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V妈,80后上海土著,为让孩子有个更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和老公带着两个孩子举家搬迁到新加坡。
原本以为,孩子躲开了国内各种卷,到新加坡会轻松一些。没想到,新加坡的卷,比国内来得更早、更猝不及防
原来“润”到国外,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都没有意料中那么轻松。
我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普通小康家庭,妈妈曾是国企小领导,爸爸早年也在国企上班。后来为了让家里过的更加宽裕些,爸爸下海做生意,没想到却被坑的血本无归,他只好重新找工作上班。
我从小就比较独立,学习从来没让父母操心。每天放学后,我会默默地把作业做完再去玩。而每次考试,我的成绩也都在年级前列。
就这样,我的学习和生活一直波澜不惊,在上海安稳地度过了所有学生生涯。
(我小时候)
大学毕业时,当时整个社会刚经历过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找工作变得格外艰难。我的运气很不错,占着英语专业的语言优势,在外企找到一份市场营销的工作。
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生活中随机的选择,没想到我一做就是好多年。后来,我跟随领导跳槽自主创业,接着又跳槽到了甲方。十三年的职业生涯,我一直在从事消费者营销管理方面的工作。
如果说人生一直都只在既定轨道上行驶,从起点一路直线到终点,真的会了无生趣。队友的加入,让我的人生轨迹不断发生改变,也不断创造着惊喜和意外。
他也是上海人,2013年跳槽到新公司,经常需要到新加坡出差,这样两地飞的情况持续了两三年,一来二去他就动起了跨国搬家的念头。
(出发前一家三口的合影)
机缘巧合下,老公得知公司在新加坡有个职位,就向老板申请正式调去新加坡。
然而那时候,我们已经把生娃提上了日程。孩子五个月大时,老公被正式派驻到新加坡。而我如果不想两地分居,就得舍弃国内的工作,到那边一个人照顾孩子。
但如果我留在国内,有两边的父母搭把手,带娃的焦虑会少很多,我还能继续打拼。权衡再三,我决定先留在国内。
两地分居的那段时间,老公真的异常辛苦,每两周都会回国看孩子。周五下班就赶回国的航班,周六凌晨到家,待上一天,周日下午又要急匆匆地飞回去,准备第二天的工作。
长期分居两地,既耗精力又耗钱。在他的软磨硬泡之下,我答应他,等孩子稍大一点一起去新加坡陪他,一家团圆。
(孩子睁眼起床看到爸爸就伸手要抱抱)
没想到不到一年,当我决定辞职去申请新加坡留学的时候,他却做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事:辞职回国了。
那段时间,我很崩溃,却又不忍过多责备他,毕竟他也不容易。一个人不但要忍受异国他乡的孤单,还要按耐着对小宝宝的牵挂,职场上一些不开心的事情还无法开解。
他终究是为了我们这个小家庭,这么想着,我也就释然了。我们按部就班的工作着,享受着家庭的温馨,过着平静的小日子。
(一家三口的小日子)
可我总觉得,我还年轻,人生不应该就这么安稳地过下去。我想在工作上更进一步,提升整体实力。思来想去,只有通过学习深造,才能从内到外真正提升,我决定去读在职MBA。
2018年上半年,经过笔试和几轮面试,我如愿以偿的被录取了。正当我踌躇满志,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时,却发现老天给我送了“贺礼”:二宝。
我一下子懵了,怎么办,留还是不留?留下来,我好不容易考上的学业怎么办。我要上班,还要一岁多的大宝要照顾,还有精力专注学习吗。不留,但是天赐大礼,拒收不得,而且我和队友也一直非常喜欢孩子。
(怀着二宝和团队一起工作)
我们俩都是独生子女,太明白一个人成长的那份孤寂和冷清,有两个孩子相互陪伴,最好不过了。
只要想做成一件事,办法总比问题多。两难的问题最终找到了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
老公和两边的家人多帮忙照顾孩子,还另外请了一个阿姨帮忙带孩子。这样,二宝能留下来,同时我也能继续学业。
平常我除了上班,还有两个晚上要去上课,周末全天上课。这期间,家人从没有因为孩子的事,让我分心。每每回想起那段时光,我心中都对他们充满感激。
好的家庭,都是彼此成就,互相依赖的。
时间过得很快,2021年我的学业如期结束,两个孩子也不知不觉地长大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提上了日程。
