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paceX星舰进行第五次试射成功了。
这艘星舰于美国东部时间10月13日8时25分(北京时间20点25分),从得克萨斯州点火起飞。
2分多钟后,一级“超级重型”助推器与二级星舰脱离。
其中一级火箭按照预定程序掉头返回。
于是这个70米高、9米粗、空载200吨的助推器,在天空划出一条美丽弧线。
离塔架距离越来越近,它的速度也在变化,从1200多公里每小时降到200多,只用了6秒。
然后它垂直悬停空中。
也就在起飞后第7分钟,星舰接触塔架的瞬间速度几乎为0,并在最后时刻被带有机械臂的发射塔“Mechazilla”抓住了。
Mechazilla翻译过来叫机械哥斯拉,然而相比于它的名字,更神奇的是它的作用:
“筷子夹火箭”。
另一边,二级火箭继续飞行,最后在1小时5分钟左右于印度洋受控溅落。
所以主要过程只有7分钟多,但技术难度令人称赞:
“7分钟来回,我刷牙洗脸都没搞完,它去了趟太空然后回来了。”
“四十层楼高上千吨的不锈钢巨物,在甲烷发动机的作用下,精确无误的插入回收架,误差仅有半厘米。”
不妨想象一下,把你们小区一栋40多层的楼射上了天空,这栋楼飞着飞着比高铁还快,可最后竟然还用筷子夹回来。
就是为了这个牛逼过程,马斯克已经“失败”了好几次。
2023年4月首次试射时,火箭在第一、二级分离前爆炸。
2023年11月第二次试射时,火箭第一、二级成功分离,但随后助推器和飞船先后爆炸。
2024年3月第三次试射时,火箭第一、二级成功分离,但助推器在尝试着陆点火后意外解体,飞船再入大气层时失联。
(星舰在黑障区)
2024年6月第四次试射时,火箭第一、二级成功分离,并分别按计划落入墨西哥湾和印度洋。
(星舰第四次发射的助推器被打捞出水)
公式做题就是快。
而且失败不可怕,一年半时间里实现突破性进展的成功才可怕。
甚至不需要什么解读了,仅仅画面就足够。
再看一个视角。
还能说什么呢?
此时此刻,我们见证历史了。
还是全人类清清楚楚看见一个从0到1的重大科技诞生过程。
2
当然,你也可以觉得这事跟自己没关系,毕竟离生活很远,又是外国的事。
或者单纯玩梗,觉得它还不能商用,吐槽吐槽概念炒作,也无可厚非;
甚至你笃信这根本不难,也没问题。
但这时候一些网友有另外的想法。
他们觉得这就是倒放。
即使有人解释,他们也不信,直接说是“AI制作”的,觉得马斯克和他团队在全世界面前撒谎了。
也有人觉得视频没问题,只是星舰失败了,理由是谷歌翻译了马斯克的推文,写的是“火箭卡住了”。
所以你们马斯克粉丝真搞笑了。
(截屏一刻,也截在了卡住姿态上)
仔细看一下马斯克原话,所谓的卡住其实是抓住,也就是成功了。
好了,就算你们真的成功了,但也不能兴高采烈。
因为太兴奋,容易成为50万,可这样的博主一般被认为蛮正能量的。
其实你只要科普一点简单的道理,他们就会用“殖子”“牧羊犬”这些话术轰炸你。
慢慢的一些科研讨论也乌烟瘴气了。
视频弹幕就更不用说了,很多旨在情绪输出,突出一个你怎么成功我不管,“我这人就这样,没有自尊我活不下去。”
问题来了,
这种自尊真是有益的自尊吗?科技的进步不是有益于全人类吗?
