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不胜收!岭南新地标:中国顶尖大师打造,口碑爆了!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3年11月12日 15点46分 PT
  返回列表
84461 阅读
18 评论
一条

2023年4月,

广州市北郊的一片荷塘之上,

艺术文化中心“春阳台”落成了,

1400㎡的屋顶被种满了荷花,

微风拂过,

一派岭南水乡景象。

荷塘从地面一直延展到屋顶

站在屋顶的步道上望去,

荷花池与周边的天然荷塘相互呼应,

使建筑成为一座高低错落的“立体荷塘”,

横跨荷塘的步行桥将它与古村相连,

这不仅成了村民们活动聚会的地方,

也吸引力不少年轻人来观赏打卡。

“春阳台”掩映在田野风光之中

10月,一条探访“春阳台”,

也和建筑师张永和聊了聊

如何把岭南文化“藏”于混凝土建筑中。

自述:张永和

编 辑:秦 楚

责编:陈子文

建筑位于塱头村外的荷花池之中

屋顶上放置了近30组池塘,种植水生植物

“春阳台”这个项目实际上是做一件公益性的事儿,大的说就是为了乡村振兴,具体就是希望能帮助塱头村。

两年前的秋天,有一个公益团队去北京找到我,说起来有这么一个项目。这个乡村振兴的项目并不只是落地在村子里,听起来挺有意思,我就决定来看看。

“春阳台”建筑师张永和在古村中考察

塱头村保存了很多明清时代具有岭南建筑风格的古屋,是珠三角地区规制最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

听我口音,肯定知道我是北京人了,我对江南比较熟悉,工作主要在江浙两省,对岭南、珠三角就没那么熟悉。

第一次来考察,看了这村子觉得很特别,它周围环绕着众多的池塘:荷塘、鱼塘、风水池,“春阳台”的基地正是位于古村落外的荷塘之中。

我还去看了村里的“豪宅”,是当时清朝花县(现花都区)首富的房子,我想也挺大一个富豪,结果院子、室内空间、巷子之小,完全超出想象。一间房间大概就是3米×3米这样子,它比较高,是垂直的。

岭南独有的田园风光和人文

“春阳台”是一个艺文中心,而老建筑本身就是文化性的。怎么呼应岭南的田园风光,怎么去呼应塱头古村的古建筑,文化在建筑上怎么体现,是我们要做的一个工作。

我自己就有不止一次的很强烈的体验,以前出门特别多,早晨在旅馆里醒了,想半天根本想不起我在哪个城,因为都是连锁的旅馆。

所以我希望来这儿的人,他家不管是广州、深圳还是上海、北京,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到塱头来了,而不是别的地儿。岭南独特的田园风光,还有一个不一样的新建筑,是他到这来的理由。

建筑与周围景观整体鸟瞰图

不同高度、层级上都布满了荷花

其实“春阳台”是不用做景观设计的,因为它周围景观太好了,你设计的没法跟自然的比,但是我们盖这房子不是占掉了一块荷塘吗?要把荷塘还回来,就还到了屋顶上了。

我们在屋顶上放置了近30组池塘,种满了水生植物。实际不仅是屋顶上,下沉的院落里、周边区域,不同的高度、层级上都有荷花。

建筑中的荷花种植池与地面上的天然荷花池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立体荷塘系统”。微风吹过,有“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的韵味。

游人可以在屋顶步道随意活动,同时看到种植池、天然荷塘和不远处古村落的景色

土地、植物和水的关系,其实是很具有南方性的。你到了屋顶上,去步道上走一走,就明白为什么这房子屋顶有池塘,在地上的池塘之上,远远地就看到村落了,这就是乡村之美。

屋顶步道,大家可以随便走。我们设置了两三个可以供游人拍照的点,尤其是步道的终端,远眺很好看。

步道的尽端将游人引入大自然

屋顶荷塘形成天然景观的同时,也降低了建筑物的能耗。

过了长江以南,很多建筑会在屋顶铺设一层水,通常二十几公分厚,以实现降温。

降温是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实现了保温隔热,另一个是节约能耗。以前屋顶的防水材料多是油毡,现在多用橡胶,但是橡胶特别怕晒,一晒它老化的进程就快,就会漏水,所以这一层水、一层荷塘,就可以减缓它老化的速度。

