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万年:春节出现第二波大的疫情概率较小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1月9日 10点21分 PT
  返回列表
71890 阅读
31 评论
每日经济新闻

防疫策略快速调整让“很多人出乎意料”?为何不放在去年夏天?梁万年回答,他还称:春节出现第二波大的疫情概率较小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23年1月8日起,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自2020年初,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传染病甲类防控措施三年之后,疫情防控政策进行的又一次重大调整。本周,《面对面》栏目专访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

记者:从2022年12月上旬开始,陆续出台了二十条、新十条,到现在的“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坦率地说很多人觉得出乎意料,没有想到在这么短时间内能做出这么迅速的策略上调整,当时主要依据是什么?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疫情到2022年年底的时候,有几个方面变化我们感觉是可以进一步实行优化调整的时机了。第一是病原体的致病力,确实是发生了明显变化,在下降;第二,我们整个中国人的主动免疫水平在明显提升,像疫苗的接种,特别是对老年人、对一些高危人群的疫苗接种,接种比例达到了一定要求;另外,我们从药物的一些手段、对重症救治的一些资源准备等等……各个方面综合分析来看是一个机会,这个机会是基于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病毒我们是无法把它消灭掉的,尤其是奥密克戎变异株,一个人传二十多人,它的传播力这么快,不感染几乎是不可能的,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做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要做出一个抉择,怎么来有效地平衡我们的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把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好的效率,所以我想这种调整是主动的,不是大家可能有些人认为是因为你防不住了,你是被动的,你是不得不调整的,不是这种情况。

尤其是2022年12月上旬,随着新冠奥密克戎病毒快速传播,我国不少城市出现感染高峰,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开始从防控感染转向医疗救治。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我们从“乙类甲管”到“乙类乙管”以后,实际上有几个重大转变:一个就是从过去的防感染转向防重症、防死亡、防医疗挤兑;第二个,过去我们防控的第一条战线是社区、是单位、是口岸,而现在防控最重要的战线、第一道的前沿阵地是医疗机构,所以我们的医务人员又要挡在第一线上去;第三个,过去我们是平均的资源的发力,全人群的核酸检测、隔离、密切接触者的追踪,现在最重要的转变要针对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单位,尤其像老年人这些重点人群的防控。

在实施“乙类乙管”政策调整之后,保障老年人群的健康安全成为重中之重。

记者:重大策略调整之后,这些老人有可能遇到的风险做出的评估是什么?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因为从全球的数据,疫情流行的一些国家和世卫组织所公布的数据,包括我们国内一些疫情情况非常明确,这个疾病主要的重症和死亡的发生人群是老年人群,所以如果说疫情进一步传播,首先受害的是这些人。

记者: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是要各个因素都权衡进去,做出一个决策。但是我们把目光放小一点,如果自己的家里面有自己的老人遇到了这样的一个危急状态,怎么去面对这一切呢?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我们这次的一些疫情,可能有些老人患了病,甚至得了重症,有的去世,这一点我们感到非常沉重。但是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这种疾病它的传播范围太广、传播速度太快。它确实是对我们人类,对我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那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就是要千方百计努力减少这种危害。

此次重大调整正值寒冬,而冬季是老年人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等基础病的高发期,也有人担心,随着各项防控措施逐步放开,有基础病老年人的健康将会受到威胁。

记者:当时我们说不放开最重要的是考虑到老年人,因为一放开他们的身体会最先遭到重创,但是现在我们恰恰也是在隆冬时节,进行“乙类乙管”,做出一个重大的策略上的调整,那么有没有比这个再好一些的时节?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如果单独从疾病的这个层面来看,不要在冬季来进行调整是不是能够减少一些叠加影响,但是这个疾病的病毒现在尤其奥密克戎这一个变异株,它的致病力现在是弱的,我们认为这个时候针对这种变异株,我们进行一些相关的策略和措施调整应该是最佳的,就是说到什么时候调整是合适的,是一个综合判断的结果。

梁万年介绍,之所以选择在当下的时机对疫情防控政策进行调整,也和我国老年人群接种新冠疫苗的实际情况有直接关系。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2022年的二月十几号派我到香港,到中央的专家组去,到香港去的第一件事我就发现死亡的94%是老年人。我后来就是仔细分析了,当时香港的疫苗接种率是86%多,但是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不到15%,我一下看到的问题就在这。我们当时疫苗接种率也是80%多,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在几个月前的时候还不到40%。

