十万,不能在高尔夫这个大树上吊死,早从2013年开始尝试转型。
高尔夫虽然是中老年人设,但同时也立住了高端人设,这个思路下,转型打造商务、时尚、生活形象,不违和也更轻松。
谢秉政曾总结自己创业以来的经验,“做服装行业,一要眼光准,二要反应快。不能做到‘稳准狠’,很快就死掉了。”
做起别的类型,它也不走寻常路。
既没有立马追国潮红利,也没有大刀阔斧形象改革,而是从高尔夫延伸,挖到了度假娱乐,这也是没人涉足的蓝海。
比音勒芬眼光颇为毒辣,买下意大利品牌威尼斯,定位度假旅游服饰,跟各种娱乐IP做联名。
模特也开始用熟悉的亚洲面孔,有了很多80、90后用户。
另一边,比音勒芬也没忘了签约杨烁、江一燕等娱乐圈明星,还跑到各大球场做时装秀,慢慢扭转人们对它的“土”认知。
比音勒芬服饰公司副总陈阳说过:
“期望把高尔夫的服饰从果岭带到生活当中,打球的时候可以穿,度假的时候也可以穿。”
2.靠T恤,挤占国民男装位置
董事长谢秉政的野心就更大了,想做的服装范围还要不断拓宽,“要激活百亿级服装市场”。
比音勒芬进军大众市场时,男装已经相当卷。
想要成为国民男装的一个前提,是要找到每个普通人都会穿的类型,并做到一定声量,比如做夹克的有七匹狼、劲霸,做裤子的有九牧王。
为了真正出圈,比音勒芬也给自己找了一个死磕方向:T恤。
外形的确很独特,比音勒芬设计出了“小领T”,一般的T恤,很容易显得脖子又短又粗。
而它观察到这点,专门从亚洲人的脖颈弧度出发,发明出5厘米的小领,显得更利落。
“专为国人设计”,这也让很多人猛然发觉,原来比音勒芬是个地道的中国品牌。
这款小领T还生产出一种韧性超普通面料3倍的新面料,洗涤300次都不变形、不褪色。
市场反馈也很明显,在知乎上,现在一提到比音勒芬,被提到最多的不是高尔夫,而是“T恤小专家”这个接地气标签。
这个称号并不虚,有数据显示,仅T恤大单品就占营业额的30%以上,比音勒芬T恤更是连着四年取得国内“同类产品综合占有率第一”。
靠一件小T恤,比音勒芬从小众高端品牌,摇身一变成了国民高端男装。
比音勒芬和始祖鸟,凭啥能让人心甘情愿掏钱?这些年,中年男装出圈的不少。
前有始祖鸟,后有比音勒芬,都是中年男人的心头爱。
价格贵的相当极端,始祖鸟一件普通冲锋衣一般在5000元左右,比音勒芬的T恤也要几千块,却能让人追着买。
凭啥人们能心甘情愿掏钱?
