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卫健委宣布不再发布每日疫情信息,改由疾控中心公布每日数据。比起中央发布的信息明显与现况不符,山东省青岛市和浙江省等地方政府都开始提供较为接近真实情况的数字。
新冠感染人数暴增导致医院人满为患,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的病患被安置在医院大厅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过去三年来几乎每天发布疫情通报的中国国家卫健委于12月25日宣布:“从即日起,不再发布每日疫情信息,将由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相关疫情信息,供参考和研究使用。”国家卫健委并未解释做出此决定的原因。
改由疾控中心发布中国疾控中心在同天发布的声明称:“从即日起,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网站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重症、危重症和和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病例信息以及全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等相关信息,供公众了解和相关科研机构研究使用。 ”根据疾控中心数据,12月24日0至24时,中国新增确诊病例2983例,无新增死亡病例。
尽管近几周感染人数创下新高,但在国家卫健委停止发布每日感染和死亡数据之前,就已经不再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医院数据。据路透社报导,在世卫最新的两周报告数据中,都缺乏了中国新冠肺炎的住院人数。事实上,从12月中旬起,中国官方发布的正式疫情数字就不包括无肺炎症状的阳性感染者,各地也已经不再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许多感染者未被纳入统计。
数字引起质疑国家卫健委停止发布疫情通报一事在网上引起了讨论,有中国网友表示:“虚假信息不发也罢!看了让人生气。”也有人认为:“其实从放开那一刻,从停止核酸那一天,就没必要发布那个数据了。每天一个省就增长几十例,还没有大家的朋友圈多,消耗自己的公信力。”
此外,中国的新冠死亡数字也遭质疑与事实脱节,官方发布的死亡病例数12月至今只有十余起。国家卫健委本周还对外界表示,目前的死亡数字只统计直接死于新冠病毒引起的呼吸衰竭病例,至于新冠感染造成的原有基础疾病恶化而死亡之患者则不在统计之内。
青岛、浙江数字较真实不过,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公开发布相对真实的疫情数字。山东省青岛市卫健委主任薄涛12月23日对外界表示,按照监测数据推测,青岛目前每日新增感染量为49万人-53万人,且今后两天会在此基础上以10%增速增加。青岛市常住人口约为1000万,相当于每天新增感染约5%的人口。
另外,一位浙江省卫健委官员也在12月25日的疫情发布会提到,目前浙江省每天新增报告的阳性人数已突破100万例。预计浙江的高峰将提前到达,在元旦前后进入高位平台期,期间日新增阳性人员最高将达200万,高峰期将在春节前逐步回落。
最危险的几周自从松绑防疫政策后,中国各大城市出现感染者激增的局面。药品供不应求、医院人满为患,由于死亡人数上升,火葬场和殡仪馆也出现排队等候的景象。中国的医疗系统近来一直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医院员工被要求带病上班,甚至退休医务人员也被召回帮助基层工作。
英国经济研究机构凯投经济一份研究报告提到:“中国正在进入新冠疫情最危险的几周。 当局目前几乎没有做出任何努力以减缓感染的蔓延,而且随着农历新年接近,返乡‘春运’即将开始,中国任何尚未到达新冠高峰的地区都将很快进入这种状态。”
据健康数据分析公司Airfinity估计,目前中国每天可能有超过5000人死于新冠疾病。该公司称,借着依照中国各省区数据基础上建立的模型,得出的数字表明,目前中国的每日新增感染人数在百万以上。华盛顿大学下属的美国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IHME)的最新模型预测,中国的病例将在4月1日左右达到峰值,至2023年将有超过100万人死亡。
中国疫情感染人数暴增 浙江每天新增百万病例 预计还会倍增
华盛顿 —
