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是一位很能吃的人,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太能吃了,体重一直下不来。不到50岁就被糖尿病找上了门,之后又陆续确诊了高血压和高血脂。医生让他控制饮食,多运动,减减肥。
可他就是管不住嘴。秉着“能吃是福”的宗旨,如今65岁了还是吃嘛嘛香,一天三顿,一点都不少吃。年轻人爱吃的炸鸡、奶茶等东西,他也都要尝一下。
他的好友老周在饮食方面和他截然不同,常把“药补不如食补”挂在嘴边,营养均衡、健康饮食之道简直是门清,饭吃七八分饱就停筷了,为此还经常被王伯调侃。
用王伯的话说:人活一世,开心最重要,如果连吃都吃不好,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然而现实是,65岁的王伯已经被慢性病缠身,而80岁的老周还老当益壮,看起来比同龄人年轻许多。
一、Nature:少吃,可延长10%-20%寿命!
德国科隆大学、马克斯普朗克衰老生物学研究所近期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基因的平均转录延伸速度也会增加,这会导致转录易出错、转录质量降低,最终机体衰老;而限制饮食可以减缓基因的转录速度,从而延长10-20%的寿命。
以上研究成果于今年4月发表在《Nature》上。
研究人员对线虫、果蝇、小鼠、大鼠和人类在不同成年阶段的全基因组转录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随着机体衰老,负责进行转录的RNA聚合酶II(Pol II)沿着DNA链转录的速度会逐渐加速,产物也和模板DNA存在更多不匹配。
而后研究人员制造突变使得果蝇和线虫体内的Pol II速度减缓,发现其寿命相比对照组增加了10-20%;当这些突变恢复正常时,动物的寿命也跟着缩短。这意味着Pol II的速度对动物寿命的影响确实存在因果关系。
过往研究显示,饮食限制可以延缓许多动物的衰老并延长寿命,研究人员便检测此措施是否会对Pol II速度产生影响。结果发现,在低热量饮食的小鼠体内,Pol II的移动速度缓慢,这意味着限制饮食的小鼠将获得更长久的寿命。
二、吃得越少活得越久?饭量小比饭量大的更长寿?
近年来,科学家对一些长寿地区的居民进行调查,发现他们日常饮食热量的摄入量比普通人群低10%左右,而适当限食能够降低人体的氧负荷,减少体内自由基的产生,降低身体负担,从而延缓衰老进程。
那么这结合《Nature》的研究,是否可以证实吃得越少活得越久?饭量小的人比饭量大的人更长寿呢?事实上这些说法并不完全正确。
首先,控制热量摄入和少吃并不等于刻意节食和吃太少,吃太少/节食不仅起不到延寿的作用,还会损伤肠胃健康,导致营养不良。
其次,饭量小的人更长寿这个说法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影响长寿的因素有很多,饮食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且每个人对于饭量大小的理解并不一样。
一项由美国国立衰老研究所(NIA)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联合各大学、中心机构开展的临床研究发现:“八分饱”的试验组受试者胸腺体积与两年前相比明显增大、新生T细胞数量增多,身体的抗炎反应增强,从而延长健康寿命。
所以大家还是要参考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个人饭量,合理地减少热量摄入,每顿饭吃八分饱更有利于长寿。
三、长寿饮食清单:吃对比吃少更重要
根据《全球营养报告》显示,改善饮食习惯可以降低近1/5的死亡风险。相较于吃得少,吃对更加重要,而长寿饮食清单主要有三个要点:
主食不能少
《柳叶刀》上涉及43万余人的研究显示,碳水摄入太少或太多时死亡率都会增加,碳水供能比在50%~55%之间时,死亡风险最低。而主食主要为人体提供碳水,所以为了长寿,别再视碳水如洪水猛兽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成年人每日应吃250~400克主食,每餐约需要1~1.5碗米饭或1~2个馒头。
不要吃太荤
肉是优质蛋白、铁、锌等营养的良好来源,但肉富含的某些氨基酸是促老因子,吃多了就会影响寿命。科学研究表明,日本的冲绳、意大利的撒丁岛等长寿地区的饮食都是肉吃得很少,他们的蛋白以大豆等植物性来源为主,这里面的氨基酸含量较低。
吃油刚刚好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人每日平均吃25~35克油,可是国家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国人当前烹调油的人均摄入量高达43.2克/日。建议大家每日控制油的摄入量。
四、饭后注意“三不宜”,帮助长寿更进一步
吃完饭后,大家一般都做什么呢?想要长寿,除了少吃会吃,以下3点也要注意:
1、饭后不宜立即躺
饭后消化机能正处于运动状态,平躺会不利于胃肠蠕动,影响食物消化和吸收,还可能引起食物反流,经常如此还可能引起反流性食管炎。
2、饭后不宜运动
饭后胃容纳了大量的食物,此时进行剧烈运动,会令胃因颠簸而不停牵拉韧带,长此以往容易导致胃下垂。刚吃完饭,坐一坐、站一站比进行运动更健康。
3、饭后不宜开车
进食后,人体内的血液大部分进入胃肠道,大脑和四肢的血液供应减少,容易感到疲惫,开车时的注意力受到影响。因此,最好在饭后半小时再驾驶车辆。
合理的饮食摄入对健康、长寿确实是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所以我们平时在饮食上要多下功夫,并且养成良好的饭后习惯。
王伯是一位很能吃的人,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太能吃了,体重一直下不来。不到50岁就被糖尿病找上了门,之后又陆续确诊了高血压和高血脂。医生让他控制饮食,多运动,减减肥。
可他就是管不住嘴。秉着“能吃是福”的宗旨,如今65岁了还是吃嘛嘛香,一天三顿,一点都不少吃。年轻人爱吃的炸鸡、奶茶等东西,他也都要尝一下。
他的好友老周在饮食方面和他截然不同,常把“药补不如食补”挂在嘴边,营养均衡、健康饮食之道简直是门清,饭吃七八分饱就停筷了,为此还经常被王伯调侃。
用王伯的话说:人活一世,开心最重要,如果连吃都吃不好,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然而现实是,65岁的王伯已经被慢性病缠身,而80岁的老周还老当益壮,看起来比同龄人年轻许多。
一、Nature:少吃,可延长10%-20%寿命!
