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了清北达到人生巅峰之后 余生全是走下坡路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4年6月14日 21点27分 PT
  返回列表
76005 阅读
7 评论
Miki粥

就算考上北大,也未必买得起房…

高考劝大家放松心情,轻装上阵。

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已经有无数学霸验证过:

就算鸡血+运气两个指标人品大爆发,高考有幸进了清北和985,后来的人生也不过就那么回事啊…

01

比如,年初的时候有篇文章「人大附中毕业,是我人生下坡路的开始」传遍全网。

内容是一个17年从人大附毕业的小孩,对人生挫败感的吐槽。

她高考考到了浙大本科,还是很赚钱的CS专业,在所有人看来都妥妥是人生赢家吧!但在她眼里还不足够,后来跑到耶鲁读博。

结果…

藤校毕业为了离家近,她选择了回国进科研岗位。招聘的时候面试官看了她的简历直接跪:直接来就行,会优先保证学术课题和资源…

入职后领导小脸一抹啥都不认,跟她表示,资源有限,谁都需要积极争取。

这带给她带来了巨大的人生参差感!

学生时代一路走在巅峰,凭借着过人的基因和努力,过着众星拱月的缥缈生活:

期末不复习,可以轻松拿第一;每次竞赛都是一等奖;

英语老师甚至建议她免修,因为她坐在台下听讲「会让老师有压力」。

但万万没想到,进入了社会会被打回原型,她花了7年的时间挣扎,却发现学历刷爆的自己,也不过「只是个普通人」…

她面对的人生困境,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好——

名校毕业,科研能力强还肯吃苦,为了争取项目得到资金支持,加班加点写论文做实验。

而是,社会的评价体系和学校的评价系统完全不一样——

学校把「优秀」的维度,极限地归纳为学业的角逐,用分数、竞赛筛选出了他们需要的名校面子,然后通过强化加工不断提升成绩,以求把这群尖子生送进中国最顶尖的大学,变成学校荣誉榜的一个数字…

清北是目标,高考是过滤器,拿到更好的分数就是一切。

而进入社会,评价体系却变得非常多元。学术优秀成绩好不代表一切,情商和智商同样重要。

还有比情商更重要的,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复杂的职场里,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单打独斗,任凭你跑得再快,也比不上那些能带着团一起跑的人更受老板青睐…

但学业上未尝一败的人,或多或少会有一种骨子里的骄傲。

习惯性的优秀,让他们压根就没考虑过,别人也需要理解。毕竟整个学生时代,总是环境来适应他们的,他们掌握着一切资源的优先选择权。

但进入社会靠拼抢,这方面能力匮乏的学霸,会感受到巨大的挫败。可惜他们从未锻炼过抗挫力,无法处理内心落差。

最终一大部分人生巅峰被定格在了学生时代,在离开校园后泯然众生…

所以,最现实的剧本这样写道:

高考状元,全剧终。

▲图:三十而已

02

再比如,有个视频博主采访了一个北大医学院本硕博连读八年的小哥,工作多年买不起房,被迫转行做了股票分析师…

如果被打败的北大博士只有他一个,那也不值得我在这里废话了,每个人都有自己境况和生活的选择。

但这个博士在采访里说,他们班的同学都是普通打工人,没有年薪百万,绝大多数都买不起房,除非本来就是个富二代。

算一笔账就知道这是真实情况。

以他的资历,在北京的三甲医院,薪资大概一个月2万块,年收入不到30万。而北京的房子,东西海朝四个区8-10万一平米,一年不吃不喝也买不了3平米…

然而,即便如此想留下也很难,因为抢饭碗的都是一水的清北博士…

学历,在他所属的就业圈里,是最最基础的配置,八年寒窗苦读的回报率低到忍无可忍,平时看着网红一场直播赚几百万,也会感觉社会分配是不是不公平?