答案还是那句话,只做擅长的事,并把它玩明白。
产品追求极端,这是始祖鸟的精髓。
只用最好的原材料,最终达到的效果就是绝对高端的品牌形象,和与众不同的设计,在垂直领域拿下绝对话语权。
比音勒芬同样也是走极端。谢秉政曾说,“生活基本是两点一线,一辈子能做好一个服装够了。”
因为有造高尔夫服的经验,比音勒芬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整合全球顶尖的资源,拥有各种高端面料和工艺经验。
排汗、透气、舒适等这些概念,听起来很多服装品牌都有,但比音勒芬却是做得最极致的。
比如35-50岁的成功人士有个特点,就是会有啤酒肚,所以比音勒芬在肚子附近的衣料,就会选用伸缩性更强的材质,让用户穿着的紧绷感更小。
做到这些的背后,除了合作商人脉够广,也少不了比音勒芬自己的重度研发。
有人在启信宝查询比音勒芬的发明专利情况,发现比音勒芬的确是在正经研发材料,不少独特材料甚至能达到国际航空标准。
甚至创始人妻子冯玲玲直接下场带队做研发。
即便如此,谢秉政也有危机感,“我们做的很不够,和国际的奢侈品牌比,相差的还是太大了。”
别说比较外国奢侈品,就算比起国内同行,比音勒芬也有不少挑战,无论营收还是门店规模,都离头部海澜之家有一定距离。
甚至刀哥写这个品牌的时候,身边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没听过”。
毕竟服装行业,实在太卷了。
谢秉政曾袒露,“这个行业一年到头都歇不了,做完春季,马上做夏季打版,紧接着秋冬季又来了。稍有不慎,满盘皆输。”
但从过去模仿洋牌,到如今赶超洋牌,比音勒芬的上位,足以说明实力。
结语:
很多人不知道,听起来名字高大上的品牌,其实不少都是假洋牌。
比如花花公子,跟美国那本杂志没一点关系,纯纯的国货,工厂就在山东。
还有华伦天奴vizia、卡迪乐鳄鱼......名字很洋气,其实创始地和工厂都在中国。
这些假洋牌,起初因为一个洋名字被人关注,一度卖得不错。
但时间一长,随着产品力匮乏短板显现,很多逃不开被人们遗忘,想逆袭成中高端的更是屈指可数。
而比音勒芬,硬是靠着死抠产品,一点点摆脱“假洋牌”的魔咒。
如今,在中高端品牌鄙视链里,已经出现了比音勒芬的身影,成了为数不多能挤进奢侈品门槛的国货。
迫于形势,国货们弯腰求生不丢人,关键是最后能否用产品力挺直腰杆。
用所见所得模式获取HTML代码
注意:网络图片抓取不一定都成功完整,确定图片显示正常并是原图片后再粘贴发布;
一次只能抓一个贴的图,切忌开多页面同时抓图!
原址网址(要带http的全地址):
中国LV终于找到接盘侠了?
曾经被称为中国LV集团的,是山东一家巨无霸公司:山东如意。然而不到10年,买来的帝国债务压顶,无奈只能卖资产求生。
而如今,买走巨无霸旗下两个国际大牌的,竟然是很多人都没听过的一个国产品牌——比音勒芬。
光看名字,很多人以为比音勒芬是外国货,其实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国货,从创立到被收购,都是中国人操手。
喜欢它的人,还称它为“中年男人标配”、“衣中茅台”,地位完全不亚于始祖鸟。
能成为山东如意接盘侠,这个酷似外国货牌子的实力,很多人都低估了。
比音勒芬,究竟是怎么一步步“上位”的?
捡漏国货上位,却靠“洋人设”辛酸求生虽然从诞生起就走高端路线,但比音勒芬的上位却很辛酸。
第一个辛酸,起名。
20年前,谢秉政还是个小代理,卖华伦天奴、圣罗兰等国际大牌。
他赚了第一桶金之后,在2000年买下比音勒芬的牌子。
比音勒芬一开始是香港人经营,虽然是国货,在当时国内高端品牌还全部由外国人占据,也只能起了个洋名字。
恰巧,2003年遭遇非典,为了增强免疫力,很多人走向户外运动,出现一波高尔夫球迷。
