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没有发出 " 卧槽 " 的我,被一个谣言整破防了:
王健林去世了。
事情经过很简单:11 月 14 日晚间,一则关于 "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先生去世 " 的谣言在网上流传,万达方面很快辟谣,且已经报警。相关话题 # 万达就王健林去世谣言报警 # 今天登上微博热搜第一。
网传信息截图 | 图源:微博网友截图
整个谣言简单粗暴得令人难以置信,连 " 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 " 都比不上,这则谣言连图都没有。(不是说拿图编谣言是对的。)
大部分网友对此表示谴责,认为造谣本就可耻,拿他人的生死来造谣,更应受到惩罚。
也有网友表示麻了,说感觉自己从小就被淹没在各种谣言中,从马化腾生日转发信息送 Q 币,到奥特曼被绑架了需要捐款,再到无数个反转再反转的事件,已经什么都不敢信了。
有了微信后,马化腾不再送 Q 币,改直接打钱了
不怪网友麻,实在是如今的谣言无孔不入,各个领域全方位渗透,话题劲爆(多为负面信息),而且有些谣言有鼻子有眼的,细节十分到位。
所以,什么样的谣言才会被关注?为什么谣言比真相跑得更快?
重要且模糊的谣言才会 " 流行 "
负面信息更抓眼球
关于谣言,很多人好奇的是:
谣言为什么会获取如此高的关注度?传播得如此之快?
在这里首先要对这一观点进行 " 辟谣 ":并不是所有谣言都能获得人们的关注,能获得关注的谣言,都是 " 天选之谣 ",是有要求的。
首先,谣言必须是重要的。
许多学者对这一点进行过论述。法国巴黎高等商学院营销学教授让 - 诺埃尔 · 卡普费雷写过一本书《谣言:世界上最古老的传媒》,在这本书中,让 - 诺埃尔 · 卡普费雷这么写道:
在任何情况下,谣言之所以流传,就是因为如果对这个无论真假的信息茫然无知,就存在着危险,不管是有形的还是象征性的危险。
也就是说,这个所谓的谣言,必须是能影响到我们的(起码观众觉得会影响到自己),否则,无论多离谱的谣言,都将无人在意。
当听到雨我无瓜的谣言
比如,去年疫情期间,一则 " 以后再也不能吃牛蛙了 " 的谣言在微博上传播,但很多人压根不知道有这条谣言,原因很简单:他们本来就不吃牛蛙。
还是能吃牛蛙的
其次,这个重要的谣言,得是模糊的。
美国心理学家 G · 奥尔波特和 L · 波斯特曼提出了一个公式:R=I×A,这个公式展开来就是:Rumor(谣言)=Importance(重要性)× Ambiguity(模糊性)。
这在疫情期间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方面,新冠疫情是近年来人类遭受的最大、最严重的全球性灾难(之一),和每个人息息相关,而且,它是未知的。疫情之初,新冠病毒的源头、宿主、传播方式、变异情况 …… 我们一概不知。
也因此,彼时流言纷飞也就不奇怪了。
换句话说,官方及时通报准确、可信的信息,可以减少谣言
除了重要性和模糊性,备受关注的谣言大多还有一个特点:负面。
不管是王健林去世,还是 "WHO 要将中国划为「疫区国」,从而令中国经济全面崩盘,甚至经济倒退 20 年 ",可以看出,大多数谣言都是负面的。
这是因为,人脑本身就对负面的信息更敏感。
我们总是能清楚记得自己犯过的错,哪怕已经过了好几年,却很难记住自己取得的小成就;对于别人的批评我们总是印象深刻,对于夸奖我们却转身就忘 …… 人往往会更多地注意负面的信息和事物,并且强化这种体验。
美国神经心理学家里克 · 汉森博士在他的书《大脑幸福密码》中,对此做过一个绝妙的比喻。他说,对消极体验来说,你的大脑就像维可牢(粗糙、黏性强);对积极体验来说,你的大脑却是特氟龙(一种比较光滑的材料)。
因此,说马化腾破产,远比说马化腾成为世界首富更抓人眼球。
当然,这两个都是谣言。
谣言传播得更快
人是关键
谣言到底能传播得多快?
《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或许能说明这一点。
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数据科学家 Soroush Vosoughi,他和同事收集了推特 2006~2018 年间的数据,选出 126000 条被 6 个独立事实检查组织调查过的新闻推文。
这些新闻被 300 万人转发过 450 万次,其中有真有假,他们将真假新闻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即使是热度最高的真实新闻,也很少传递给 1000 个以上的推特用户,但虚假新闻经常能被传递给 1000 甚至 10000 人。
据他们的分析,虚假内容传递给 1500 人的速度,比真实内容传递给 1500 人的速度快 6 倍。而且,首次看到虚假新闻就转发的可能性,比真实信息高 70%。
那么,谣言为什么会传播得这么快呢?
