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林大副教授宋凯自杀 廉价的同情和愤怒毫无意义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4年5月14日 20点42分 PT
  返回列表
62195 阅读
27 评论
板凳社

关注的朋友,有大量是高校教师。所以, 每次这个领域出点事,后台就有密集留言问询我看法。

今天问最多的,是南京林业大学宋凯自杀事件。

网上大量声音都直指“非升即走”的制度设计,让这位副教授降级为讲师,让他退还安家费,把他逼上了绝路。

这种事,太难说了,主要是累人。因为必须在事实陈述上,与校方的公开回应进行比对。

只要发生这种事,校方的文字游戏,能把人玩死。

我的专业伦理是,一定根据官方报道的权威说法来评,而不能根据“网友曝”乱说。

那好,就看刚刚几份官媒体发出的最新报道:

今晚17:17的新京报:记者采访南京林业大学人事处工作人员,结论是,宋凯确实已去世,但没有被降职;

该校老师称,宋凯在首聘期4年中缺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导致未通过学校的考核,被降级降薪,并退还了部分安家费。

请注意,这家官媒采访到的校方信息,是没降职,但降级降薪退安家费了。

再看8:14的济南时报转中青报最新报道:

中青报记者采访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系主任乔维川,乔的说法是本校没有“非升即走”的政策,只是按照聘用合同进行正常考核,该教师考核未通过,由副教授降级为讲师。

同样是校方人员,这里讲的是“由副教授降级为讲师”,这显然就是降职吧?

显然,这与前面人事处相关人士说的“但没有被降职”是相反的。

这位乔主任一边强调没有“非升即走”政策,一边强调这“要看当时的(聘用)合同是怎么签的。”

显然,“非升即走”是个敏感词,也没有哪家学校会专门以红头文件方式,把”非升即走“写成政策主题。

没拿到相关课题,就降职降级降薪,这难道还不是”非升即走“?

累呀,真尼玛被文字游戏玩死了。高校内部说法打架,与民意躲猫猫,现在都练成高手了。

不想说了,如果我说错了,你们怎么骂我都行。如果校方相关人士在顾左右而言它,在玩文字游戏欺骗民意,那他们就是在吃屎。

别看我这么激动,真还不是想要为这个叫宋凯的副教授打抱不平。

说实话,这个自杀的年轻博士,让我同情不起来。

一个在北大读了硕士,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拿了博士学位的人才,如果真的因为没弄到课题,被降职降新降级就自杀,按照我的价值观,这种人也是巨婴。

职级待遇真的就比命还重要吗?更何况,听说你家中还有两岁的孩子呀。

一个38岁的男人,就处于当打之年,读了那么多书,咋就变成一个宁死也要死在体制内的傻子呢?

这样所谓的人才,或许本身就是废材吧!

人死为大。我这样说,肯定会拉仇恨。但,我真的半点恶意都没有。

这个博士,在中国最好大学读过硕士,又到世界上去看过更为开放广阔的天地,就因为考核不过关而含恨负辱自杀?

是的,我一万个不理解。

于是,又查了大量媒体仔细报道,也问了大量的相关人士,还真没有其他指向,都是聚焦于”国自科“没拿下,扛不住压力,走上绝望。

我在很多科研群,有大量博士青椒的讨论观点,也是深度理解同情宋凯博士。

有的人还很共情,也在感叹被科研逼到生不如死,有的说为报“国自科”“国社科”,已经快要累死了。而且,申报成果,相关实验,最后要么被领导抢了,要么泥牛入海,毫不知情。

他们普遍的结论是,理解宋凯,甚至觉得自己也可能步其后尘,因为太累太苦太没希望了。

现在这样的年轻博士太多了,他们都清楚,学界门阀等级森严,有限的学术资源已经被很多无耻的学术权力霸占侵吞了。

还有,通过大数据分析,把国内高校要求科研人员拿项目发论文的数量和教师群体进行对应,就会发现一个死结——绝大多数教师是没机会的。

这本就是制度设计不公吧?!何况在操作层面,则是无耻的学术权力腐败。

在这种环境下,如果宋凯是正派人,他拿不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难道不是正常的事吗?

在国外读过书就牛逼了?你又不能变性做学术四姨太,也不能天天酒林肉池中服务好某些权威,不能把学术潜规则玩得倍儿溜,咋就不能承担降职降级降薪呢?

我看透了这种学术环境,所以,我给身边的青椒们建议是,别梦想成大师,好好活着比啥都重要。

别以为你是失败者,看看草台班子上那些蠢货,真能有科学发明的,真能写出好文章的,又有几个?

很多不特么都是抢的偷的骗的吗?这个事实,如果我们不能假装看不见

看清这种真相,还在为掉进这些人造陷阱而痛苦,甚至自杀,这不就是蠢吗?

在这起新闻后面的评论区随处可见”救救苦逼的一线老师“这样的呼声,有很多人在诟病”非升即走“的制度设计。

对此,我个人认为,人活着,就是要受苦的,也得受制度约束的。

但,得有前提,不被学术权力腐败捆绑,而是要在市场公平下竞争下,让人愿赌服输。

宋凯自杀了,闹出舆情了,学校搞那么多文字游戏,这种生态太令人寒心了。

这种冷漠和虚伪,不就是这个领域存在权力腐败和学术交易的最好说明吗?

有人一定会说,年轻博士总归有人拿不到项目评不得职称呀,这怎么办?

难道不应该这样吗?说白了,如果宋凯是没能凭真本事拿到科研项目,他被降职降级降薪,不就是很正常正当的事吗?

