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上午,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一行拜谒了南京中山陵。
青山巍巍,松柏苍翠,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麓的中山陵庄严肃穆,气势磅礴,使人有仰止崇高之感。
中国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此长眠。这里既是中国近代革命史的见证,更是两岸人民的情感纽带。
巍巍中山陵,联结两岸心,此前许多台湾政要和团体参访大陆,首站都选择拜谒中山陵。
马英九首次大陆行也不例外。上午9时许,马英九一行抵达中山陵博爱广场,一路拾级而上,进入祭堂。面对孙中山先生石刻坐像,全场所有人静默肃立,司仪宣布祭祀典礼开始,他向坐像敬献花环。
在拜谒时,马英九眼眶湿润,数度要哽咽。
这一刻等太久了。马英九在赴大陆前发表谈话时称,自己从37岁开始就负责处理两岸事务,如今73岁了,等了36年才有机会到大陆访问。
曾获“中山奖学金”资助
马英九对孙中山先生有着独特的历史情结。他出生在一个国民党干部家庭,曾因荣获“中山奖学金”,得以出国留学进修,最终走上仕途。
据新华社报道,马英九曾在演说中强调,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拥有共同的血缘、历史与文化,也都同样尊崇孙中山先生。
参观孙中山纪念馆后,他接受媒体联访时也表达,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深盼两岸共同努力,追求和平,避免战争,致力振兴中华,这是两岸中国人不可回避的责任,我们一定要努力实现。希望台湾青年深入了解中山先生生平和两岸关系,认清两岸一定要和平奋斗才能振兴中华。
马英九对孙中山先生也推崇备至,并声称自己是他的“铁粉”。
2016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91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他到孙中山纪念馆向孙中山铜像献花致敬,以实际的行动缅怀。当晚他还在个人社交媒体发帖,畅谈1894年孙中山如何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决心推翻满清,同年10月发动第一次广州起义;1895年4月清廷签署《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日本,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的历史故事。
马英九还在文章中提到一个故事。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台湾抗日志士罗福星曾赴南京参加临时大总统的就职典礼,并在戴传贤引见下晋见孙中山。据说孙中山当时面告罗福星:“不收回台湾,对不起国人。”
实现民族复兴,才是对中山先生最好的纪念
对于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一行拜谒南京中山陵,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台湾研究所所长刘相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112年前,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开启中国前所未有社会变革的丰功伟绩,已经载入历史史册。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振兴中华的宏愿,应当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
慎终追远,传承遗愿,也成为马英九大陆祭祖的主要基调,更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期盼。
司仪在宣读祭文中,歌颂了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和高风亮节,并写道:“两岸人民,同属中华,炎黄子孙,振兴民族,共创未来,薪传绵延。九二共识,和平基础。苍生为念,百姓谋福,共同发展,永继无疆。”
在祭堂耳房,马英九也题写了“和平奋斗 振兴中华”,以志纪念。
孙中山先生是最先提出“振兴中华”口号的革命先行者,并由此开启了中国近代民族复兴的思想先河,包括他提出赶超西方思想,也确立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奋斗目标。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广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孙中山先生说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实现国家统一、中华振兴,是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殷切期盼,也是他们未竟的遗愿。
这次马英九一行拜谒中山陵,也引来现场很多游客的围观,不少游客一看到马英九出现,立刻拍手高喊,“两岸一家亲!”马英九则微笑挥手致意。
“这次来大陆,看到大陆朋友非常热情,民众非常欢迎,我们回去后会把这份好意转达给台湾民众。”马英九在接受大陆媒体采访时称。
李振广认为,虽然海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没有分割,也不允许分割。对于两岸之间的固有矛盾和分歧,我们主张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在走向和平统一的进程中通过对话和谈判加以解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岸同胞要继承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精神,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携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才是对中山先生最好的纪念。”李振广称。
马英九在南京中山陵动情念了这首诗 127年前诞生在广东
来自网络自媒体的现场视频,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3月28日上午敬谒南京中山陵,参观中山纪念馆时,导览员提到中日甲午战争战败,马英九建议展览板上加一句“割让台湾”,他说:
“要写上‘去年今日割台湾,四百万人同一苦’,你可以想像,当时台胞是多么地痛苦多么地遗憾。”
发哥注意到,马英九所提及的“去年今日割台湾,四百万人同一苦”,来自丘逢甲所写的著名诗篇《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4年的全国两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曾引用丘逢甲的这首《春愁》,回答了中外记者关于台湾的问题。
3月28日上午,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一行拜谒南京中山陵。图为马英九题写“和平奋斗 振兴中华”,以志纪念。中新社记者 路梅 摄
图为马英九向孙中山先生石刻坐像敬献花环。中新社记者 路梅 摄
那么,丘逢甲是谁?
