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1月11日,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美国气候特使约翰·波德斯塔出席了美国代表团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并发表讲话。作为拜登政府的首席气候外交官员,波德斯塔主要说了些什么?他将如何回应特朗普上台后的“退群”主张?他怎样评价中国在气候问题中的地位?《凤凰大参考》解读。
文丨凤凰网国际主笔 屈功泽
编辑丨黎人恺
“(这场会议)没有同传”,身材高大的美国官员一字一句地说道,“你们可以把(同传)机器给我,我拿回去。”说罢,他礼貌地从笔者和旁边同行的手中接过小小的同传耳机,放回到刚刚才热情地把耳机发放给我们的阿塞拜疆小姑娘身边。
没有同传当然不是一件要紧事儿,毕竟在场的记者不论是美国人、中国人还是阿塞拜疆人,几乎人人都有录音设备和即时转写软件。但这场发布会的内容需要有一个“同传”给外界,却是所有记者的共识。在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获得美国大选胜利后的第5天,第二十九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由民主党拜登政府派出的美国代表团会在这场大会第一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些什么?作为美国在气候问题上的最高官员,总统气候问题特使波德斯塔(John Podesta)怎么回应候任总统倾向于否定气候变化的态度?他会谈论中国吗?这些都是大家拭目以待的焦点。
发布会上的波德斯塔:尴尬、坦率与坚定
“大家下午好,向那些有可能走错房间的人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波德斯塔。”特使以一个幽默的开场白开始了发布会,但在随后的发布会上,基本上都在低头念稿且略显磕巴的他,口中吐出的几乎都是沉重的话语。
“对于我们这些致力于气候行动的人来说,上星期美国大选的结果显然令人非常失望”,“很明显,下届美国政府将(在气候承诺)掉头行进并逆转大部分的进展”,“他(特朗普)发誓要废除我们的环保措施,并让美国再一次退出《巴黎协定》”……对于特朗普和下届美国政府可能将采取的措施,处境尴尬的波德斯塔表现出了非常坦率的态度。同时,他也表示,虽然下届美国政府可能会把气候问题摆在一个次要位置,但遏制气候变化的工作在美国仍会继续下去。
▎特朗普明年一月上任后或将退出全球气候公约。图源:美联社
“这场(应对气变的)斗争比一个国家的一次大选,一个政治周期的轮替要更重大,这始终会是一场重大的斗争。”
而相比于这句令人印象深刻的坚定话语,接下来的媒体问答环节却又回到了一个尴尬的状态。面对一双双高举的双手,波德斯塔并不掩饰提问记者早已被“内定”的事实,他低下头,直接念出被选中的媒体和记者的名字,有时候甚至在答完问题之后无缝衔接地立马念出下家媒体,暴露出这则回答也是早早拟好的这一事实。此情此景,让笔者不禁联想起了那位一开始收回同传耳机的官员,扭头看去,他矗立在座席后面,直视前方,目不转睛。
被选中的幸运儿记者们的问题,有一些是直面技术细节的,但尖锐的问题仍然存在,BBC记者的提问非常直接:“波德斯塔先生,这会是中国在气候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的开始吗?”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他们有义务站出来。”波德斯塔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特朗普虽然“退群”,但美国一直都在
事实上,即将再次迎来特朗普时代的美国,在气候问题上对于中国的态度,宛如刚才回答问题的波德斯塔。即使美国准备再一次退出《巴黎协定》,并“官宣”将把气候问题放在次要位置,但在把握气候问题的话语权方面,和在对于中国减排的呼吁上,美国丝毫不会放松对中国的压力。即使历史上最大的累计碳排放国其实仍然是美国,但在波德斯塔的口中,中国必须“站出来”,且换不到一句他口中的“领导作用”。