(我毕业啦)
在这期间,老公再次申请了公派驻新加坡,这次是我们俩慎重考虑后作出的决定。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明显感到国内教育对孩子的压力。同时,社会对不成功的低包容度,也让我无法认同。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不希望他们从小就背负沉重的压力,想让他们能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成长,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被社会裹挟着向前。
2021年5月,老公一个人先到新加坡安排孩子入学和工作的事。7月我正式毕业,8月就牵着两个娃,坐上了飞往新加坡的飞机。
虽然在这之前,我已经到过新加坡很多次,对它已经非常熟悉,到这次却和以往的心境大不相同,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壮感在我心中蔓延。
(亲子时光也多了起来)
从节奏紧绷的职场生涯中突然抽离出来,变成了全职妈妈,我整个人彻底松懈下来,一下子变得有些无所适从。
经过半年的调整,我慢慢地适应了下来,也明白了对抗焦虑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我开始摸索着找工作,同时也帮助朋友做咨询顾问,自媒体账号也重新捡起来。
在异国他乡求职并不顺利。由于我的专业是与市场国情强相关的,新加坡当地实际市场情况我并不熟悉,原有的经验并不完全适用。而找相关工作,必须要有当地工作经验。
碰过几次壁,我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客观分析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
(和娃一起户外运动)
正如仓央嘉措所说,相对于那些已经经历过的过去和无法预测的将来,珍惜眼前的温暖和关切,活出最好的自己,才是最有价值的事。
我尽量让自己适应这种慢节奏的生活,和家人分享平凡的时光。而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占据了我们家庭的大部分话题。
真正到了新加坡,我才了解到,当地教育其实也很卷,甚至从幼儿园小班就开始了。
二宝刚读N2(也就是国内幼儿园小班)就开始在学校学习写字了,这年龄放在国内,感觉孩子控笔还不太好呢。
大宝上小学一年级,班上就有家长关心三年级分班、选班长和课代表的事了。而为了鼓励大家、照顾大部分同学的情绪,班级里各种班干部名称繁多。
(在图书馆亲子阅读)
学校的送礼文化,也让我感到意外。
在这里,幼儿园的老师会给班上的每个小朋友准备礼物。家长也可以给老师送一些小礼物,表达一下心意。孩子们隔三差五往家里搬一些小玩具,我刚开始很纳闷,问过才知道,原来是班上过生日的小朋友发给全班同学的礼物。
除了同学之间送礼物,老师还绞尽脑汁地给孩子们送礼物,春节送、圣诞节送、平常表现好也送,真是让人大跌眼镜。要知道,在国内,大部分都是家长在节假日为送老师什么礼物想破头。
哥哥在小学的作息时间,也让我们感到相当不适应。早上七点半之前,孩子就要到校。在家吃完早饭到学校,九点多课间休息吃加餐,十二点正经吃饭时间却变成了零食时间,下午没有课,一点半就放学了。我做饭的时间刚开始都特别混乱。
(从小学习做家务)
另外,在学校也没有固定的户外活动时间,甚至没有课间休息时间。一门课上完,立刻开始另外一门课。我一度很担心孩子的注意力是否能支持那么长时间。
说起当地教育,最大的不同,是它的“分流”教育体系。这与我们国内苦读到高三,一考定终身完全不同。
在新加坡,从小学六年级到大学,学生会经历三次大的学业方向选择。
小学毕业的PSLE考试成绩,只能让5%的人搭上通往大学的直通车。而有一半的学生会进入四年的快捷班,然后参加考试,前10%的学生才有资格进入初级学院,读高中。这么一来,每次大的阶段考试,都是一次分流。
也难怪本地孩子从小的读书压力就大,因为他们人生中的第一场大考,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就开始了。
不过要是在PSLE考试中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孩子们依旧在后续的O-level和A-level考试中有机会弯道超车,改变自己的升学路径,而不是一考定终生。
(学习帮助他人)
即使没有读到大学,凭借poly的文凭在本地也能找到不错的工作。当地人对“成功”的执着没有那么强烈,加上新加坡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安安稳稳地过自己的小日子还是比较容易的。