但眼红有什么用?养家糊口指望不上名牌大学高学历,他只能上岸换赛道,用博士的智商降维打击,完成变现。

他面对的人生困境,也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好——

而是自己走得路线过于高端了。

他说,名校学历是他下不了的高台,就像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还说,如果没有读北大,可以随心所欲的做很多事。

我想这背后的潜台词是,就算是失败了也不怕。

北大毕业不一样啊,压力大。亲戚朋友有多少双眼睛盯着你,把你捧上明星般的高台,当成激励下一代的榜样般的存在。

你不被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失败,只要败了,就会被他们狠狠摔下来——

哼,还北大毕业的呢,北京混了那么多年买不起一套房,还比不上三舅姥爷家的学渣儿子呢,工厂开了好几个,年流水几千万,给爹妈盖起了三层小洋房…

名校毕业,一生做靶,没有退路。

他说的最让我感触的话是:上北大能够决定一个人的下限,但它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上限。

这话初听十分励志,细想全是人生苦涩。

弥漫在北大博士离开校园的日子里,久久不散。

▲图:三十而已

03

既然名校毕业也就那么回事儿,那家长拼尽全力鸡娃进名校,是不是就显得有点儿多余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一句话:

鸡娃的起点清华北大,鸡娃的尽头是北工大。

意思是说,爹妈鸡娃一开始都是豪情壮志,幼儿园就开始搞奥数、英文拉着去考KET,第六感觉得小孩在清北和哈耶普斯中二选一。

结果努力了12年,最后临门一脚却发现只有方向:

北工大。

升学的现实也确实如此——

海淀六小强也是一样,从人大附到十一学校,卷天卷地的一群学霸,最后能进清北的屈指可数,大部分都进了北工大。

朝阳区排TOP100的顶尖学霸家长群里,大家讨论志愿填报计划,出现次数最多的学校,不是清华和北大,而是北工大。

有的家长重视小孩身心健康,课外辅导有一搭没一搭的做,最后高考进了北工大;有的家长从小猛烈鸡娃,竞赛刷题做简历,拼进了好高中,最后还是录了北工大…

鸡或不鸡,在升学的道路上没差。

北京小孩只要不是天赋异禀,那甭管进普高还是六小强,大概率都会重逢在北工大…

既然如此,又何必为了小升初,打的你死我活、头破血流呢?

况且就算进了清北,他的人生就完美了吗?

看看人家欧阳娜娜,一个美国大专毕业生,不也过得风生水起吗?

前人用无比惨淡的经验一遍又一遍提醒:名校的价值不是靠爹妈鸡出来的,而是小孩自己咂摸出来的——

如果一个人对生活不够热爱,对知识不能如饥似渴;

如果教育不是出于自身需求,而是对父母的妥协,那即便进了顶尖大学、读顶尖专业,也依然无法摆脱人生的迷茫。

反而被升学不断地围剿,终身困死在单一的评价标准里,成为一只优秀的绵羊…

从小到大,这些年轻人为了名校的炫目光环而奋斗。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生的目的和内心的热爱从未被给予足够的尊重,从未被思考和探索过。

这些优秀的学生在求学期间一直被灌输一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思想,被教育要拥有「只要想做,都能做到」的信心,但是最后,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从事一些极其类似的事情,很多其他的可能性在他们的眼前消失。

@常青藤的绵羊

糖桔喝得
1 楼
胡说八道,我以前在一三线城市的供电局上班,从局长到副局长再到总工程师都是一水的清华。我还认识一北大法律系的,也是被当作司法局领导储备来培养。当然你要搁北京那清华北大毕业的的确没有多大的光环但是去到一些二三四线城市那清华北大毕业的都是被当神一样的供着,有些人选做鸡头有些人爱做凤尾,生活因此就不同了。
g
greentee
2 楼
清华计算机系总可以当码农一年好几十万人民币,如果在硅谷那就是几十万美元。 这还要怎么样呢?已经比99%的人收入高了
l
lids
3 楼
学习再好也是工人阶级,想跳跃成为资本家,哪怕是两套房一套出租的小资本家,靠学习是没用的
C
Cup3
4 楼
什么毕业不是主要的,小学毕业可以拿博士,博士毕业把你扔在荒漠高原,你就和一动物一样了,关键是生存环境,找对了环境,才有机会。
x
xxlm00
5 楼
你那三线城市挺受清华大学欢迎啊。尽管我同意你的观点,但总觉得你在吹牛。虽然供电局好单位,但一个三线城市供电局领导层清华学生扎堆,这可能性太小了。
r
rally
6 楼
清华毕业还当上总书记了,上清华的都当上总书记吗。
b
bwolf
7 楼
高考,大部分考的是智商,因为大家学习环境差不太多。 但研究生和博士,就是一帮拼命抢资源的卷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