▎2024年9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应约会见美国总统气候特使波德斯塔,双方就循环经济议题进行交流,一同落实中美《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来源:中国外交部
纵观历史,虽然特朗普出格的言论和举措是非常罕见的,但是自上世纪70年代气候问题成为一个国际政治议题以来,美国一直不乏持气候怀疑论的政治势力。1997年,美国参议院就以95票对0票一致通过了伯德-哈格尔决议,限制美国签署任何“不同等对待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有具体目标和时间限制”或“对美国经济产生严重危害”的条约,这使得美国无法通过《京都议定书》这一重要的气候变化条约,而随后的小布什政府更是在气候问题上表现出了不同于前任克林顿政府的保守态度。在上任短短两个月后,小布什就背弃了自己的竞选承诺,不再对美国发电厂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行监管,同时有大量的指控认为,布什政府向科学界和媒体施加压力,要求其不向大众传播气候变化的紧迫性。
▎1997年,时任美国副总统戈尔(中)推动了《京都议定书》的通过并于翌年签署,但因参议院反对,该条约无法对美国形成约束力。
由此观之,特朗普的种种对于气候问题的态度,可能是“侮辱性较强”,但在“伤害性”上其实未必要比此前保守政治势力的反气候举措要更具颠覆性。而波德斯塔在发布会上,对于美国将继续推进应对气变工作的表态,也让我们不得不意识到,美国也一直有着克林顿(戈尔)、奥巴马和拜登这样积极应对气变的总统,民主党在应对气变方面,也有着《通胀削减法案》等对于清洁能源推进至关重要的举措。美国在气候问题上所做的各项工作,绝不是一句“特朗普退群”可以概括的。
▎2022年8月,拜登签署《通胀削减法案》,其中包含总值高达3700亿美元的气候支出。图源:彭博社
更为关键的是,在对待中国应对气变方面,美国从未停止过重视。1997年,美国时任副总统戈尔同中国总理李鹏共同签署创立了中美环境与发展论坛,从那时起,两国之间的气候外交就从未停止过合作与博弈。近三十年来,除了波德斯塔在发布会上对中国碳排放直接表态这样有关气候问题本身的交锋之外,围绕地缘政治、经济竞争乃至国家安全方面的“政治气候”,也时刻影响着中美气候外交的晴雨表,不会随着特朗普轻视气候问题,就从双方的牌桌上“退居二线”。
开局不利和任重道远
“我清楚地认识到,美国时常会让参与气候问题的各方感到失望。一俟总统大选之后,一个强力、有效、积极介入的美国模式,一瞬之间就离开了。”
纵观波德斯塔的整场演讲,只有这一句话对于美国大选带来的“风波”体现出了些许的抱歉。如果还有哪些话和这句话配套的话,那就只有波德斯塔对于近期各类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的列举:西班牙的洪水带来的可怕影响、席卷东南亚和华南的台风“摩羯”、袭击美国的飓风“米尔顿”、亚马逊雨林的野火、南部非洲的干旱,以及人迹罕至的极地和海底,一块块融化的海冰和坍塌的珊瑚礁。
▎2024年9月,飓风海伦袭击美国东南部。图源:美联社
作为熟稔气候事务的官员,波德斯塔当然了解气候问题的重大性和紧迫性,占了演讲中不短篇幅的事实列举,也无疑体现了波德斯塔讲出的主旨句:“事实依然是事实,科学依然是科学(Facts are still facts. Science is still science.)”。对于美国即将再次退出巴黎协定,离开应对气变阵营的举措,美国特使这个描述着“科学”的表态,仿佛充满了哲学意味。
然而,就在一桩桩事实和一条条科学解释的背景版下,全世界似乎并没有在一场需要认真应对气候变化的大会上团结起来。在大会的第一天,开幕式的议程结束之后,各方就因为对于日程的讨论没有结果而休会,直到晚上8点才重新开始,并通过了大会议程。而事实上,因为议程问题而延宕大会,早已不是第一次。这个“开局不利”,就如同特朗普胜选带来的阴影一样,映照在会场的上方,气氛庄重。联想起这背后的错综复杂的大国气变外交、小国气候困境,更是令人感到了一丝心塞。
但无论如何拖延,有时会议本身的召开就是一种胜利和态度。忙碌了一天,身边穿梭着全球各地的人,我又想起去年COP28散会后,记在手机里的一句话:人与人之间的相聚和相遇,才是面对和化解世界性危机的基础和前提。凝聚起更多人对于气候问题的关注、认识和重视,我们才有携起手来挑战困难,克服困难的可能。
