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仍在磋商“拜习会” 专家:与中国共处不易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11月3日 10点2分 PT
  返回列表
79226 阅读
30 评论
美国之音

美国总统拜登从白宫通过视频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话。(2021年11月15日)

白宫官员表示,美中两国仍在努力筹划拜登总统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尼二十国集团峰会(G20)面对面的会晤。此外,10月30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与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中共二十大后首次通了电话。分析人士认为,这显示美中双方都有重新接触的意愿,不过也有专家指出,美中要找到“共处之道”依然很难。

美中都表达重新接触的意愿

距离G20峰会还有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约翰∙科比(John Kirby )在星期二(11月1日)的记者会上说:“我们仍在研究拜登总统和习主席之间可能会晤的方式……,如果我们能确定安排到时间表上,一定会在适当的时间宣布。”科比还强调,美中两位领导人已经进行过五次通话,“拜登总统和习主席的沟通渠道保持畅通。”

同一天,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内德·普赖斯(Ned Price)说,除了最高领导人的双边会晤之外,美国还希望美中各层级官员能够举行会晤。

在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中国外长王毅通话后各自发表的声明中,双方也都明确地表达了希望重新接触的意愿。

根据美国国务院的声明,布林肯和王毅“讨论了保持开放的沟通渠道、和负责任地管理美中关系的必要性”。在中国外交部公布的声明中,中国说:“推动中美关系重回稳定发展轨道不仅符合中美共同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中国外交部的声明没有提到“保持沟通”。不过,10月26日,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向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年度颁奖晚宴致贺信时说:“双方加强沟通和合作,有助于推动世界增加稳定性和确定性,有助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他还说:“中方愿同美方一道努力,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找到新时代中美正确相处之道。”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发展是,10月28日,在美国驻华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Nicholas Burns)履新近八个月后,王毅终于接受了伯恩斯的“到任拜会”。

有人将美中之间重新燃起的接触意愿看作是美中关系解冻或是回暖的迹象,但是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哈佛大学拉贾瓦利基金会亚洲研究所主任安东尼‧赛奇(Anthony Saich)认为,与其说这代表了两国关系的解冻,不如说两国都意识到了保持沟通的必要。

“如果我们回想与苏联的冷战时期,那时候,总是有人认识到保持沟通的重要性,并为此设置了通道,设置了护栏和措施来防止关系极端恶化。在我看来,这更像这种情况。尽管关系日益紧张,但必须保持某种程度的沟通。”

他认为,如果拜登总统与习近平能够会晤,会晤本身就是一件积极的事情,因为这至少表示,两国高层有一定的沟通,也可能开始为双边关系制定一些规则,免得失去控制。

美中依然视对方为威胁和挑战

美中关系正处于两国建交以来的最低谷。由于贸易战、新冠疫情、香港和新疆的人权、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等问题,美中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八月初,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访问台湾,中国进行环台军演后,美中关系更是跌入谷底。

尽管双方有沟通的意愿,但美中依然视对方为威胁和挑战。在星期二美国国务院的记者会上,发言人普赖斯说:“(中共)党代会并没有改变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我们在党代会之前就说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地缘政治挑战,因为它是唯一有意图,也是越来越有能力重塑国际秩序的竞争对手。”

10月12日,在中共20大之前,拜登政府出台国家安全战略,称中国是“对美国来说是后果最为重大的地缘政治挑战。”10月27日,在美国国防部公布的2022国防战略中,中国是“今后几十年里后果最为重大的战略竞争者”;10月7日,美国商务部出台了迄今为止最为严厉的针对中国的芯片技术和产品出口管制措施。

在习近平的二十大报告中,虽然没有点名美国,但哈佛大学的赛奇认为,报告所用的言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冷战思维”、以及“干涉别国内政”实际上是暗指美国。习近平二十大报告发出严厉警告:“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专家们认为,这些考验和挑战指的是美国带来的或是美国所支持或是参与的挑战和考验。

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杨大力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双方亮明立场,互相知己知彼,其实也是一种好事,因为这可以减少误判。

“即使是在冷战时期,美俄之间的关系,不管是台面上的沟通,还是背后的沟通,一直相对来讲相当正规化,特别是在古巴导弹危机。双边尤其是要避免误判。两国如果发生误判,后果非常严重。”

他甚至认为,1990年代到2008年左右,美中关系不断向好的态势,应该是历史的偶然,不是正常的情况。

中国:责任全在美方

到目前为止,双方都没有显示出要为美中关系的改善作出让步迹象。布林肯和王毅通话后的声明也摆脱不了美中近年来的惯例--各说各话。

根据美国国务院的声明,布林肯谈了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的战争及其对全球安全和经济稳定构成的威胁,并谈到海地不断恶化的人道主义和安全局势,以及继续开展协调行动,为海地人民提供支持的需要。

