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经济学家:父母能给自己“减负”吗?

今日头条
Toutiao
  返回列表
48444 阅读
0 评论
外滩教育

从日常生活到学校学习,从课外活动到大学申请,如果把育儿比作运营一家公司,那父母就是世界上最累的CEO。不过,在前布朗大学经济学教授、硅谷经济学家Nate Hilger看来,父母们为孩子付出越多,就越是落入了养育的陷阱,父母们现在亟需减负。

——作者:周岁



精细化育儿已经成了当今很多中产父母的选择。

从选学区,增加积分,到选兴趣班,规划大学申请,几乎面面俱到。但比做规划更累人的是,父母还要十几年如一日地督促孩子执行好每一步。

“感觉身体被掏空”是很多父母的感受。前布朗大学经济学教授、硅谷经济学家和数据科学家Nate Hilger也深有同感。儿子出生以后,他也日渐陷入育儿的疲惫。



Nate Hilger

其实在儿子出生以前,他就在思考——是什么让育儿成了这样高强度的体力活+脑力活?这么做有必要吗?非做不可的话,父母能给自己“减负”吗?

从数据上看,尽心培养孩子确实是有回报的。

Hilger统计的数据显示,美国25%最富有家庭的孩子,和25%最贫困家庭的孩子,他们的收入差距相当于富二代孩子在18岁时继承了一笔100万美元的信托基金。

但同时,2017年也有一项经济学研究发现,如果这两群孩子在同一所大学读书,那么他们未来的收入差距可以缩小80%。

造成二者差别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孩子技能方面的差距被补上了。技能的范畴如今已经远远超过书本知识,它不仅包括艺术、体育特长这种具体的能力,也包括自律、合作这样的软技能,甚至还包括各种生活技能。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他很乐意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待教育:如果我们把育儿看作一项“产业”,那么父母背负着两项重要责任——一是照顾孩子,二是培养技能。不论是父母自己,还是社会大众,都自然地认为只要父母爱孩子,就会有心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技能。

但问题在于,关爱和照顾孩子是父母的天性,这是相对公平的;可培养技能不是。有心做和能不能成功之间横亘着一条鸿沟。很多父母因此落入了“养育陷阱”。

在同名的著作中,Hilger指出,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培养技能不能像买车,交钱就能拿货。它不仅需要金钱投入,还需老师教授,孩子坚持学习。

这个复杂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孩子不可能今天受老师辅导,明天数学就从垫底变成名列前茅,也可能在发现自己不喜欢也不擅长乐器后,选择放弃。

换言之,父母无法完全掌控培养技能这件事,却还要为此全权负责。而更严峻的问题是,随着育儿变得越来越精细,专业度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Hilger认为,当下父母们需要的,不是背负更多的责任,而是从这些不合理的期待中走出来,合理科学地育儿。

要求父母成为全行业的专家

在当今这个时代,技能和工作收入的关联度越来越高。2020年,美国经济生产了约20万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其中一些来自对“资本”的利用,比如土地、建筑和机器,但2/3都来自人类的技能。

除了父母,孩子们需要各类专业人士来帮助培养各种技能:老师、辅导员、教练,有时还包括医生、护士等。

但Hilger发现,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在这方面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他仔细观察了美国的公立学校,发现孩子实际呆在学校的时间只占童年的10%,90%的课外时间是由家长来监督、组织和管理的。

真正的角力也因此发生在校园之外。经过Hilger的统计,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孩子人均养育支出差距高达1576%。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有高学历的父母辅导功课,或者是得到高质量的课外辅导,更不用说还有各种夏令营、体育运动等资源。

每一项校外因素差距都很大

现如今,养育孩子已经成为了一件很复杂的事,父母如果不想眼睁睁看着孩子落后,那只能选择购买服务,或者亲历亲为。Hilger随意举了几个例子,就发现,父母的职责变得越来越多,简直可以说要成为全能的超人。