丘逢甲是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著名的抗日保台志士。
“丘逢甲与汕头”展馆。沈坚悦 供图
1864年,他出生于台湾省苗栗县铜锣湾一位教书先生家里,那年正是甲子年,父亲丘龙章想起了延平郡王郑成功也是甲子年生的,就给他起了个“逢甲”的名字。
他自幼天资聪颖,14岁应童子试,获全台第一名。赴考时,主考官丁日昌以“甲年逢甲子”令对,他随口应道:“丁岁遇丁公”。丁又令作台湾竹枝诗,他日呈百首。丁日昌大为赞赏,赠以“东宁(台湾的别名)才子”印一方。
1888年,丘逢甲在福州乡试中举,次年春,年仅26岁的丘逢甲赴京会试,考取进士,被钦点为工部虞衡司主事。
但他无意仕途,弃官返回台湾,一面担任《台湾通志》的编撰,一面致力于书院讲学,鼓吹维新的进步思想,是当时士大夫中富有影响的人物。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年少时就“毅然以天下为己任”的丘逢甲深为战局的前途担忧。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丘逢甲悲愤地说:“清廷与吾台民恩义绝矣”,表示“桑梓之地,义与存亡”,“誓不从倭”,怒斥“清廷失人心,何以治天下?”
他挺身而出,号召台湾同胞联合起来反对日本的侵占,并创办了义军。但终因寡不敌众,义军伤亡惨重,丘逢甲也在战斗中负伤。此时他仍主张联合台湾山胞,据山死守,与台湾共存亡。最后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他挥泪离台,内渡大陆,以再图恢复。
1895年秋,丘逢甲回到祖籍广东镇平县(今梅州蕉岭县)淡定村,始终一心报仇雪耻,念念不忘收复台湾。
《春愁》写的是什么?
广东省地方志办副主任丘洪松告诉发哥,丘逢甲的这首《春愁》写于《马关条约》签订一年后,即1896年。原作第二句诗是“往事思量泪欲潸”,后来丘逢甲将“思量”改为“惊心”。
位于梅州市蕉岭县文福镇的中国仓海诗廊,有着《春愁》等丘逢甲诗歌的碑刻。受访者 供图
当时,丘逢甲觉得“思量”还代表不了那种愤慨、伤心的感情,所以改为“惊心”,使得诗的感情就更加充沛了。
丘逢甲从台湾内渡到福建以后,返回蕉岭。其实,他很不想回来,但他的部下劝说他不要以卵击石,日后再图东山再起。他很多离台诗都写的很好,“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等诗句写得非常坚定,表达了一定要光复台湾的意志。
《春愁》在何地写下?
丘洪松认为,《春愁》是丘逢甲在内渡蕉岭后所写下的。
而黄志平、丘晨波主编的《丘逢甲集(增订本)》写到:丘逢甲从台湾返抵祖居地镇平县(今广东梅州蕉岭)后,怆怀台事追忆台湾之作,从未中断,更为深沉悲痛,其中写下的诗作就包括《春愁》。
受访者 供图
汕头市政协文史委特约研究员陈琳藩也告诉发哥,《春愁》应该是丘逢甲在蕉岭所写。当时,他还没到潮汕地区教学。
实际上,丘逢甲内渡之后,除了在蕉岭活动,在潮汕大地也留下众多的足迹,当中客居汕头近十年。
陈琳藩说,据考证,1897年,丘逢甲赴潮州出任韩山书院掌教,但因推行新学而遭遇旧势力抵制。1898年,他主讲潮阳东山书院。1899年,丘逢甲开始动了念头办自己的学校,1901年至1904年在汕头创办了岭东同文学堂,以欧西新法教育青年,以革命维新鼓励士气,开了粤东民办学校的先河。
据了解,2022是丘逢甲逝世 110 周年,汕头市政协在“ 岭东同文学堂” 旧址设立“丘逢甲与汕头 ”展馆,全面系统展示丘逢甲在汕头的主要活动和贡献,弘扬丘逢甲爱国主义精神。
在陈琳藩看来,丘逢甲是“诗界革命巨子”,他的诗歌具有革命性,从他从台湾内渡到广东后,他写下的大量诗歌,几乎就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光复台湾,而且这些诗读起来没有重复的感觉,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1912 年 2 月 25 日,丘逢甲这位忧国忧民,致力祖国统一事业的爱国志士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 49 岁!临终前,仍念念不忘故土台湾,嘱咐家人葬须南面,“吾不忘台湾也 !”