到了新的环境,除了孩子需要适应,我们大人也一样需要一个过程。
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但由于它是多种族国家,华人、印度人、马来人和当地人混杂,语言也相对丰富多样。虽然当地很多华人,在日常沟通上没有大的障碍,初来乍到时,我也经历过小小的不适应。
比如买东西付钱时,别人会说“你要怎么还钱?”其实是问刷卡还是付现金。在餐厅点吃餐,别人问“吃的还是包的?”这是在问堂吃还是打包,一般打包需要额外付三毛打包费。
(带着孩子一起做义工)
点饮料的时候,营业员会问要喝什么水,就是喝什么饮料。我们中文中饮料有冷热之分,当地人却说冰的还是烧的。当地人把吸管叫做水草,所有的塑料袋,他们都叫纸袋。
这些刚开始听起来,真是让人一头雾水。慢慢听习惯,我也就明白了,这是中文、英语字面翻译、中国南部语系混杂而成的独特华语,并不是纯正的中文。
在外面吃饭点餐时,我还发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事,当地人点餐前会先去找位置,并且随手拿个东西占座。
用纸巾占座位的比较多,我也见过小卡片、雨伞,甚至用手机、钱包占座的。因为新加坡特别的安全,所以人们才会放心地把自己的物品放在桌上,不用担心发生偷窃。
刚开始我还以为是别人遗漏的,后来才明白,原来这是当地的一种占座文化。
(我把弟弟单独留下来占座)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有头痛脑热。我们在国内生病后都是去医院,新加坡还真不一样。在当地看病,一般不去医院,直接去诊所找医生看就行。
但诊所很少做检查,都只是询问具体病症,用药也是只针对症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遇到诊所解决不了的,就得让他们开介绍信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但排队等检查可能要好几周,甚至好几个月。
老公有次就因为肾结石疼的厉害,拿介绍信到医院检查,结果单单B超检查就排到三周之后了,让人无语。
(每次去医院都是一场漫长的等待)
对于新的环境,我们都是随遇而安的态度。孩子的教育,我和队友都比较佛系。我们不鸡娃,不逼孩子上补习班,也不给他们布置额外的课后作业。这在学校老师的眼里,简直就是奇葩家庭。
其实,我们更看中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独立思考,对世界时刻抱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新加坡的教育虽然也很卷,但相对于国内被强推着向前走,在新加坡可能会多一点选择。周末,孩子们可以被大海和森林填满,还有很多博物馆和美术馆让他们亲近。
而我,平常除了做家里日常琐事,也很积极的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在图书馆给孩子们读书)
我爱做图书馆的理书员,给那儿的孩子们讲故事。他们眼中闪耀的求知的光芒,让我沉醉。
我也做老年人服务工作,帮老年食堂切菜,带孩子一起给老年人送饭。碰到老人自己接取食物时,看到两个孩子送餐,原本漠然和无神的眼睛,会突然亮起来,像星星一样。而孩子们为能帮助到别人,也感到很开心。
同时,我还是孩子学校的家长志愿者,配合学校的各种活动。亲身见证孩子们在学校的成长,那感觉跟从老师和孩子口中讲述完全不同。
我喜欢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因为这样不仅能帮助别人,也能帮助我更好地了解当地文化,更快地融入当地社会。
(做义工的大集体)
我很庆幸也很享受,在职场间隙,能有这么一段全职妈妈的时光,让我能多陪伴孩子一些。但焦虑一直如影随形,只是我努力在用行动进行化解。
在新加坡才一年半时间,我就深切感受到什么叫物价横飞。我们租的两室的公寓房,月租从2800新币(1.4万人民币)飙到4000(2万人民币),目测还会继续狂飙。甚至连日常的做菜调料,都涨幅让人感到窒息。
而国内便捷和无所不能的快递、外卖,更让人无比怀念。我也会从国内网购一些当地买不到的东西。虽然不太方便,但只要拼上耐心,想吃的、想用的,最终都能到手。
(我们一家四口)
星云大师说:“在等待的日子里,刻苦读书,谦卑做人,养得深根,日后才能枝叶茂盛。”
最近,我终于找到了一份能容纳我身心和灵魂的新工作,在异乡重新扬帆起航。
我始终相信,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怀阳光,目之所及无不是风景,无不是希望。
