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在身高上卷赢了韩国娃 心性却很幼稚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4年12月23日 18点5分 PT
  返回列表
34442 阅读
11 评论
雷叔说事

1

有没有发现,祖国的花朵们越长越高了。

去医院儿科逛逛,会看到好多身材魁梧的壮汉小朋友。

有14岁长到一米八的。

还有12岁长到一米九五的。   

由于他们长得太过“顶天立地”,医护们一不小心还会把他们和家长搞混。

闹出些小笑话:

学校里的大个子也不少见。

老师训话,要一边仰视他们,一边保持气场。

   

为了防止他们睡不好觉,校方还得给他们安排加长版床位。

看了这些图片,有网友担忧:那些身材矮小的老师会不会被“小巨人”们欺负?

其实倒不用想这么多。

他们只是长得高大,心性还很幼稚。

早在2020年,医学杂志《柳叶刀》就披露过中国孩子身高“狂飙”的事实。

研究者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少年的身高迅速增长,增幅达到全球第一。

其中,19岁中国女生的平均身高为163.5厘米。

男生的平均身高为175.7厘米。

均高于日韩。  

 

同年公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也提到:

“我国18-44岁的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别为169.7厘米和158厘米。

与2015年的数据相比,分别增加了1.2厘米和0.8厘米。

6-17岁男孩、女孩各年龄组身高平均分别增加了1.6厘米和1厘米。”

过去受城乡差异的影响,农村孩子的体格发育状况普遍不如城市孩子。

现在得益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推广,差距有所减小。

对比2012和2020年的数据,你会看到:

“农村15岁男生的平均身高增长了10厘米,15岁女生的平均身高增长了8厘米;

农村7岁男生的身高比城市男生低1.23厘米,女生组是低0.46厘米;

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由2015年的11.3%降至5.8%;

6-17岁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从4.7%降到了2.2%。”

可以说,随着生活水平相对提高,青少年们越长越高是个必然的结果。

2

这本来是件好事,但一些“掉队”的家庭却犯了难。

由于自家孩子长得不如别家的娃高大,或者低于国家公布的平均身高标准,不少家长陷入了深深的焦虑。

他们有的用中药偏方(陈皮山楂水)助力孩子长高。

有的选择求助西医,直接给孩子打增高针。

奥运‍冠军邹市明家就是后者。

身为拳击运动员,他身高162,妻子冉莹颖也是162。

他们的大儿子长得还算高大,二儿子皓皓却比哥哥矮了不少。

11岁的他身高不到137,对比国家公布的标准,确实偏矮了。 

 

这带来的结果是,同学总嘲笑他是“矮冬瓜”。孩子内心很受伤。

想了各种办法都无果,莹颖只能带他去医院检查。

医生建议是尽早打生长激素针,否则皓皓可能会错过最佳生长期。

可能也是担心有副作用,纠结两年后,她最终决定遵医嘱,给孩子打针。   

    

连续打针25天后,皓皓长高了1.4厘米。

不过小伙子的情绪有些崩溃——因为害怕,也因为担心自己真就长不高。

依照医学专家的说法,一个人的身高七成由遗传因素决定,三成是后天因素使然。

而得益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很多家庭拥有了改造基因的可能性。

所谓的增高针,学名叫“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如果应用得当,确实能给孩子带来高挑的身材。

但它并不适用于每个孩子。注射前,孩子需要经过一系列前期检查,最后医生确定TA能打,才会给TA用药。

要是自行滥用,不仅会让孩子的增高大业中途烂尾,还会带来一堆发育问题。

这种针,注射周期不短,费用也比较昂贵。   

一位网友说,买电子注射器大约要800,药水单只一千多,每月花销近三千。

就这样给孩子打了两年,总花费约为8万元。

而另一位宝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他们家孩子每月打针要花六千多,一年就花了八万。

尽管花销不菲,但看到孩子长高了将近十厘米,且没观察到什么副作用,这位爸爸还是很欣慰的。

总体来说,能不能打增高针是个因人而异的事情,可许多家长却为这事头秃得不行。

医生让他们打,他们不放心,担心是药三分毒,激素会有副作用;

医生不让打,他们也纠结,担心孩子因为身高陷入自卑。

进亦忧,退亦忧,既想吃到医学进步带来的红利,又想着疗程万无一失。

真心不容易。

老一辈或许很难理解当代80后、90后爸妈的育儿方式。

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高矮胖瘦应当随缘,外力的介入总有拔苗助长之嫌。   

可现在,时代真的变了。随缘式育儿法已经渐渐被扫入历史的故纸堆。

3

对于身高自由的追求,只是一个极小的缩影。

虽说如今年轻人普遍不爱生孩子,但愿意生育的家庭基本都会为孩子下足血本。

优生优育,营养必须跟上,是社会共识。

所以从备孕开始,宝爸宝妈们就在研究各种育儿书籍和食谱:

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

叶酸、钙、铁、锌、硒、维生素怎么进补?

