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关于北京餐饮业的数据,引起了热议: 与此同时,北京的另外一个数据,也同时引起了一些讨论: 经济下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寒冬之中社会的阶层两极都在迅速坠落。但我想问的是:这些新增的外卖员,有没有一些是以前高端餐饮的客户?这恐怕才是最令人细思极恐的一种想象。 从2023年开始,富人们的日子就已经不好过了。从奢侈品、豪车到文玩古董,去年无一不在大规模降价。但其实能玩那些的,才是真正的富人,他们的消费收缩,也只是因为减少风险投资之下的一种保守策略,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返贫。 春江水暖鸭先知。当一场经济寒冬来临,最先嗅到那股寒意的不是底层人,而是富人。因为富人的优势并非只有财富,还有信息源的丰富和趋势预判的先知先觉。 等到中产和穷人都感受到经济寒冬的时候,问题往往就已经很严重了。 现在的高端餐饮暴跌,体现的其实只是一群“假富人”的崩塌。 那么什么是“假富人”? 今年前些时候,某著名金融企业有员工跳楼,因为买了没多久的一千多万的房子,现在因为裁员导致高额房贷还不上了。那就是一个典型的假富人。 这个人群从事的一般是金融、互联网、科技之类的工作,特点就是高工资奖金,但往往也伴随着高杠杆。杠杆主要为何产生?通常就是因为在北上广深的房价高点买了房子。 金融、互联网这些行业的造富神话,来得比较晚,大致都是在2016年之后才开始的。尤其是互联网,真正产生一批“高薪富人”,其实已经到了2018年以后,是宏观经济的强弩之末。 赚钱晚,却遇上了最高房价。 他们的画像往往是这样:90年左右生人,来自内地,曾经是学霸,在大学十分聪明活跃所以职业之路顺畅,通过校招进入行业头部的好公司,在公司里作为管培生迅速成长,或者通过两三级跳槽,终于在29岁左右进入年薪四五十万以上的行列,甚至年薪百万。 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的婚姻也会选择强强联合,俩人都是同类的高薪人群,有的小两口加起来年薪一百五十万左右。 于是,在2018年左右,甚至2020年到2022年之间,他们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买下了处于房价最高点的大房子,开始承受每月五六万的高额房贷。在那个时间段,他们并没有感觉到任何压力,在偿还房贷之余还能实现很高的消费水准。 然而没有人意识到,这样的高工资,其实只是整个国家信用扩张、高杠杆发展模式所产生的工资溢价罢了。他们拿到高工资的时间已经是信用扩张时代的末尾,这时候房地产泡沫也已经同时达到了巅峰。 很多高工资的本质,不过是信用扩张下暂时借给他们花的钱。在这些钱背后,是资本虎视眈眈的高消费主义圈套,是债。 所以这批高薪人群,恰恰也是高端餐饮的消费主力人群。 在经济最火热的那几年,他们下班后或者在周末休息时间,经常成群结队、谈笑风生进入那些流行的高端餐饮店,人均消费动辄五六百起步,甚至有时两三千也属正常。 与此同时,那些所谓高端餐饮,其实很多也不过是高溢价的产物罢了,也是阳光下的泡沫。那样的价格,就算纽约伦敦的金领们经常吃也是扛不住的。 而现在,一切终于开始回归正常值,上海一些米其林餐厅都开始卖“穷鬼套餐”以自保。 中国的高端餐饮价格虚高由来已久,自从房地产在2009年以后进入高杠杆的扩张时代,高端餐饮价格就开始虚火上窜。