我是V妈,80后上海土著,为让孩子有个更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和老公带着两个孩子举家搬迁到新加坡。
原本以为,孩子躲开了国内各种卷,到新加坡会轻松一些。没想到,新加坡的卷,比国内来得更早、更猝不及防
原来“润”到国外,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都没有意料中那么轻松。
(我和可可爱爱的两娃)我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普通小康家庭,妈妈曾是国企小领导,爸爸早年也在国企上班。后来为了让家里过的更加宽裕些,爸爸下海做生意,没想到却被坑的血本无归,他只好重新找工作上班。
我从小就比较独立,学习从来没让父母操心。每天放学后,我会默默地把作业做完再去玩。而每次考试,我的成绩也都在年级前列。
就这样,我的学习和生活一直波澜不惊,在上海安稳地度过了所有学生生涯。
(我小时候)
大学毕业时,当时整个社会刚经历过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找工作变得格外艰难。我的运气很不错,占着英语专业的语言优势,在外企找到一份市场营销的工作。
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生活中随机的选择,没想到我一做就是好多年。后来,我跟随领导跳槽自主创业,接着又跳槽到了甲方。十三年的职业生涯,我一直在从事消费者营销管理方面的工作。
如果说人生一直都只在既定轨道上行驶,从起点一路直线到终点,真的会了无生趣。队友的加入,让我的人生轨迹不断发生改变,也不断创造着惊喜和意外。
他也是上海人,2013年跳槽到新公司,经常需要到新加坡出差,这样两地飞的情况持续了两三年,一来二去他就动起了跨国搬家的念头。
(出发前一家三口的合影)
机缘巧合下,老公得知公司在新加坡有个职位,就向老板申请正式调去新加坡。
然而那时候,我们已经把生娃提上了日程。孩子五个月大时,老公被正式派驻到新加坡。而我如果不想两地分居,就得舍弃国内的工作,到那边一个人照顾孩子。
但如果我留在国内,有两边的父母搭把手,带娃的焦虑会少很多,我还能继续打拼。权衡再三,我决定先留在国内。
两地分居的那段时间,老公真的异常辛苦,每两周都会回国看孩子。周五下班就赶回国的航班,周六凌晨到家,待上一天,周日下午又要急匆匆地飞回去,准备第二天的工作。
长期分居两地,既耗精力又耗钱。在他的软磨硬泡之下,我答应他,等孩子稍大一点一起去新加坡陪他,一家团圆。
(孩子睁眼起床看到爸爸就伸手要抱抱)
没想到不到一年,当我决定辞职去申请新加坡留学的时候,他却做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事:辞职回国了。
那段时间,我很崩溃,却又不忍过多责备他,毕竟他也不容易。一个人不但要忍受异国他乡的孤单,还要按耐着对小宝宝的牵挂,职场上一些不开心的事情还无法开解。
他终究是为了我们这个小家庭,这么想着,我也就释然了。我们按部就班的工作着,享受着家庭的温馨,过着平静的小日子。
(一家三口的小日子)
可我总觉得,我还年轻,人生不应该就这么安稳地过下去。我想在工作上更进一步,提升整体实力。思来想去,只有通过学习深造,才能从内到外真正提升,我决定去读在职MBA。
2018年上半年,经过笔试和几轮面试,我如愿以偿的被录取了。正当我踌躇满志,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时,却发现老天给我送了“贺礼”:二宝。
我一下子懵了,怎么办,留还是不留?留下来,我好不容易考上的学业怎么办。我要上班,还要一岁多的大宝要照顾,还有精力专注学习吗。不留,但是天赐大礼,拒收不得,而且我和队友也一直非常喜欢孩子。
(怀着二宝和团队一起工作)
我们俩都是独生子女,太明白一个人成长的那份孤寂和冷清,有两个孩子相互陪伴,最好不过了。
只要想做成一件事,办法总比问题多。两难的问题最终找到了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
老公和两边的家人多帮忙照顾孩子,还另外请了一个阿姨帮忙带孩子。这样,二宝能留下来,同时我也能继续学业。
平常我除了上班,还有两个晚上要去上课,周末全天上课。这期间,家人从没有因为孩子的事,让我分心。每每回想起那段时光,我心中都对他们充满感激。
好的家庭,都是彼此成就,互相依赖的。
时间过得很快,2021年我的学业如期结束,两个孩子也不知不觉地长大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提上了日程。
(我毕业啦)