一开始,研究者认为可能是僵尸粉(原文是 social bots)助推了这些谣言的传播,比如这些僵尸粉可能会扭曲信息,但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去除由 bots 生成的转发后,假消息的传播依然比真消息快,且这些 bots 没有刻意给假消息头条的位置。
也就是说,合格的 bots 是没得感情的,不会偏心谣言。
问题的 " 罪魁祸首 " 是人。
首先是情绪问题。
虚假新闻大多会引发恐惧、厌恶、惊奇等情绪反应,而真实新闻更容易让人产生悲伤、欢乐、信任等感受,显然前者更能激发人们的行为。
关于情绪,让 - 诺埃尔 · 卡普费雷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说是为了自我解放,谣言是发泄的第一个阶段。谈论某些谣言,可以减少焦虑和孤独感,使得被压抑的好斗性发泄出来。
而且,谣言总是 " 有人说 " 的,这消除了人们的犯罪感。
其次,谣言足够新奇和有冲击力,谈论谣言就等于拥有社交货币。
社交货币指个体利用人们乐于与他人分享的特质,来塑造自己的产品或者思想,或者通俗地说,社交货币就像一种社交筹码,想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就得拥有足够多的社交货币。
对方的回应、评价、参与频率和程度,这些都是衡量社交货币数量的指标。
而恰好,谣言足够新奇,足够重要,也足够引起讨论。相对乏味的真相,则被抛掷一旁。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汪凯曾就谣言传播,举过这么一个例子:
三个科学家,第一个是纳什,电影《美丽心灵》的男主原型,博弈论里 " 纳什均衡 " 的提出者,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第二个是霍金,不多介绍。第三个是爱德华 · 威滕,他是一位物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数学家。
有一年,他们一起来中国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但是媒体报道最多的是霍金,偶尔有人说到纳什,很少人提到爱德华 · 威滕。
然而,爱德华 · 威滕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物理学家(用评价学者科学成果影响力的 H 因子来讲,他在当今物理学家中间是最高的)。但因为爱德华 · 威滕不够特别——他太正常了,不能给人带来多少社交货币,所以他最被忽视。
谣言和真相也是如此。
当然,对于谣言为何更容易传播,还有很多理论,从众效应、戈培尔效应,以及因为谣言内容太专业根本没发现这是谣言 ……
在信息爆炸也信息饥渴的今天,面对未知的信息,最好的方法就是:
让子弹飞一会儿。
落地了再去捡弹壳也不迟。
留言区聊聊,你听过的最离谱的谣言是什么?
许久没有发出 " 卧槽 " 的我,被一个谣言整破防了:
王健林去世了。
事情经过很简单:11 月 14 日晚间,一则关于 "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先生去世 " 的谣言在网上流传,万达方面很快辟谣,且已经报警。相关话题 # 万达就王健林去世谣言报警 # 今天登上微博热搜第一。
网传信息截图 | 图源:微博网友截图
整个谣言简单粗暴得令人难以置信,连 " 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 " 都比不上,这则谣言连图都没有。(不是说拿图编谣言是对的。)
大部分网友对此表示谴责,认为造谣本就可耻,拿他人的生死来造谣,更应受到惩罚。
也有网友表示麻了,说感觉自己从小就被淹没在各种谣言中,从马化腾生日转发信息送 Q 币,到奥特曼被绑架了需要捐款,再到无数个反转再反转的事件,已经什么都不敢信了。
有了微信后,马化腾不再送 Q 币,改直接打钱了
不怪网友麻,实在是如今的谣言无孔不入,各个领域全方位渗透,话题劲爆(多为负面信息),而且有些谣言有鼻子有眼的,细节十分到位。
所以,什么样的谣言才会被关注?为什么谣言比真相跑得更快?
重要且模糊的谣言才会 " 流行 "
负面信息更抓眼球
关于谣言,很多人好奇的是:
谣言为什么会获取如此高的关注度?传播得如此之快?