中国浙江省政府周日表示,这个上海附近的工业大省每天新增确诊病例约100万例,预计这一数字在未来几天将翻一番。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日表示,尽管全国范围内的病例激增,但截至周六的5天内,中国大陆没有报告新冠肺炎死亡病例。
在北京全面改变“清零”政策后,中国的感染人数激增,市民和专家呼吁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清零”政策导致数亿中国民众遭受无情的封锁,并重创了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随着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停止报告无症状感染人数,中国全国范围内的数据变得不完整,这使得跟踪病例变得更加困难。中国卫健委星期天宣布,将停止报告每日疫情情况,改由中国疾控中心发布。
浙江是少数几个估计近期包括无症状感染者在内的感染病例激增的地区之一。
浙江省卫健委副主任俞新乐12月25日在一次新冠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近期病例监测和社区的抽样调查,对感染的情况进行预测,目前浙江省日新增报告的阳性人数已突破100万例,高峰期即将达到,“预期元旦前后达到高位的平台期”,届时全省“每日新增阳性人数将最高达200万,高峰期预计维持一周。”
浙江省人口6540万。浙江省表示,在全省医院治疗的13,583例感染病例中,有1例是由新冠肺炎引起的严重症状,242例是由基础疾病引起的重危感染。
中国缩小了报告新冠病毒死亡的定义,只计算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或呼吸衰竭的死亡人数,这令世界卫生专家的感到吃惊。
自北京放松防疫限制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没有收到来自中国的新冠肺炎住院病例数据。世卫组织表示,数据差距可能是由于在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当局难以统计病例。
“更加危险的几个星期”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中国正在进入疫情最危险的几周。”“当局现在几乎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减缓感染的传播,随着农历新年前的民众大规模旅行的开始,国内任何目前没有出现重大新冠病毒疫情感染的地区很快都会出现。”
青岛和东莞最近估计每天都有数万人感染新冠病毒,远高于全国无症状病例的日感染人数。
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中国的医疗体系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医务人员被要求在生病时工作,甚至农村社区的退休医务人员也被重新雇用,以帮助基层工作。
明年1月的农历新年将至,届时将有大量的人返乡,这更加剧了问题的紧迫性。
浙江一位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过去一周,浙江发烧门诊每天就诊人数达到40.84万人次,是正常水平的14倍。
星期天,中国央视援引杭州市卫生官员的话说,最近,浙江省会杭州市急救中心的日均急诊人数比去年平均增加了两倍多。
东部城市苏州当局周六晚些时候表示,该市的急救中心周四接到创纪录的7233个电话。
(本文依据了路透社的报道。)
中国染疫数据失真 专家指应学外国通报快筛
(中央社台北25日电)中国官方公布的COVID-19染疫数据已大幅失真,一些地方政府改以抽样或模型做预测。有专家认为,中国应该学习外国作法,把抗原检测阳性者纳入确诊通报;此外,严格的因疫死亡定义也不切实际。
最近2天,青岛市、东莞市和浙江省分别公布,根据监测数据或抽样预测,单日染疫新增人数约为50万、25万、100万人。
如何掌握染疫数据事关医疗资源的分配,让防疫有最好的效果。今天起中国的每日疫情讯息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但新增确诊仅2983例。
陆媒中国新闻周刊昨天的报导引述数据专家表示,国家在12月17日已将抽查感染率的任务布置下去。目前至少有江苏、河南、山东、四川、广东、广西、黑龙江等10余个省分启动了居民COVID-19感染情况问卷调查,问题包含近期是否有发烧、咳嗽、流鼻涕等症状、症状持续时间,以及近期是否进行过抗原检测等。
透过问卷方式粗略估算出当地感染率后,数据会统一上报给国家疾控局。 「但问卷中列出的很多症状表现难以与普通流感区分,除非自己刚自测过抗原阳性,否则很难说一定是新冠,因此这些感染率只能作为参考。」
