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男子推着一位坐轮椅的妇女走过北京街头的一堵抗疫宣传墙。(2022年10月27日)
华盛顿 —
中国当局星期六(11月5日)再次重申,中国仍然面临境外疫情输入和本土疫情传播扩散的双重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因此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绝不动摇。
中国国家卫健委发言人米锋是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一场记者会上作上述表示的。
“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决落实‘四早’,做到早发现、快处置、防外溢,”米锋在记者会上说。
在被问到中国的防控政策短期内是否有变化时,中国国家疾控局传防司巡视员胡翔在记者会上表示,中国的防疫措施是“完全正确,而且还是最经济有效的”。
“近日,全国每日报告新增阳性感染者数量波动上升,疫情继续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特点,形势严峻复杂,”胡翔说。“受奥密克戎进化分支传播能力强、隐匿传播的影响,跨省跨区疫情增多,多地新旧疫情叠加交织…局部地区出现了疫情反弹。”
胡翔表示,虽然多省份的疫情多点散发,“全国疫情总体可控”。
“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国持续面临境外新冠肺炎疫情输入和本土疫情传播扩散、秋冬季流感等季节性疾病高发的多重压力,发生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风险依然存在,存在新冠肺炎疫情与流感疫情叠加的可能,”胡翔说。
在星期六举行的中国联防联控机制记者会上,国家卫健委发言人米锋在强调坚持动态清零政策不动摇的同时,也特别提到防止防疫“简单化”和“一刀切”的问题。
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要求各地官员一遇疫情反弹就立即采取严格的封控或封城措施,强化对感染者及其密接者的隔离,以及一轮又一轮几乎是每天的全员普筛。这一政策虽然对中国本土新增病例有所压制,但由于病毒变异株的出现,疫情总是扑而不灭,而且严厉的封控措施还严重冲击和干扰民生和生产,引发民怨和投资人及商家的不满。
“要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切实保障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坚决整治层层加码,”米锋周六说。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关中国是坚持还是放松“动态清零”防疫政策的传言不断,而且官方传递的消息也朝三暮四、相互矛盾。中共二十大之前,外界普遍期待会后动态清零政策将有所放松,结果习近平本人在二十大政治报告中强调坚持动态清零政策不动摇,让外界大失所望。
二十大结束后,动态清零政策可能即将松动的传言又接连传出,其中包括中央高层开会研究如何松绑,国际航班熔断取消以及入境隔离天数缩短等等,不仅让民众产生期待,而且带动中国大陆和香港股市连日强劲大涨,出现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少见的荣景。
前中国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学家曾光星期五在花旗银行主办的一场会议上表示,中国动态清零政策“很快将有实质性改变”,因为“开放条件正不断累积”,例如新疫苗问世和中国抗病毒药物研究已有进展。
目前需要观察的是中国政府是否在高举“动态清零”招牌的同时,实际上逐步采取部分松绑措施,以缓解民怨和投资人的不满,同时确保中国经济不至于进一步跌跌不休。
中国官员说,当局将推动提升中国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中国60岁及以上年龄的老人的疫苗接种率虽然高达86.35%,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接种疫苗和打加强针的人数却很少。
中国大陆全境星期五新增3837例本土感染者,其中657例是确诊病例,3180例为无症状感染者。新增本土感染者人数比一天前的4045例感染者略有下降。
胡锡进谈国务院疫情发布会
如何看今天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记者会呢?
首先,回答人表示,中国将继续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老胡认为这个总原则是可以预料的,也是必须坚持的。回答人同时表示会根据病毒变异特点和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动态优化调整防控策略措施,并且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发布会上还原则性批评了防控一刀切、层层加码的情况。但总体看,发布会对公众当前一些紧迫的具体关切触及不多,或者触及得比较浅。
入秋以来,疫情多点散发,控制难度明显增高,大家很关心,一旦有的城市病例增加快,应不应该再搞大规模甚至全域静态管理,以及那样的“封城”是否应该有时间上的上限?客观说,一旦疫情有严重失控风险,短时间的大范围静态管理很多人是接受的,但是有的地方把封控拉得很长,导致一些居民几十天下不了楼或者出不了社区,这样的情况应该用什么方式避免?
