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逝世:我们怀念他 不是因为诺贝尔奖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4年8月6日 14点17分 PT
  返回列表
68411 阅读
19 评论
最华人

美国时间8月4日,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与世长辞。

他的名字家喻户晓。这个曾经和杨振宁并肩而立,出现在教科书里的天才,走完了98年的漫长人生。

芝加哥大学的校长曾经称赞他:这位青年学者的成就,证明了在人类高度智慧的阶层中,东方人与西方人具有完全相同的创造能力。

当他获得诺奖的时候,他是当时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

这是辉煌璀璨的一生,令多少学者羡慕不已。

而他与杨振宁之间的相知和反目,也是物理学界的重大损失和遗憾。从最好的合作伙伴到老死不相往来的陌生人,中间的纠葛,差点成为一桩公案。

● 1957年12月,李政道(左)、杨振宁(中)在瑞典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

31岁获得诺贝尔奖、倡导建立中国第一个少年班、送915名中国学子赴美深造……

李政道的人生中,有我们众所周知的荣耀,也有太多默默无闻的贡献。

斯人已逝,余音绕梁。

获得诺贝尔奖那一年,李政道年仅31岁,刚过而立之年。

年轻的他迎来了一生中的高光时刻。

同时拥有蓬勃青春和至高荣耀,这对于科学家而言太过于惊喜。这世上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也并不是所有的呕心沥血都能结出果实。

科学的圣殿并不公平,想要拿到它的入场券,仅有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绝佳的天赋和运气。

李政道不是天真的孩童,他明白这个道理。

● 青年李政道

1926年,李政道出生在上海,他的家境优渥。在乱世之中国,良好的家庭出身是接受教育的有效保障。而机敏聪慧的头脑,则是成就大事的关键。

他少年时在上海读书,后考入浙江大学,辗转进入西南联大。

● 抗战时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舍旧影

西南联大虽然也经常遭遇空袭的威胁,但是相比战火纷纷的内地,这所地处边陲的大学就像是桃花源,为中国保留下无数思想的火种。

在这里,李政道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在抗战胜利之后,他被推荐赴美读书。

● 李政道在西南联大的求学岁月。左起为楼格、李政道、叶铭汉、陆祖荫

1946年,他离开故国,前往大洋彼岸的美国。

那时候的美国还是科研人员心目中的“乌托邦”,这里收留了爱因斯坦等犹太裔科学家,只要有才之士前来,美国的大门都会敞开。

李政道在芝加哥大学跟随费米学习理论物理。

他原本是想要学习与原子弹有关的专业方向,这也是国民政府送他来美国的初衷,蒋介石政府也想拥有自己的原子弹。但是美国对这项技术严防死守,李政道只能放弃。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好在他对理论物理有着惊人的天赋,发表多篇论文,成为费米非常器重的爱徒。

在“优绩主义”盛行的美国科研界,这个黄色面孔的年轻人很快就声名鹊起。

费米对他青眼有加,每周都要与他在一起畅谈。

博士毕业之后,李政道在大学担任教职,继续从事理论物理研究。短短几年之后,他就迎来了自己最为高光的时刻。

● 青年李政道

1956年,《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发表,李政道凭借这一重大发现,彻底奠定了自己在物理学界的地位,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

他站在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与他一起获奖的,是杨振宁。

那篇论文,是由他们二人共同署名。

提到李政道,就不得不提起杨振宁。

生前身后,甚至千载之后,他们的名字都将继续“捆绑”在一起。哪怕这一切,并非他们所愿。

李政道与杨振宁,并不是“既生瑜何生亮”的敌对竞争关系,而是“相爱相杀”的知己。

● 李政道与杨振宁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

他们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还是西南联大的同学,后来又都成为物理学界的巨擘,共同获得诺贝尔奖。按理说,他们应该是志同道合的挚友。

然而,两人却在获得诺奖之后,迅速反目成仇。

● 杨振宁和李政道(左)在诺贝尔颁奖礼上

关于宇称不守恒的思想突破是谁首先提出来的,两人有了争论。

曾有人这样比喻那次诺奖的成果:李政道打开了大门,而杨振宁第一个跑了进去。

在李政道看来,明明是他用惊人的敏锐,赢得了一次伟大的科学发现,杨振宁只不过是“搭便车”跑进了自己努力推开的那座大门,为什么最后他还要屈居于杨振宁之后?