在这期间,老公再次申请了公派驻新加坡,这次是我们俩慎重考虑后作出的决定。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明显感到国内教育对孩子的压力。同时,社会对不成功的低包容度,也让我无法认同。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不希望他们从小就背负沉重的压力,想让他们能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成长,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被社会裹挟着向前。
2021年5月,老公一个人先到新加坡安排孩子入学和工作的事。7月我正式毕业,8月就牵着两个娃,坐上了飞往新加坡的飞机。
虽然在这之前,我已经到过新加坡很多次,对它已经非常熟悉,到这次却和以往的心境大不相同,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壮感在我心中蔓延。
(亲子时光也多了起来)
从节奏紧绷的职场生涯中突然抽离出来,变成了全职妈妈,我整个人彻底松懈下来,一下子变得有些无所适从。
经过半年的调整,我慢慢地适应了下来,也明白了对抗焦虑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我开始摸索着找工作,同时也帮助朋友做咨询顾问,自媒体账号也重新捡起来。
在异国他乡求职并不顺利。由于我的专业是与市场国情强相关的,新加坡当地实际市场情况我并不熟悉,原有的经验并不完全适用。而找相关工作,必须要有当地工作经验。
碰过几次壁,我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客观分析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
(和娃一起户外运动)
正如仓央嘉措所说,相对于那些已经经历过的过去和无法预测的将来,珍惜眼前的温暖和关切,活出最好的自己,才是最有价值的事。
我尽量让自己适应这种慢节奏的生活,和家人分享平凡的时光。而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占据了我们家庭的大部分话题。
真正到了新加坡,我才了解到,当地教育其实也很卷,甚至从幼儿园小班就开始了。
二宝刚读N2(也就是国内幼儿园小班)就开始在学校学习写字了,这年龄放在国内,感觉孩子控笔还不太好呢。
大宝上小学一年级,班上就有家长关心三年级分班、选班长和课代表的事了。而为了鼓励大家、照顾大部分同学的情绪,班级里各种班干部名称繁多。
(在图书馆亲子阅读)
学校的送礼文化,也让我感到意外。
在这里,幼儿园的老师会给班上的每个小朋友准备礼物。家长也可以给老师送一些小礼物,表达一下心意。孩子们隔三差五往家里搬一些小玩具,我刚开始很纳闷,问过才知道,原来是班上过生日的小朋友发给全班同学的礼物。
除了同学之间送礼物,老师还绞尽脑汁地给孩子们送礼物,春节送、圣诞节送、平常表现好也送,真是让人大跌眼镜。要知道,在国内,大部分都是家长在节假日为送老师什么礼物想破头。
哥哥在小学的作息时间,也让我们感到相当不适应。早上七点半之前,孩子就要到校。在家吃完早饭到学校,九点多课间休息吃加餐,十二点正经吃饭时间却变成了零食时间,下午没有课,一点半就放学了。我做饭的时间刚开始都特别混乱。
(从小学习做家务)
另外,在学校也没有固定的户外活动时间,甚至没有课间休息时间。一门课上完,立刻开始另外一门课。我一度很担心孩子的注意力是否能支持那么长时间。
说起当地教育,最大的不同,是它的“分流”教育体系。这与我们国内苦读到高三,一考定终身完全不同。
在新加坡,从小学六年级到大学,学生会经历三次大的学业方向选择。
小学毕业的PSLE考试成绩,只能让5%的人搭上通往大学的直通车。而有一半的学生会进入四年的快捷班,然后参加考试,前10%的学生才有资格进入初级学院,读高中。这么一来,每次大的阶段考试,都是一次分流。
也难怪本地孩子从小的读书压力就大,因为他们人生中的第一场大考,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就开始了。
不过要是在PSLE考试中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孩子们依旧在后续的O-level和A-level考试中有机会弯道超车,改变自己的升学路径,而不是一考定终生。
(学习帮助他人)
即使没有读到大学,凭借poly的文凭在本地也能找到不错的工作。当地人对“成功”的执着没有那么强烈,加上新加坡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安安稳稳地过自己的小日子还是比较容易的。