据报导,多名专家提出,参照国外经验,中国应尽快将抗原检测(快筛)阳性者纳入国家每日的确诊数字统计并及时公布,否则将难以掌握疫情基本的传播情况。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说,在香港,约有60%至75%确诊病例发现自抗原检测。他建议,中国应在国家层面搭建统一的抗原结果申报系统,这也可以规范劳工何时可以返回工作岗位。如果没有官方权威的抗原认证,就会变成鼓励民众带病返工,「那岂不是扩大了病毒的传播?」
在人力不足等因素下,中国许多的医院早已沦陷。报导指出,北方城市一名三甲医院护士长说,12月初「新10条」发布后,医院最初还要求所有感染医护要连续2次抗原阴性后才能返岗,现在复工不用做任何检测,感染后一般5至7天就自行返工,急诊医护感染3天后应复工,「发热门诊医护很多都是带着烧工作」。
报导引述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说,医院现阶段一定要加强检测,而不是减少或放弃检测,从德国经验看,面对传播力极强的Omicron病毒株,医院如果坚持检测,「院感还是防得住的」。德国只有出现了局部院感,医院和养老院暴发的大规模感染事件没有超过疫情早期。
除了染疫数字通报和控制感染方面应该借鉴国外经验外,中国严苛的COVID-19死亡标准也受到质疑。按照官方定义,「新冠病毒导致的肺炎、呼吸衰竭为首要死亡诊断,归类为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因其他疾病、基础病,比如心脑血管疾病、心梗等疾病导致的死亡,不归类为新冠导致的死亡」。
陆蒙吉说,德国的死亡报告表述为「与新冠相关的死亡事件」,也就是染疫后死亡。研究表明,COVID-19会给人带来不同层次的伤害,比如心血管损伤、心脏功能障碍、血液凝固问题、形成血栓、造成多系统炎症反应等。
报导说,对于COVID-19的死亡国际上目前主要采取两种统计方式:一种是将阳性确诊后28天内所有死亡都纳入;另一种是COVID-19直接或间接导致死亡。
有公卫专家表示, 「是否直接死于新冠病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死于新冠大流行』,如果没有新冠大爆发,这个人可能不会死。医疗系统真正要减少的,应该是这部分超额死亡,如果你不把它叫做新冠死亡,可以叫做次生灾害。」目前的感染基数过大,即使病死率很低,也可能造成大量超额死亡。
中国国家卫健委宣布不再发布每日疫情信息,改由疾控中心公布每日数据。比起中央发布的信息明显与现况不符,山东省青岛市和浙江省等地方政府都开始提供较为接近真实情况的数字。
新冠感染人数暴增导致医院人满为患,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的病患被安置在医院大厅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过去三年来几乎每天发布疫情通报的中国国家卫健委于12月25日宣布:“从即日起,不再发布每日疫情信息,将由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相关疫情信息,供参考和研究使用。”国家卫健委并未解释做出此决定的原因。
改由疾控中心发布中国疾控中心在同天发布的声明称:“从即日起,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网站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重症、危重症和和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病例信息以及全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等相关信息,供公众了解和相关科研机构研究使用。 ”根据疾控中心数据,12月24日0至24时,中国新增确诊病例2983例,无新增死亡病例。
尽管近几周感染人数创下新高,但在国家卫健委停止发布每日感染和死亡数据之前,就已经不再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医院数据。据路透社报导,在世卫最新的两周报告数据中,都缺乏了中国新冠肺炎的住院人数。事实上,从12月中旬起,中国官方发布的正式疫情数字就不包括无肺炎症状的阳性感染者,各地也已经不再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许多感染者未被纳入统计。
数字引起质疑国家卫健委停止发布疫情通报一事在网上引起了讨论,有中国网友表示:“虚假信息不发也罢!看了让人生气。”也有人认为:“其实从放开那一刻,从停止核酸那一天,就没必要发布那个数据了。每天一个省就增长几十例,还没有大家的朋友圈多,消耗自己的公信力。”
