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版的教材找到了!北京武汉教材都出现过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10月28日 20点25分 PT
  返回列表
70996 阅读
28 评论
新湖南

这两天,关于“斯人”还是“是人”,网友们已经吵翻了天。话题#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10月27日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位,当天阅读量直逼四亿。

此次争论源自日前一位网友发布的文章《出大事了,我们这个时空的时间线似乎被人动了!》。文章中这位网友称记忆中初中时期背诵的课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变成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一说法得到了海量网友的认可。到底是网友记忆出现了偏差,还是教材真的变了?

记者多方调查后发现,至少在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和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中,都曾出现过“斯人”的版本。

从小到大都学错了?

三本教材中都有“斯人”

其实,“斯”和“是”这两个字,都表示“这”的意思,两个字的用法和意思本来就非常接近,因此也容易发生混用。

天目新闻记者在检索资料后发现,真有网友晒出了一些“斯人”版本的教材。

一位北京的网友翻阅了自家孩子2019年上初中时的语文课本,发现里面赫然写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语文课本。图片源自网络

这篇文章被收录在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的《古文三则》。这位网友告诉天目新闻记者:“这是我家孩子上中学的时候用的书,2019年在用。”

天目新闻记者随即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搜索此书的ISBN(书号),确实找到了这本教材。搜索结果显示,此书出版于2019年1月。

中国国家版本馆搜索截图。

还有网友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中找到了“斯人也”的字样。

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图片源自网络

此外,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85页的引用中也出现了“斯人也”版本。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图片源自网络

换句话说,起码在一些网友的记忆中,他们学到的的确是“斯人也”。

哪个版本权威?

人教社称其教材一直为“是人”

而在更多网友的记忆中,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古文出现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一篇题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课文中,选自《孟子·告子下》。

这个话题出现后,网友们纷纷翻箱倒柜找出各版语文教材并在网上晒出截图。截图显示,人教社1961年、1982年、1991年和2001年四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确实均写着“是人”。

人教社196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源自网络

人教社1982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源自网络

人教社199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源自网络

人教社200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源自网络

对于此次争论,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部在10月26日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就表示,自从1961年该出版社收录这篇课文以来,历届教材文章一直都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杭州惠兴中学教龄39年的语文老师程建飞则在接受天目新闻采访时表示,关于“是人”还是“斯人”的问题,老师们在教学中也时常会探讨。但可以肯定的是,近些年学校使用的几版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都是“是人”。程建飞表示,作为面向全国中学生的规范教材,里面的文章都经过编辑团队的仔细校对,应该都是参照了较为权威的古代文献。

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语文教师陆晨华家中收藏了不少古文书籍,他在接受天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说,相对权威的古书,如汉代赵歧注的《孟子注疏解经》以及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十三经》,上面记载的都是“是人”。“其实很多出土的简牍帛书上面,也可以看到很多的错别字。”陆晨华说。

“斯人”版为何流行?

可能有语义学、传播学、心理学多种原因

记者在身边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10个人中有九个说自己以为“斯人”是对的。为何“斯人”版更流行?这可能要从语义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等方面来找原因。

浙江古籍出版社资深编辑路伟从大众“口口相传”特性的角度,提供了一种解惑思路。

他告诉天目新闻记者,“是”作为“这”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用了,因此人们可能对这种用法相对陌生一些:“发生误传也可能是因为,在一些地方的方言中,平翘舌音发音不标准,因此在口口相传中将翘舌音‘是’发成了更快、更好发音的平舌音‘斯’。”

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的看法也比较接近。

他此前曾发微博表示,大家读作“斯人”可能是因为这个词在许多名诗名篇中出现过,并且生活中“斯人已逝”这些常用的表达使我们对“斯人”这个词较为熟悉,也感觉更有“文气”,所以读作“斯人”。

温儒敏社交媒体截图。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某些事情上,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可能比老师上课教的大得多。

