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吃官司:美国大学的「拼爹」,比想象更严重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5年2月6日 3点18分 PT
  返回列表
6070 阅读
5 评论
谷雨星球

大家好,我是 Mr.刀,大年初八开工大吉!

正当我们国内过年之时,在美国,原本就已经事务缠身的美国名校们恐怕也如坐针毡——

MIT、宾大、乔治城大学等17所大学,集体坐上了法院的被告席,理由是「合谋给富裕学生特殊优惠,并降低了潜在学生的经济援助数额」。

一项「劫贫济富」的控诉,又一次将其推上了风口浪尖。

事实上,这场官司早在2022年就开始了。

数名名校毕业生向美国芝加哥联邦法院提起诉讼,控告美国17所大学根据学生家庭的财富和捐赠来录取学生。

波及的美国大学每一所都赫赫有名,包括耶鲁、MIT、布朗、加州理工、康奈尔、达特茅斯、杜克、埃默里、乔治城、约翰霍普金斯、圣母大学、西北、莱斯、芝大、宾大、范德堡等等。

「富人孩子更具录取藤校优势」已是心照不宣的事实。不过,这次官司上被披露的文件和前招生官们站上的证人席,更是让人发现:

美国精英教育俨然成为美国种姓制度缔造者的帮凶。

 

「100%录取」

在过去数十年的时间里,名校也形成一个名为「568 Presidents Group」的联盟,制定共同的经济援助方案,并遵循「Need-Blind」(考上就免费!又一所美国名校官宣新政,很多人不知道)——

在录取过程中不考虑申请者的经济状况,所有申请者都拥有平等的录取机会,能力优异者获录取。

「Need-Blind」在过去二十多年来让美国精英大学获得了保护,只要招生时持续依照此规则,就不受到联邦反垄断法的审查。

17所大学被告,问题也正是出在这里,在录取时,考虑了经济状况,被原告声称「违反了国会豁免规定」。

招生的时候,这些富裕学生被标记为「BSI」学生(bona fide special interest),他们的家庭是大捐助者或与董事会有联系。

■布朗大学校报回顾过need blind的历史

然而,有人成绩根本不够格。

原告提出的一个案例是,乔治城大学前校长曾在一次「亿万富翁夏令营」遇到了一位潜在学生和她的富翁父亲后,将学生列入了「校长名单」,尽管女生最初的申请不顺利,但后来被成功录取。

还有MIT的招生主任,在一封被曝光的邮件中写道,学校录取了董事会主席推荐的6名学生中的4名,其中2人是「本来不会录取的」。

一份最新披露的法庭文件显示,圣母大学招生副校长Bishop曾在2012年一封邮件中直言不讳地说,「被特殊录取的学生中,有38名学习成绩相当差,但他们被录取很大程度是因为家庭关系和捐赠历史。希望明年富人们培养出更聪明的孩子」。

宾大前招生副院长Sara Harberson出庭作证时表示,BSI学生是「惹不起」且「几乎 100%都能入学」,甚至哪怕这个学生的综合表现非常差或是存在一些严重问题,招生办也无权拒绝该学生。

还有来自范德堡大学一位前招生主任的证词:「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学生不需要经济援助,他们就会在候补名单上获得优势」。

换言之,只要钱够了,录取机会也就大了。甚至17校之间彼此合作,互相推荐高净值家庭子女。

■2019年,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不属于任何特权类别的白人申请者,其录取机会为 10%,如果是遗产申请人,其录取机会将增加五倍,

那么,名额本来就少,给了富裕孩子,那些钱不够的牛娃怎么办呢?

名校们找到一个切入点——操纵经济援助计划

他们打着支援学生获取更好教育的名义,获得政府的反垄断豁免资格,但同时却减少对学生提供经济援助,导致在大约20年里有超过二十万名学生,被收取了过高的费用。

原告认为,此举导致了大学对本应需要财务援助的学生收取了更多费用,让一些符合财务援助资格的学生失去资格甚至无法入学

依据庭审文件和多家外媒的报导,他们还有一个专门的公式和流程用以规避法规,一方面为学校招收更加优渥家庭的子女,为学校提供更多援助和捐款。

另一方面则通过大量减少本来用于「Need-Blind」原则,招募学生所需要的经费,来变相牺牲掉或减少原本用于贫困学生的补助,「既要又要还要」:

「既要」:让大众相信,他们会对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经济援助;

「又要」:拿到美国政府的补助和豁免资格;

「还要」:让这些本应需要经济援助的学生该出多少钱还出多少钱,明面上给你补助,实际却非常少,甚至还出现了如果出不起钱就不要来,如果能多出钱,哪怕本来上不了现在都可以稳稳被录取。

 

数亿美元和解

早在2023年,哈佛大学教授Raj Chetty就发表了一项研究,他发现家庭收入排前0.1%的学生在大学申请流程中,在非学术上获得高分的可能性是中产学生的1.5倍,第一次用数据量化精英学生的申请并非「择优」,而是「拼爹」。

不过众多证据之下,虽然多数学校第一时间发表声明予以否定。早在庭审进行的过程中,这个联盟中的一些成员已经陆续开始与原告达成庭外和解。

最开始是布朗、哥大、杜克、耶鲁和埃默里,尽管校方的对外声明依然否认自己在招生过程中存在这种伤害学生的行为,但依然集体同意支付 1.045 亿美金和解金。

其中,哥大和布朗大学在法庭提交的单独声明中,坚称所有的经济援助决定都是为了学生的利益最大化而考虑,同时认为和解是为了「未来能更好的集中资源进一步增加对学生的援助。」

