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区”(The War Zone)网站于当地时间3月13日报道,一组关于中国新型“登陆驳船”的最新影像在互联网上出现。报道提到,这种驳船带有一座临时栈桥,能够通过一艘或多艘同类驳船与其他船只连接,驳船本身还带有数个自升式支撑装置用于提高稳定性。视频画面显示,三艘驳船首尾相连,部署在一处尚未确定位置的海滩上。报道指出,这种自升式驳船的开发被广泛视为解放军可能在台湾岛登陆的准备工作之一,反映了中国正越来越多地使用具有非军事属性的海上装备来支持两栖作战。
简直神乎其技,不知道谁想出了这么好的鬼点子,比美军的Joint Logistics Over The Shore (JLOTS)牛逼多了,统一台湾指日可待呀。如果部署大量这种可以任何组合连接的驳船,绕台湾一圈几百个登陆点同时登陆。 那台军一定乱作一团。 何况这种驳船在己方码头受影响的时候可以快速搭建并修复深水港码头。
超震撼!“这是中国从迷雾中现身的机械巨兽!”
之前外界一直传闻中国正在建造新型自升式驳船,可以让解放军未来在登陆台湾岛时不再受海岸环境的限制。如今外界终于以一种超震撼的方式看到了这种新装备的全貌——社交媒体是疯传的一段视频显示,由多艘自升式驳船首尾相连组成的“巨型机械克鲁苏”从浓雾中出现,向前伸出的超长栈桥就如同怪兽延伸的触角,直接抵达滩头。
话又说回来,目前全球也只有被称为工业克鲁苏的中国,才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复杂的巨型机械的建造。
美国“动力”网站称,这种自升式驳船被外界广泛视为解放军针对台湾所做准备工作的一部分,同时也反映出解放军海军越来越多地使用非军事装备来支持两栖作战的趋势。视频显示,三艘自升式驳船首尾相连,部署在一个尚未确定的海滩上。
报道称,此前的卫星照片显示,在广州某造船厂建造的3艘自升式驳船已经离开。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的兼职高级研究员汤姆·舒加特表示,这种自升式驳船不但前后可以伸出长长的栈桥,而且船体两侧还有数量不同的巨大支撑柱维持平衡,船体中部则是车辆通道。
台军列出的所谓部分“红色滩头”
多年以来,台军一直认为受台湾本岛地形限制,解放军对台作战时只能在少数滩头地区登陆,因此重点强化了所谓“解放军最可能登陆”的14处“红色滩头”,不但在这些滩头修建各种防御设施,而且每年都会在这些地方进行反登陆演习,俨然一副“守住了红色滩头,解放军就不得存进”的样子。甚至在近年来解放军两栖攻击舰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台湾东部海域时,台军依然觉得台湾东部地形陡峭,不适合解放军大规模登陆。
但这种新型自升式驳船的出现,让台湾方面的如意算盘彻底破产了。
报道称,早先西方分析师预测这3艘不同尺寸的驳船可能会单独使用,形成通往滩头的不同尺寸的移动栈桥。但在最新的视频中,3艘自升式驳船前后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长栈桥。舒加特估算这条栈桥长约850米。
毫无疑问,更长的栈桥意味着可以将移动码头延伸到距离海岸更远、更深的水域,更大排水量的船舶可以直接将搭载的车辆转移到栈桥,从而快速登陆。更进一步说,对于原本那些被台军认为是“不适合登陆”的滩头,解放军也可以利用这些自升式驳船的不同组合,建成可以快速运输车辆和物资的临时码头。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自升式驳船并非是直接抢滩登陆,而是在控制附近海空域之后作为基础转运设施,进而可以不需要利用现有码头设施——台军设想在必要时摧毁高雄等港口设施,使解放军登陆部队因为补给不畅而推迟攻势,达到“以拖待变”的目的。因此从自升式驳船的作战使用看,它受到的威胁并不大——就类似二战诺曼底登陆时盟军修建的人工码头桑葚港,因此也不用过多强化对于自身防护的要求。而由多艘驳船灵活性组合的模式,也表明即便某艘船只受损,也可以改由其他同类舰艇替换,不会有严重的影响。