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学习辅导。根据统计,美国父母平均每周花6个小时辅导孩子写作业,而学校里的数学老师、英语老师一周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可能比这也多不了多少。

2015年,芝加哥一项针对高中生的实验发现,良好的辅导甚至比优秀的教学更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每周6小时的高质量辅导,能让孩子在未来的收入提高30万美元之多。

但高质量的辅导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找到或者负担得起的,家长自己往往也应付不来。论坛随处可以看到类似的崩溃留言:“我女儿写作业就跟打仗一样。”“我辅导儿子结果作业都做错了,现在都不敢辅导了。”

著名记者Karl Greenfeld倒是很乐观,他打趣说:“女儿教了我一个礼拜的数学,我发现也没那么难,都能帮她检查作业了。”

有时,家长还需要成为孩子的升学指导。现在,怎么为孩子找到匹配的大学这件事,变得越来越专业。涉及到整个高中的活动规划、申请时个性化的个人陈述、足够且可靠的推荐信,还有大学不断更新的招生政策。已经很难想象没有学校或机构的升学指导,DIY要消耗多少精力。

大学申请还只是其中一个典型体现。等孩子进入大学,还要面对一堆升级版的问题:

我的未来目标是什么?

怎么安排选课才能实现未来的规划?

怎么在实习求职中更有竞争力?

怎么申请到心仪的研究生院?

怎么和教授搞好关系?……

很多大学不像高中,很少有这方面的免费指导,如果父母没有经验,那孩子要不只能靠机构,要不就只能靠自己了。

此外,父母还背负着N个身份:

成为择校和房地产专家。美国同样有着学区的概念,如果对孩子上的学校有要求,那么提前做功课将耗费相当多的精力。

有位妈妈在搬家前,就先制作了一个目的地学校的数据库,收录了学校网站、招生要求、州政府公开的学校成绩表现等信息,最后她又实地考察了几所待选学校,才给女儿锁定目标。

成为敏锐的儿科医生、营养师。近些年来,孩子的身高、体重、认知水平发育、体能发展、心理健康等等问题,都越来越受到家长关注,这也意味着家长要付出比以前更多的精力来关注孩子的状态。比如越来越多被提到的感统失调、过敏等情况,都让人感受到父母的养育变得越来越细致。

成为尽职的陪练。尤其是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或者艺术培训的孩子,准时接送孩子上下课,联系优秀的教练,还有督促孩子日常锻炼等。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Annette Lareau就观察到,父母们总是在下课或者活动结束的一两分钟内就到了,长期绷着弦给父母的情感和身体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Hilger在调查中几度感慨,这样的养育要求越来越不科学。自我学习成了父母们的必修课,巨量的精力和情感投入几乎要把他们身心掏空;另一方面,深信着“父母决定论”,觉得孩子未来的生活都系于自己的付出,也让父母们不敢跳下这辆狂奔的马车。

教育越来越专业和复杂

做出好的决策越来越难

在书中,Hilger指出,今天想要帮助孩子茁壮成长,每个父母都面临着五个挑战。更重要的是,其中很多都不是单靠父母自身的努力就能克服的。

01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性格

发展至今,教育的复杂性已经超乎普通人的想象。从呱呱坠地后就开始考虑的早教,到发育过程中管理孩子的身体成长、营养管理、学习习惯养成、社交能力……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专业研究和指导方法。

问题也随之而来,即便父母们能看到各种养育指南,也还是很难自己实践。就算是有专业人士辅导,改变自己的教育认知,父母们也需要挣扎一段时间。

Hilger曾跟班体验过一个家长培训项目。指导老师示范如何通过交流,准确地进行奖励和惩罚,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当然,只要你整理房间,就可以和朋友去音乐会。”

但有位爸爸却说:“当然,只要你整理房间,就有机会和朋友去看电影。”指导老师们都笑了,“有机会”这个词让他们能感受到,这位爸爸真的很难保证,给予自己青春期捉摸不透的孩子奖励。