莱斯大学也在其财务报表中表示,将同意支付 3400 万美元用于该庭审的和解。

但这一系列的和解协议,更是让外界质疑,校方这么多年来是否存在更严重的欺瞒行为。

数个月后,包括芝大在内的另外五所学校同意支付1350 万美元来和解部分案件,表示该诉讼「没有法律依据」,但它同意拿出了一些针对其他大学庭审可能有价值的材料提交给法院。

另一件准备和解的范德堡大学。

其表示「尽管我们认为原告的主张毫无根据,但为了我们的最大利益,我们达成了和解,继续致力于为所有来自各种各样社会、文化和经济背景的才华洋溢的学者提供世界上最好的本科教育和无债务毕业的机会」。

直到年底,17 所大学中的10所已经达成和解,共计向原告支付了超过2.84 亿美金的和解金。

这些钱将用于补偿一些曾经就读于这些学校的学生,他们有资格申领2000美金,以补偿他们上大学时被克扣的经济援助。

■美国大学的经济援助FAFSA工作流程

但亦有大学依然没有参与和解,而且发声明斥责该庭审没有任何法律依据。

宾大在一封对传媒发布的声明邮件中直指该诉讼「没有任何价值,让大学在和录取根本无关的问题上感到尴尬」,宾大还在这份声明中强调自己从不偏袒任何学生,不论他们向大学捐了多少钱或承诺了捐多少钱。

MIT也发表声明并提出反例,认为「与原告的说法正好相反,慈善捐赠的潜力与这些孤立的案件无关,事实上我们常常收到富人的孩子被拒的消息」。

乔治城大学,即便披露文件中已有前校长的相关邮件记录,但官方同样否认了相关说法。

目前,这起旷日持久又相当复杂的庭审案件,仍在持续进行中。

 

美国大学的种姓制度

从哈佛败诉后平权法案被废除,再到战火蔓延全球大学校园,以及紧随其后的MIT、宾大、哈佛校长被质询,破产传言,以及哈佛秘密换校长。

甚至刚上台的特朗普,据说也准备削减对名校的研究资金。

很多人都要问上一句,美国名校到底怎么了?

一个隐藏的信号或许是,在这个2025年开头,原本早已分/裂的美国,反精英主义又崛起了。

正如2024 年11月大西洋月刊刊载的万字长文《常春藤大学如何摧毁美国》(How the Ivy League Broke America)一文中,作者用很强烈的措辞这样形容如今的美国状况:

「如今,59% 的美国人认为我们的国家正在衰落,69% 的人认为‘政治和经济精英不关心辛勤工作的人民’,63%人认为专家不了解他们的生活,66% 的人认为美国‘需要一位强有力的领导人,将国家从富人和权贵手中夺回来’。

简而言之,在我们当前的精英阶层的带领下,对机构的信任度已下降到这样的程度:

自 2016 年以来,选民们已经三次投票给唐纳德·特/朗/普,向精英们竖起了中指。

而多篇报道和社论中,精英大学的筛选制度和教育质量,更是被直言不讳地予以批判:

「如今美国的精英教育已经成了整个美国社会的一个隔离系统,走向了完全凭借父母的富裕程度来决定人才的高低,俨然美国种姓制度的缔造者」。

而这起将矛头对准17所名校的诉讼,更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放大了人们对精英制度的不满,绝不仅仅只是一次对教育和机会公平的追求,和社会正义的实践。

回看整起诉讼,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站在一个逐渐分裂的美国社会,当收入水平成了影响整体社会最重要的标准之时,教育带来的重要性不亚于一场影响深远的战争。

在过去整整的 20 多年间,被影响的20多万甚至更多学生,甚至还有那些被「淘汰」的人,最终汇入整个社会,选出了特/朗/普(被逼到墙角后,哈佛悄悄干了件大事)。

而精英大学的路,仍在矛盾中不断前行中。

蓝靛厂
1 楼
宾大前招生副院长Sara Harberson出庭作证时表示,BSI学生是「惹不起」且「几乎 100%都能入学」 —— 我大统领躺枪
S
SVChinese
2 楼
私立学校,给大额捐款的家庭孩子降低录取标准也没什么,学校需要钱又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洗金岩
3 楼
穷人既要上名校又不没能力出钱,富人实际是帮穷人出钱,穷人不能想占尽好处。
体验生命
4 楼
美国现在烂透了……
莫言无语
5 楼
学校本来就是靠拼爹建起来的,然后富人搞慈善让一些杰出穷人上的起学。现在,穷人学生贪得无厌,要让富人捐钱无私奉献,不能惠及家庭,摧毁需要拼爹的学校。穷人不顾富人奉献,自私自利去除利益平衡,也将被反噬,富人会退群另辟教育。平民已享受国家提供的十年免费教育,并尽量给大学教育补助。平民不应得寸进尺不顾国家能力,追求过分免费教育,不利教育发展。国家搞教育是为育人给国家带来更大益处的,不是为无效益比,白花钱于每个个人身上打水漂的。要打水漂,就得拼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