他是天才,却不是圣人,无法做到对功名利禄淡然处之;他醉心科学,但也贪恋人世间的荣耀与光环。

在那之后,他们又合作了几次,但依然闹得很不愉快。为此,李政道告诉奥本海默,自己决定离开普林斯顿,不再与杨振宁共事。

● 奥本海默

杨李二人的分道扬镳,是物理学界的巨大损失。

奥本海默愤怒地说:“李政道应该不要再做高能物理,而杨振宁应该去看看精神医生。”

在此之前,奥本海默曾经说过,李政道和杨哲宁坐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讨论问题,是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致。

可两人却要老死不相往来,这在奥本海默看来何其荒谬和遗憾。

● 左起:派斯、戴森、杨振宁、李政道

李政道自己也意识到,他与杨振宁的分裂,对于双方而言都是一种损失。

2003年,已处于暮年的李政道回忆此事:“我和杨振宁的分裂,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很大的悲剧,但它是事实,无法回避。”

更令他无法回避的,是他与杨振宁虽然决裂,但他们的人生走向却惊人相似。

在钱学森毅然回国之后,一个相同的问题摆在很多中国旅美学者面前:是否要在此时回到中国?

与杨振宁一样,李政道没有选择回国。

曾经有人因此诟病于他,认为他是贪恋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不愿意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

与钱学森、邓稼先相比,李政道的身影确实显得不那么伟岸。

但是,如果因此说他贪恋富贵,是明显有失公道的。

李政道回国,耽误了自己,对国家的军工也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影视剧里,人们最为反感的情节之一,就是在危难来临之际,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者不愿意逃生,推搡拉扯之间,都丧掉了性命。

李政道所研究的是理论物理,在那个年月离开美国,如同鱼之离水。他回来,也成为不了邓稼先,只不过是平白折损自己在物理学上的才华。

他和钱学森是不一样的,他学的那些知识,并没有立竿见影的应用效果。在那时候回国,对他和杨振宁而言,无异于舍弃了学术的进一步发展,却也对故国没有什么大的帮助。

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

君子藏器于身,须待时而动。

当历史的指针指向新的时代,李政道再次做出了和杨振宁相同的选择:为故国培养人才,搭建交流平台。

在人生的后半场,他们殊途同归。

作为最顶尖的科学家,此时的李政道和杨振宁,拥有的不仅仅是卓绝的科学成就,还有资源和话语权。

杨振宁曾经在混乱不堪的年代,回国救下正在被批斗的邓稼先;无独有偶,李政道也曾向周总理进言,中国并不缺乏人才,只不过是他们没有得到良好的使用,比如他的老师束星北。

● 周总理会见李政道

在晚年,杨振宁回国定居,传道授业、培养人才。

杨的威望,足以成为清华乃至中国的一块金字招牌。

如果是两个普通的科研人员,即使说出了真知灼见,也未必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但他们是诺贝尔奖得主,这个头衔的分量,足以让高层认真倾听他们的看法。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再次迎来崭新的纪元。李政道就致力于畅通中美之间的学术交流通道。更准确地说,是为优秀的中国学生提供赴美深造的机会。

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计划(CUSPEA),正是他的得意之笔。

他在回国授课的时候,发现当时的中科大有一批学物理的好苗子。但是这些孩子却没有李政道当时的好运气,受困于国内的科研环境,无法得到更好的成长。

● 李政道在中科大授课

李政道利用自己在美国的影响力,为许多学生写了推荐信,使他们得以进入美国的顶尖高校深造。

这些学生留学期间的费用,由美国高校承担。

此后,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计划持续了十年。当1989年最后一批学生派往美国之后,该计划一共选派了915名中国学子。

● 1978年12月,中国首批赴美的52名留学人员抵达华盛顿

这些最优秀的大脑,得以享受到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和最活跃的科研环境,摩擦出各式各样的思维火花。