根据中国外交部声明,王毅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歌颂中共的“二十大”。王毅向布林肯说了所谓的“两个确立”,并劝美方“认真研读二十大报告”。他说:“中国的内外政策公开透明,战略意图光明磊落。美方不要再戴着有色眼镜主观臆测,更不要让意识形态偏见蒙蔽双眼。”

中共声明中的另一个重点是王毅要求美方应停止对中共“遏制打压的做法,不要为两国关系制造新的障碍”,他说美方“严重违反自由贸易规则,严重损害中方正当权益,必须予以纠正”。声明对俄乌战争简单带过,对海地只字不提。

日本《外交官》杂志的解读是,王毅要传达的第一个讯息是,美国不要期待中国会改弦易辙,“美国必须学会与中国相处,接受中国的本来的样子”;第二个讯息是,改善美中关系的责任完全在美国。

10月28日在与伯恩斯会晤时,王毅说的更加明确。“中美谁也改变不了谁,美方不要再试图从实力地位出发同中国打交道,不要总想着打压遏制中国。”“从实力地位出发”是拜登政府多次提出的与中国打交道的方式。

10月27日,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谭克非被问到美国防长奥斯汀称试图重开两国军事沟通渠道时直指,当前两军关系面临严重困难,责任完全在美方。

与中国“共处”难,合作更不易

自奥巴马总统第二任期后期开始,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转变--从欢迎中国崛起、帮助中国融入到国际秩序中转变到遏制中国。

麦艾文(Evan Medeiros)曾在奥巴马政府的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中、蒙、朝事务,并担任过亚洲事务高级主任。他最近在华盛顿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有关中共二十大和美中关系的研讨会上说,美国的对华政策中遏制的成分确实在增加。不过,他认为这只是美国对中国的野心作出的反应。

“随着中国变得越来越强大,它的外交、军事以及经济野心也越来越大。我在白宫工作的时候,正好是中国从胡锦涛时期过渡到习近平时期,我几乎是目睹了他们一天一天的变化。中国逐渐在改变,现在的领导人有更大的野心。他们想让中国变得强大,有更大的紧迫感,对风险和摩擦也有更大的容忍度。”

不过,他又说,这并不代表美中无法共存,只是找到这样共存的方式比较困难。

他说:“现在,这是否排除了共存的可能性?不,并没有。但要弄清楚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与(中国)共处很困难。他们的表述,他们要求我们尊重他们的核心利益,西藏、 台湾、 新疆等,所有这一切都让共处非常非常非常困难。所以我认为我们离那个还很遥远。”

麦艾文说,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曾经很努力地在各种战略对话会议上寻找与中国合作的机会,但是中国人似乎并不真正感兴趣。他说,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中国变得越来强大后,中国人似乎对外交对话和合作并不感兴趣。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2021年3月拜登政府上台后不久曾经这样描述过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框架:“该竞争时竞争、能合作时合作、必要时对抗”。

张彦(Ian Johnson)是美国智库外交关系协会的资深研究员,曾经担任《华尔街日报》北京站站长。他最近在外交关系协会一次有关美中关系的研讨会上,在回答美国之音记者提问时说,美中未来在气候变化以及其他问题上进行富有成效的长期对话空间不大,因为中国会把这些合作当成筹码,要求美国在中国视为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改变政策。

他说:“中国人仍然倾向于将此视为他们对美国的帮助。(他们认为)讨论气候变化是我们想要的。只要我们不谈新疆、西藏、台湾、南中国海,他们都愿意。就像我们前面提到佩洛西议长访问台湾的情况,他们愿意在这些问题之间建立某种形式的联系。如果我们继续在台湾问题上采取某些行动,他们很乐意切断这些对话,尽管我们告诉他们继续这样的对话,符合双方的利益。如果我们在中国定义的核心利益问题上少些行动,那么它会更愿意重新审视这些对话。”

张彦说,美国人的看法不同,在诸如气候变化之类的问题上,美国倾向于将其视为符合双方利益的事情,因此,即便两国在技术领域、在台湾问题上存在分歧和激烈竞争,但是,依然可以合作。不过,中国不同。佩洛西访台后,中国切断了美中之间的军事联系,包括取消安排中美两军战区领导通话、取消中美国防部工作会晤、取消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会议等。

哈佛大学的赛奇认为,北京和华盛顿的傲慢和自大以及各自国内的气氛使得两国的共存变得更加艰难。

“北京和华盛顿,这两个首都都非常的傲慢和自大。而且我认为问题的一部分原因还在于两国的国内政治,这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先采取行动,因为这可能被解释为做出让步,会导致国内批评。现实是,这让它变得非常艰难。”

中国在为与美国对抗做准备

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中国力量项目主任林洋(Bonny Lin)最近在谈到美中关系时说,北京对与华盛顿的合作前景也不感到那么乐观。她说,这在习近平的二十大讲话中也有体现,她认为侧重于“和平共处”而不是“合作”。