记者:现在呢?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现在80%多了。这种疫苗接种以后对重症和死亡的保护效率是好的,但是抗体的持续时间是有限的。2023年六七月份季节又好,呼吸系统病又少,放最好,但是六七月份的时候,我们老年人群的疫苗接种的所产生的主动免疫的保护力在下降。

记者:如果往前提六七个月,放在2022年的夏季呢?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那个时候不行,那个时候我们整个老年人群,我们整个加强针的疫苗接种水平没有达到我们预期保护的效果。老年人的疫苗接种,那个时候全国的整体率是比较低的,所以我们就是利用了这些窗口期,再进一步强化老年人群的疫苗接种。

随着全国各地相继进入新冠病毒感染高峰,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病毒感染患者激增,医院的发热门诊、急诊、重症救治等部门一时间人满为患,超负荷运转。

记者:国家现在下大力气在关注老年人,救治老年人。但现实是即便医疗资源开足马力去运转的话,也消化不了一时间这么多涌向医院的老年人,就会出现一些在医院大厅里面,躺在急救病床上的老年人,看着挺让人着急的。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因为这个疾病来势太快了,短时间内大量的感染,特别是老年人需要到医院来,而且难免在短时间内我们的医疗资源出现一些紧缺,所以国家包括各级医疗机构千方百计地把医疗救治,把防医疗挤兑放在了优先战略位置来考虑。

记者:现在大家还是觉得,虽然你们做了准备,但是也没觉得准备是充足的?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从全球来看,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说准备好了,都会难免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不论是北美还是欧洲,还是相关的其他一些国家,当一个疫情高峰来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一定程度医疗资源挤兑,我想这个不仅仅是中国的一个情况。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在这种紧缺的状况下,在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确定优先的救治对象,来实行分级诊疗,来真正使一些高危的人群,作为最优先的人群及时得到救治。

“乙类乙管”方案实施后,取消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来华人员在行前48小时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者即可来华。有评论认为,这为来华人员入境创造了便利,但同时也增加了境外新冠病毒输入的风险。

记者:现在新的问题出现了,比如说国外的一些国家出现了XBB,这种新的免疫逃逸能力更强的毒株,那么它也会进来,人们对于不断一波一波到来的新型变异株,心里面总是有忧虑甚至是恐惧的。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随着我们从“乙类甲管”变成“乙类乙管”,我们对外防输入的一些相关措施会做一些调整,但是并不是说我们完全不管,其实我们在整个口岸对输入的这些病例,我们是在做监测的。XBB这种变异株,在全球有七十多个国家都发现过,我们国家实际上也有输入了,有些城市是有了。但是总体来看,还是在奥密克戎这一个变异株下面的一个亚型,所以按照一般科学的原理判断,它可能免疫的逃避能力在增强,但是它整个致病力现在不论从美国也好,还是其他一些国家,并没有发现它的致病力的显著变化。

记者:有没有可能像我们现在流行的BA.5或者BF.7一样,让人受这么大的罪?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作为一个公共卫生专家,我是这样理解,谁也不能保证今后XBB就不会在中国形成优势的流行株了,但是从传染病的流行规律来看,因为我们国家刚刚经历了这一波流行高峰,可以说我们大部分人群已经产生了相应的免疫力或抵抗力。XBB本身又是奥密克戎株下面的一个亚型,它要想在短时间内成为一个优势株的可能性,我以为它的空间很小。再过半年,过一年会是什么样?我就不敢说。但是最少短期之内它的空间是很小,它不会说又像北京的BF.7一样又来一波XBB,概率是极低极低的。

目前,新冠XBB系列变异毒株XBB.1.5正在欧洲和美国引发新一波感染浪潮。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消息,2022年10月至12月,我国已经发现输入XBB病例199例,其中4例为XBB.1.5输入病例,暂未监测到XBB.1.5本土病例。专家分析,短期内,由XBB系列变异毒株包括XBB.1.5在我国引发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极低。并且,没有证据显示XBB.1.5会比其他毒株更容易导致严重的腹泻或胃肠道其他临床表现。

