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照:美国总统特朗普(2019年12月24日)
特朗普总统星期二说他1月15日将与中国在白宫签署两国第一阶段贸易协议。 他在推特上还说, 中国政府高级代表将出席签字仪式。特朗普还表示,他晚些时候将去北京,两国将就第二阶段贸易协议展开谈判。
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Peter Navarro)星期一(12月30日)曾针对备受瞩目的美中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表示,两国可能开年不久签署这一协议,但最终什么时候签署要由特朗普总统或贸易代表莱特希泽来确认。
纳瓦罗星期一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说:“我们可能在今后一两个星期里签署,我们只是正在等翻译完成。”
美中两国在两个多星期前宣布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此后双方一直表示目前仍正在履行翻译校对等必要程序,但是一直没有宣布什么时候签署这一协议。
香港英文南华早报星期一援引一位没有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提供的消息报道说,中国副总理刘鹤本星期就会来到美国签署这一协议。这位匿名人士说,美国方面发出邀请,中国也已接受。
纳瓦罗在福克斯新闻记者追问该报道是否属实时表示,这个问题最好由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和特朗普总统回答。他说:“永远不要相信匿名消息来源的报道。听特朗普总统或...(莱特希泽)的。”
纳瓦罗还表示,他不认为这一协议还会出现任何困难。此外,这份86页长的协议除了包含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内容外,对强迫技术转移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曾说两国明年1月的第一个星期签署第一阶段的贸易协议,但这将是部长级的签署仪式。白宫首席经济顾问库德洛随后表示,第一阶段协议将由主持谈判的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和中国副总理刘鹤签署。
川普要和习签协议 北京为何只派了刘鹤的差事
《南华早报》12月30日援引消息人士报道,刘鹤1月4日将到访美国华盛顿,与美国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华盛顿已发出邀请,并且北京已接受。”
《香港经济日报》12月31日分析称,中方的低调与审慎未必无因,主要体现于三重考量:
其一:中方为贸易协议作出策略性让步,高调并不适合
按照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公布,中方承诺未来两年内进口各种美国商品和服务的总额,需较2017年高出2,000亿美元、即每年要额外多买千亿美元。而美方的回报是,搁置或调低了两轮关税。
在一加一减下便会发现,美国原拟于12月15日对中国每年约1,600亿产品开征的15%关税,实际涉及税金仅是240亿美元;而将每年价值1,200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关税税率由15%降至7.5%,实际减少的税金亦只是90亿美元。
因此,中国是以每年增购千亿美元美国货、再加其他诸保护知识产权等承诺,换取了美国减轻金额合共330亿美元的关税。
有评论因此指,在首阶段中美贸易协议中,美国似乎获利比中国多;尽管这只是阶段性的结果,不能说明胜负,但基于政治现实,习近平没有必要高调亲自与川普签署协议。
其二:签字意味第二阶段中美谈判展开
中美首阶段贸易协议要解决的都是比较简单的课题,第二阶段才到重点——进入中国补贴国企及战略产业的结构性问题;美方期待中方减少、甚至取消补贴,但国企是中共执政的基础之一,中方不会轻易签允;可以预期,中美的角力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套用前重庆市市长,现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早前一次演讲,中美贸易战中,美方不仅要中国的钱,更是要中国的命。既然谈判前景如履薄冰,未来随时谈崩,习近平若在此时高度宣示谈判获阶段成果,未来或会陷入尴尬境地。
其三:中方对川普风格充满警惕
川普此时希望与习近平签署贸易协议,目的是希望以此宣示自己政绩、增加连任的机会。中方很明白川普这种高调好胜的作风,习近平不会轻易答允赴会签约,变相为川普“助选”和“抬轿”。
中美将签署首阶段协议 2020川普改变策略全面开弓