02

学习的专业性

要准确掌握孩子的学习状况,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一方面,父母们不像老师那样经验丰富。一位中学老师一年可能就会教100个孩子,跟踪孩子们的作业、考试、课堂讨论、探究项目等一系列表现,还参加教师培训。年复一年,教学能力也在提高,知道孩子怎么才能学得更快更好。

但父母呢,可能只能经历一两次养育,而且很少有机会重来。

另一方面,父母们也很难仅凭成绩单就全面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除了成绩以外,具体的能力发展如何,还需要配合老师的看法。

Hilger举例,一所教学质量高的学校的高二学生英语得了B-,可能意味着他还不能在一场哈姆雷特的模拟审判中清晰地表达结案陈词;另一所学校得B-的孩子可能连《哈姆雷特》都不能顺畅读完。

03

信息不对称

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也让信息鸿沟带来的差距越来越大。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经济学教授Naci Mocan在调查了400所托育机构后发现,和专业人员的评价相比,父母明显高估了托幼机构的质量。相反的情况也同样存在,父母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比如不信任或者偏见,给学校和老师更低的评价。

信息不对称还可能会让家长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错失一些机会:

比如没能意识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比追求短期的成绩带来的长期效应更大;

或者斯坦福大学提供的部分奖学金,可能会让学费比社区大学更低;

还有不少优秀的体育教练,可能只靠家长圈的口碑来接收新学员……

04

经济状况和投资习惯

这一点几乎不用解释。尤其是最近,连硅谷等一大波互联网巨头也在裁员,很多家长都不得不重新规划孩子的教育投入。

但是在父母的收入之外,Hilger还提到了一个关键点,父母本身的观念对教育投入的影响更大。父母经历裁员,可能会导致未来的教育规划要降级或妥协,但是就算忽然中了几百万彩票,父母也很难会立刻改变自己的教育风格。

最终的投资决策,是教育习惯和经济状况平衡后的结果:

在孩子快要放弃乐团演出的时候,是顺从孩子,也减少学习乐器的支出,还是鼓励他们坚持下去,强调要有团队意识,同时继续承担高昂的学习费用;

在搬家时提前为孩子考虑学区,是关注教学质量,还是学习体验,抑或是社区氛围……

05

家长圈的溢出效应

Hilger在研究中还发现,很大一部分父母对学校最关心的因素,不是师资、资金、管理这些,而是其他家长。

这一点在很多研究中已经得到了验证,同班同学的家庭状况会影响孩子的发展。这不仅指家庭经济状况,还有家庭环境给孩子带来的种种焦虑、抑郁、烦躁等表现。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经济学教授Scott Carrell就从一位私立学校的老师那儿听说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位一直在班上捣乱的孩子转入学校后,第一次捣乱就被同学制止了,在同学的影响下他竟然一改以前的作风,也成了一个乖孩子。

这种溢出效应对老师和父母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老师们更愿意与家庭收入高、成绩好、行为端正的孩子在一起;父母们也拼劲全力为孩子寻找更好的学区、学校。这无形之中加剧了教育资源的聚集和教育军备竞争。

Hilger用了一个形象的例子来比喻父母当下的处境——要管理公司所有事务的CEO。志愿上岗,终身任职,日理万机,还常常要在缺少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做出关键决策。

教育不应该是只有一个赢家的竞争

面对如今严峻的育儿环境,Hilger从社会建设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议。既然父母们最缺的就是专业的帮助,那么自然就应该多提供一些专业的公共服务:

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课后辅导,而不是直接丢给手足无措的父母;

在课后和周末,为孩子们提供价格更亲民,但是内容丰富、水平专业的兴趣班;

给要申请大学的孩子提供更多升学咨询和指导的机会,来弥补学校升学指导的不足……

Hilger提出的很多建议,已经可以在其他地方看到成功运作的实例:

经常被提到的芬兰,一、二年级中午12点就放学,但是社区会有午后俱乐部,孩子们可以自由玩耍、阅读,在托管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户外运动。收费也非常低廉,如果实在经济困难,在提出申请后甚至可以完全免除费用。

2021年起,芬兰教育与文化部还启动了“芬兰模式兴趣班”,学校引入校外资源,请专业人士入校上课,保证孩子们每周至少上一次免费兴趣班。

当然,想要看到这些建议真正落实还需要时日。那么,父母们还有机会从高强度的育儿中获得喘息吗?