记者:在过去的一周有一个现象,因为出现了XBB这样一个新的变异株,所以在网络空间里面,大家都在信一个转发说要备一点诺氟沙星,还有一种拉肚子的药,大家就纷纷地去开始买了。事后证明那条信息不实,可是在面对一波一波新的变异株的时候,我们又应当信谁的呢?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我想政府会通过专家的一些建议,对疾病的一些了解,会及时发布一些相关的信息和指引;另一方面,老百姓还是要绷紧一根弦,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对的,要有一定的警惕。这次新冠感染疫情的防控,在公共卫生的角度来说,感受到除了病毒疾病带来的危害,另外一个很大的危害就是信息流行病,就是各种的信息谣言出来,对人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像焦虑等,其实也还要严格防范。

从1月7日开始,我国进入为期40天的春运时间,不少人也担心,随着大规模人口的迁徙流动,会不会引发新一轮的新冠病毒感染高峰?

记者: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有的城市已经经历过感染高峰了,那么对于即将到来的春运高峰产生的冲击,会不会比想象中预测中要小一些?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从国家为基本单位的这个情况来看,很多的省份都已经是达到了高峰,甚至有些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如果说我们很多过了高峰的,再通过春节的流动引起比较大的第二波或第三波,这种概率不排除,但是概率比较小,即使有也不会是太大的一个波峰。

记者:那就是不会像经历过的这段时间那么严重?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对,肯定不会的。因为我们经历了这一波以后,绝大部分人感染的人是有相关的免疫力的,不会再像我们前面经历的这一波,一下子又来一波那么高的。但是要考虑到感染人口结构问题的变化,像农村地区一些老人在家不出门,可能因为春节的流动,走亲访友被感染了,再加上农村本身的医疗救治条件、各个方面的条件不如城市,所以要防范出现农村的医疗挤兑,特别是老年人感染以后,怎么样如何得到及时救治的问题。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加强当前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指导农村地区应对岁末年初人群流动带来的疫情防控挑战。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怎么加强农村防控,我想最简单的一个是要确保农村的老年人有人去管他,要知道他现在在哪,什么样的情况;第二点一旦需要住院治疗,不论是到定点医院还是到重症,一定要有快速转诊,能够及时收治;第三点,要有药来给农村用。

记者:现在能做到吗?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那必须要千方百计。我相信短暂的、局部地区的一些缺乏谁都不能够避免,但是一经发现这些问题要快速采取措施,我们很快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这一点应该是有信心的。