白宫贸易顾问、美国对华贸易鹰派代表人物纳瓦罗(Peter Navarro)12月30日对美国《霍士新闻网》提到,美中第一阶段协议很有可能在下周签署,但他同时强调,任何匿名消息都不可靠,一切还待特朗普(专题)(Donald Trump)总统或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确认。对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下周访美的报道,纳瓦罗在採访中并未确认。之前美国官员曾通过媒体透露,美方已经向中国发出邀请,中方已经接受,刘鹤可能于1月初访美。
照此来看,中美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后,双方有可能于2020年1月初签署文本协议,之后再择机举行元首会晤。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元首峰会也会宣布开启第二阶段贸易谈判。
第一阶段协议效益有限
中美第一阶段协议只是一个停战协议,或者说中美最终协议的过渡性协议,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满足特朗普的政治需求,比如其中或高达的500亿美元美国农产品出口协议。这也是特朗普在选民面前的政治卖点;二是缓解中美贸易紧张关係,避免在2019年11月中旬和12月中旬继续升级;三是为接下来的第二和第三阶段谈判铺路。当然,分析普遍认为,第二阶段谈判难度更大,持续时间可能更长。
第一阶段的贸易战,美国採取的极限施压、勒索等对抗性的方式。虽然双方已经达成第一阶段协议,但文本的签署和执行依然充满不确定性。而且,特朗普身边的鹰派非常注重第一阶段协议当中的执行机制,甚至认为,该机制对中国兑现承诺的要求是「强制性的」,对美国发起反击则是「单方面的」。
这就意味着,在第二阶段的谈判,美国仍有故技重施的可能。在这种形势下,第二阶段的贸易谈判必然会受到影响,更何况第二阶段本身牵涉的议题更棘手,而且关係到两个不同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更直接的碰撞。在理想状态下,双方在2020年会聚焦进出口控制、投资限制、经济制裁等技术性问题,而非纠结于增减关税的问题。
随着中美达成第一阶段协议,中国也增加了购买美国大豆。根据美国彭博社和《霍士新闻》12月26日的报道,中国进口美国大豆的规模在2019年11月达到256万吨,是10月(114万吨)的2倍多。而在2018年下半年,中国进购美国大豆的数量基本上为零。随着中美贸易谈判取得进展,中国有可能正在增加进口。
但是,除了实际的农产品购买以外,第一轮关税贸易战并没有带给美国所期待的经济效益。根据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United State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的数据,自特朗普第一次加徵关税以来,从中国进口零部件和成品的企业已经支付了近400亿美元的额外税收。儘管特朗普坚称是中国在支付这些关税,但多数经济研究发现,与中国企业和消费者相比,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税负担更重。
而第二阶段贸易协议所包含的议题,比如美国提出的中国产业补贴政策、网络盗窃、强制性技术转让等问题。这些议题都触及两国核心利益以及战略层面的博弈,不但达成协议更难,而且即便达成,其中的经济效益也需要数年才能显现出来。这和第一阶段的农产品购买协议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大选年特朗普需要新的「靶子」
舆论普遍认为,第二阶段贸易谈判更难,尤其在美国大选年的背景下,任何形式的议题都有可能被过度政治化处理。双方妥协难度也会加大。不过,美国总统特朗普应该也清楚其中的难度,为了政治方面的考量,他似乎已经将矛头同时转向多个国家,包括美国的盟友,以此通过贸易战巩固自己的选民基本盘。
12月初,在中美达成第一阶段协议之际,特朗普曾提到,将恢复对阿根廷和巴西出口的钢铁和铝加徵关税。他批评这两个南美国家通过本币贬值损害了美国农民的利益,并再次呼吁美联储会放鬆货币政策。
与此同时,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也提到,法国的数码服务税(DST)歧视美国公司,与现行的国际税收政策原则不一致。作为对法国数码税的回应,USTR提议对24亿美元法国商品加徵关税,并考虑就数码税对意大利、土耳其和奥地利进行调查。
越南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特朗普政府也注意到,美国和中国打贸易战期间,越南对美出口大幅增长,填补了中国对美出口下降留下的空缺。一些製造商为了规避美国的加徵关税,还将生产线从中国转移到越南。另外,中国也加大了对越南的电脑和电子产品出口。美国有人担心中国企业可能将越南作为向美国出口货物的中转站,以规避关税惩罚。而特朗普本人也曾多次提到越南是糟糕的「作恶者」,甚至称越南对美国的利用比中国更糟。
总之,中美达成阶段协议只是暂时的,并不代表贸易战结束。美中贸易紧张关係得到缓和后,特朗普政府也会将矛头对准其他国家,因为他需要这样的外部「战场」。这符合他2016年竞选时反全球化及自由贸易的策略。无论其贸易团队和哪一国谈判,都需要平衡好特朗普竞选团队和执政团队之间的利益关係,毕竟对于特朗普而言,其竞选连任是第一位的。