除此之外,在李政道的倡议之下,中国有了第一个大学少年班,天赋异禀的孩子可以早早得到培养。

“一个出发点是很简单的,因为我的成就,假如当初没有联大跟浙大老师们的保护,给我的机会,我今天就没有现在的成就。所以说,每一个年轻人,一个学生的成就跟当时的可以说是吸收到的营养,阳光也好,就是从这样培养出来的。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我很想把自己的努力,也培养转移到下一代。”

时隔多年,已经功成名就的他,通过培养人才,来回报自己的故国。

● 2019年,CUSPEA计划40周年

即使做了这么多,李政道依然显得低调。

他仿佛被媒体暂时遗忘了,很少以明星人物的身份出现在聚光灯下、被媒体追逐。

斯人已逝,过往的恩怨是非,都湮没在历史的云烟之中。

历史最终记住的,是一个人的功绩与大节,而非琐碎不堪的争执与纠纷。

对于李政道而言,功绩与大节,他俯仰无愧。

● 晚年李政道

● 参考资料

[1] 季承|李政道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

[2] 人民文摘|李政道与杨振宁恩怨始末

[3] 中国新闻周刊|李政道逝世,曾促成中国大学第一个少年班

[4] 痛别李政道先生!巨星陨落,栽下一片常青

纵横捭阖
1 楼
美国又失去一位重量级物理学家,估计另一位杨振宁这个美国教授也快了。被土G派去的党员翁帆卖身留人的策划方案也可以圆满完成
传播爱与光
2 楼
畜生黄土豪和狗日的清北科学家,赖着不走,就是这副挨肏扑街的惨烈死相!哈哈哈
M
MRNA96
3 楼
先生品格高尚,为中国人做了很多好事!
灯塔路
4 楼
科学 只能是“智能”而不是“智慧”
飞翔的鱼头
5 楼
李政道 人品高尚 杨振宁 人品 找找看看在哪
媚眼瞟瞟
6 楼
回头看看。 他和杨的那些理论有个屁用。 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钻牛角尖而已。 任何奇怪的事情, 背后都有未知的影响因素。 找不到, 只能说明太蠢或者条件不够。
糖桔喝得
7 楼
中共早期的确辜负了很多回国报效的华人科学家,这是不能回避的事实。
o
oldogzhao
8 楼
科研经费不骗能拿到吗?
X
XXyourOO
9 楼
典型的中国人写的网文,通篇都在唧唧歪歪李和杨的那点家长里短的破事,具体科学上的事,一点没说,因为作者不懂,作者的智商,只能理解谁跟谁干架了,谁赢了,谁输了这种级别的东西!这样的国家,未来至少一个半世纪内,跟诺贝尔物理学奖无缘!
苏浩
10 楼
没有采阴補阳,寿数就差了那么几年.
p
ppplu
11 楼
杨已经变更国籍为中国了。
p
ppplu
12 楼
“当他获得诺奖的时候,他是当时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获得诺贝尔奖那一年,李政道年仅31岁,刚过而立之年。” In 1915, aged 25, he was the youngest ever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 jointly with his father, William Henry Bragg, then professor at Leeds.
t
targer
13 楼
联合培养的白眼狼,都赖着不回去了。
c
caojibacao
14 楼
就事论事,杨几年前阻止了高能所王怡芳的疯狂烧钱计划,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后稷
15 楼
你真白痴。
工作学习
16 楼
那个的傻逼还不死
沙发
17 楼
找到能演李政道的演员了,狄龙
大春哥
18 楼
李發掘的那五百多人今天在何方?
独孤苍狼
19 楼
扯他娘的王八蛋!什么时候邓稼先需要杨振宁来解救了?邓稼先什么时候被批斗了?杨振宁回国的时候,早就没有批斗这种文革3年的情况了! 杨振宁对中国没有任何帮助!他是一个精致利己主义者!!一切都是以自己为中心,不符合自己利益的就都是害他、让他吃亏! 这就是李政道和这个伪君子杨振宁分道扬镳的根本原因!!! 这种人现实中有不少,包括那个害了江歌的那个畜生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