美媒也感慨地提到,最近美国军方也短暂使用了类似原理的临时码头系统,帮助更多的人道主义救援物资进入加沙地带。然而,一场暴风雨摧毁了临时码头,使其一度无法使用,表明此类结构在恶劣天气下可能会很脆弱。
但中国建造的此类登陆系统使用了支撑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恶劣天气的影响。报道称,这些支撑柱可以将驳船顶起离开水面,使其更加稳定,更能抵御恶劣天气,并能够在更加恶劣的海况中保持运转状态。这将大大提高物资、车辆和人员的吞吐量。另一方面,这种结构使它成为一个非常大的高价值静态目标,这表明它在抢滩登陆后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建立一定程度的战局稳定性之后,它可以让大规模后续部队和补给源源不断登上海岸。
外国网友破防:这就是中美的差距!中国新型“登陆驳船”震撼亮相
最近几天,中国新型自升式驳船的震撼曝光再次引发了热议。这款装备的出现,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大型机械制造领域的卓越能力,也引发了外国网友对中美两国在相关领域差距的热议。在互联网上,一段视频显示,多艘自升式驳船首尾相连,组成了一个巨型机械结构,从浓雾中缓缓出现。这些驳船前端伸出的超长栈桥,如同怪兽的触角,直接延伸至滩头。这一画面被网友形象地称为“巨型机械克鲁苏”。更有外国网友在推特上发布了中国新型“登陆驳船”与美国此前在加沙修建的临时码头的对比图,直言道:“你现在看到区别了吗?”
▲在海滩上首次曝光的新型“登陆驳船”格外震撼
美国“战区”(The War Zone)网站于当地时间3月13日报道,一组关于中国新型“登陆驳船”的最新影像在互联网上出现。报道提到,这种驳船带有一座临时栈桥,能够通过一艘或多艘同类驳船与其他船只连接,驳船本身还带有数个自升式支撑装置用于提高稳定性。视频画面显示,三艘驳船首尾相连,部署在一处尚未确定位置的海滩上。报道指出,这种自升式驳船的开发被广泛视为解放军可能在台湾岛登陆的准备工作之一,反映了中国正越来越多地使用具有非军事属性的海上装备来支持两栖作战。
与此同时,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的兼职高级研究员汤姆·舒加特在其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上发推称,在最近的卫星遥感图像中发现,有三艘自升式驳船似乎已从广船国际龙穴造船厂离开。他认为这些驳船是一种“民用辅助登陆输送平台”,并将其称为T-LPT。考虑到近期影像中船体的白灰色难以辨认,因此也不排除是军用船舶涂装的可能。
▲汤姆·舒加特在社交媒体上的分析
舒加特分析称,有三艘驳船在3月9日之后的某个时候离开了船厂,另有三艘仍在船厂建造中。由于并没有观察到这些驳船在这一时间前后的AIS数据,因此他推测这些船只可能用于军事用途。他还以此前在军地联合投送训练中的滚装渡轮也没有开启AIS作为佐证。
早先,海外分析人士曾认为,卫星图片中的三艘不同尺寸的驳船可能大部分用于单独使用,以在不同条件的滩头构成不同尺寸的临时栈桥。但最新的影像显示,三艘驳船首尾相连,形成了一条更长的栈桥。舒加特据此估算,此次组成的栈桥长度约为850米。他认为,更长的栈桥意味着可以延伸到距离滩头更远、水深更深的海域,这样就能让更大排水量、装载量更多的船只与栈桥直接对接进行装卸。
▲民用滚装船与浮动栈桥相连
报道还提到,今年1月在互联网上发现的一张图片显示,一艘民用滚装船通过驳船与一座浮动栈桥相连,这艘较小的驳船至少有两个自升式支架。“战区”网站曾将这张照片与在广船龙穴发现的卫星照片以及“中船探索”号试验船等写在同一篇报道中。当时的卫星图片显示,广船国际龙穴造船厂有多艘自升式驳船处于不同的建造阶段。