W
Wuyueshanren
1 楼
👀看來還是死得太少了
F
Fenqigaisi
2 楼
死了32个院士了,都不是新冠死的哈 黄克智 2022年12月6日 中国力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梓森 2022年12月15日,光纤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 汤鸿霄 2022年12月16日,中国环境工程学与环境水质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国成 2022年12月21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 稀土金属冶炼分离专家 赵伊君 2022年12月2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激光技术专家 顾真安 2022年12月22日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龙驭球 2022年12月22日 土木工程和结构力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卢强 2022年12月23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教授 李文华 2022年12月23日,生态学和森林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蒋华良 2022年12月23日,著名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原所长 张友尚 2022年12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 马建章 2022年12月23日,中国野生动物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金哲, 2022年12月24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小儿外科主要创始人、著名儿科医学教育家。 吴承康 2022年12月25日,高温气体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仲奇 2022年12月25日,热力叶轮机械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童坦君 2022年12月25日,医学家、癌学专家,北京医科大学肿瘤与衰老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关肇邺 2022年12月26日,建筑学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关桥 2022年12月26日,航空制造工程焊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庆忠 2022年12月26日,中国石油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敬良 2022年12月28日,液体火箭发动机与运载火箭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天初 2022年12月28日,中国计量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佛松 2022年12月31日,中国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于德泉 2022年12月31日,中国天然药物化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江龙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胶体与界面科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范维唐 2023年1月1日,中国采矿工程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其国 2023年1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土壤学家 武胜 2023年1月4日, 核材料与工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銤 2023年1月4日,中国快堆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葛修润 2023年1月4日,岩土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陆熙炎 2023年1月4日,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福愉 2023年1月6日,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金麟 2023年1月9日,核潜艇总设计师和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1评]
同小桌学
3 楼
我强烈建议把中国CDC, 卫健署的统统吊死向国人谢罪...饶命石正丽和司马南为中国卫生部领导...从头来过.
F
Fenqigaisi
4 楼
F
Fenqigaisi
5 楼
F
Fenqigaisi
6 楼
s
snake1101
7 楼
反正只要官方不公布疫情數據 再封鎖所有不利消息 不就沒有第二波大的疫情了
同小桌学
8 楼
死就死吧,否则又都是"多次器官移植"的生命斗士,得杀多少活体五毛供给他们...蛤蟆一个人死前十年在军队里有个100多人的供血队养着给他换血用, 这死了的一大堆, 要多少老百姓的血汗养着...中国的高官,高职死得越多越好...
圣剑
9 楼
狗粮不乐意了,海外三年达到群体免疫,耗材死了那么多,中国不到三个月就过峰?这不可能。 狗粮就是这样天天被现实打脸,PIA PIA的
t
tintin9999
10 楼
不要太乐观,看看日本和美国折腾了多少次就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斯文的地主
11 楼
海外华人相信中国政府! 中国人民太伟大,扛过疫情!!!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战胜疫情!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中国就是不乱 你说气人不? 中国就是乱不起来! 海外华人支持中国政府决策决定! . 现在当前首要就是统一台湾省,全球华人期盼早日解放统一台湾! . 这就是海外华人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原因! 海外华人坚定支持中国共产党! . 全球华人支持习近平! 中华民族统一伟大! . . . .
l
laolilili
12 楼
🖕🏿🖕🏿🖕🏿 天朝专夹丑恶嘴脸 想吐 愿上帝早早送他们去地狱 🙏🙏🙏🤣🤣
13 楼
大连500万人口,已经多死亡1万5000人,全国12亿人口,最少要死100万人。 [2评]
沙发
14 楼
疫情应对闲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
三分法
15 楼
造谣前,先查查数据,大连人口什么时候是500万?!个傻逼!
C
Cuisiner
16 楼
得了瞎逼逼病毒的人,说话其实是睁着眼睛的,如梁万年
p
purejerry
17 楼
中國封控了三年...等病毒弱化...再開放...這算可行 但是一下子全部的人幾乎都感染陽性了...這就很神奇了 各國的例子...日本陽性是人口三成...台灣大概4成 ... 可能是原施打疫苗面對變種病毒...比起各國差很多
媚眼瞟瞟
18 楼
不知道要这些人干屁?
19 楼
三分法,我查了大连户籍人口600万,对比中国人口12亿都是说个整数,不影响有效性。另外不要出口伤人,你是大傻逼 [1评]
三分法
20 楼
傻逼,20年前就是500万,现在常驻人口超过700万,你说你不是傻逼?!滚! 造谣死全家!!来,跟我说,造谣死全家!
21 楼
鸡蛋里挑骨头,大人口800万也无所谓,连现在就死了1万5000,你自己算算中国死了多少,按比例最少100万。
22 楼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梁万年就是妖孽 [1评]
z
zxp88520
23 楼
说的都是鬼话,没有老习说放开就这人有个鸡毛权利
24 楼
: 应该在火葬场采访梁万年,让他看着排着长队的棺材,说说为啥他没预测到
m
mike3
25 楼
中国没有出现第一波大的疫情,何来第二波疫情呢?不打自招!
爱吃花生
26 楼
可惜,支那再坚持一年清零,支那经济就会清零了;美国现在只好加大生物武器的投放,争取把支那人口清零。
天意難求
27 楼
當年三年天然灾害什麼事都沒发生過,放心吧
墙的故事
28 楼
可要给老百姓一个放心的交代
X
XXyourOO
29 楼
记者:从2022年12月上旬开始,陆续出台了二十条、新十条,到现在的“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坦率地说很多人觉得出乎意料,没有想到在这么短时间内能做出这么迅速的策略上调整,当时主要依据是什么? 梁万年:汪汪汪,汪汪汪汪 xi zhu xi 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 记者:好的,谢谢梁组长!
s
sheng诸葛
30 楼
梁万年之流早已经不能算是啥专家了,他们就是些只讲党性,不讲科学的官僚。 各大城市死了那么多的老人。这些冤魂会找他们算账的。
l
liuyuanwang99
31 楼
两万年这个傻逼需要千刀万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