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年某高端牛排连锁品牌,入门级的牛排一份就要五六百元(2012年价格)。可是现在当我尝过一些真正高品质的牛肉之后,再回想一下那味道,才发现那就是最普通的牛肉罢了,价格严重虚高。 个别所谓高端餐饮,也被偶尔曝光用料不实。 那花胶,真的是花胶?那松茸,真的是松茸? 然而对高薪富人们来说,其实吃的只是一种感觉、一种阶层认同感。只要坐在那个餐厅里,那就是高级花胶、高档松茸。 高杠杆的泡沫,洋溢在金碧辉煌的高档写字楼之间,漂浮于北上广深房价永远只涨不跌的信仰之中,制造出一场“流动的盛宴”:攀比“新、奇、怪”的高端餐饮、火热的昂贵私立学校、马术和高尔夫俱乐部…… 然而,这是一场完全脱离了经济基本面的繁华之梦,在这一切的背后,都是黑洞洞的债务窟窿,根本看不见底。 许家印们的倒下,甚至都没能让很多新富人觉醒,2021年以后还在高杠杆买房、高风险投资的人,不在少数。 一次降薪、一场裁员,背后常常不仅是一个习惯了高消费的金领,更有可能是甘愿为孩子的培养花费百万的小富家庭。 几万的房贷,在以前只是小小的压力,在他们的计划中,过几年工资奖金再涨一涨,那个房贷就完全不是压力了。然而突然之间,小两口中的一个收入骤减甚至失去收入,房贷的压力就突然成了一块头顶巨石。 出去找工作,发现人家已经根本不要这个年龄的了——因为清华北大的研究生正在以更低的工资排队应聘。 这样的故事,到处都能看见。 其实“假富人”并非只有高工资群体,还有那些在泡沫时期与泡沫有关的生意人,很多也从高消费中跌落下来。比如做工程的、做建材的、做某些行业贸易的…… 一些生意人,前几年还不把一两百万当钱,去年开始就突然得为十来万的周转而发愁。这种“火与冰”的坠落,确实不好受。随着他们的宴请和社交减少,经济活动萎缩,高端餐饮的应声跌落也就更成为了必然。 新富人,从“怎样活得更好”转变为“怎样活下去”,这个变化速度实在是有点快。因为之前吹起来的泡沫,实在太大了。 当然,本文不是为了批判“假富人”,更不是“看热闹不嫌事大”。主要是想说两点: 作为国家,在高增长(高负债)时期没有及时进行的一些改革,当泡沫退潮,带来的经济打击将是加倍的。 作为个人,学点宏观经济学、有点宏观经济意识非常有必要。只有懂经济的基本规律,才能做到对经济的形势先知先觉,而不是跟着时代的浪潮随波逐流。 “假富人”群体固然是经济虚火的产物,但他们仍然是社会结构的中流砥柱,祝愿他们能够在这次寒潮之中挺立下去,坚持到春天来临。
最近,一个关于北京餐饮业的数据,引起了热议:
与此同时,北京的另外一个数据,也同时引起了一些讨论:
经济下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寒冬之中社会的阶层两极都在迅速坠落。但我想问的是:这些新增的外卖员,有没有一些是以前高端餐饮的客户?这恐怕才是最令人细思极恐的一种想象。
从2023年开始,富人们的日子就已经不好过了。从奢侈品、豪车到文玩古董,去年无一不在大规模降价。但其实能玩那些的,才是真正的富人,他们的消费收缩,也只是因为减少风险投资之下的一种保守策略,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返贫。
春江水暖鸭先知。当一场经济寒冬来临,最先嗅到那股寒意的不是底层人,而是富人。因为富人的优势并非只有财富,还有信息源的丰富和趋势预判的先知先觉。
等到中产和穷人都感受到经济寒冬的时候,问题往往就已经很严重了。
现在的高端餐饮暴跌,体现的其实只是一群“假富人”的崩塌。
那么什么是“假富人”?