资料照:美国总统特朗普(2019年12月24日)
特朗普总统星期二说他1月15日将与中国在白宫签署两国第一阶段贸易协议。 他在推特上还说, 中国政府高级代表将出席签字仪式。特朗普还表示,他晚些时候将去北京,两国将就第二阶段贸易协议展开谈判。
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Peter Navarro)星期一(12月30日)曾针对备受瞩目的美中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表示,两国可能开年不久签署这一协议,但最终什么时候签署要由特朗普总统或贸易代表莱特希泽来确认。
纳瓦罗星期一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说:“我们可能在今后一两个星期里签署,我们只是正在等翻译完成。”
美中两国在两个多星期前宣布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此后双方一直表示目前仍正在履行翻译校对等必要程序,但是一直没有宣布什么时候签署这一协议。
香港英文南华早报星期一援引一位没有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提供的消息报道说,中国副总理刘鹤本星期就会来到美国签署这一协议。这位匿名人士说,美国方面发出邀请,中国也已接受。
纳瓦罗在福克斯新闻记者追问该报道是否属实时表示,这个问题最好由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和特朗普总统回答。他说:“永远不要相信匿名消息来源的报道。听特朗普总统或...(莱特希泽)的。”
纳瓦罗还表示,他不认为这一协议还会出现任何困难。此外,这份86页长的协议除了包含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内容外,对强迫技术转移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曾说两国明年1月的第一个星期签署第一阶段的贸易协议,但这将是部长级的签署仪式。白宫首席经济顾问库德洛随后表示,第一阶段协议将由主持谈判的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和中国副总理刘鹤签署。
川普要和习签协议 北京为何只派了刘鹤的差事
《南华早报》12月30日援引消息人士报道,刘鹤1月4日将到访美国华盛顿,与美国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华盛顿已发出邀请,并且北京已接受。”
《香港经济日报》12月31日分析称,中方的低调与审慎未必无因,主要体现于三重考量:
其一:中方为贸易协议作出策略性让步,高调并不适合
按照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公布,中方承诺未来两年内进口各种美国商品和服务的总额,需较2017年高出2,000亿美元、即每年要额外多买千亿美元。而美方的回报是,搁置或调低了两轮关税。
在一加一减下便会发现,美国原拟于12月15日对中国每年约1,600亿产品开征的15%关税,实际涉及税金仅是240亿美元;而将每年价值1,200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关税税率由15%降至7.5%,实际减少的税金亦只是90亿美元。
因此,中国是以每年增购千亿美元美国货、再加其他诸保护知识产权等承诺,换取了美国减轻金额合共330亿美元的关税。
有评论因此指,在首阶段中美贸易协议中,美国似乎获利比中国多;尽管这只是阶段性的结果,不能说明胜负,但基于政治现实,习近平没有必要高调亲自与川普签署协议。
其二:签字意味第二阶段中美谈判展开
中美首阶段贸易协议要解决的都是比较简单的课题,第二阶段才到重点——进入中国补贴国企及战略产业的结构性问题;美方期待中方减少、甚至取消补贴,但国企是中共执政的基础之一,中方不会轻易签允;可以预期,中美的角力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套用前重庆市市长,现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早前一次演讲,中美贸易战中,美方不仅要中国的钱,更是要中国的命。既然谈判前景如履薄冰,未来随时谈崩,习近平若在此时高度宣示谈判获阶段成果,未来或会陷入尴尬境地。
其三:中方对川普风格充满警惕
川普此时希望与习近平签署贸易协议,目的是希望以此宣示自己政绩、增加连任的机会。中方很明白川普这种高调好胜的作风,习近平不会轻易答允赴会签约,变相为川普“助选”和“抬轿”。
中美将签署首阶段协议 2020川普改变策略全面开弓
白宫贸易顾问、美国对华贸易鹰派代表人物纳瓦罗(Peter Navarro)12月30日对美国《霍士新闻网》提到,美中第一阶段协议很有可能在下周签署,但他同时强调,任何匿名消息都不可靠,一切还待特朗普(专题)(Donald Trump)总统或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确认。对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下周访美的报道,纳瓦罗在採访中并未确认。之前美国官员曾通过媒体透露,美方已经向中国发出邀请,中方已经接受,刘鹤可能于1月初访美。