高低错落的立体荷塘

今天,大量的建筑设计中存在一个问题——审美上觉得越高越好,稍微矮一点,就觉得压抑。这套思维其实就把尺度和建筑的关系给割断了。

“尺度”这个词,它有一个最重要的含义,就是跟人的身体的关系。通常咱们下意识里去丈量一个空间的那把尺,就是我们的身体,度就是程度。

如果去一个纪念堂,或者去一个政府机构,才能够理解这种“大”,因为它有一个礼仪性、纪念性,可是日常中,人生活的空间不需要那么高,也不需要那么大。

村内的镬耳屋保存完整,整体雅致、大方

塱头古村整个村子像是一栋建筑,很规整,从住宅的内部到外面的街巷,空间尺度小。要跟它产生一个对话,尺度上如果是一个很高大的单体建筑,恐怕跟村子的关系就会很糟糕。

呼应村落的体量

这个村落告诉我们,还可以再小点,把整个“春阳台”设计保持一个更亲切的、更有人性的尺度,这事就变得特别重要。

所以在这块地上,盖这么大一个房子怎么干,变成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春阳台”入口区域

入口下沉庭院鸟瞰

8000多平米的房子,得盖三层,这个房子就实在太大了,它又是公共的文化建筑,层高又高。

我们要做的是“大化小”。

就有几个重要的决定,先是把这个房子往地下沉了一层,变成地上两层,地下一层,下沉庭院就是为了把整个房子的身段放低。

下沉庭院将整个房子身段放低

打碎建筑群体量,将大建筑化成小建筑

体量上我给打碎了,是一个聚落的布置,把一个大建筑就化成了一组小建筑,本身就有一个村落感。功能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特别小,都是垂直的,我们叫它“塔”。

入口下沉通道让游人有一种发现的乐趣

“春阳台”入口的楼梯是折下去,贴着边又有一条胡同,我们希望游人是要找找才能发现,然后钻进去。

建筑的檐下空间像个长廊,做得比较窄,我们把一些传统空间组织进来,再加上旁边的景观,让你老记着,现在是在塱头村乡村里。

展馆门厅回望入口甬道

游览的路径从地下一层的庭院开始,可以在房子里头一直走到上面,再回到一层,在地面层再直接进入剧场、餐厅。在三层的部分有一个垂直的联通,通过地面层把其它两层一起联系起来。

建筑内部展览空间

藏书楼主要包括知识阶梯、古籍展廊、阅览区等功能分区,内有三万册藏书,以及文澜阁《四库全书》真本

立于荷塘内的餐厅,游人可以近距离观赏荷花在不同季节的形态,从夏天的饱满到秋日的残意,周边景观得到充分利用

建筑内部有展览空间、藏书楼、亲子空间、餐厅、剧场,部分空间是往下沉的,餐厅、剧场是独立在地面上的。餐厅四面都是通透的,让你是在田野风景里面进餐。

双向剧场,舞台的背景打开后,可以直观地感受田野景观

面向观众厅开放的同时也朝向荷塘开放

我们做了一个双向剧场,独立的在田野中间,北临古榕树,南临荷塘,在面向观众厅开放的同时也可朝向荷塘开放。现在舞台的背景常会打开,直观地感受田野景观。

因为城市发展,乡野景色是稀缺的资源了,来这里的人会更关注四季的变化,比在那高楼里的人关注到的可能性就更大一点。离开了拥挤的城市环境,对人来说,是一个挺好的补充。

我是四合院里长大的,不是高楼里长大的,就很接地气,所以这种半户外生活对我来说是熟悉的。

我特别喜欢看天上鸟飞,春天从南往北飞,夏天就是我母亲种的草本茉莉,一大片真是香,这些东西在我记忆里头挺深的。

村里的文艺团体时常会到双向剧场演出

“春阳台”它是关不了门的,一旦用一个围墙把这个区域围起来,定时开关,它就没有社会性了。咱们这地儿最说明问题,两三个人想吊嗓子,有一个人想吹小号,在家不是就有点吵,他就可以到这来。

大家有共同的兴趣来到一个地方,村民分享这兴趣也需要一个场所,文艺的团体都可以在这儿来活动,这个空间最直接的就是欢迎村里的人来。

两个建筑单元之间的过渡空间“塔”

塱头古村既是一个文物,又是一个活的、“能用”的建筑群。

比如两个相邻建筑单元之间的过渡空间“塔”,就是从村里来的,形式上与塱头村特有的门楼相呼应。内部是2-3层的通高空间,外头看不比旁边的房子高多少。

“春阳台”中的“塔”与塱头村门楼相呼应

“双凹墙”营造出不同的空间体验

形态上做了曲面“双凹墙”,人在中间有一种挤过去的感觉,每进一个新的空间,光线先暗下来,然后豁然开朗,等于是一收一放一收一放,就这么个逻辑。

你从一个厅直接进入另外一个厅,为什么不行?当然行了,但是削弱了厅和厅之间体验的丰富性。

双曲光带高楼、一字光缝高楼、 一字光带高楼

顶光高楼、侧光高楼、单曲光缝高楼

“塔”顶上的天窗有些微差,一共6个,每个都有一点不一样,通过屋顶天窗的形式变化营造出迥异的内部光环境。

“眯缝眼”(月牙窗),弧线“月梁”等元素的运用展现了对传统岭南建筑的当代诠释

古村的女儿墙它有一个很美的弧线,我们也用了一些小的弧线元素,做出了“眯缝眼”(月牙窗)。建筑不是说用一个贴符号的方式传达传统,传统的继承,是根据今天的生活方式衍变来的。