……

刷多了这类帖子,总觉得生娃就像做预制菜,每一步都要讲究科学配比。

怀孕之后,进补不能停。

艾瑞咨询的一项调研显示,如今98.7%的孕妇都会在食补之余,额外摄入保健品。

受访者在保健品消费上的月均支出为674.3元,90后孕妈在这一块的支出额度略高于其他世代。   

孩子出生后,吃还是一件大事。

奶粉是买国产的还是进口的?

喝奶间隔怎么安排?

宝宝辅食怎么做?

……

家长们像动物学家研究大熊猫一样,仔细琢磨着宝宝的一举一动,思考着喂养方案。   

(网友列举的一月龄宝宝日程安排,非常复杂)

据说,50%的受访儿家庭在给孩子购买奶粉的同时,还会选购儿童零食、儿童辅食以及各种儿童营养品。

即便花销陡增,但为了孩子能在物理层面上茁壮成长,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而除了食补,体格形塑也是关键的一环。

第一步叫作“睡出小圆头”。

从婴儿期开始,新手爸妈就在帮孩子矫正睡姿,塑造标准化的美观头型。

因为育儿师告诉他们,头型好看了,脸型就好看了。   

此后还有各种运动训练。

从爬行到蹒跚学步,从微笑到牙牙学语,须得步步留意,时时当心。

对于孩子体格与仪态的关切,始于摇篮,贯穿于整个青春期,是一种长时段的家庭投入。

成长的喜悦,由两代人共享;   

成长的烦恼,比如上文提及的长不高,也要两代人共同努力解决。

定制优秀后代,一刻都不能懈怠。

比起父辈祖辈那种“给口吃的”、“养活就行”的育儿理念,当代爸妈养娃,越来越讲究营养均衡、有章可循。

与此同时,举高高、捏鼻梁、随意亲吻、嚼碎食物喂孩子等等喂养陋习都被新生代爸妈拒之门外。

这样养大的孩子,自然会比之前的世代发育得更好,“进化”得更充分。

4

实际上,精细化育儿的风潮也能为当前走低的生育率提供注脚。

当公众普遍接受优生优育、科学养育的理念,他们注定不会开历史倒车,回到过去那种多生多育的状态。

身边的人都在悉心培育托举一个王者,你却生养了多个NPC,让他们在强者林立的世界里独自沉浮……图什么呢?

还不如把有限的金钱和精力氪在一个孩子身上。

毕竟大数据告诉我们:

国内超过六成家庭,月育儿开销超过2000元;95后家长每月在母婴产品上的支出达到了家庭月收入的三成。

这还没算人们为了优化育儿环境,买房买车的成本。

养好一个孩子,已经很不容易了。   

(《小巷人家》剧照)

反过来,也必须承认一点。

当育儿越来越精致,势必会在无形中拉升人们对生育的畏难情绪,让生育成为一场只有部分人能玩且愿意玩的游戏。

这种迹象现在已经出现了。

一边是新生儿越来越少,另一边是母婴行业稳步扩张:

倒挂趋势多少能说明些问题。

它在不久的将来,可能还会持续下去。 

 

这看似有些矛盾,实则又很自洽。

要知道,有些爸妈的信条是“再苦不能苦孩子”;

也有些本就过得很好的爸妈笃信,“世界如此美好,我该带娃来看看”。

X
XXyourOO
1 楼
一直有点好奇,五毛和狗粮们的平均身高,大约都是多高呢?
合肥板桥人
2 楼
我每次看到你,都后悔当年没把你射墙上。
城市沉睡
3 楼
一米八的14岁幼稚难道不正常? 媒体真流氓。 [1评]
w
wulanou48
4 楼
自媒体怎么吸引眼球怎么写 [1评]
城市沉睡
5 楼
同意
灯塔路
6 楼
欧洲蛮子 无论从身体状态(“体毛体味”) 还是历史行为当今作为 都处于一种“弱肉强食你死我活未开化卑贱”模式
v
visible
7 楼
基因还是起决定性作用的。非洲和印度来的一代个都不高,但二代就跟气吹的一样,都又高又壮。说明基因在哪,只要营养跟得上,就很快正常了。
a
anywho
8 楼
1450詐騙畜、支台巴、支狗糧⋯⋯ 日韓殖狗奴不幼稚?! 尹大餅居然玩起独裁专制把戲⋯⋯
m
mustache
9 楼
韩国人都卷在脸上了。 孩子心性要是不幼稚,那该是有多命苦啊
W
Wuyueshanren
10 楼
用地沟油 煤油 还是有效果的
那兹
11 楼
祝福作者别生,断子绝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