还有封控期间出了紧急病人或者特殊困难,如何确保那种情况下紧急进出小区不受阻拦?旅行限制和旅途中不确定性的问题随着秋冬到来也愈发令人不安,所有这些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呢?
我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和产生的困惑很多很多,这场广受关注的记者会没有给出相应的明确答案。老胡个人的理解是,完整的答案目前并不存在,很多事情需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真正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抱着最大诚意开展探索。这场记者会没有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答案,但请注意,它也没对各地新近做法提出批评。这场记者会在让人感觉“没说啥”“不过瘾”的同时,它整体上透出期望稳健和对探索的开放态度。这是老胡对它的总理解。
我作为一个退休媒体人,想对承担具体重要责任的官员们这样建议:工作很复杂,挑战很严峻,那么就带着最大善意去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吧。疫情当然要防住,阻止它的规模性爆发,这不仅是现阶段的任务,而且也是很多老百姓的愿望。但是防控疫情决不能再搞长时间、无差别的大规模封控,把人都困在家里几十天,很多人的身心都受不了,而且我相信,那样做很多地方的经济根本撑不住。如此防控的损失太大,收效又无法巩固,隔段时间还可能重来一回。所以认真探索常态化的防控办法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这次记者会虽然没有直接说,但是各地应该能够从中感受到它在呼应我们社会对统筹防控和维护正常生活的很多迫切需求。把工作做好了是各地的责任,那么什么叫做好了?就是疫情不发生规模性爆发,而正常的经济社会生活又维护得比别的地方好,这就是成功。具体怎么把工作做好,大部分责任要由各地来承担,不可能由卫健委发个号令,各地照着办了,出了问题全推给卫健委,这不是中国的实际规则。各地必须担当。而且事实是,不抓防疫,不会有好结果,但是过度防控,搞超长时间“封城”,人民群众怨声载道的压力同样会来。
最后老胡想说,我还是看好防控不断更加科学有序这个基本趋势的,看好国家实事求是为人民防疫这个总脉络。展望今后,我们除了用科学的、综合损失最小的办法闯过这场疫情,别无他择。
呼和浩特警方今天发通报,证实4日该市新城区北垣街兴光A9小区有一女子坠楼并死亡。昨天夜里网上流传带有坠楼者女儿要求打开铁门哭喊的视频,让人感受到锁住楼门的不近人情,以及面对紧急情况时的种种风险和不应该。
警方的通报没有涉及相关楼门是否被锁住,也没有对相关视频的真实性进行评价,老胡也没有这方面的相关信息。
我想说的是,因发生疫情对高风险楼栋实施一段时间足不出户的静态管理,是必要也可以理解的,但是以任何方式将楼门锁死,使居民在紧急情况下无法从里边及时出楼,这样的做法决不应允许。如果有哪个地方在施行这样的措施,应立即停止并拆除封锁工具,确保楼栋里的人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在第一时间逃生。
封控作为公共防疫行动应努力争得人民群众的自愿配合,当然了,在现实中会有配合意愿的参差不齐,防控组织者可能会有一些居民不遵守规则擅自外出的担心。那么就接受相关防控工作难度的适当增加,也决不应用锁死楼栋单元门的粗暴方式推进工作。那样做等同于将住户置于潜在的风险中,而且不尊重人格,无论如何都应当改变。
其实按照精准防疫的原则,收缩封控范围就可以腾出一些人力维持好封控楼宇的秩序,而且现在有很多可以辅助的科技监督手段。无论如何,在中国大地上今后再也不应有为了疫情防控而把居民楼大门彻底锁死的情况了。
一名男子推着一位坐轮椅的妇女走过北京街头的一堵抗疫宣传墙。(2022年10月27日)
华盛顿 —
中国当局星期六(11月5日)再次重申,中国仍然面临境外疫情输入和本土疫情传播扩散的双重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因此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绝不动摇。
中国国家卫健委发言人米锋是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一场记者会上作上述表示的。
“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决落实‘四早’,做到早发现、快处置、防外溢,”米锋在记者会上说。