这就涉及到父母教育观念的改变了。

华盛顿一家学业辅导机构的创始人曾被一对父母这样问过:“我们要付多少钱,你才愿意只辅导我们的孩子,不接这所高中其他学生的报名?”

这个问题虽然直接,但是也体现了当下许多父母最深的焦虑——教育仿佛是一场只有一个赢家的游戏,不能成功,便是失败。

但Hilger认为,这种观念不仅加重了父母和孩子的负担,还减少了孩子去发展其他技能,探索其他可能性的机会。

“虽然只有不到0.5%的孩子能进入藤校,但是任何一个差一点就能被藤校录取的孩子,都完全可以进入美国任何州的世界级大学,接受最高水平的教育,这些学校只是没有‘藤校’这个头衔。有时,录取还是没录取,甚至只是一次运气的差别,而不是实力差距。”

与其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进入名校)里,Hilger认为,还是把更多的精力和金钱投资在自己和孩子身上更有成效。

一方面,尽可能寻求专业的帮助。

在养育陷阱里,父母最突出的劣势就是在很多事情上缺乏专业知识。即便是中产家庭,也不可能事事都“外包”,那么提升自身的养育水平就很有必要。

有些时候,甚至一个简单的改变就能带来巨大的改变。

在Hilger旁听的家长培训上,家长们的烦恼各式各样:孩子叛逆、不愿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甚至不愿意和父母说话……

而指导老师教的第一课就是回家告诉孩子“我爱你”,简单到有些父母都不愿意相信,但事实证明这确实有用。

还有的父母着急让幼儿园的孩子就提前学习小学内容,然后苦恼于怎么都教不会。

然而如果能够了解一些儿童认知发展的知识,就会理解,孩子的视觉识别、逻辑思维等能力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有些事确实急不得,有些期望也确实不实际。

如今,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能够帮助父母更好地养育孩子。尤其在陷入“僵局”的时候,Hilger建议,父母一定要听听专业人士的建议。

另一方面,“投资”孩子也要适度,为孩子合理安排学习和活动,给孩子休息和成长的时间。

对中产父母来说,“投资”孩子的意识绝对足够了,但是掌握好度是要时刻绷紧的弦。毕竟,在这个很多人都患有“完美主义流行病”的时代,less is more真的很难做到。

早在20年前,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Annette Lareau在她的著作中就记录过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的孩子:

周二早上,7岁的贝琳达6:45就要起床上钢琴课,然后在9点前赶到学校,下午3点放学后,4-6点是体操课。

一周的其他时间也都是满满的日程,有唱诗班、芭蕾舞、马术。

贝琳达的妈妈难过地说:“一天下来她就很累了,我也不知道这样(忙)到底好不好,但是我想给她我不曾有过的那些优势。”

但孩子的潜力不是无限的,过度密集的学习安排很可能为孩子的日后生活埋下隐患,甚至可能导致健康问题,比如肥胖,注意力缺陷,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还有睡眠问题。

在争先的氛围中,能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反而成了一种难得的理性。

不知不觉中,全世界的教育都在变得越来越相似,竞争意味越发浓烈。“养育陷阱”也吸引着很多父母,大家不自觉地把孩子的成果归功于自身的努力,把个人的失败归结于父母的不尽责。

但就像Hilger说的,要改变这样的现状需要父母们的意愿,政府、机构的努力,大量的财政投入。

而对每个小家庭来说,“投资”孩子很重要,科学地投资更重要,毕竟孩子在未来,不仅需要经济收入,也需要健康的心理和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