照此来看,中美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后,双方有可能于2020年1月初签署文本协议,之后再择机举行元首会晤。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元首峰会也会宣布开启第二阶段贸易谈判。
第一阶段协议效益有限
中美第一阶段协议只是一个停战协议,或者说中美最终协议的过渡性协议,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满足特朗普的政治需求,比如其中或高达的500亿美元美国农产品出口协议。这也是特朗普在选民面前的政治卖点;二是缓解中美贸易紧张关係,避免在2019年11月中旬和12月中旬继续升级;三是为接下来的第二和第三阶段谈判铺路。当然,分析普遍认为,第二阶段谈判难度更大,持续时间可能更长。
第一阶段的贸易战,美国採取的极限施压、勒索等对抗性的方式。虽然双方已经达成第一阶段协议,但文本的签署和执行依然充满不确定性。而且,特朗普身边的鹰派非常注重第一阶段协议当中的执行机制,甚至认为,该机制对中国兑现承诺的要求是「强制性的」,对美国发起反击则是「单方面的」。
这就意味着,在第二阶段的谈判,美国仍有故技重施的可能。在这种形势下,第二阶段的贸易谈判必然会受到影响,更何况第二阶段本身牵涉的议题更棘手,而且关係到两个不同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更直接的碰撞。在理想状态下,双方在2020年会聚焦进出口控制、投资限制、经济制裁等技术性问题,而非纠结于增减关税的问题。
随着中美达成第一阶段协议,中国也增加了购买美国大豆。根据美国彭博社和《霍士新闻》12月26日的报道,中国进口美国大豆的规模在2019年11月达到256万吨,是10月(114万吨)的2倍多。而在2018年下半年,中国进购美国大豆的数量基本上为零。随着中美贸易谈判取得进展,中国有可能正在增加进口。
但是,除了实际的农产品购买以外,第一轮关税贸易战并没有带给美国所期待的经济效益。根据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United State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的数据,自特朗普第一次加徵关税以来,从中国进口零部件和成品的企业已经支付了近400亿美元的额外税收。儘管特朗普坚称是中国在支付这些关税,但多数经济研究发现,与中国企业和消费者相比,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税负担更重。
而第二阶段贸易协议所包含的议题,比如美国提出的中国产业补贴政策、网络盗窃、强制性技术转让等问题。这些议题都触及两国核心利益以及战略层面的博弈,不但达成协议更难,而且即便达成,其中的经济效益也需要数年才能显现出来。这和第一阶段的农产品购买协议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大选年特朗普需要新的「靶子」
舆论普遍认为,第二阶段贸易谈判更难,尤其在美国大选年的背景下,任何形式的议题都有可能被过度政治化处理。双方妥协难度也会加大。不过,美国总统特朗普应该也清楚其中的难度,为了政治方面的考量,他似乎已经将矛头同时转向多个国家,包括美国的盟友,以此通过贸易战巩固自己的选民基本盘。
12月初,在中美达成第一阶段协议之际,特朗普曾提到,将恢复对阿根廷和巴西出口的钢铁和铝加徵关税。他批评这两个南美国家通过本币贬值损害了美国农民的利益,并再次呼吁美联储会放鬆货币政策。
与此同时,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也提到,法国的数码服务税(DST)歧视美国公司,与现行的国际税收政策原则不一致。作为对法国数码税的回应,USTR提议对24亿美元法国商品加徵关税,并考虑就数码税对意大利、土耳其和奥地利进行调查。
越南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特朗普政府也注意到,美国和中国打贸易战期间,越南对美出口大幅增长,填补了中国对美出口下降留下的空缺。一些製造商为了规避美国的加徵关税,还将生产线从中国转移到越南。另外,中国也加大了对越南的电脑和电子产品出口。美国有人担心中国企业可能将越南作为向美国出口货物的中转站,以规避关税惩罚。而特朗普本人也曾多次提到越南是糟糕的「作恶者」,甚至称越南对美国的利用比中国更糟。
总之,中美达成阶段协议只是暂时的,并不代表贸易战结束。美中贸易紧张关係得到缓和后,特朗普政府也会将矛头对准其他国家,因为他需要这样的外部「战场」。这符合他2016年竞选时反全球化及自由贸易的策略。无论其贸易团队和哪一国谈判,都需要平衡好特朗普竞选团队和执政团队之间的利益关係,毕竟对于特朗普而言,其竞选连任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