在被问到中国的防控政策短期内是否有变化时,中国国家疾控局传防司巡视员胡翔在记者会上表示,中国的防疫措施是“完全正确,而且还是最经济有效的”。
“近日,全国每日报告新增阳性感染者数量波动上升,疫情继续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特点,形势严峻复杂,”胡翔说。“受奥密克戎进化分支传播能力强、隐匿传播的影响,跨省跨区疫情增多,多地新旧疫情叠加交织…局部地区出现了疫情反弹。”
胡翔表示,虽然多省份的疫情多点散发,“全国疫情总体可控”。
“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国持续面临境外新冠肺炎疫情输入和本土疫情传播扩散、秋冬季流感等季节性疾病高发的多重压力,发生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风险依然存在,存在新冠肺炎疫情与流感疫情叠加的可能,”胡翔说。
在星期六举行的中国联防联控机制记者会上,国家卫健委发言人米锋在强调坚持动态清零政策不动摇的同时,也特别提到防止防疫“简单化”和“一刀切”的问题。
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要求各地官员一遇疫情反弹就立即采取严格的封控或封城措施,强化对感染者及其密接者的隔离,以及一轮又一轮几乎是每天的全员普筛。这一政策虽然对中国本土新增病例有所压制,但由于病毒变异株的出现,疫情总是扑而不灭,而且严厉的封控措施还严重冲击和干扰民生和生产,引发民怨和投资人及商家的不满。
“要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切实保障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坚决整治层层加码,”米锋周六说。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关中国是坚持还是放松“动态清零”防疫政策的传言不断,而且官方传递的消息也朝三暮四、相互矛盾。中共二十大之前,外界普遍期待会后动态清零政策将有所放松,结果习近平本人在二十大政治报告中强调坚持动态清零政策不动摇,让外界大失所望。
二十大结束后,动态清零政策可能即将松动的传言又接连传出,其中包括中央高层开会研究如何松绑,国际航班熔断取消以及入境隔离天数缩短等等,不仅让民众产生期待,而且带动中国大陆和香港股市连日强劲大涨,出现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少见的荣景。
前中国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学家曾光星期五在花旗银行主办的一场会议上表示,中国动态清零政策“很快将有实质性改变”,因为“开放条件正不断累积”,例如新疫苗问世和中国抗病毒药物研究已有进展。
目前需要观察的是中国政府是否在高举“动态清零”招牌的同时,实际上逐步采取部分松绑措施,以缓解民怨和投资人的不满,同时确保中国经济不至于进一步跌跌不休。
中国官员说,当局将推动提升中国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中国60岁及以上年龄的老人的疫苗接种率虽然高达86.35%,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接种疫苗和打加强针的人数却很少。
中国大陆全境星期五新增3837例本土感染者,其中657例是确诊病例,3180例为无症状感染者。新增本土感染者人数比一天前的4045例感染者略有下降。
胡锡进谈国务院疫情发布会
如何看今天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记者会呢?
首先,回答人表示,中国将继续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老胡认为这个总原则是可以预料的,也是必须坚持的。回答人同时表示会根据病毒变异特点和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动态优化调整防控策略措施,并且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发布会上还原则性批评了防控一刀切、层层加码的情况。但总体看,发布会对公众当前一些紧迫的具体关切触及不多,或者触及得比较浅。
入秋以来,疫情多点散发,控制难度明显增高,大家很关心,一旦有的城市病例增加快,应不应该再搞大规模甚至全域静态管理,以及那样的“封城”是否应该有时间上的上限?客观说,一旦疫情有严重失控风险,短时间的大范围静态管理很多人是接受的,但是有的地方把封控拉得很长,导致一些居民几十天下不了楼或者出不了社区,这样的情况应该用什么方式避免?