到了新的环境,除了孩子需要适应,我们大人也一样需要一个过程。
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但由于它是多种族国家,华人、印度人、马来人和当地人混杂,语言也相对丰富多样。虽然当地很多华人,在日常沟通上没有大的障碍,初来乍到时,我也经历过小小的不适应。
比如买东西付钱时,别人会说“你要怎么还钱?”其实是问刷卡还是付现金。在餐厅点吃餐,别人问“吃的还是包的?”这是在问堂吃还是打包,一般打包需要额外付三毛打包费。
(带着孩子一起做义工)
点饮料的时候,营业员会问要喝什么水,就是喝什么饮料。我们中文中饮料有冷热之分,当地人却说冰的还是烧的。当地人把吸管叫做水草,所有的塑料袋,他们都叫纸袋。
这些刚开始听起来,真是让人一头雾水。慢慢听习惯,我也就明白了,这是中文、英语字面翻译、中国南部语系混杂而成的独特华语,并不是纯正的中文。
在外面吃饭点餐时,我还发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事,当地人点餐前会先去找位置,并且随手拿个东西占座。
用纸巾占座位的比较多,我也见过小卡片、雨伞,甚至用手机、钱包占座的。因为新加坡特别的安全,所以人们才会放心地把自己的物品放在桌上,不用担心发生偷窃。
刚开始我还以为是别人遗漏的,后来才明白,原来这是当地的一种占座文化。
(我把弟弟单独留下来占座)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有头痛脑热。我们在国内生病后都是去医院,新加坡还真不一样。在当地看病,一般不去医院,直接去诊所找医生看就行。
但诊所很少做检查,都只是询问具体病症,用药也是只针对症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遇到诊所解决不了的,就得让他们开介绍信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但排队等检查可能要好几周,甚至好几个月。
老公有次就因为肾结石疼的厉害,拿介绍信到医院检查,结果单单B超检查就排到三周之后了,让人无语。
(每次去医院都是一场漫长的等待)
对于新的环境,我们都是随遇而安的态度。孩子的教育,我和队友都比较佛系。我们不鸡娃,不逼孩子上补习班,也不给他们布置额外的课后作业。这在学校老师的眼里,简直就是奇葩家庭。
其实,我们更看中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独立思考,对世界时刻抱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新加坡的教育虽然也很卷,但相对于国内被强推着向前走,在新加坡可能会多一点选择。周末,孩子们可以被大海和森林填满,还有很多博物馆和美术馆让他们亲近。
而我,平常除了做家里日常琐事,也很积极的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在图书馆给孩子们读书)
我爱做图书馆的理书员,给那儿的孩子们讲故事。他们眼中闪耀的求知的光芒,让我沉醉。
我也做老年人服务工作,帮老年食堂切菜,带孩子一起给老年人送饭。碰到老人自己接取食物时,看到两个孩子送餐,原本漠然和无神的眼睛,会突然亮起来,像星星一样。而孩子们为能帮助到别人,也感到很开心。
同时,我还是孩子学校的家长志愿者,配合学校的各种活动。亲身见证孩子们在学校的成长,那感觉跟从老师和孩子口中讲述完全不同。
我喜欢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因为这样不仅能帮助别人,也能帮助我更好地了解当地文化,更快地融入当地社会。
(做义工的大集体)
我很庆幸也很享受,在职场间隙,能有这么一段全职妈妈的时光,让我能多陪伴孩子一些。但焦虑一直如影随形,只是我努力在用行动进行化解。
在新加坡才一年半时间,我就深切感受到什么叫物价横飞。我们租的两室的公寓房,月租从2800新币(1.4万人民币)飙到4000(2万人民币),目测还会继续狂飙。甚至连日常的做菜调料,都涨幅让人感到窒息。
而国内便捷和无所不能的快递、外卖,更让人无比怀念。我也会从国内网购一些当地买不到的东西。虽然不太方便,但只要拼上耐心,想吃的、想用的,最终都能到手。
(我们一家四口)
星云大师说:“在等待的日子里,刻苦读书,谦卑做人,养得深根,日后才能枝叶茂盛。”
最近,我终于找到了一份能容纳我身心和灵魂的新工作,在异乡重新扬帆起航。
我始终相信,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怀阳光,目之所及无不是风景,无不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