在这里首先要对这一观点进行 " 辟谣 ":并不是所有谣言都能获得人们的关注,能获得关注的谣言,都是 " 天选之谣 ",是有要求的。
首先,谣言必须是重要的。
许多学者对这一点进行过论述。法国巴黎高等商学院营销学教授让 - 诺埃尔 · 卡普费雷写过一本书《谣言:世界上最古老的传媒》,在这本书中,让 - 诺埃尔 · 卡普费雷这么写道:
在任何情况下,谣言之所以流传,就是因为如果对这个无论真假的信息茫然无知,就存在着危险,不管是有形的还是象征性的危险。
也就是说,这个所谓的谣言,必须是能影响到我们的(起码观众觉得会影响到自己),否则,无论多离谱的谣言,都将无人在意。
当听到雨我无瓜的谣言
比如,去年疫情期间,一则 " 以后再也不能吃牛蛙了 " 的谣言在微博上传播,但很多人压根不知道有这条谣言,原因很简单:他们本来就不吃牛蛙。
还是能吃牛蛙的
其次,这个重要的谣言,得是模糊的。
美国心理学家 G · 奥尔波特和 L · 波斯特曼提出了一个公式:R=I×A,这个公式展开来就是:Rumor(谣言)=Importance(重要性)× Ambiguity(模糊性)。
这在疫情期间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方面,新冠疫情是近年来人类遭受的最大、最严重的全球性灾难(之一),和每个人息息相关,而且,它是未知的。疫情之初,新冠病毒的源头、宿主、传播方式、变异情况 …… 我们一概不知。
也因此,彼时流言纷飞也就不奇怪了。
换句话说,官方及时通报准确、可信的信息,可以减少谣言
除了重要性和模糊性,备受关注的谣言大多还有一个特点:负面。
不管是王健林去世,还是 "WHO 要将中国划为「疫区国」,从而令中国经济全面崩盘,甚至经济倒退 20 年 ",可以看出,大多数谣言都是负面的。
这是因为,人脑本身就对负面的信息更敏感。
我们总是能清楚记得自己犯过的错,哪怕已经过了好几年,却很难记住自己取得的小成就;对于别人的批评我们总是印象深刻,对于夸奖我们却转身就忘 …… 人往往会更多地注意负面的信息和事物,并且强化这种体验。
美国神经心理学家里克 · 汉森博士在他的书《大脑幸福密码》中,对此做过一个绝妙的比喻。他说,对消极体验来说,你的大脑就像维可牢(粗糙、黏性强);对积极体验来说,你的大脑却是特氟龙(一种比较光滑的材料)。
因此,说马化腾破产,远比说马化腾成为世界首富更抓人眼球。
当然,这两个都是谣言。
谣言传播得更快
人是关键
谣言到底能传播得多快?
《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或许能说明这一点。
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数据科学家 Soroush Vosoughi,他和同事收集了推特 2006~2018 年间的数据,选出 126000 条被 6 个独立事实检查组织调查过的新闻推文。
这些新闻被 300 万人转发过 450 万次,其中有真有假,他们将真假新闻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即使是热度最高的真实新闻,也很少传递给 1000 个以上的推特用户,但虚假新闻经常能被传递给 1000 甚至 10000 人。
据他们的分析,虚假内容传递给 1500 人的速度,比真实内容传递给 1500 人的速度快 6 倍。而且,首次看到虚假新闻就转发的可能性,比真实信息高 70%。
那么,谣言为什么会传播得这么快呢?
一开始,研究者认为可能是僵尸粉(原文是 social bots)助推了这些谣言的传播,比如这些僵尸粉可能会扭曲信息,但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去除由 bots 生成的转发后,假消息的传播依然比真消息快,且这些 bots 没有刻意给假消息头条的位置。
也就是说,合格的 bots 是没得感情的,不会偏心谣言。
问题的 " 罪魁祸首 " 是人。
首先是情绪问题。
虚假新闻大多会引发恐惧、厌恶、惊奇等情绪反应,而真实新闻更容易让人产生悲伤、欢乐、信任等感受,显然前者更能激发人们的行为。
关于情绪,让 - 诺埃尔 · 卡普费雷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说是为了自我解放,谣言是发泄的第一个阶段。谈论某些谣言,可以减少焦虑和孤独感,使得被压抑的好斗性发泄出来。
而且,谣言总是 " 有人说 " 的,这消除了人们的犯罪感。
其次,谣言足够新奇和有冲击力,谈论谣言就等于拥有社交货币。
社交货币指个体利用人们乐于与他人分享的特质,来塑造自己的产品或者思想,或者通俗地说,社交货币就像一种社交筹码,想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就得拥有足够多的社交货币。
对方的回应、评价、参与频率和程度,这些都是衡量社交货币数量的指标。
而恰好,谣言足够新奇,足够重要,也足够引起讨论。相对乏味的真相,则被抛掷一旁。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汪凯曾就谣言传播,举过这么一个例子:
三个科学家,第一个是纳什,电影《美丽心灵》的男主原型,博弈论里 " 纳什均衡 " 的提出者,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第二个是霍金,不多介绍。第三个是爱德华 · 威滕,他是一位物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数学家。
有一年,他们一起来中国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但是媒体报道最多的是霍金,偶尔有人说到纳什,很少人提到爱德华 · 威滕。
然而,爱德华 · 威滕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物理学家(用评价学者科学成果影响力的 H 因子来讲,他在当今物理学家中间是最高的)。但因为爱德华 · 威滕不够特别——他太正常了,不能给人带来多少社交货币,所以他最被忽视。
谣言和真相也是如此。
当然,对于谣言为何更容易传播,还有很多理论,从众效应、戈培尔效应,以及因为谣言内容太专业根本没发现这是谣言 ……
在信息爆炸也信息饥渴的今天,面对未知的信息,最好的方法就是:
让子弹飞一会儿。
落地了再去捡弹壳也不迟。
留言区聊聊,你听过的最离谱的谣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