编者按
11月11日,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美国气候特使约翰·波德斯塔出席了美国代表团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并发表讲话。作为拜登政府的首席气候外交官员,波德斯塔主要说了些什么?他将如何回应特朗普上台后的“退群”主张?他怎样评价中国在气候问题中的地位?《凤凰大参考》解读。
文丨凤凰网国际主笔 屈功泽
编辑丨黎人恺
“(这场会议)没有同传”,身材高大的美国官员一字一句地说道,“你们可以把(同传)机器给我,我拿回去。”说罢,他礼貌地从笔者和旁边同行的手中接过小小的同传耳机,放回到刚刚才热情地把耳机发放给我们的阿塞拜疆小姑娘身边。
没有同传当然不是一件要紧事儿,毕竟在场的记者不论是美国人、中国人还是阿塞拜疆人,几乎人人都有录音设备和即时转写软件。但这场发布会的内容需要有一个“同传”给外界,却是所有记者的共识。在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获得美国大选胜利后的第5天,第二十九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由民主党拜登政府派出的美国代表团会在这场大会第一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些什么?作为美国在气候问题上的最高官员,总统气候问题特使波德斯塔(John Podesta)怎么回应候任总统倾向于否定气候变化的态度?他会谈论中国吗?这些都是大家拭目以待的焦点。
发布会上的波德斯塔:尴尬、坦率与坚定
“大家下午好,向那些有可能走错房间的人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波德斯塔。”特使以一个幽默的开场白开始了发布会,但在随后的发布会上,基本上都在低头念稿且略显磕巴的他,口中吐出的几乎都是沉重的话语。
“对于我们这些致力于气候行动的人来说,上星期美国大选的结果显然令人非常失望”,“很明显,下届美国政府将(在气候承诺)掉头行进并逆转大部分的进展”,“他(特朗普)发誓要废除我们的环保措施,并让美国再一次退出《巴黎协定》”……对于特朗普和下届美国政府可能将采取的措施,处境尴尬的波德斯塔表现出了非常坦率的态度。同时,他也表示,虽然下届美国政府可能会把气候问题摆在一个次要位置,但遏制气候变化的工作在美国仍会继续下去。
▎特朗普明年一月上任后或将退出全球气候公约。图源:美联社
“这场(应对气变的)斗争比一个国家的一次大选,一个政治周期的轮替要更重大,这始终会是一场重大的斗争。”
而相比于这句令人印象深刻的坚定话语,接下来的媒体问答环节却又回到了一个尴尬的状态。面对一双双高举的双手,波德斯塔并不掩饰提问记者早已被“内定”的事实,他低下头,直接念出被选中的媒体和记者的名字,有时候甚至在答完问题之后无缝衔接地立马念出下家媒体,暴露出这则回答也是早早拟好的这一事实。此情此景,让笔者不禁联想起了那位一开始收回同传耳机的官员,扭头看去,他矗立在座席后面,直视前方,目不转睛。
被选中的幸运儿记者们的问题,有一些是直面技术细节的,但尖锐的问题仍然存在,BBC记者的提问非常直接:“波德斯塔先生,这会是中国在气候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的开始吗?”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他们有义务站出来。”波德斯塔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特朗普虽然“退群”,但美国一直都在
事实上,即将再次迎来特朗普时代的美国,在气候问题上对于中国的态度,宛如刚才回答问题的波德斯塔。即使美国准备再一次退出《巴黎协定》,并“官宣”将把气候问题放在次要位置,但在把握气候问题的话语权方面,和在对于中国减排的呼吁上,美国丝毫不会放松对中国的压力。即使历史上最大的累计碳排放国其实仍然是美国,但在波德斯塔的口中,中国必须“站出来”,且换不到一句他口中的“领导作用”。
▎2024年9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应约会见美国总统气候特使波德斯塔,双方就循环经济议题进行交流,一同落实中美《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来源:中国外交部