“做生意要具备一定眼界,要顺势而为。”
当时高尔夫服装在国内还是一片蓝海,谢秉政看到这个趋势,决定利用比音勒芬发力高尔夫服装。
于是在2004年,比音勒芬在南京的高端商场金鹰开了第一个专柜,专卖高尔夫服装。
但当时因为没啥名气,销量并不好,焦虑的谢秉政,在尚未盈利时又追加投资1000万,“当时压力很大,晚上都睡不着觉”。
第二个辛酸,人设。
当时会买高端品牌的人,尤其是打高尔夫的,几乎只认洋牌子。
为了卖货,光有洋名还不够,比音勒芬开始处处营造国际形象。
设计上,将公司设计部直接设在韩国首尔(当时为汉城),请来韩国设计师把控研发创意。
采购上,与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合作,“在面料搜集和成衣制作上,成为其快速成长的后盾。”
就连服装模特,都是清一色的老外面孔。
与此同时,高尔夫行业也来到爆发期,不少国际高级别职业赛事2004年开始陆续落户中国,大学开始增设高尔夫专业,中国成了高尔夫新兴增长市场。
靠着洋专家人设和行业风口,比音勒芬逐渐在高尔夫圈站稳脚跟。
第三个辛酸,迎合。
在当时那个人均工资几百的年代,比音勒芬一条裤子就敢标价2800元,T恤也要千元。
之所以卖的这么贵还有人买账,有高尔夫赛事运营者一语道破:
“比音勒芬的设计、花色都在刻意迎合高尔夫球场的中老年用户审美。”
毕竟比音勒芬的衣服大多都是这样的,可以说是充满“爹味”:
因为当时能消费得起高尔夫的,还多为中老年人群,虽然外形土,但这样也能标价高,还能在耐克、阿迪达斯等拥有高尔夫品类服饰线的品牌中夹缝生存。
三个辛酸,让比音勒芬成功求生,但同时也带来了洋标签和土形象的烦恼。
用高尔夫赚钱,竟被公认“T恤小专家”谁都想不到,曾经很憋屈的比音勒芬,后半生却意外拿到了爽文剧本。
2015年,是知名的服装寒冬,国产服装品牌深陷关店潮,李宁、安踏等品牌一年关店总数就接近5000家。
雪上加霜的是,高尔夫行业遭遇滑铁卢,很多手续不全的球场被整改,产业整体萎缩,连耐克退出高尔夫球具生产线,阿迪达斯也将旗下的高尔夫品牌泰勒梅出售。
然而,靠高尔夫发家的比音勒芬,却活成一股清流。
不仅没受大环境影响,门店数量还一直在上升,从2015年的480家涨到2017年的610家。
与之对应的,是比音勒芬的营收。从2011年的3亿,到2021年狂飙近30亿,中间一度跑去深交所上了市。
谢秉政还对外喊出,要打造中国高端时尚集团,“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产品。”
从伪装洋牌求生,到靠国货翻身,比音勒芬怎么挺直腰杆了?
1.借高尔夫,拿下服装帝国敲门砖
比音勒芬早已意识到,高尔夫的人群始终是小众,只有几十万,不能在高尔夫这个大树上吊死,早从2013年开始尝试转型。
高尔夫虽然是中老年人设,但同时也立住了高端人设,这个思路下,转型打造商务、时尚、生活形象,不违和也更轻松。
谢秉政曾总结自己创业以来的经验,“做服装行业,一要眼光准,二要反应快。不能做到‘稳准狠’,很快就死掉了。”
做起别的类型,它也不走寻常路。
既没有立马追国潮红利,也没有大刀阔斧形象改革,而是从高尔夫延伸,挖到了度假娱乐,这也是没人涉足的蓝海。
比音勒芬眼光颇为毒辣,买下意大利品牌威尼斯,定位度假旅游服饰,跟各种娱乐IP做联名。
模特也开始用熟悉的亚洲面孔,有了很多80、90后用户。
另一边,比音勒芬也没忘了签约杨烁、江一燕等娱乐圈明星,还跑到各大球场做时装秀,慢慢扭转人们对它的“土”认知。
比音勒芬服饰公司副总陈阳说过:
“期望把高尔夫的服饰从果岭带到生活当中,打球的时候可以穿,度假的时候也可以穿。”
2.靠T恤,挤占国民男装位置
董事长谢秉政的野心就更大了,想做的服装范围还要不断拓宽,“要激活百亿级服装市场”。