报道指出,通过驳船或者浮动设施构建的临时码头或栈桥,在历史上曾多次运用于军事领域。例如,最近美国军方试图在加沙构建的临时码头,但这座码头据称因“一场暴风雨”损毁而一度无法使用,体现了类似结构在恶劣天气情况下的潜在脆弱性。
▲“桑树港”临时码头
然而外媒认为,中国的这一设施具备明显的区别,即其自升式支架。这些支架下端支撑在海床上,并将驳船船体顶高离开海面,因此能够更加稳定,降低恶劣天气和海浪的影响,从而大幅提高车辆、物资和人员的吞吐效率,极大扩展可登陆的海岸范围。但另一方面,报道认为,这种设计使得驳船系统本身体积相当庞大且作业时难以移动,可能成为“高价值目标”。这表明它更重要的用途是在第一波抢滩登陆并建立稳定的滩头据点之后进行快速部署,用以保障后续大规模部队和补给的投送。
报道还联想起类似使用自升式驳船的经典案例,即1944年盟军为诺曼底登陆行动所建造和使用的“桑树港”临时码头。尽管二者在驳船布局和栈桥形式上有相当大的差别,但这不可避免地让包括“战区”网站在内的大多数海外分析者们产生了相当“直线条”的联想,并据此对中国的两栖能力建设产生了更大的兴趣。报道认为,这种能力一般被视为在登陆台湾岛背景下的支援手段,除此之外也可能包含未来在所谓“印太地区”其他位置的军事行动,当然也不排除救灾等人道主义救援等非战争行动。
▲外国网友破防
在外网上,外国网友看到这一装备后纷纷“破防”,他们在推特、脸书等社交平台上热议,中美之间的差距不仅体现在军备数量上,更体现在对战场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技术创新上。美国过去曾多次依赖临时性、成本高昂的作战支援设施,而中国则通过自主研发,推出了一整套完善的、适应性更强的两栖登陆方案。这种差距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反映出中国在战略思维和系统作战保障上的全新突破。
与美国在加沙曾建造的临时码头相比,中国新型“登陆驳船”具有显著优势。美国的临时设施在暴风雨中曾一度被暴风摧毁,而中国这批驳船采用了自升式支架技术,支撑柱稳固地扎根于海床,将船体顶高离水面,从而有效降低了海浪和恶劣天气对结构的破坏。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块化设计不仅使得各艘驳船可以灵活组合、快速替换,还能在部分平台受损时,依然保持整体作战能力,确保第一波抢滩登陆后,后续部队和补给的迅速跟进。
▲新型“登陆驳船”想象中的使用场景
中国造船业历来以高效和规模著称,这批新型驳船便是在强大民间造船能力基础上,通过军民融合实现的典型案例。据悉,卫星遥感图像曾显示,多艘自升式驳船在广州某造船厂建造,其中已有部分驳船离开工厂驶向海域。虽然外界对这些驳船的具体用途仍存疑问,但美国“战区”网站和“新美国安全中心”的分析均认为,这类设备很可能被中国海军用于未来两栖作战的关键支援平台。
这种利用民用船舶平台改造为军用登陆支持设施的做法,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大规模生产,还能充分发挥现有造船业的产能优势。相较于从零开始设计建造专用登陆舰艇,这种改造方式具有明显的成本效益和快速部署优势,一旦实际作战时,大量装备可以迅速涌现,形成压倒性的登陆支援力量。
▲新型“登陆驳船”将改变传统登陆作战
总的来说,中国新型“登陆驳船”的震撼亮相,再次印证了中国海军两栖作战能力的迅速提升。凭借自升式支架、模块化设计和庞大的民用造船能力,中国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突破传统登陆作战的限制,为未来可能的台海冲突提供坚实的海上后勤支援保障。正如外国网友所言,这不仅仅是装备上的差距,更是中美之间在战略规划、技术创新和产业执行力上的综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