此外,中国的新冠死亡数字也遭质疑与事实脱节,官方发布的死亡病例数12月至今只有十余起。国家卫健委本周还对外界表示,目前的死亡数字只统计直接死于新冠病毒引起的呼吸衰竭病例,至于新冠感染造成的原有基础疾病恶化而死亡之患者则不在统计之内。
青岛、浙江数字较真实不过,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公开发布相对真实的疫情数字。山东省青岛市卫健委主任薄涛12月23日对外界表示,按照监测数据推测,青岛目前每日新增感染量为49万人-53万人,且今后两天会在此基础上以10%增速增加。青岛市常住人口约为1000万,相当于每天新增感染约5%的人口。
另外,一位浙江省卫健委官员也在12月25日的疫情发布会提到,目前浙江省每天新增报告的阳性人数已突破100万例。预计浙江的高峰将提前到达,在元旦前后进入高位平台期,期间日新增阳性人员最高将达200万,高峰期将在春节前逐步回落。
最危险的几周自从松绑防疫政策后,中国各大城市出现感染者激增的局面。药品供不应求、医院人满为患,由于死亡人数上升,火葬场和殡仪馆也出现排队等候的景象。中国的医疗系统近来一直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医院员工被要求带病上班,甚至退休医务人员也被召回帮助基层工作。
英国经济研究机构凯投经济一份研究报告提到:“中国正在进入新冠疫情最危险的几周。 当局目前几乎没有做出任何努力以减缓感染的蔓延,而且随着农历新年接近,返乡‘春运’即将开始,中国任何尚未到达新冠高峰的地区都将很快进入这种状态。”
据健康数据分析公司Airfinity估计,目前中国每天可能有超过5000人死于新冠疾病。该公司称,借着依照中国各省区数据基础上建立的模型,得出的数字表明,目前中国的每日新增感染人数在百万以上。华盛顿大学下属的美国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IHME)的最新模型预测,中国的病例将在4月1日左右达到峰值,至2023年将有超过100万人死亡。
中国疫情感染人数暴增 浙江每天新增百万病例 预计还会倍增
华盛顿 —
中国浙江省政府周日表示,这个上海附近的工业大省每天新增确诊病例约100万例,预计这一数字在未来几天将翻一番。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日表示,尽管全国范围内的病例激增,但截至周六的5天内,中国大陆没有报告新冠肺炎死亡病例。
在北京全面改变“清零”政策后,中国的感染人数激增,市民和专家呼吁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清零”政策导致数亿中国民众遭受无情的封锁,并重创了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随着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停止报告无症状感染人数,中国全国范围内的数据变得不完整,这使得跟踪病例变得更加困难。中国卫健委星期天宣布,将停止报告每日疫情情况,改由中国疾控中心发布。
浙江是少数几个估计近期包括无症状感染者在内的感染病例激增的地区之一。
浙江省卫健委副主任俞新乐12月25日在一次新冠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近期病例监测和社区的抽样调查,对感染的情况进行预测,目前浙江省日新增报告的阳性人数已突破100万例,高峰期即将达到,“预期元旦前后达到高位的平台期”,届时全省“每日新增阳性人数将最高达200万,高峰期预计维持一周。”
浙江省人口6540万。浙江省表示,在全省医院治疗的13,583例感染病例中,有1例是由新冠肺炎引起的严重症状,242例是由基础疾病引起的重危感染。
中国缩小了报告新冠病毒死亡的定义,只计算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或呼吸衰竭的死亡人数,这令世界卫生专家的感到吃惊。
自北京放松防疫限制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没有收到来自中国的新冠肺炎住院病例数据。世卫组织表示,数据差距可能是由于在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当局难以统计病例。
“更加危险的几个星期”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中国正在进入疫情最危险的几周。”“当局现在几乎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减缓感染的传播,随着农历新年前的民众大规模旅行的开始,国内任何目前没有出现重大新冠病毒疫情感染的地区很快都会出现。”
