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中国已经进入物质全面充裕,唯缺孩子的时期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5年2月5日 0点18分 PT
  返回列表
11456 阅读
20 评论
绕梁说

一、中国物质全面充裕,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间,中国经济已实现飞跃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的中国,物质充裕的成果随处可见。

在农业领域,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粮食总产量更是首次突破1.4万亿斤,人均粮食产量约500公斤,远超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不仅如此,“肉盘子”“菜篮子”“果盘子”同样丰盛,走进各类大超市,都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国的新鲜肉类、蔬菜和水果。

工业方面,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全球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40%以上的品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大到汽车、轮船,小到螺丝钉,中国制造的身影无处不在,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大量出口海外,在全球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

以下是工业方面的一些具体数据:

2023年中国发电量达到94564亿千瓦时,居世界首位;人均发电量达到6700千瓦时,虽然低于美国等西方国家,但远高于世界人均发电量(为3735千瓦时)。

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汽车产销总量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一。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8.4万辆,同比增长6.7%。

2023年中国智能手机产量达到11.4亿台,已经巩固了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国的地位。此外,中国也是许多关键电子组件和移动通信技术的主要生产国,拥有全球领先的光纤宽带和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

消费领域同样呈现出繁荣景象。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到48.79万亿元。电商的兴起更是让消费变得触手可及,2023年中国网上购物用户已经超过9亿人,每天快递揽收的包裹就有约4亿件。

在住宅建设方面,2023年底,中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0平方米。据央行2019年的调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住房拥有率为96%,有一套住房的家庭占比为58.4%,有两套住房的占比为31%,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占比为10.5%,户均拥有住房1.5套。

在教育领域,中国人的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根据七普数据,2020年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1年,比2010年的9.08年提高了0.83年。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67年提升至2020年的10.75年。根据教育部数据,近几年中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已经超过1000万人。

中国不但已经进入物质全面充裕的时期,部分行业(包括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还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

传统产业:钢铁、家电等行业多年来一直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钢铁需求进入低速增长阶段,而产能仍在高位。家电行业则进入存量置换需求增长阶段,产能过剩问题相对稳定但依然存在。水泥行业与房地产和基建行业紧密相关,在房地产市场需求放缓以及基建投资增速下降的背景下,水泥的市场需求大幅减少,而水泥行业前期建设的产能相对过剩,导致水泥价格持续低迷,水泥企业亏损现象较为普遍。

新兴产业: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政策推动,一些新兴产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迹象。例如,汽车行业面临“产能与技术双过剩”,传统车企和新势力汽车品牌商的全新工厂在2024年投入生产,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新能源汽车领域,动力电池产能超高速增长,供大于求压力趋于增加,产能利用率走低。风电设备行业也面临产能过剩,从供给端来看,风电产业快速发展,众多企业涌入市场,使得风电设备产能迅速扩张。但在需求端,尽管随着碳中和目标推进,风电需求持续增长,但市场增长未达预期,导致产能远超实际需求。

宏观数据层面:从产能利用率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1%,比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

总结:中国已经基本走出了曾经的物资短缺的困境,凭借全球第一的制造业总体规模,进入到物质全面充裕的新时代。但与此同时,强大的生产能力也带来了产能过剩的新问题,影响到了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中国出生人口急剧减少,孩子数量严重不足

在物质全面充裕的同时,中国却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新生儿数量已经连续多年持续走低。曾经热闹的幼儿园,如今招生规模逐年缩小,一些小型幼儿园甚至面临关停的困境。中国孩子数量的严重不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生育率持续下降。自1991年以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一直低于更替水平,并且近年来进一步下降。2020年生育率降至1.3,2023年生育率进一步降至1.01,不到更替水平的一半。

出生人口数量急剧减少。中国出生人口在2016年还有1883万人,到2023年就减半到902万人,前后相隔仅7年时间。而在陷入严重超低生育率的日本,出生人口从1982年的150万,减半到2023年的75万则花了41年时间。两相比较,可以发现中国出生人口数量的下跌速率已达到十分惊人的程度。

2024年中国出生人口虽然有所回升,但由于育龄妇女数量下降、结婚人数减少、生育意愿低迷等原因,预计2025年出生人口又会重回下降趋势。根据七普数据推算,2025年中国15-49岁育龄女性数量比2020年减少1600多万人,其中,2025年20-39岁女性数量比2020年减少1400多万人。因此在可以预期的未来几年里,出生人口长期处于低位会成为一种无法避免的必然结果。