这“眯缝眼”一看就知道里头几层楼,因为它都是设置在楼板上,有时候会有小孩好奇,趴在那儿往里看,可能大人也跟着趴下去。

月牙窗不仅提供了光线,也作为观察周围环境的框架

荷塘边的月牙墙,也使用了弧线元素

我们有很多石墙面,但你在里面不会觉得这个房子怎么会那么笨重。实际上通过月牙窗,有一条地光,所以感觉咱们这个房子实际上是偏轻的。

月牙窗提供了一种辅助的采光,营造这样一个氛围。从地面上给室内补充一些自然光,然后根据空间使用的需要,适量设置人工光源。

根植于塱头村在地文化,主楼材料选择当地的红砖和传统的青砖

搭配素混凝土创造一个当地的公共空间,延续传统的文脉

站在下沉庭院这儿,可以看到三种不同的外墙材料,用传统的红瓦镶嵌在墙的表面,转过去是传统的青砖,又是红瓦墙,然后又变成混凝土。

在“春阳台”我们把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用法都放在一个空间里,青砖、红瓦、混凝土之间相互呼应,结合出的质感是比较和谐的。

混凝土挑檐,适应广州湿热气候,可以遮阴避雨

过去三年,我大概有10个工地,同时干十好几个项目,很多项目是重叠做的,就意味着一件事情、一个项目很少是完全孤立地想的。

我们在“春阳台”设置的是小挑檐,60公分,廊下就够了。因为气候变暖了,过了长江,建筑设计“挑檐”这事儿越来越是一个必须的。

像在温州医科大学,“挑檐”又变成了一个空间的元素,两个10米大挑檐中间有一条缝,它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半室外空间;在重庆,我们是把老建筑的檐再往下多拉一点,檐下可以摆桌子,可以坐着喝杯茶什么的。

逐步振兴的古村

我们几乎没做过这么快的项目,施工时间特别的短,因为这个项目我现在相信奇迹是会发生的。

最近我来这边参加一些活动,听说来到这儿的游人变得多了起来,附近的餐馆包间都翻倍了,古村里好像还开了咖啡馆,这证明我们的项目对村子确实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

我们希望“春阳台”也能够变成古村落的后代,向塱头古村致敬。

R
Robin_Snow
1 楼
看到这个,我第一反应是蚊子多。。。
媚眼瞟瞟
2 楼
荷塘是蚊子小咬芽虫的理想滋生地。 开门开窗就是蚊子小咬飞虫。 哈哈哈哈。 [1评]
阿乌乱
3 楼
🤣 🪳喜欢
e
elseye
4 楼
也未必,这种水体,水质都会比较好,加之肯定养鱼,随便放些食蚊鱼就很管用,子就是蜻蜓的幼虫也少不了,这些都可以平衡生态,蚊子不会太多,而且也只有雌性蚊子会吸血。
五十而立
5 楼
我感觉建筑物外观跟“岭南”没有关联。
t
telecom
6 楼
不漏雨,不潮湿吗?! 顶层走廊和高墙,是借鉴了一级监狱设计的吧!!!
我爱北京的秋天
7 楼
好看的是荷花,跟建筑没什么关系。十块钱预算,返给村长6块。
大春哥
8 楼
整色整水。自吹成嶺南一境。
射刁英雄
9 楼
有利于夏天室内降温。要装不锈钢纱窗防蚊。本来周围水塘多就蚊虫多,不是屋顶水塘的错。
射刁英雄
10 楼
装饰混凝土建筑物,保持岭南水乡的景色。可以发展自动养鱼池。
澳贼
11 楼
抄日本八十年代的东西。垃圾。这些所谓的大师就是一群骗子。
s
san666385
12 楼
关日本什么事你基吧啥事都往死里黑,你这条狗
阳光俊男
13 楼
什么玩意儿? 房顶种荷花? 这不是抄袭农民买房吗?
j
jamesun
14 楼
丑,可能里面还好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少搞些
l
littlecell
15 楼
没觉得好看,美丽的田野里来一堆石头方块
秒秒姐姐
16 楼
我觉得就是可持续性是个问题。谁来加水。这些池塘没有人工维护太阳晒干了,
g
goodboy22
17 楼
: 果然会有你这样的死狗腿的臭傻逼,开喷喷的角度真他妈清奇。傻逼狗腿子,全家不得好死。
澳贼
18 楼
: 我是学建筑的。百度一下 矶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