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
朋友圈被“趴睡”刷屏了。
网络事件是这样的:
视频来源:南都周刊
4月16日下午,新手妈妈在家训练自己3个月的女儿“趴睡”,孩子一直哭闹。
于是,她在自己交费的“付费睡眠引导群”中上传视频,并提问——
“这个哭声是不是要去帮她翻过来呢?”
“我在门口急死了,好怕闷到”。
她问了很多遍,但群里的“老师”并未回复,群友回复倒是很积极,安慰她“没事”。
两小时后,孩子身亡。
这个新手妈妈居然还有时间在群里表示:孩子嘴唇发紫。
那么问题来了,“付费睡眠引导群”是个什么鬼?
它背后居然是一个“文化传播机构”!
这个机构提出了一套宝宝睡眠理论,其中有一个观点就是,家长要训练宝宝“趴睡”来提高睡眠质量。
匪夷所思吧!
不知道为此付费的新手妈妈有多少,至少上面这个妈妈花了钱。
“趴睡”致死,问题出在哪?
痛心的网友们也在激烈讨论,
但是再多讨论都不能挽回可爱的宝宝。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汪鸿一语中的:
无论宝宝是哪种睡姿,家长都要做好安全防护。
言归正传,我们今天其实要讨论的是——睡眠是否需要训练?
对于这个疑问,心理学家们已经研究了很长时间。
大约在八九十年前,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有个曾经火爆一时的育儿理念:孩子对爱的需求来自对食物的需求,母亲不能和孩子过度亲密;简而言之就是:有奶便是娘。
还有一个观念是:要把孩子当做机器,通过行为训练的方式来养育,就能Get独立自主的“乖孩子”。
这也就是所谓的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等育儿方式的理论来源。
从这里看出,华生的这套育儿理念被现在的某些机构深深的研究并加以开发了,所谓趴睡训练就是其中之一了。
其实,华生的理念是这样的:
孩子哭了等一段时间再去抱,孩子就逐渐学会不哭不闹、独自坚强;
孩子想要吃糖,不能马上给,得先等待一段时间,孩子长大后会更有自控能力。
总之就是,母亲需要“狠心”一点。
重点来了
▼
恒河猴母爱剥夺试验
几十年后,另一位心理学家哈洛用“恒河猴母爱剥夺试验”,Diss华生的育儿理论。他这回可是有理有据的。
哈洛找来刚出生的猴宝宝,安排了两个假猴子当妈妈。
一个是“铁丝妈妈”,冰冷坚硬,只是胸前有奶瓶和奶水;另一个是“绒布妈妈”,手感柔软,但没有奶。
结果,所有的猴宝宝都依恋“绒布妈妈”,饿了才去“铁丝妈妈”那里吃奶。受到惊吓时,猴宝宝会扑到“绒布妈妈”妈妈怀里寻求安全感;没有“绒布妈妈”的猴宝宝就会面临心理崩溃。
所以,“有奶便是娘“结论不成立,至少恒河猴不认同。
鉴于恒河猴的心理和行为与人类很相近;哈洛由此总结:“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
宝宝需要妈妈的怀抱、呵护,而不是冷漠地机械训练。
恒河猴都需要一个爱的抱抱,何况是高级物种人类呢?
在发生悲剧的那两个小时里,那个新手妈妈你做个“绒布妈妈”也是好的呀!
这几天,
朋友圈被“趴睡”刷屏了。
网络事件是这样的:
视频来源:南都周刊
4月16日下午,新手妈妈在家训练自己3个月的女儿“趴睡”,孩子一直哭闹。
于是,她在自己交费的“付费睡眠引导群”中上传视频,并提问——
“这个哭声是不是要去帮她翻过来呢?”
“我在门口急死了,好怕闷到”。
她问了很多遍,但群里的“老师”并未回复,群友回复倒是很积极,安慰她“没事”。
两小时后,孩子身亡。
这个新手妈妈居然还有时间在群里表示:孩子嘴唇发紫。
那么问题来了,“付费睡眠引导群”是个什么鬼?
它背后居然是一个“文化传播机构”!
这个机构提出了一套宝宝睡眠理论,其中有一个观点就是,家长要训练宝宝“趴睡”来提高睡眠质量。
匪夷所思吧!
不知道为此付费的新手妈妈有多少,至少上面这个妈妈花了钱。
“趴睡”致死,问题出在哪?
痛心的网友们也在激烈讨论,
但是再多讨论都不能挽回可爱的宝宝。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汪鸿一语中的:
无论宝宝是哪种睡姿,家长都要做好安全防护。
言归正传,我们今天其实要讨论的是——睡眠是否需要训练?
对于这个疑问,心理学家们已经研究了很长时间。
大约在八九十年前,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有个曾经火爆一时的育儿理念:孩子对爱的需求来自对食物的需求,母亲不能和孩子过度亲密;简而言之就是:有奶便是娘。
还有一个观念是:要把孩子当做机器,通过行为训练的方式来养育,就能Get独立自主的“乖孩子”。
这也就是所谓的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等育儿方式的理论来源。
从这里看出,华生的这套育儿理念被现在的某些机构深深的研究并加以开发了,所谓趴睡训练就是其中之一了。
其实,华生的理念是这样的:
孩子哭了等一段时间再去抱,孩子就逐渐学会不哭不闹、独自坚强;
孩子想要吃糖,不能马上给,得先等待一段时间,孩子长大后会更有自控能力。
总之就是,母亲需要“狠心”一点。
重点来了
▼
恒河猴母爱剥夺试验
几十年后,另一位心理学家哈洛用“恒河猴母爱剥夺试验”,Diss华生的育儿理论。他这回可是有理有据的。
哈洛找来刚出生的猴宝宝,安排了两个假猴子当妈妈。
一个是“铁丝妈妈”,冰冷坚硬,只是胸前有奶瓶和奶水;另一个是“绒布妈妈”,手感柔软,但没有奶。
结果,所有的猴宝宝都依恋“绒布妈妈”,饿了才去“铁丝妈妈”那里吃奶。受到惊吓时,猴宝宝会扑到“绒布妈妈”妈妈怀里寻求安全感;没有“绒布妈妈”的猴宝宝就会面临心理崩溃。
所以,“有奶便是娘“结论不成立,至少恒河猴不认同。
鉴于恒河猴的心理和行为与人类很相近;哈洛由此总结:“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
宝宝需要妈妈的怀抱、呵护,而不是冷漠地机械训练。
恒河猴都需要一个爱的抱抱,何况是高级物种人类呢?
在发生悲剧的那两个小时里,那个新手妈妈你做个“绒布妈妈”也是好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