3
也许有的人至今还不明白星舰的意义。
简单来说,星舰测试主要是为了在地球资源有限情况下,使星际殖民成为可能;
而想要星际殖民,就要把人类星际物资运输的成本打到白菜价;
而想要星际运输成本白菜价,就要让火箭助推器短时间内连续发射几次。
太空电梯短期内不太可能出现,那星舰就是太空电梯发明前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上天方式了。
星舰本身也在进化。
相对于原来无塔架模式,如今筷子夹回火箭拥有燃料添加方便、省下着陆腿等优势。
在技术细节之外,马斯克也把人类探索星际的过程描述得比较具体。
他的目标是有生之年看到100万人成功殖民火星。
他也给出了自己的原理,大概这样:
地球轨道上长期放置宇宙飞船,燃料用星舰从地面运到飞船上,飞船加满燃料后飞往火星,将成本降到20万美元/人的运输成本。
既要管好地球上的火箭发射,那边火星上的工作也不能只喊口号。
提供通讯信号的“星链”;火星车“Cybertruck”;
火星氧气植物的培育;
……
只是很多人觉得他在单干,纯粹是商人在概念营销,其实殖民火星还有其他的意义。
因为大多数星舰项目都涉及国际合作。
太空探索不是单一国家的事业,星舰发射促使各国在科技、资源和知识方面合作,共同实现一些美好目标。
也就是说,爱国和看好星舰项目不冲突。
当然,这第五次试飞并不完美。
比如烧鸭翼,这显然不利于维修重新发射,还需要完善。
比如二级火箭再入烧蚀问题。
新问题会一直出现,但马斯克用互联网思维解题,意味着解决速度可能会更快。
而且这次试飞的星舰是上一代产品,也是上一代产品里不算领先的;
马斯克的库房里堆了好几台更先进的星舰,等待发射;
而且未来还将用上猛禽发动机V3版本。
星舰商用还有多远,我们并不知道。
毕竟马斯克在这事上也翻来覆去说了很多遍,不断被打脸,又不断兑现承诺。
但可以确定,基于马斯克的成功,那些开局一张图,剩下全靠编的语录,又要更新一遍了。
4
科学史的发展过程从来如此,痴人说梦多了,就有了把梦实现的人。
只是新兴科技从突破到普及需要时间:
1920年代电视机原型之一佐利金电视出现,30年后电视才普及开来;
1929年弗莱明第一篇青霉素论文问世,15年后青霉素才被公开使用;
1969年美国“阿帕网”投入运行,25年后互联网出现;
1973年第一台手机摩托罗拉DynaTAC出现,30年后手机普及;……再看看太空科技的不断发展,你可能都要说了,人类终将在21世纪第一次涉足星辰。
如此壮美的宇宙叙事面前,种种吵闹变得毫无意义。
时不时翻炒虚假新闻,把大家甩得团团转,不重要了;
天天在网上打拳撕逼,输出极端情绪,也不重要了;
生活注定变得更好,而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参与其中。
(1989年电影《回到未来2》里有了可穿戴设备的想象)
(2002年电影《少数派报告》里有了虹膜识别的想象)
未来的现实,来自现在的科幻。
这句话太哲学又太燃了。
1
SpaceX星舰进行第五次试射成功了。
这艘星舰于美国东部时间10月13日8时25分(北京时间20点25分),从得克萨斯州点火起飞。
2分多钟后,一级“超级重型”助推器与二级星舰脱离。
其中一级火箭按照预定程序掉头返回。
于是这个70米高、9米粗、空载200吨的助推器,在天空划出一条美丽弧线。
离塔架距离越来越近,它的速度也在变化,从1200多公里每小时降到200多,只用了6秒。
然后它垂直悬停空中。
也就在起飞后第7分钟,星舰接触塔架的瞬间速度几乎为0,并在最后时刻被带有机械臂的发射塔“Mechazilla”抓住了。
Mechazilla翻译过来叫机械哥斯拉,然而相比于它的名字,更神奇的是它的作用:
“筷子夹火箭”。
另一边,二级火箭继续飞行,最后在1小时5分钟左右于印度洋受控溅落。
所以主要过程只有7分钟多,但技术难度令人称赞:
“7分钟来回,我刷牙洗脸都没搞完,它去了趟太空然后回来了。”
“四十层楼高上千吨的不锈钢巨物,在甲烷发动机的作用下,精确无误的插入回收架,误差仅有半厘米。”
不妨想象一下,把你们小区一栋40多层的楼射上了天空,这栋楼飞着飞着比高铁还快,可最后竟然还用筷子夹回来。
就是为了这个牛逼过程,马斯克已经“失败”了好几次。
2023年4月首次试射时,火箭在第一、二级分离前爆炸。
2023年11月第二次试射时,火箭第一、二级成功分离,但随后助推器和飞船先后爆炸。
2024年3月第三次试射时,火箭第一、二级成功分离,但助推器在尝试着陆点火后意外解体,飞船再入大气层时失联。
(星舰在黑障区)
2024年6月第四次试射时,火箭第一、二级成功分离,并分别按计划落入墨西哥湾和印度洋。
(星舰第四次发射的助推器被打捞出水)
公式做题就是快。
而且失败不可怕,一年半时间里实现突破性进展的成功才可怕。
甚至不需要什么解读了,仅仅画面就足够。
再看一个视角。
还能说什么呢?
