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小众爱好又被我发现了。
市面上出现了这么一波人,不恋爱不结婚但看房。
这届单身汉迷上了看房,而且吧就是字面意思上的看。
别人的爱好对标中产,不是徒步就是观鸟,费钱。
他们的爱好对标模拟人生,专注看户型看装修,费神。
具体咋回事呢,咱们往下看。
众所周知,租房和求职差不多,晚上看租房app,白天跟着中介小电驴穿梭在各个小区之间。
虽说是为了租房,但整个过程顺道了解到周围小区的情况,还实地考察了很多房子。
没成想租房合同签完了,看房的瘾也上来了,一批人出现了戒断反应。
一是每个季度被动换房子,租房的不确定性让自己有点烦了;
二是某个瞬间内心被动社会化,对房子和房价有点好奇了。
于是他们在租的小房子里,开始熬夜刷地产app,一刷起来就没完没了。
早些年看房,手机上只能左右滑动几张老照片,这种体验就不高。
现在不一样了,不光实景看房,还能vr看房,3d看房,技术手段让线上看房有了实感,恨不得搞人工智能把你照片都p进去。
@大吉 人在北京,每天研究周围的小区。
她最上瘾的是具体的房间内部,因为很多中介拍布局时,房子里还有别人生活的痕迹。
从房子展示图上,她看到过情侣合影、猫狗的饭盆、洗手池的洗漱用品甚至地上的垃圾桶。
她觉得这种翻看别人生活空间的方式,仿佛钻进了对方的被窝,窥私欲得到了满足。
她还喜欢了解房子的周边设施,把自己代入即将迁入这个小区的视角。
比如房子距离地铁多远,周围的医院位置如何,菜市场要走多久能到,甚至是小区里的绿化都十分好奇。
从卫生间里的一块砖发散到这间房窗外的视角,她能想象出书桌上那个相框里的夫妻刚出现在这的场景。
@老乔 家在杭州,天天看哈尔滨和沈阳的卖房视频。
他有几个钟爱的中介直播间,每晚轮流刷,有的直播间展示照片,摆个小白板给你列出来房子优缺点,成交价等各种实际信息。
有的是直播带你实地看房,他也纳闷自己明明不可能移居北方,为啥天天看得这么起劲。
@军子 压根没有买房的打算,父母本身无法做到托举,他自己兜里比脸都干净,他把线上看房纯当短视频刷,就想看看世界的参差。
他专看别墅区,研究有钱人住的小区物业和自己租房的小区有啥不同。
他也总能在别墅带看视频找到安慰。
“有钱人住的房子太大,很多装修设计都砸大钱,但是又设计的非常不合理,而且卫生死角太多,就算自己买得起,也一定住的不开心”。
线上看房是夜半无人时的隐秘癖好,线下看房成了周末杀时方式的新选择。
新一代的小年轻儿情侣把看房当约会。
可能是相亲时的crush,也可能是有意愿交往的对象。
借着自己租房到期的由头,让对方周末陪自己看房,在中介带看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畅聊自己对未来生活的设想。
考察租房环境的同时,还把对方的生活方式了解一遍;
上到彼此喜欢的户型,下到彼此的贷款承受力上限在哪。
过去呢旅行是增进双方了解的途径,现在务实的人把看房当成考验对方细节的契机。
看房上瘾的年轻人,把看房当成硬核版本的逛宜家。
有的人咬定自己是买不起房的,这辈子也不会买房,所以看的范围越来越大,都已经看到了加拿大,还喜欢边看房边吐槽,“这户型设计感觉开发商脑子被驴踢了”。
有的人看便宜房看久了,也动了买房上岸的心思,基本不看自己居住地的房,只搜集异地的房子信息。
虽然眼下不买房,但和房子有关的硬核知识都成了他的社交素材。
也有看房延伸出其他的爱好,不光看小区、房型和房价,还要看屋主的装修进度、开荒保洁,尤其是点赞过万的装修踩雷视频。
@小刘 无意间刷到一个大姐发了自己家的装修成品图,评论过万全是吐槽。
花了几十万装出来的房子,被网友形容为“真是浪费了这个房,还以为是谁家的消防通道”,大姐一气之下用一周就把房子砸成了毛坯,决定重新装修。
这种装修翻车还连载的内容,吸引了不少熬夜看房的网友。
有人觉得和网友赌气砸了重装没必要,有人认为这么有钱还这么听劝,活该她流量高,没准只是为了起号。
这几年吧,直播间看房也成了一种流行。
中年人在直播间成交买房的视频,让网友感叹“还好这种敢闭眼上网买房的冤大头不是我爹”;
花钱买房能实现异地成交不亚于开盲盒,何况真的盲盒才多少钱一个?