3月28日上午,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一行拜谒了南京中山陵。
青山巍巍,松柏苍翠,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麓的中山陵庄严肃穆,气势磅礴,使人有仰止崇高之感。
中国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此长眠。这里既是中国近代革命史的见证,更是两岸人民的情感纽带。
巍巍中山陵,联结两岸心,此前许多台湾政要和团体参访大陆,首站都选择拜谒中山陵。
马英九首次大陆行也不例外。上午9时许,马英九一行抵达中山陵博爱广场,一路拾级而上,进入祭堂。面对孙中山先生石刻坐像,全场所有人静默肃立,司仪宣布祭祀典礼开始,他向坐像敬献花环。
在拜谒时,马英九眼眶湿润,数度要哽咽。
这一刻等太久了。马英九在赴大陆前发表谈话时称,自己从37岁开始就负责处理两岸事务,如今73岁了,等了36年才有机会到大陆访问。
曾获“中山奖学金”资助
马英九对孙中山先生有着独特的历史情结。他出生在一个国民党干部家庭,曾因荣获“中山奖学金”,得以出国留学进修,最终走上仕途。
据新华社报道,马英九曾在演说中强调,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拥有共同的血缘、历史与文化,也都同样尊崇孙中山先生。
参观孙中山纪念馆后,他接受媒体联访时也表达,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深盼两岸共同努力,追求和平,避免战争,致力振兴中华,这是两岸中国人不可回避的责任,我们一定要努力实现。希望台湾青年深入了解中山先生生平和两岸关系,认清两岸一定要和平奋斗才能振兴中华。
马英九对孙中山先生也推崇备至,并声称自己是他的“铁粉”。
2016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91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他到孙中山纪念馆向孙中山铜像献花致敬,以实际的行动缅怀。当晚他还在个人社交媒体发帖,畅谈1894年孙中山如何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决心推翻满清,同年10月发动第一次广州起义;1895年4月清廷签署《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日本,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的历史故事。
马英九还在文章中提到一个故事。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台湾抗日志士罗福星曾赴南京参加临时大总统的就职典礼,并在戴传贤引见下晋见孙中山。据说孙中山当时面告罗福星:“不收回台湾,对不起国人。”
实现民族复兴,才是对中山先生最好的纪念
对于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一行拜谒南京中山陵,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台湾研究所所长刘相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112年前,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开启中国前所未有社会变革的丰功伟绩,已经载入历史史册。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振兴中华的宏愿,应当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
慎终追远,传承遗愿,也成为马英九大陆祭祖的主要基调,更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期盼。
司仪在宣读祭文中,歌颂了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和高风亮节,并写道:“两岸人民,同属中华,炎黄子孙,振兴民族,共创未来,薪传绵延。九二共识,和平基础。苍生为念,百姓谋福,共同发展,永继无疆。”
在祭堂耳房,马英九也题写了“和平奋斗 振兴中华”,以志纪念。
孙中山先生是最先提出“振兴中华”口号的革命先行者,并由此开启了中国近代民族复兴的思想先河,包括他提出赶超西方思想,也确立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奋斗目标。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广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孙中山先生说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实现国家统一、中华振兴,是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殷切期盼,也是他们未竟的遗愿。
这次马英九一行拜谒中山陵,也引来现场很多游客的围观,不少游客一看到马英九出现,立刻拍手高喊,“两岸一家亲!”马英九则微笑挥手致意。
“这次来大陆,看到大陆朋友非常热情,民众非常欢迎,我们回去后会把这份好意转达给台湾民众。”马英九在接受大陆媒体采访时称。
李振广认为,虽然海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没有分割,也不允许分割。对于两岸之间的固有矛盾和分歧,我们主张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在走向和平统一的进程中通过对话和谈判加以解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岸同胞要继承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精神,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携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才是对中山先生最好的纪念。”李振广称。
马英九在南京中山陵动情念了这首诗 127年前诞生在广东
来自网络自媒体的现场视频,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3月28日上午敬谒南京中山陵,参观中山纪念馆时,导览员提到中日甲午战争战败,马英九建议展览板上加一句“割让台湾”,他说:
“要写上‘去年今日割台湾,四百万人同一苦’,你可以想像,当时台胞是多么地痛苦多么地遗憾。”
发哥注意到,马英九所提及的“去年今日割台湾,四百万人同一苦”,来自丘逢甲所写的著名诗篇《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4年的全国两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曾引用丘逢甲的这首《春愁》,回答了中外记者关于台湾的问题。
3月28日上午,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一行拜谒南京中山陵。图为马英九题写“和平奋斗 振兴中华”,以志纪念。中新社记者 路梅 摄
图为马英九向孙中山先生石刻坐像敬献花环。中新社记者 路梅 摄
那么,丘逢甲是谁?