此时此刻,我们见证历史了。
还是全人类清清楚楚看见一个从0到1的重大科技诞生过程。
2
当然,你也可以觉得这事跟自己没关系,毕竟离生活很远,又是外国的事。
或者单纯玩梗,觉得它还不能商用,吐槽吐槽概念炒作,也无可厚非;
甚至你笃信这根本不难,也没问题。
但这时候一些网友有另外的想法。
他们觉得这就是倒放。
即使有人解释,他们也不信,直接说是“AI制作”的,觉得马斯克和他团队在全世界面前撒谎了。
也有人觉得视频没问题,只是星舰失败了,理由是谷歌翻译了马斯克的推文,写的是“火箭卡住了”。
所以你们马斯克粉丝真搞笑了。
(截屏一刻,也截在了卡住姿态上)
仔细看一下马斯克原话,所谓的卡住其实是抓住,也就是成功了。
好了,就算你们真的成功了,但也不能兴高采烈。
因为太兴奋,容易成为50万,可这样的博主一般被认为蛮正能量的。
其实你只要科普一点简单的道理,他们就会用“殖子”“牧羊犬”这些话术轰炸你。
慢慢的一些科研讨论也乌烟瘴气了。
视频弹幕就更不用说了,很多旨在情绪输出,突出一个你怎么成功我不管,“我这人就这样,没有自尊我活不下去。”
问题来了,
这种自尊真是有益的自尊吗?科技的进步不是有益于全人类吗?
3
也许有的人至今还不明白星舰的意义。
简单来说,星舰测试主要是为了在地球资源有限情况下,使星际殖民成为可能;
而想要星际殖民,就要把人类星际物资运输的成本打到白菜价;
而想要星际运输成本白菜价,就要让火箭助推器短时间内连续发射几次。
太空电梯短期内不太可能出现,那星舰就是太空电梯发明前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上天方式了。
(图源《流浪地球》系列电影)星舰本身也在进化。
相对于原来无塔架模式,如今筷子夹回火箭拥有燃料添加方便、省下着陆腿等优势。
在技术细节之外,马斯克也把人类探索星际的过程描述得比较具体。
他的目标是有生之年看到100万人成功殖民火星。
他也给出了自己的原理,大概这样:
地球轨道上长期放置宇宙飞船,燃料用星舰从地面运到飞船上,飞船加满燃料后飞往火星,将成本降到20万美元/人的运输成本。
既要管好地球上的火箭发射,那边火星上的工作也不能只喊口号。
提供通讯信号的“星链”;火星车“Cybertruck”;
火星氧气植物的培育;
……
(星舰发射基地旁驶过一辆Cybertruck)只是很多人觉得他在单干,纯粹是商人在概念营销,其实殖民火星还有其他的意义。
因为大多数星舰项目都涉及国际合作。
太空探索不是单一国家的事业,星舰发射促使各国在科技、资源和知识方面合作,共同实现一些美好目标。
也就是说,爱国和看好星舰项目不冲突。
当然,这第五次试飞并不完美。
比如烧鸭翼,这显然不利于维修重新发射,还需要完善。
比如二级火箭再入烧蚀问题。
新问题会一直出现,但马斯克用互联网思维解题,意味着解决速度可能会更快。
而且这次试飞的星舰是上一代产品,也是上一代产品里不算领先的;
马斯克的库房里堆了好几台更先进的星舰,等待发射;
而且未来还将用上猛禽发动机V3版本。
星舰商用还有多远,我们并不知道。
毕竟马斯克在这事上也翻来覆去说了很多遍,不断被打脸,又不断兑现承诺。
但可以确定,基于马斯克的成功,那些开局一张图,剩下全靠编的语录,又要更新一遍了。
4
科学史的发展过程从来如此,痴人说梦多了,就有了把梦实现的人。
只是新兴科技从突破到普及需要时间:
1920年代电视机原型之一佐利金电视出现,30年后电视才普及开来;
1929年弗莱明第一篇青霉素论文问世,15年后青霉素才被公开使用;
1969年美国“阿帕网”投入运行,25年后互联网出现;
1973年第一台手机摩托罗拉DynaTAC出现,30年后手机普及;……再看看太空科技的不断发展,你可能都要说了,人类终将在21世纪第一次涉足星辰。
如此壮美的宇宙叙事面前,种种吵闹变得毫无意义。
时不时翻炒虚假新闻,把大家甩得团团转,不重要了;
天天在网上打拳撕逼,输出极端情绪,也不重要了;
生活注定变得更好,而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参与其中。
(1989年电影《回到未来2》里有了可穿戴设备的想象)
(2002年电影《少数派报告》里有了虹膜识别的想象)
未来的现实,来自现在的科幻。
这句话太哲学又太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