有网友表示,自己对这句话最深的印象来源并不是课本,而是古早的电视剧之中,当时演员的台词念的就是“斯人”。也有网友认为,群体性错误记忆的出现和心理暗示有关。因为人倾向于相信别人所说的是正确的。一旦有错误信息出现,很可能误导了既有记忆的真实性。

天目新闻记者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天将”两个字时,自动排列在第一位的结果也是“斯人”的版本。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下,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斯人”版本能在大家的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了。

搜索引擎截图。

10月27日晚,记者也就这个问题请教了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

她的说法挺有意思:“我个人认为这个考据意义不大,应该属于学术领域的研讨。大众只要关心大任之所受的磨砺就好,这是文化真正的意义。”

一个热搜,能让大家更关心《孟子》的文本,从而愈发走近中国传统文化,这才是争论的价值所在。

人生没有智慧
1 楼
我们背的是,斯人
章鱼脑袋
2 楼
吃饱了撑的争论这个
随意岁月
3 楼
一个字,看出年龄
e
edison2k3
4 楼
都错了,是'习人'
月下偷心人
5 楼
斯人
T
Taojiang221
6 楼
我初中学的是斯人版本
柴郡猫
7 楼
天王老子来了也是 斯人
l
leoel
8 楼
这是埋伏在教育部指挥部的狗日的,故意来搞小动作恶心中国人。
l
lanjian45
9 楼
改成“天将降大任于包子也”,此为最终正解。
T
Tsar
10 楼
从来没听说过斯人,一直记得是是人 [1评]
龙树
11 楼
都是闲的。
俺样
12 楼
有完没完?简体字要不要也拿出来掰扯掰扯?文字的发音更需要掰扯掰扯了。
p
ppplu
13 楼
《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兰亭集序》:亦将有感于斯文。
俺样
14 楼
那你挺年轻的。
c
cromwellgm
15 楼
“斯”,“是”之辩:可见当代教育界的文化没落: ......................................................................... )- “斯”,“是” 同义,无可争辩。 )- “斯”可以指”人“,有”贬义“。“是” 只指”事”,中性词。 )- 读古文,除了“孟子”印刷版中见过“是人”。 ==》从未在其他任何古籍中,见过“是人”。 )- 古籍中,圈 “斯”字:注”是“ 。 ==》 当代教材编写者错误理解为:“斯”字错了,古人更正为”是“:无知!
s
snake1101
16 楼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打倒共產黨!再造新中國!造反有理!革命無罪!
t
taigang
17 楼
回字的四种写法,这个大问题还没讨论,怎么就争辩什么斯人,是人?
糖桔喝得
18 楼
这是高中语文必背,必考的古文啊!我们那时是“斯人”,不会记错的,我70后。
E
Edmondon
19 楼
SB自媒体,这又什么好炒作,都是过去的事,中文需要改革,文字委员会要每年增加新字,不然中文不能与时俱进,最后被拉丁文淘汰
E
Edmondon
20 楼
普通话压根儿就不是汉语本来的发音,满人大舌头学不会才弄个所谓京腔,粤语/吴语更能代表汉语
R
Robin_Snow
21 楼
文章结尾看到于丹,心想这个招摇撞骗的老婊子还活着。。这是花了多少钱才找了个上新闻的机会。。。
我爱豹纹女王1
22 楼
我们一直是斯人,这里的“斯”人,是这人 这个人的意思,天要降连任给这人 这个人,必要让他先去陕西插队,挑200斤不换肩。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十年老
23 楼
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留给专业人员考虑吧,普通人关心了干嘛?
郑长仁
24 楼
我读的时候就是“斯人”,先入为主吧!
k
kyogui
25 楼
我学的是斯人,从没听说过是人
T
Tsar
26 楼
: 80后
我爱北京的秋天
27 楼
我学的是人教社1982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
是的契爷
28 楼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部在10月26日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就表示,自从1961年该出版社收录这篇课文以来,历届教材文章一直都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说谎!说这话那孙子多大?印错了就承认,还狡辩! 于丹就tmd一滑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