丘逢甲是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著名的抗日保台志士。
“丘逢甲与汕头”展馆。沈坚悦 供图
1864年,他出生于台湾省苗栗县铜锣湾一位教书先生家里,那年正是甲子年,父亲丘龙章想起了延平郡王郑成功也是甲子年生的,就给他起了个“逢甲”的名字。
他自幼天资聪颖,14岁应童子试,获全台第一名。赴考时,主考官丁日昌以“甲年逢甲子”令对,他随口应道:“丁岁遇丁公”。丁又令作台湾竹枝诗,他日呈百首。丁日昌大为赞赏,赠以“东宁(台湾的别名)才子”印一方。
1888年,丘逢甲在福州乡试中举,次年春,年仅26岁的丘逢甲赴京会试,考取进士,被钦点为工部虞衡司主事。
但他无意仕途,弃官返回台湾,一面担任《台湾通志》的编撰,一面致力于书院讲学,鼓吹维新的进步思想,是当时士大夫中富有影响的人物。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年少时就“毅然以天下为己任”的丘逢甲深为战局的前途担忧。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丘逢甲悲愤地说:“清廷与吾台民恩义绝矣”,表示“桑梓之地,义与存亡”,“誓不从倭”,怒斥“清廷失人心,何以治天下?”
他挺身而出,号召台湾同胞联合起来反对日本的侵占,并创办了义军。但终因寡不敌众,义军伤亡惨重,丘逢甲也在战斗中负伤。此时他仍主张联合台湾山胞,据山死守,与台湾共存亡。最后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他挥泪离台,内渡大陆,以再图恢复。
1895年秋,丘逢甲回到祖籍广东镇平县(今梅州蕉岭县)淡定村,始终一心报仇雪耻,念念不忘收复台湾。
《春愁》写的是什么?
广东省地方志办副主任丘洪松告诉发哥,丘逢甲的这首《春愁》写于《马关条约》签订一年后,即1896年。原作第二句诗是“往事思量泪欲潸”,后来丘逢甲将“思量”改为“惊心”。
位于梅州市蕉岭县文福镇的中国仓海诗廊,有着《春愁》等丘逢甲诗歌的碑刻。受访者 供图
当时,丘逢甲觉得“思量”还代表不了那种愤慨、伤心的感情,所以改为“惊心”,使得诗的感情就更加充沛了。
丘逢甲从台湾内渡到福建以后,返回蕉岭。其实,他很不想回来,但他的部下劝说他不要以卵击石,日后再图东山再起。他很多离台诗都写的很好,“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等诗句写得非常坚定,表达了一定要光复台湾的意志。
《春愁》在何地写下?
丘洪松认为,《春愁》是丘逢甲在内渡蕉岭后所写下的。
而黄志平、丘晨波主编的《丘逢甲集(增订本)》写到:丘逢甲从台湾返抵祖居地镇平县(今广东梅州蕉岭)后,怆怀台事追忆台湾之作,从未中断,更为深沉悲痛,其中写下的诗作就包括《春愁》。
受访者 供图
汕头市政协文史委特约研究员陈琳藩也告诉发哥,《春愁》应该是丘逢甲在蕉岭所写。当时,他还没到潮汕地区教学。
实际上,丘逢甲内渡之后,除了在蕉岭活动,在潮汕大地也留下众多的足迹,当中客居汕头近十年。
陈琳藩说,据考证,1897年,丘逢甲赴潮州出任韩山书院掌教,但因推行新学而遭遇旧势力抵制。1898年,他主讲潮阳东山书院。1899年,丘逢甲开始动了念头办自己的学校,1901年至1904年在汕头创办了岭东同文学堂,以欧西新法教育青年,以革命维新鼓励士气,开了粤东民办学校的先河。
据了解,2022是丘逢甲逝世 110 周年,汕头市政协在“ 岭东同文学堂” 旧址设立“丘逢甲与汕头 ”展馆,全面系统展示丘逢甲在汕头的主要活动和贡献,弘扬丘逢甲爱国主义精神。
在陈琳藩看来,丘逢甲是“诗界革命巨子”,他的诗歌具有革命性,从他从台湾内渡到广东后,他写下的大量诗歌,几乎就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光复台湾,而且这些诗读起来没有重复的感觉,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1912 年 2 月 25 日,丘逢甲这位忧国忧民,致力祖国统一事业的爱国志士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 49 岁!临终前,仍念念不忘故土台湾,嘱咐家人葬须南面,“吾不忘台湾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