德国科隆大学、马克斯普朗克衰老生物学研究所近期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基因的平均转录延伸速度也会增加,这会导致转录易出错、转录质量降低,最终机体衰老;而限制饮食可以减缓基因的转录速度,从而延长10-20%的寿命。
以上研究成果于今年4月发表在《Nature》上。
研究人员对线虫、果蝇、小鼠、大鼠和人类在不同成年阶段的全基因组转录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随着机体衰老,负责进行转录的RNA聚合酶II(Pol II)沿着DNA链转录的速度会逐渐加速,产物也和模板DNA存在更多不匹配。
而后研究人员制造突变使得果蝇和线虫体内的Pol II速度减缓,发现其寿命相比对照组增加了10-20%;当这些突变恢复正常时,动物的寿命也跟着缩短。这意味着Pol II的速度对动物寿命的影响确实存在因果关系。
过往研究显示,饮食限制可以延缓许多动物的衰老并延长寿命,研究人员便检测此措施是否会对Pol II速度产生影响。结果发现,在低热量饮食的小鼠体内,Pol II的移动速度缓慢,这意味着限制饮食的小鼠将获得更长久的寿命。
二、吃得越少活得越久?饭量小比饭量大的更长寿?
近年来,科学家对一些长寿地区的居民进行调查,发现他们日常饮食热量的摄入量比普通人群低10%左右,而适当限食能够降低人体的氧负荷,减少体内自由基的产生,降低身体负担,从而延缓衰老进程。
那么这结合《Nature》的研究,是否可以证实吃得越少活得越久?饭量小的人比饭量大的人更长寿呢?事实上这些说法并不完全正确。
首先,控制热量摄入和少吃并不等于刻意节食和吃太少,吃太少/节食不仅起不到延寿的作用,还会损伤肠胃健康,导致营养不良。
图源:山海视频其次,饭量小的人更长寿这个说法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影响长寿的因素有很多,饮食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且每个人对于饭量大小的理解并不一样。
一项由美国国立衰老研究所(NIA)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联合各大学、中心机构开展的临床研究发现:“八分饱”的试验组受试者胸腺体积与两年前相比明显增大、新生T细胞数量增多,身体的抗炎反应增强,从而延长健康寿命。
所以大家还是要参考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个人饭量,合理地减少热量摄入,每顿饭吃八分饱更有利于长寿。
三、长寿饮食清单:吃对比吃少更重要
根据《全球营养报告》显示,改善饮食习惯可以降低近1/5的死亡风险。相较于吃得少,吃对更加重要,而长寿饮食清单主要有三个要点:
主食不能少
《柳叶刀》上涉及43万余人的研究显示,碳水摄入太少或太多时死亡率都会增加,碳水供能比在50%~55%之间时,死亡风险最低。而主食主要为人体提供碳水,所以为了长寿,别再视碳水如洪水猛兽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成年人每日应吃250~400克主食,每餐约需要1~1.5碗米饭或1~2个馒头。
不要吃太荤
肉是优质蛋白、铁、锌等营养的良好来源,但肉富含的某些氨基酸是促老因子,吃多了就会影响寿命。科学研究表明,日本的冲绳、意大利的撒丁岛等长寿地区的饮食都是肉吃得很少,他们的蛋白以大豆等植物性来源为主,这里面的氨基酸含量较低。
吃油刚刚好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人每日平均吃25~35克油,可是国家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国人当前烹调油的人均摄入量高达43.2克/日。建议大家每日控制油的摄入量。
四、饭后注意“三不宜”,帮助长寿更进一步
吃完饭后,大家一般都做什么呢?想要长寿,除了少吃会吃,以下3点也要注意:
1、饭后不宜立即躺
饭后消化机能正处于运动状态,平躺会不利于胃肠蠕动,影响食物消化和吸收,还可能引起食物反流,经常如此还可能引起反流性食管炎。
2、饭后不宜运动
饭后胃容纳了大量的食物,此时进行剧烈运动,会令胃因颠簸而不停牵拉韧带,长此以往容易导致胃下垂。刚吃完饭,坐一坐、站一站比进行运动更健康。
3、饭后不宜开车
进食后,人体内的血液大部分进入胃肠道,大脑和四肢的血液供应减少,容易感到疲惫,开车时的注意力受到影响。因此,最好在饭后半小时再驾驶车辆。
合理的饮食摄入对健康、长寿确实是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所以我们平时在饮食上要多下功夫,并且养成良好的饭后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