还有封控期间出了紧急病人或者特殊困难,如何确保那种情况下紧急进出小区不受阻拦?旅行限制和旅途中不确定性的问题随着秋冬到来也愈发令人不安,所有这些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呢?
我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和产生的困惑很多很多,这场广受关注的记者会没有给出相应的明确答案。老胡个人的理解是,完整的答案目前并不存在,很多事情需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真正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抱着最大诚意开展探索。这场记者会没有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答案,但请注意,它也没对各地新近做法提出批评。这场记者会在让人感觉“没说啥”“不过瘾”的同时,它整体上透出期望稳健和对探索的开放态度。这是老胡对它的总理解。
我作为一个退休媒体人,想对承担具体重要责任的官员们这样建议:工作很复杂,挑战很严峻,那么就带着最大善意去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吧。疫情当然要防住,阻止它的规模性爆发,这不仅是现阶段的任务,而且也是很多老百姓的愿望。但是防控疫情决不能再搞长时间、无差别的大规模封控,把人都困在家里几十天,很多人的身心都受不了,而且我相信,那样做很多地方的经济根本撑不住。如此防控的损失太大,收效又无法巩固,隔段时间还可能重来一回。所以认真探索常态化的防控办法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这次记者会虽然没有直接说,但是各地应该能够从中感受到它在呼应我们社会对统筹防控和维护正常生活的很多迫切需求。把工作做好了是各地的责任,那么什么叫做好了?就是疫情不发生规模性爆发,而正常的经济社会生活又维护得比别的地方好,这就是成功。具体怎么把工作做好,大部分责任要由各地来承担,不可能由卫健委发个号令,各地照着办了,出了问题全推给卫健委,这不是中国的实际规则。各地必须担当。而且事实是,不抓防疫,不会有好结果,但是过度防控,搞超长时间“封城”,人民群众怨声载道的压力同样会来。
最后老胡想说,我还是看好防控不断更加科学有序这个基本趋势的,看好国家实事求是为人民防疫这个总脉络。展望今后,我们除了用科学的、综合损失最小的办法闯过这场疫情,别无他择。
呼和浩特警方今天发通报,证实4日该市新城区北垣街兴光A9小区有一女子坠楼并死亡。昨天夜里网上流传带有坠楼者女儿要求打开铁门哭喊的视频,让人感受到锁住楼门的不近人情,以及面对紧急情况时的种种风险和不应该。
警方的通报没有涉及相关楼门是否被锁住,也没有对相关视频的真实性进行评价,老胡也没有这方面的相关信息。
我想说的是,因发生疫情对高风险楼栋实施一段时间足不出户的静态管理,是必要也可以理解的,但是以任何方式将楼门锁死,使居民在紧急情况下无法从里边及时出楼,这样的做法决不应允许。如果有哪个地方在施行这样的措施,应立即停止并拆除封锁工具,确保楼栋里的人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在第一时间逃生。
封控作为公共防疫行动应努力争得人民群众的自愿配合,当然了,在现实中会有配合意愿的参差不齐,防控组织者可能会有一些居民不遵守规则擅自外出的担心。那么就接受相关防控工作难度的适当增加,也决不应用锁死楼栋单元门的粗暴方式推进工作。那样做等同于将住户置于潜在的风险中,而且不尊重人格,无论如何都应当改变。
其实按照精准防疫的原则,收缩封控范围就可以腾出一些人力维持好封控楼宇的秩序,而且现在有很多可以辅助的科技监督手段。无论如何,在中国大地上今后再也不应有为了疫情防控而把居民楼大门彻底锁死的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