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为什么容易陷入“内卷”困局?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5年7月27日 13点41分 PT
  返回列表
79277 阅读
19 评论
数字社会发展与研究

商业精英们虽然把“创新”挂在嘴边,但在面临这些市场挑战时却表现得毫无创新,最终还是不约而同回到老路上来,乞灵于密集投入人力的内卷化模式。

撰文丨维舟

光伏内卷、快递内卷、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卷……最新的内卷戏码是,外卖大战又杀疯了。

在这些年的国内市场上,这也算是常态了。无论在哪一个领域,到最后都是不断内卷,卷到最后往往就是还没把对手熬死,自己都已筋疲力尽。

为什么我们这儿的市场竞争,到头来往往都是这样一种“大家一起死”的节奏? 

01

困局

每次谈到这个问题,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都归结为“现在大环境不好”,市场需求在收缩,为了分一杯羹,就不得不拼命争抢,仿佛这是一个“虽然不情愿,但谁都没办法”的困局,到头来买家、卖家的利益都会受损,还因为劣币驱逐良币,把其它优质商品生产商都卷死了。

但关键就在这里:为什么中国社会容易陷入这样一个困局,又为什么看起来各方都苦不堪言,却都难以摆脱?

当这样一种状况出现时,意味着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之所以有这样的同质化竞争,是因为各家的产品和服务的区分度不大,没有什么难以跨越的门槛或技术壁垒;与此同时,所面对的消费者也对价格敏感、缺乏品牌忠诚度,还被各种补贴、促销惯坏了,而所有这些,又与消费购买力的下降互为因果。

然而,羊毛出在羊身上,一味追求低价,品质早晚会越来越难有保证,到最后,消费者也一样会沦为受害者。

图/图虫创意

中国社会陷入这样的局面,不是偶然的。“内卷”作为一个经济史概念,原本就是指东亚精耕细作的农业社会,不断密集投入劳动力,但收益却递减,简言之就是“干得越来越辛苦,赚得却越来越少”。

这其中有三个关键点:

有没有用更少的劳动力创造更多价值(“效益”);

能否找到新的模式来消化过剩劳动力,发明新的产品和服务来获得高利润(“创新”);

最后,不断投入的劳动力是否带来增长、扩张和转型,由量变到质变,累积下来最终导向创造性的变革。

传统的中国经济模式无法突破内卷的困境,因为小农的经济活动本身就不是市场导向的。

经济史学者刘志伟发现,哪怕是与市场联系最密切的清代农户,其生产经营活动也不是基于成本核算、以获得利润为目的的,而是为了维持家庭成员生计的需要。

这种集组织生产与消费职能于一身的家庭经济体本能地排斥市场导向性,效率、利润和经济利益都被置于从属的位置,其结果,无数人都从事着差不多的经济活动,为了生计苦苦挣扎。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生产的边际报酬早已低于边际成本投入,但人们还是会“内卷”下去。别看现在已经是2025年了,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先辈没什么区别:为了“有碗饭吃”,哪怕明知道累死累活一天赚得越来越少,但人们还是不肯退出,因为他们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

由于人力如此廉价,就导致国内的市场竞争很容易变成劳动力密集投入。

一位外企高管曾谈到一个有趣的观察:

我在德国,安排工作的时候要很费脑筋,因为严格遵守8小时工作制,加班就要付加班费,那么怎么样让团队在8小时之内把事情做完,就需要很多思考。在中国的时候,因为下属的工作时间基本是无限量供给的,所以不太用在乎这些安排,浪费也没成本。这很符合经济学上的规律,约束条件不同,行为就不同。

到了经济形下行的局面下,“996”乃至“007”就都陆续出现了,因为商业精英们在面临难关时,想到的就是拿最弱势的员工开刀——裁员或加班,都是为了尽可能地节约成本、榨取劳动力,并以更凶狠的姿态去抢夺存量市场。反过来说,这也意味着他们想不出利润更高的新模式、新产品,而只能在旧模式内做到极致。

从这一意义上说,当下的“内卷”,其实也是一场领导力危机:商业精英们虽然把“创新”挂在嘴边,但在面临这些市场挑战时却表现得毫无创新,最终还是不约而同回到老路上来,乞灵于密集投入人力的内卷化模式。说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并不夸张。

02

如何打破困局

这种困局从根本上说,是没有创新突破。

“内卷”从定义上说,就是一种无法突破旧模式的效益递减。也就是说,身在其中的人极其善于利用现有的框架,将旧模式发挥到了极致,然而无法开创新模式。

正因此,内卷几乎不可避免地会违背经济理性中的效率原则。那种“卷”本身就不是为了提升效率,很难推动生产率的增长,很多加班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是人们找不到别的办法和出路。

在这种情况下,内卷其实是对人力的极大浪费,因为这意味着管理者并不是在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就算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最终也只是被当作“牛马”来使用。

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社会总要强调“创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驱动经济不断打破旧模式,获得向前发展的动力。

经济学家熊彼得所说的“创造性破坏”也是这意思,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依靠的不是传统的收入驱动,而是创新驱动,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罗伯特·戈登在《美国增长的起落》一书中很好地概括了这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增长的每一种来源都可以还原为创新和技术变革的作用。那些开发特定产品和产业的先锋被熊彼特称为“创新者”,他们是一些“敢于冒险、乐于投机、不安于现状、富有想象力,更重要的是热衷于利用新发明的人”。