纵观历史,虽然特朗普出格的言论和举措是非常罕见的,但是自上世纪70年代气候问题成为一个国际政治议题以来,美国一直不乏持气候怀疑论的政治势力。1997年,美国参议院就以95票对0票一致通过了伯德-哈格尔决议,限制美国签署任何“不同等对待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有具体目标和时间限制”或“对美国经济产生严重危害”的条约,这使得美国无法通过《京都议定书》这一重要的气候变化条约,而随后的小布什政府更是在气候问题上表现出了不同于前任克林顿政府的保守态度。在上任短短两个月后,小布什就背弃了自己的竞选承诺,不再对美国发电厂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行监管,同时有大量的指控认为,布什政府向科学界和媒体施加压力,要求其不向大众传播气候变化的紧迫性。
▎1997年,时任美国副总统戈尔(中)推动了《京都议定书》的通过并于翌年签署,但因参议院反对,该条约无法对美国形成约束力。
由此观之,特朗普的种种对于气候问题的态度,可能是“侮辱性较强”,但在“伤害性”上其实未必要比此前保守政治势力的反气候举措要更具颠覆性。而波德斯塔在发布会上,对于美国将继续推进应对气变工作的表态,也让我们不得不意识到,美国也一直有着克林顿(戈尔)、奥巴马和拜登这样积极应对气变的总统,民主党在应对气变方面,也有着《通胀削减法案》等对于清洁能源推进至关重要的举措。美国在气候问题上所做的各项工作,绝不是一句“特朗普退群”可以概括的。
▎2022年8月,拜登签署《通胀削减法案》,其中包含总值高达3700亿美元的气候支出。图源:彭博社
更为关键的是,在对待中国应对气变方面,美国从未停止过重视。1997年,美国时任副总统戈尔同中国总理李鹏共同签署创立了中美环境与发展论坛,从那时起,两国之间的气候外交就从未停止过合作与博弈。近三十年来,除了波德斯塔在发布会上对中国碳排放直接表态这样有关气候问题本身的交锋之外,围绕地缘政治、经济竞争乃至国家安全方面的“政治气候”,也时刻影响着中美气候外交的晴雨表,不会随着特朗普轻视气候问题,就从双方的牌桌上“退居二线”。
开局不利和任重道远
“我清楚地认识到,美国时常会让参与气候问题的各方感到失望。一俟总统大选之后,一个强力、有效、积极介入的美国模式,一瞬之间就离开了。”
纵观波德斯塔的整场演讲,只有这一句话对于美国大选带来的“风波”体现出了些许的抱歉。如果还有哪些话和这句话配套的话,那就只有波德斯塔对于近期各类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的列举:西班牙的洪水带来的可怕影响、席卷东南亚和华南的台风“摩羯”、袭击美国的飓风“米尔顿”、亚马逊雨林的野火、南部非洲的干旱,以及人迹罕至的极地和海底,一块块融化的海冰和坍塌的珊瑚礁。
▎2024年9月,飓风海伦袭击美国东南部。图源:美联社
作为熟稔气候事务的官员,波德斯塔当然了解气候问题的重大性和紧迫性,占了演讲中不短篇幅的事实列举,也无疑体现了波德斯塔讲出的主旨句:“事实依然是事实,科学依然是科学(Facts are still facts. Science is still science.)”。对于美国即将再次退出巴黎协定,离开应对气变阵营的举措,美国特使这个描述着“科学”的表态,仿佛充满了哲学意味。
然而,就在一桩桩事实和一条条科学解释的背景版下,全世界似乎并没有在一场需要认真应对气候变化的大会上团结起来。在大会的第一天,开幕式的议程结束之后,各方就因为对于日程的讨论没有结果而休会,直到晚上8点才重新开始,并通过了大会议程。而事实上,因为议程问题而延宕大会,早已不是第一次。这个“开局不利”,就如同特朗普胜选带来的阴影一样,映照在会场的上方,气氛庄重。联想起这背后的错综复杂的大国气变外交、小国气候困境,更是令人感到了一丝心塞。
但无论如何拖延,有时会议本身的召开就是一种胜利和态度。忙碌了一天,身边穿梭着全球各地的人,我又想起去年COP28散会后,记在手机里的一句话:人与人之间的相聚和相遇,才是面对和化解世界性危机的基础和前提。凝聚起更多人对于气候问题的关注、认识和重视,我们才有携起手来挑战困难,克服困难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