2024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22%,而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683万人。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社会养老负担、劳动力供给等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生育率下降,老年人口占比不断增加,而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导致养老保障的负担加重。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少子化会对创新力和技术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影响创新的根本因素是人口,人口规模是创新力竞争中的基础性变量,人口数量越多,可以投入的研发人员也就更多。这种人口越多、创新力越强的关系并非线性,而是具有递增效应。也就是说,人口越多,不仅总体创新力会越强,而且人均创新力也会越强,这就是所谓的规模效应。而在一个快速老化和萎缩的社会中,技术发展会更慢,并且最终陷入停滞和倒退。

人口年龄结构对创新力也有影响。一般来说,30岁左右是最适合创业的年龄,所以一个国家如果拥有大量30岁左右且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那么就会对其创新尤其是颠覆性创新很有帮助。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正在迅速老龄化,那么潜在的年轻发明家和企业家就会变少。而且老龄化社会还存在一种普遍的阻挡效应,即由于老人在企业和社会中占据了太多重要的岗位和资源,势必影响年轻人晋升和锻炼的机会,从而削弱年轻人创新和创业的活力。

总结:中国正面临极为严峻的人口形势,新生人口不断下降而且还将长期处于低位。伴随着生育率的持续走低,中国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会带来更为沉重的负担,并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创新潜力。

三、中国现在需要大幅增加对人口的投资

之所以会出现目前这种物质全面充裕唯缺孩子的局面,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多年来过于注重对物质生产的投资,却在“人口投资”方面长期存在着严重短缺。

近年来,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等物质领域的投资成果显著。高铁里程不断延伸,桥梁横跨江河湖海,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这些物质投资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动力,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然而,过度的物质投资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部分城市出现了大量的“鬼城”,新建的楼盘无人居住,商业综合体冷冷清清。大量资金被投入到这些物质项目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产能的过剩。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人口投资方面却显得相对滞后。近年来,虽然有不少地方政府出台了生育补贴政策,但补贴金额普遍太低,与养育孩子的成本相比只是杯水车薪。当前中国的托育服务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存在机构匮乏、师资不足等问题。很多家庭尤其是双职工家庭,难以找到安全、可靠的托育机构,这增加了养育孩子的难度和成本。在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对多子女家庭的支持不够,缺乏对有儿童家庭的便利设计和资源分配倾斜。此外,女性在生育期间可能会面临职业发展的中断或收入的减少,导致一些女性为了职业发展而推迟生育甚至放弃生育。

解决低生育率问题的关键,是让养育也成为一项有收入的“工作”,并确保养育家庭获得的收入是稳定和可预期的。要提高生育率,需要大幅度增加对人口的投资。我们建议按照孩子的数量针对家庭发钱,具体的政策建议如下:给每个一孩每月补贴1000元,给每个二孩每月补贴2000元,加上社保和所得税减半,给每个三孩及以上的孩子每月补贴3000元,加上社保和所得税全免(为避免贫富差距加剧,可以对于特别富裕的家庭设定一个封顶补贴的上限)。未来的投入力度,可以随着生育状态的变化做出进一步调整。考虑到目前中国经济急需扩大内需,还可给每个孩子一次性10万元的现金补贴,这既能提升生育率,也有助于提振内需和带动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对于政府而言,发钱是支持养育家庭的福利支出,可看成社会针对父母养育未来纳税者的付出所做的经济补偿。由于育儿家庭的消费倾向高,给他们发的钱会有很高比例转化为消费支出,可以带来相关市场的繁荣,进而带动财政收入的增长。发钱给养育家庭也具有公平性,因为养育家庭付出了时间、精力和财力来养育小孩,小孩长大后则通过消费、工作来支撑整个经济,并通过纳税等方式直接贡献社会。长远来看,政府的这些经济补贴就是深谋远虑的长期投资,并且最终会从中获得丰厚回报。

在将更多资源由物质生产转向人口投资的过程中,整个社会都有必要重新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伴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具有革命性的创新成果。就以今年春节期间为例,机器人已经开始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进行表演,DeepSeek等人工智能产品更是成为很多人在智能手机上的标配。那么,当越来越多原本由人类完成的工作现在被转交给这些工具之后,人类自身的价值又需要在哪里得到体现?我想,“创新者+传承者”才是人类最重要的自我定位。这里所说的创新和传承,不仅包括在科技领域内的各种发明和突破,更是需要进一步延展到文化领域乃至整个文明层面的延续。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类自身长期且旺盛的不断繁衍。唯有更多的人,才能实现更好的创新与传承。