宋凯自杀,是令人同情,但也让人失望。

从个人角度,如此不珍惜生命,不去拥抱强大的市场,死在这种制度环境下,不值得。

从公域讲,学阀垄断,学术腐败,学界资源不公,学术权力掠夺,才是真正的祸国殃民。

这种学术环境一时难以改变,而我们人生又没有垃圾时间,那么,放下难道不好吗?投奔市场不好吗?

宋凯自杀,让我最失望的,还是面对学术人格沦丧和学术腐败交易,这些睁眼看过世界的年轻人,还醒不来,还抱着希望去陪葬。

这样死,不值得。

吃斋念佛大灰狼
1 楼
中国有人自杀在某些人看来就是对制度的控诉和抗争,难道民主制度的国家有人自杀是对民主制度的赞美和歌颂! [1评]
d
ddwcool
2 楼
在国外待着不香吗,非要去粪坑找吃的,结果被恶心死了。
月下偷心人
3 楼
前端时间在某中国商场内跳下去自杀的人有人说是对制度的控诉和抗争了吗?--典型留园五毛乱总结混淆视听法,呵呵。 [1评]
你说不说
4 楼
学界门阀等级森严,有限的学术资源已经被很多无耻的学术权力霸占侵吞了。 还有,通过大数据分析,把国内高校要求科研人员拿项目发论文的数量和教师群体进行对应,就会发现一个死结——绝大多数教师是没机会的。 ————- 自媒体在胡说八道。你拿不到课题还可以说是黑幕,发表不了论文就不能怪人了。 ”非升级走”是国外高校的标准流程,降职降薪的确不能怪学校。
w
waderwalker
5 楼
知道国内那么卷,为什么还回去? [1评]
吃斋念佛大灰狼
6 楼
你个反华狗除了呵呵还会什么!
你说不说
7 楼
: 在国外找不到工作。这个理由简单吗? 回去,发现国内更卷。。。然后就没活路了。
一婊淫才
8 楼
49年后响应号召回来建设的冤死鬼都不能给他教训,那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网上多少声音警告了不要相信我党,共匪有信誉母猪能上树,就是不听,就是图眼前那三瓜两枣,结果被羞辱被欺压,自己还非得把命搭上,怒其不争…… [1评]
r
realSTFU
9 楼
一介书生~不会搞三产~也不懂搞关系~ 单靠读书爬到了一定高度~ 一但读书带不来经济来源~ 那人确实会有轻生的念头~
大地阳光
10 楼
极右派:这是文革迫害知识分子~
N
NWpacific
11 楼
在国内,40万可以买一个院士;这位海归如果 “有效合理充分” 的利用安家费,课题费打点书记,主任,顶头上司,结局大不一样。
b
bluecrab
12 楼
纽约布鲁克林大街上的复旦大学留美博士孙卫东正等你接他回家呢
N
NWpacific
13 楼
中国军队买官卖官价格表:军长以上军官-1000万;军级军官-500万元; 师级军官--100万元至300万元左右; 团级军官--100万元左右; 营级军官 30-40万元; 连级军官:20-30万元。
k
kan_english
14 楼
学生自杀的话怪谁呢?
C
Cuba24
15 楼
回去时要留有护照及加拿大身份,情况不对就跑回去
p
ppplu
16 楼
涂序新更惨,被浙大玩文字游戏,骗去担任“教职”。他想当然地认为是(副)教授职位。但是在所有的沟通信件中,没有出现“副教授”。浙大人事处副处长朱晓芸介绍,“教职”的意思是,涂序新在海外有两年的博士后研究经历,按惯例一进校就至少是讲师。至于能否拿到副教授职称,则要看9月的评定。结果回国仅仅几个月,2009年9月17日凌晨2点从浙江大学位于玉泉校区的综合楼11楼跳楼身亡,终年32岁。留下遗书,说“国内学术圈残酷无情”。
s
ssdai
17 楼
博士后 = 博士毕业了但找不到工作,仅此而已,无他。
只爱大屁股小妹
18 楼
看到国内这样,大家都放心了,几千年不变
一分为二好
19 楼
"宋凯确实已去世,但没有被降职" - 可能是还没来得及降职,就已经去世了。
G
Gerrard1982
20 楼
这种大学的海外高薪特聘或者公司的海外特招都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收入相对差不多资历,层级的人高太多。无数双眼睛盯着你。 从高校和企业的角度来说也是赌博,招回来几十个人,只要有3-5个能体现价值,就值得了。其余的嘛,就比较惨了。
催你明白交粑粑
21 楼
这样的屁民海归以后没有退路,只能在酱缸里一直混下去看人眼色。安家费还能退也是醉了。
爸他志洪李
22 楼
“涂序新在海外有两年的博士后研究经历”,就这样就想当叫兽了?想大了吧
p
pandas
23 楼
这伙计太愚。海归就是臭招。如果不想活了也应该像复旦的那伙计把书记送上西天
H
HL16888
24 楼
教授也是生意人,不会高生意,只能在实验室里打打工。何况搞环境的,不懂关系学,又不是泰斗,哪有出路?
a
aimimimi
25 楼
扯,院士至少要千万,大多数上亿,40万打通一个推荐人都不够,想啥呢
随意岁月
26 楼
陈吉宁,男,汉族,1964年2月生,吉林梨树人,1998年4月参加工作,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土木系环境系统分析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教授。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上海警备区党委第一书记。 这个混的多好
b
boom
27 楼
编故事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