这些创新者,特别是独立创业或小规模合伙企业中的创新者,是最终的风险承担者。他们的发明可能让他们创办大公司,也可能被更高效和性能更好的其他发明替代。或者,他们可能有一个前景看好的创意,但是无法找到资金来开发创意。个人层面的发明‘绝不是机械的、自动的和可预测的,机会起着巨大的作用。

那些引领潮流的商业领袖,都有着超越当下的远见和创新动力,以具有前瞻性的设想颠覆已有模式,推动行业变革。

前苹果公司CEO斯蒂夫·乔布斯之所以备受推崇,首先当然是他一生中创办苹果电脑、皮克斯动画,并在回归苹果之后还创造性地推出了iPod、iPhone、iPad,这里面的每一个都颠覆了一个行业,别的不说,自从iPhone问世后,原先那种键盘手机现在几乎已从市面上消失了,全都是大屏幕的智能手机。

图/图虫创意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乔布斯,但商业精英的使命就应该比团队里的所有人“多想三年”,着眼未来的变革和效率提升,而不是只顾着眼下,只想着卷死同行和下属,那实际上是一种“不能带来变革的无效劳动”。

刻薄一点说,那就像一个榆木疙瘩脑袋的农民,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看到今年收成不好,就想着明年如何加把劲,能多收成一点,糊口活下去,却没想过还有没有别的出路。

这道理倒也不难明白,但要怎么做则是另一回事。要主动开创未知的新模式本来就难,如果有什么变革到来,最有可能的恐怕也是被迫的:物极必反,有一天卷到极致,人们发现原有的模式已经完全无利可图,投身于其中连糊口都成问题,那自然会逼迫人设法另谋高就。

此时,更重要的是一个健全的激励机制,为那些冒险者提供必要的保障,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创造发明新的产品、服务风险没那么大,而回报则是可预期的,可以带来比旧模式高得多的利润。当这种回报大大超出风险预期和前期投入时,才会有更多人投身进来,我们也才有可能摆脱内卷。

回到各行各业的内卷大战来说,一味卷低价,最终出现的是一个全输的局面,要改变这一格局就需要有“会员+优质服务”来满足更多层次的需求。但问题又来了:目前有中高消费能力的群体在减少,大量中低收入者确实只能保持价格敏感。

面对这样的市场,平台除非能垄断市场,否则在激烈竞争中只会被迫陷入逐底竞争的怪圈。因此,这还需要政府大力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关停和惩罚劣质商品厂家,保障乃至扶持提供高性价比的品牌。

打破内卷之所以难,就在于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当市场得到规范,无下限的恶性竞争得到制止,新一代的消费者也成长起来,愿意为更高的品质买单,此时加上创新机制成熟,商业领袖们发现创新变革确实可以带来更好的回报,我们才不至于总是困死在内卷之中。

然而,变革不是等来的,这需要有创造性地回应时代的挑战,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理应得到奖励。

p
pipiloo
1 楼
问问果子为什么要拼命压榨供应链?
e
eric703
2 楼
不要急,耐心点,拖垮美帝就都解决了
1
11335577
3 楼
产能过剩
二公子
4 楼
文化使然
九久
5 楼
中国卷 就是各个省之间卷 如果每个省各自为政 每个省的人只能买自己省产的东西 就不卷了 否则一个厂的产品全国垄断 别人只能卷死
老虎爱小米
6 楼
内卷的本质,是不守规矩,不讲法治。比如,劳动法被严格遵守了吗?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得到贯彻了吗?
w
wangyuehong
7 楼
作者念了很多书
小狗不叫
8 楼
定价权被人掌握,国际上不敢卖高价只能内卷,慢慢会好的。
T
TCVD
9 楼
敢情全中国所有的供应链都是供苹果?这锅甩的苹果可不敢当
笑点
10 楼
主要是经济崩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人看见别人赚钱就眼红,胡乱跟风把市场搅乱,最后自己也死在抢别人的路,让别人死自己也死的缺德混蛋路上
吃斋念佛大灰狼
11 楼
劳动力过剩。
五十而立
12 楼
有没有想过,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 [1评]
T
TCVD
13 楼
良性竞争和无序内卷是两码事,政治局会议都在说要防止内卷了,你洗这个地不怕被盖个妄议中央的罪名抓起来?
G
GORDONYANG
14 楼
前两天买电视机,75寸海信649加币,索尼1300加币,从屏幕看,没任何区别,就买海信了。10多年前,我在美国的BESTBUY,COSTCO 是看不到中国电视机的,现在又TCL和海信的,质量和三星一样,价格便宜30%,以后中国电视会把三星卷下的,10多年前索尼卖的很好,现在已经被卷下来了。
这是神马情况
15 楼
这是社会共识的结果,如果社会共识不要内卷,自然就没有内卷了!
和平奖
16 楼
法拉盛的中国餐馆也卷,广东人的餐馆被福建人打败,2000年的时候,一个广东朋友告诉我做不过福建人。
南方兔儿爷
17 楼
因为人多。
云中故郡
18 楼
这一点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对内可以卷,但对外时一致价格争取利润整个行业最大化
清醒未?
19 楼
內卷等於文化大革命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