比音勒芬进军大众市场时,男装已经相当卷。
想要成为国民男装的一个前提,是要找到每个普通人都会穿的类型,并做到一定声量,比如做夹克的有七匹狼、劲霸,做裤子的有九牧王。
为了真正出圈,比音勒芬也给自己找了一个死磕方向:T恤。
外形的确很独特,比音勒芬设计出了“小领T”,一般的T恤,很容易显得脖子又短又粗。
而它观察到这点,专门从亚洲人的脖颈弧度出发,发明出5厘米的小领,显得更利落。
“专为国人设计”,这也让很多人猛然发觉,原来比音勒芬是个地道的中国品牌。
这款小领T还生产出一种韧性超普通面料3倍的新面料,洗涤300次都不变形、不褪色。
市场反馈也很明显,在知乎上,现在一提到比音勒芬,被提到最多的不是高尔夫,而是“T恤小专家”这个接地气标签。
这个称号并不虚,有数据显示,仅T恤大单品就占营业额的30%以上,比音勒芬T恤更是连着四年取得国内“同类产品综合占有率第一”。
靠一件小T恤,比音勒芬从小众高端品牌,摇身一变成了国民高端男装。
比音勒芬和始祖鸟,凭啥能让人心甘情愿掏钱?这些年,中年男装出圈的不少。
前有始祖鸟,后有比音勒芬,都是中年男人的心头爱。
价格贵的相当极端,始祖鸟一件普通冲锋衣一般在5000元左右,比音勒芬的T恤也要几千块,却能让人追着买。
凭啥人们能心甘情愿掏钱?
答案还是那句话,只做擅长的事,并把它玩明白。
产品追求极端,这是始祖鸟的精髓。
只用最好的原材料,最终达到的效果就是绝对高端的品牌形象,和与众不同的设计,在垂直领域拿下绝对话语权。
比音勒芬同样也是走极端。谢秉政曾说,“生活基本是两点一线,一辈子能做好一个服装够了。”
因为有造高尔夫服的经验,比音勒芬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整合全球顶尖的资源,拥有各种高端面料和工艺经验。
排汗、透气、舒适等这些概念,听起来很多服装品牌都有,但比音勒芬却是做得最极致的。
比如35-50岁的成功人士有个特点,就是会有啤酒肚,所以比音勒芬在肚子附近的衣料,就会选用伸缩性更强的材质,让用户穿着的紧绷感更小。
做到这些的背后,除了合作商人脉够广,也少不了比音勒芬自己的重度研发。
有人在启信宝查询比音勒芬的发明专利情况,发现比音勒芬的确是在正经研发材料,不少独特材料甚至能达到国际航空标准。
甚至创始人妻子冯玲玲直接下场带队做研发。
即便如此,谢秉政也有危机感,“我们做的很不够,和国际的奢侈品牌比,相差的还是太大了。”
别说比较外国奢侈品,就算比起国内同行,比音勒芬也有不少挑战,无论营收还是门店规模,都离头部海澜之家有一定距离。
甚至刀哥写这个品牌的时候,身边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没听过”。
毕竟服装行业,实在太卷了。
谢秉政曾袒露,“这个行业一年到头都歇不了,做完春季,马上做夏季打版,紧接着秋冬季又来了。稍有不慎,满盘皆输。”
但从过去模仿洋牌,到如今赶超洋牌,比音勒芬的上位,足以说明实力。
结语:
很多人不知道,听起来名字高大上的品牌,其实不少都是假洋牌。
比如花花公子,跟美国那本杂志没一点关系,纯纯的国货,工厂就在山东。
还有华伦天奴vizia、卡迪乐鳄鱼......名字很洋气,其实创始地和工厂都在中国。
这些假洋牌,起初因为一个洋名字被人关注,一度卖得不错。
但时间一长,随着产品力匮乏短板显现,很多逃不开被人们遗忘,想逆袭成中高端的更是屈指可数。
而比音勒芬,硬是靠着死抠产品,一点点摆脱“假洋牌”的魔咒。
如今,在中高端品牌鄙视链里,已经出现了比音勒芬的身影,成了为数不多能挤进奢侈品门槛的国货。
迫于形势,国货们弯腰求生不丢人,关键是最后能否用产品力挺直腰杆。
用所见所得模式获取HTML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