青岛和东莞最近估计每天都有数万人感染新冠病毒,远高于全国无症状病例的日感染人数。
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中国的医疗体系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医务人员被要求在生病时工作,甚至农村社区的退休医务人员也被重新雇用,以帮助基层工作。
明年1月的农历新年将至,届时将有大量的人返乡,这更加剧了问题的紧迫性。
浙江一位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过去一周,浙江发烧门诊每天就诊人数达到40.84万人次,是正常水平的14倍。
星期天,中国央视援引杭州市卫生官员的话说,最近,浙江省会杭州市急救中心的日均急诊人数比去年平均增加了两倍多。
东部城市苏州当局周六晚些时候表示,该市的急救中心周四接到创纪录的7233个电话。
(本文依据了路透社的报道。)
中国染疫数据失真 专家指应学外国通报快筛
(中央社台北25日电)中国官方公布的COVID-19染疫数据已大幅失真,一些地方政府改以抽样或模型做预测。有专家认为,中国应该学习外国作法,把抗原检测阳性者纳入确诊通报;此外,严格的因疫死亡定义也不切实际。
最近2天,青岛市、东莞市和浙江省分别公布,根据监测数据或抽样预测,单日染疫新增人数约为50万、25万、100万人。
如何掌握染疫数据事关医疗资源的分配,让防疫有最好的效果。今天起中国的每日疫情讯息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但新增确诊仅2983例。
陆媒中国新闻周刊昨天的报导引述数据专家表示,国家在12月17日已将抽查感染率的任务布置下去。目前至少有江苏、河南、山东、四川、广东、广西、黑龙江等10余个省分启动了居民COVID-19感染情况问卷调查,问题包含近期是否有发烧、咳嗽、流鼻涕等症状、症状持续时间,以及近期是否进行过抗原检测等。
透过问卷方式粗略估算出当地感染率后,数据会统一上报给国家疾控局。 「但问卷中列出的很多症状表现难以与普通流感区分,除非自己刚自测过抗原阳性,否则很难说一定是新冠,因此这些感染率只能作为参考。」
据报导,多名专家提出,参照国外经验,中国应尽快将抗原检测(快筛)阳性者纳入国家每日的确诊数字统计并及时公布,否则将难以掌握疫情基本的传播情况。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说,在香港,约有60%至75%确诊病例发现自抗原检测。他建议,中国应在国家层面搭建统一的抗原结果申报系统,这也可以规范劳工何时可以返回工作岗位。如果没有官方权威的抗原认证,就会变成鼓励民众带病返工,「那岂不是扩大了病毒的传播?」
在人力不足等因素下,中国许多的医院早已沦陷。报导指出,北方城市一名三甲医院护士长说,12月初「新10条」发布后,医院最初还要求所有感染医护要连续2次抗原阴性后才能返岗,现在复工不用做任何检测,感染后一般5至7天就自行返工,急诊医护感染3天后应复工,「发热门诊医护很多都是带着烧工作」。
报导引述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说,医院现阶段一定要加强检测,而不是减少或放弃检测,从德国经验看,面对传播力极强的Omicron病毒株,医院如果坚持检测,「院感还是防得住的」。德国只有出现了局部院感,医院和养老院暴发的大规模感染事件没有超过疫情早期。
除了染疫数字通报和控制感染方面应该借鉴国外经验外,中国严苛的COVID-19死亡标准也受到质疑。按照官方定义,「新冠病毒导致的肺炎、呼吸衰竭为首要死亡诊断,归类为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因其他疾病、基础病,比如心脑血管疾病、心梗等疾病导致的死亡,不归类为新冠导致的死亡」。
陆蒙吉说,德国的死亡报告表述为「与新冠相关的死亡事件」,也就是染疫后死亡。研究表明,COVID-19会给人带来不同层次的伤害,比如心血管损伤、心脏功能障碍、血液凝固问题、形成血栓、造成多系统炎症反应等。
报导说,对于COVID-19的死亡国际上目前主要采取两种统计方式:一种是将阳性确诊后28天内所有死亡都纳入;另一种是COVID-19直接或间接导致死亡。
有公卫专家表示, 「是否直接死于新冠病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死于新冠大流行』,如果没有新冠大爆发,这个人可能不会死。医疗系统真正要减少的,应该是这部分超额死亡,如果你不把它叫做新冠死亡,可以叫做次生灾害。」目前的感染基数过大,即使病死率很低,也可能造成大量超额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