总结:中国的各项产能十分充裕,唯一缺少的就是孩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投入回报之间的错配。因为养育孩子需要家庭投入,但孩子成长之后带来的回报则由整个社会享有。所以现在必须要在国家层面来解决这个问题,应该通过中央财政把更多的福利给予养育孩子的家庭,既有利于提高生育率,也有利于扩大消费。

樱桃儿熟了
1 楼
要想生娃,必须做好以下几点,这样才有生娃的客观条件: 1. 社会节奏必须慢下来 2. 中产阶级需要达到一个人的工资能养活一个4-5口之家 ------------ 快乐,当人工智能,大农业,机器人时代到来时,唯一需要做的就是: 1. 坚持一党专政,维持稳定。至于是共产党还是留园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执政党必须是为人民服务,坚持社会主义的就行。 2.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这才是和生产力匹配的,才能把贫富差别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 这个时代到来后,谁不想多生娃儿啊。 [1评]
樱桃儿熟了
2 楼
要想生娃,必须做好以下几点,这样才有生娃的客观条件: 1. 社会节奏必须慢下来 2. 中产阶级需要达到一个人的工资能养活一个4-5口之家 ------------ 快乐,当人工智能,大农业,机器人时代到来时,唯一需要做的就是: 1. 坚持一党专政,维持稳定。至于是共产党还是留园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执政党必须是为人民服务,坚持社会主义的就行。 2.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这才是和生产力匹配的,才能把贫富差别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 这个时代到来后,谁不想多生娃儿啊。
q
qwertyuiop5656
3 楼
如果养孩子很容易不可能不生孩子。
s
skyfall
4 楼
s
slimane
5 楼
笑死了,都傾銷全世界了除了糧食。
A
AMONIA
6 楼
机器人+AI完美。
w
wasabi20071127
7 楼
试管婴儿工厂搞起来!基建狂魔嘛,世界最强嘛。
马到城攻
8 楼
女性疯了,冒着生命危险,浪费生命去养一个不值得的人的孩子 [2评]
化外小民
9 楼
的确,你妈当年就是疯了,才生了你。
化外小民
10 楼
的确,你妈当年就是疯了,才生了你。
D
Drakecat
11 楼
这个时代孩子才是奢侈品
d
dkmchui
12 楼
孩子是軟肋
s
szacy
13 楼
中國十四億人口不缺人,但是還是需要更多人才。
r
rally
14 楼
习主席早宣布“全面小康”了,你的“全面充裕”是脱裤子放屁而且有藐视习核心之罪。
远望天空
15 楼
缺你妈逼孩子,中共政治局常委强奸妇女彭帅,早不缺孩子了。 [1评]
f
fanzhou1988
16 楼
噗,你当彭帅跟你娘一样是易孕体制阿,干一次就给你怀一个弟弟妹妹? 🤣
j
jujubi
17 楼
产品过剩,人口下降,只有进一步通缩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t
tschus
18 楼
儿童补贴在国内无法实施。咱们是发展中国家,城乡收入差距巨大,一个月2000块钱补贴农村地区甚至不用工作就可以生活,从而在家一心生娃,而只依靠这些补贴生活的家庭也无法对孩子进行好的教育。就像欧洲国家,尽管有儿童金但人们生娃意愿依旧不高,这也会是我国城市发放儿童金的情况。还是要从婴儿潮时期做法着手,开设免费社区或企业幼儿园,长期托管班,把这笔钱用于对教职人员的工资发放和儿童校内食品补贴。解放父母的时间成本才是关键。
f
flow
19 楼
这是纯扯淡!根本没有弄明白人们不生孩子的深层经济社会,以及生理和心理原因。 1,现代人类越快乐就越不会生孩子,任何一个当过父母的都知道,孩子带来的负担远超快乐。除非你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带孩子。 2,钱以及房子和生孩子与否关系很小,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越有钱的社会孩子越少。绝大部分非常有钱的家庭最多也就2-3个孩子,他们既不缺钱也不缺房,按你的逻辑还不生个5-6个吗? 3,陪伴孩子成长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金钱不是问题的话。而且孩子多半还不会成长为你想要的样子。 4,解决的方案就是极大降低女性地位,去除社会保障,养孩子是防老的唯一可能。当然人民还不能有钱,同时禁止避孕堕胎,生活困苦,夫妻生活是唯一的娱乐方式。这样才可能多生孩子,不过你觉得有可能吗?
m
mrp
20 楼
用钱诱生跟用钱诱奸没有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