她说:“至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中国在提到大国关系时并不觉得需要强调和平共处,这说明当中国展望未来时,它实际上相信和平共处、避免与美国发生危机或冲突的前景实际上越来越困难了。”

非但如此,她还认为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正在为与美国对抗做准备。

《华尔街日报》最近的一篇文章也在说,执政十年来,习近平发起了一系列行动,加强中国的军事力量,重构经济,并重塑社会,以确保中国在与西方的对抗中获胜,或至少能够经受住这种对抗。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十年老
1 楼
做美国的敌人不容易,做美国的朋友会死的更惨。
z
zmxnv
2 楼
有米国在,地球上任何国家都不会自在。
寂寞de心
3 楼
美国的共处就是其他国家要当狗,给我收割!不然就是敌人
尧舜禹
4 楼
与强盗相处不易
奋不顾身
5 楼
老JB一直求见习,习一直不见,太不尊重老人,差评。
陆仁嘉
6 楼
呵呵,与伊拉克,利比亚相处容易,一言不合就直接丢炸弹!
不同声音
7 楼
与中国“共处”难,合作更不易 --- 白皮最惯用的一招就是:颠倒黑白!顺便倒打一耙!
欲火难耐
8 楼
操 这标题取的 像谁没被美国坑过似的 好歹我们中国没坑人的传统
m
mrp
9 楼
除了狗粮谁他妈想看80岁的老jb?
j
jaychong
10 楼
美国还是和呆湾蔡英文相处比较自在,可以跳舞,翘脚,随便就能叫华航买几十亿的波音飞机和垃圾二手武器。做狗都比蔡英文有尊严
a
azkaban
11 楼
明知没结果还磋商啥?
顶啊
12 楼
老JB灯加油
龙飞凤舞1234
13 楼
中美如果好了我美国之音吃谁的呀?
居霄瞰尘
14 楼
其实有两点,首先,不是跟中国共处不易,而是跟习近平为首的一届政府相处不易。其次,美国还是有打破多极化的梦想,希望一家独大,所以跟欧盟跟中国发生摩擦,都是早晚的事情。跟欧盟好赖没有意识形态冲突,而且欧盟相对容易被拿捏和分化。
b
biddy
15 楼
坏事做尽。天天想从别国捞便宜。当然不会容易。看看欧洲,连自己的所谓盟友都不放过。
m
mcfuzhou
16 楼
破坏了最基础的建交基础,谈什么共处不易?这些人也可以称专家?
m
marshalchen
17 楼
与米鬼相处容易? 当然小日本--广场协议,法国鸡--阿尔斯通,都很容易。
五十而立
18 楼
美国如果觉得跟中国共处容易的话,那么中国领导人肯定有问题。
f
firepoint
19 楼
與美國共處很容易的!只要將尊嚴扔了,跪一輩子!與中國相處好難,什麼都講平等,叫央格魯怎麼放下身段!
深圳足球
20 楼
劳改犯吃窝头
s
snake1101
21 楼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打倒共產黨!再造新中國!造反有理!革命無罪!
b
buleguy
22 楼
哥们在这喊没用,回中国喊我敬你一杯
b
bignoseyan
23 楼
美国之音垃圾媒体!美国毫无诚信,见面毫无意义!!哈哈哈
千奇百怪党
24 楼
毫无疑问,中国将一直挑战美国,大国崛起,不挑战就不叫崛起。
T
Tulanian
25 楼
嘿嘿,跟这马上就变坡脚鸭动不动吓的屎尿失禁一裤子的痴呆总统有什么好谈的……?! 谈的也是浪费习近平的时间?! 还不如只争朝夕,做点早日武统台湾的正事?!
尽人事
26 楼
会完然后打脸
峠とうけ
27 楼
正如台灣政治分析家所說的:中國政府根本不屌說一套做一套的人、毫無公信力、誠信、 浪費時間
真是太烦人
28 楼
中期选举后再说,现在会谈都是浪费资源。
南方兔儿爷
29 楼
想肢解苏联一样肢解中国,中国不让当然没法相处。等中国把关岛,夏威夷,阿拉斯加肢解出去的意图提上去,看看美国好不好相处。
u
unimogman
30 楼
看笑了。之阴都是台巴子在搞,这种拉偏架的新闻也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美国不停踩踏中美和平相处,合作共赢的红线,从禁止中美航天合作的沃夫法案开始,到懂王的贸易战,扣押孟晚舟打压华为,各种限制芯片,高科技的法案层出不穷,几百家中国公司被美国列为黑名单上,到老妖婆蹿台,各个议员蹿台,不停地卖各种武器给台湾,破坏中美关系的花招不停地施展后,中国不得不中断了气候合作,军事层面的联系,现在美国居然责备中国坏了规矩?有意思,这是他妈的强盗逻辑。包子帝根本不应该跟拜啦稀见面,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