今年前些时候,某著名金融企业有员工跳楼,因为买了没多久的一千多万的房子,现在因为裁员导致高额房贷还不上了。那就是一个典型的假富人。
这个人群从事的一般是金融、互联网、科技之类的工作,特点就是高工资奖金,但往往也伴随着高杠杆。杠杆主要为何产生?通常就是因为在北上广深的房价高点买了房子。
金融、互联网这些行业的造富神话,来得比较晚,大致都是在2016年之后才开始的。尤其是互联网,真正产生一批“高薪富人”,其实已经到了2018年以后,是宏观经济的强弩之末。
赚钱晚,却遇上了最高房价。
他们的画像往往是这样:90年左右生人,来自内地,曾经是学霸,在大学十分聪明活跃所以职业之路顺畅,通过校招进入行业头部的好公司,在公司里作为管培生迅速成长,或者通过两三级跳槽,终于在29岁左右进入年薪四五十万以上的行列,甚至年薪百万。
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的婚姻也会选择强强联合,俩人都是同类的高薪人群,有的小两口加起来年薪一百五十万左右。
于是,在2018年左右,甚至2020年到2022年之间,他们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买下了处于房价最高点的大房子,开始承受每月五六万的高额房贷。在那个时间段,他们并没有感觉到任何压力,在偿还房贷之余还能实现很高的消费水准。
然而没有人意识到,这样的高工资,其实只是整个国家信用扩张、高杠杆发展模式所产生的工资溢价罢了。他们拿到高工资的时间已经是信用扩张时代的末尾,这时候房地产泡沫也已经同时达到了巅峰。
很多高工资的本质,不过是信用扩张下暂时借给他们花的钱。在这些钱背后,是资本虎视眈眈的高消费主义圈套,是债。
所以这批高薪人群,恰恰也是高端餐饮的消费主力人群。
在经济最火热的那几年,他们下班后或者在周末休息时间,经常成群结队、谈笑风生进入那些流行的高端餐饮店,人均消费动辄五六百起步,甚至有时两三千也属正常。
与此同时,那些所谓高端餐饮,其实很多也不过是高溢价的产物罢了,也是阳光下的泡沫。那样的价格,就算纽约伦敦的金领们经常吃也是扛不住的。
而现在,一切终于开始回归正常值,上海一些米其林餐厅都开始卖“穷鬼套餐”以自保。
中国的高端餐饮价格虚高由来已久,自从房地产在2009年以后进入高杠杆的扩张时代,高端餐饮价格就开始虚火上窜。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年某高端牛排连锁品牌,入门级的牛排一份就要五六百元(2012年价格)。可是现在当我尝过一些真正高品质的牛肉之后,再回想一下那味道,才发现那就是最普通的牛肉罢了,价格严重虚高。
个别所谓高端餐饮,也被偶尔曝光用料不实。
那花胶,真的是花胶?那松茸,真的是松茸?
然而对高薪富人们来说,其实吃的只是一种感觉、一种阶层认同感。只要坐在那个餐厅里,那就是高级花胶、高档松茸。
高杠杆的泡沫,洋溢在金碧辉煌的高档写字楼之间,漂浮于北上广深房价永远只涨不跌的信仰之中,制造出一场“流动的盛宴”:攀比“新、奇、怪”的高端餐饮、火热的昂贵私立学校、马术和高尔夫俱乐部……
然而,这是一场完全脱离了经济基本面的繁华之梦,在这一切的背后,都是黑洞洞的债务窟窿,根本看不见底。
许家印们的倒下,甚至都没能让很多新富人觉醒,2021年以后还在高杠杆买房、高风险投资的人,不在少数。
一次降薪、一场裁员,背后常常不仅是一个习惯了高消费的金领,更有可能是甘愿为孩子的培养花费百万的小富家庭。
几万的房贷,在以前只是小小的压力,在他们的计划中,过几年工资奖金再涨一涨,那个房贷就完全不是压力了。然而突然之间,小两口中的一个收入骤减甚至失去收入,房贷的压力就突然成了一块头顶巨石。
出去找工作,发现人家已经根本不要这个年龄的了——因为清华北大的研究生正在以更低的工资排队应聘。
这样的故事,到处都能看见。
其实“假富人”并非只有高工资群体,还有那些在泡沫时期与泡沫有关的生意人,很多也从高消费中跌落下来。比如做工程的、做建材的、做某些行业贸易的……
一些生意人,前几年还不把一两百万当钱,去年开始就突然得为十来万的周转而发愁。这种“火与冰”的坠落,确实不好受。随着他们的宴请和社交减少,经济活动萎缩,高端餐饮的应声跌落也就更成为了必然。
新富人,从“怎样活得更好”转变为“怎样活下去”,这个变化速度实在是有点快。因为之前吹起来的泡沫,实在太大了。
当然,本文不是为了批判“假富人”,更不是“看热闹不嫌事大”。主要是想说两点:
作为国家,在高增长(高负债)时期没有及时进行的一些改革,当泡沫退潮,带来的经济打击将是加倍的。
作为个人,学点宏观经济学、有点宏观经济意识非常有必要。只有懂经济的基本规律,才能做到对经济的形势先知先觉,而不是跟着时代的浪潮随波逐流。
“假富人”群体固然是经济虚火的产物,但他们仍然是社会结构的中流砥柱,祝愿他们能够在这次寒潮之中挺立下去,坚持到春天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