总之和房有关的一切,都在若有若无蛊惑着年轻人。
尤其是初到大城市工作的人,疲于通勤和租房,在过去,把逛宜家当成一种对未来生活的精神寄托;
现在则是把线上看房和房的周边,当成对抗生活虚无感的方式。
房子是一种符号,它释放出了对稳定生活的渴望,但对这种渴望的处理方式在眼下这个时代变得多元了。
短视频将房子转化为视觉消费品,沉浸式看房让年轻人获得模拟人生一般的游戏感。
这和把奢侈品加入购物车类似,通过即时体验完成暂时性身份认同。
在这个“房价暴跌”和“定居理想”拉锯的时代,人对房子的凝视藏着太多未被言说的话语。
沉迷看房却不买也并不是一种逃避性选择,不过是用最低的成本在不确定的洪流中锚定了自己的坐标。
无论买房与否,可能都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家人们,小众爱好又被我发现了。
市面上出现了这么一波人,不恋爱不结婚但看房。
这届单身汉迷上了看房,而且吧就是字面意思上的看。
别人的爱好对标中产,不是徒步就是观鸟,费钱。
他们的爱好对标模拟人生,专注看户型看装修,费神。
具体咋回事呢,咱们往下看。
众所周知,租房和求职差不多,晚上看租房app,白天跟着中介小电驴穿梭在各个小区之间。
虽说是为了租房,但整个过程顺道了解到周围小区的情况,还实地考察了很多房子。
没成想租房合同签完了,看房的瘾也上来了,一批人出现了戒断反应。
一是每个季度被动换房子,租房的不确定性让自己有点烦了;
二是某个瞬间内心被动社会化,对房子和房价有点好奇了。
于是他们在租的小房子里,开始熬夜刷地产app,一刷起来就没完没了。
早些年看房,手机上只能左右滑动几张老照片,这种体验就不高。
现在不一样了,不光实景看房,还能vr看房,3d看房,技术手段让线上看房有了实感,恨不得搞人工智能把你照片都p进去。
@大吉 人在北京,每天研究周围的小区。
她最上瘾的是具体的房间内部,因为很多中介拍布局时,房子里还有别人生活的痕迹。
从房子展示图上,她看到过情侣合影、猫狗的饭盆、洗手池的洗漱用品甚至地上的垃圾桶。
她觉得这种翻看别人生活空间的方式,仿佛钻进了对方的被窝,窥私欲得到了满足。
她还喜欢了解房子的周边设施,把自己代入即将迁入这个小区的视角。
比如房子距离地铁多远,周围的医院位置如何,菜市场要走多久能到,甚至是小区里的绿化都十分好奇。
从卫生间里的一块砖发散到这间房窗外的视角,她能想象出书桌上那个相框里的夫妻刚出现在这的场景。
@老乔 家在杭州,天天看哈尔滨和沈阳的卖房视频。
他有几个钟爱的中介直播间,每晚轮流刷,有的直播间展示照片,摆个小白板给你列出来房子优缺点,成交价等各种实际信息。
有的是直播带你实地看房,他也纳闷自己明明不可能移居北方,为啥天天看得这么起劲。
@军子 压根没有买房的打算,父母本身无法做到托举,他自己兜里比脸都干净,他把线上看房纯当短视频刷,就想看看世界的参差。
他专看别墅区,研究有钱人住的小区物业和自己租房的小区有啥不同。
他也总能在别墅带看视频找到安慰。
“有钱人住的房子太大,很多装修设计都砸大钱,但是又设计的非常不合理,而且卫生死角太多,就算自己买得起,也一定住的不开心”。
线上看房是夜半无人时的隐秘癖好,线下看房成了周末杀时方式的新选择。
新一代的小年轻儿情侣把看房当约会。
可能是相亲时的crush,也可能是有意愿交往的对象。
借着自己租房到期的由头,让对方周末陪自己看房,在中介带看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畅聊自己对未来生活的设想。
考察租房环境的同时,还把对方的生活方式了解一遍;
上到彼此喜欢的户型,下到彼此的贷款承受力上限在哪。
过去呢旅行是增进双方了解的途径,现在务实的人把看房当成考验对方细节的契机。
看房上瘾的年轻人,把看房当成硬核版本的逛宜家。
有的人咬定自己是买不起房的,这辈子也不会买房,所以看的范围越来越大,都已经看到了加拿大,还喜欢边看房边吐槽,“这户型设计感觉开发商脑子被驴踢了”。
有的人看便宜房看久了,也动了买房上岸的心思,基本不看自己居住地的房,只搜集异地的房子信息。
虽然眼下不买房,但和房子有关的硬核知识都成了他的社交素材。
也有看房延伸出其他的爱好,不光看小区、房型和房价,还要看屋主的装修进度、开荒保洁,尤其是点赞过万的装修踩雷视频。
@小刘 无意间刷到一个大姐发了自己家的装修成品图,评论过万全是吐槽。
花了几十万装出来的房子,被网友形容为“真是浪费了这个房,还以为是谁家的消防通道”,大姐一气之下用一周就把房子砸成了毛坯,决定重新装修。
这种装修翻车还连载的内容,吸引了不少熬夜看房的网友。
有人觉得和网友赌气砸了重装没必要,有人认为这么有钱还这么听劝,活该她流量高,没准只是为了起号。
这几年吧,直播间看房也成了一种流行。
中年人在直播间成交买房的视频,让网友感叹“还好这种敢闭眼上网买房的冤大头不是我爹”;
花钱买房能实现异地成交不亚于开盲盒,何况真的盲盒才多少钱一个?
总之和房有关的一切,都在若有若无蛊惑着年轻人。
尤其是初到大城市工作的人,疲于通勤和租房,在过去,把逛宜家当成一种对未来生活的精神寄托;
现在则是把线上看房和房的周边,当成对抗生活虚无感的方式。
房子是一种符号,它释放出了对稳定生活的渴望,但对这种渴望的处理方式在眼下这个时代变得多元了。
短视频将房子转化为视觉消费品,沉浸式看房让年轻人获得模拟人生一般的游戏感。
这和把奢侈品加入购物车类似,通过即时体验完成暂时性身份认同。
在这个“房价暴跌”和“定居理想”拉锯的时代,人对房子的凝视藏着太多未被言说的话语。
沉迷看房却不买也并不是一种逃避性选择,不过是用最低的成本在不确定的洪流中锚定了自己的坐标。
无论买房与否,可能都已经没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