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季度的经济成长出现回升,图为一名男子4月18日在大楼林立的北京市中央商业区放风筝。
AP Photo/Andy Wong
大家好,欢迎收听自由亚洲电台,这里是《中国最钱线》,我是主持人子朝。很久没跟大家见面了,最近这几个月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重压之下全国风起云涌的民众抗争,紧接着中共政权以谁都没有想到的,自暴自弃式的鲁莽,在未作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于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冬季突然完全放开新冠疫情防控措施。许多中国人的生命在2023年新年的前后几周集体画上了休止符,这其中就包括我的一位至亲。
现在看来,这漫长的三年如同一场噩梦,似乎从未发生过。中国的城市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忙碌,憋坏了的人们开始走出家门甚至国门,去感受这迟来的春天。2023年一季度的数据也十分“配合”地亮眼,达到4.5%,大大超出各方预期。考虑到去年后面几个季度正式全国经济活动近乎停滞的魔怔防疫时期,达到GDP增长5%的目标似乎并没有太大压力。难怪各怀心事的各路专家们已经开始展望“报复性增长”的美好未来来。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恐怕没那么简单。很多人其实已经发现,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放水放了个寂寞
如果从账面上看,今年中国依然延续去年积极货币政策的态势。实际上最近一年来能长期保持两位数增长的,除了失信人口和法拍房的数量,就只有广义货币投放量了。2023年一季度,中国广义货币M2增速连续保持双位数以上的高位,说是新一轮大放水毫不为过。
放出来这么多水,自然会表现为社会融资总额的大幅增加。2023年2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9.9%,3月份更是出现了超15%的强劲增长。按照官方专家的说法,这说明企业投融资需求和居民消费、购房需求均出现改善迹象,中国经济回升势头明显。看起来经过2022年魔怔防疫的大折腾,咱们的天降伟人终于下决心要搞经济了,而且效果立竿见影——社会融资数据是各项经济数据的先导,社融上去不就说明经济开始好起来了吗?
可是这数据却十分奇怪。解封后,按理说大家都有种“终于活过来”的解脱,企业部门尤其是民营企业如果要恢复正常,最先做的一般是先想办法解决流动资金,买原料、维修设备、召回之前闲在家的工人等等,那按道理说短期贷款、票据融资这类解决燃眉之急的项目应该爆发一波。再考虑中国人之前被关了那么久,现在又放了这么多的水,又有一大堆企业急着买这买那,那么CPI数据也应该要起了一点。但现实首先是CPI数据依然没有一点抬头的迹象——中国倒是根本不怕困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疫情后通胀”,这算是某种制度优势吗?
这时候我们就要再看一下分项数据了,咦,怎么新增贷款的绝大多数都是中长期贷款啊?这好像有点不太符合经济规律和眼下中国的实际情况嘛。中长期贷款对个人来说主要就是买房,当下忙于了解移民资讯的中国中产不敢买房,一会儿念叨“孔乙己”一会儿又要吊死资本家的年轻屌丝们更是跟买房毫无关系,这部分新增显然不像是居民部门贡献的。而对于企业来说,则主要是用于添置固定资产、更新设备之类长线投资。好不容易活过来现在又成了“自家人”的民营企业,绝大部分都还在为能正常复产或找回失去的订单搏斗,再加上前几年翻脸如翻书的各种政策铁拳,说他们一下子都信心十足地要扩大规模大干快上,恐怕也不像是正常人所为。那么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这些新增的贷款大部分都放给了不缺钱的国企央企,甚或是已经糊涂烂账一堆的地方融资平台。这比起去年票据融资一枝独秀,大量放出来的水待在金融体系里空转的局面是要好一些。但国企央企都是对上负责制,在现在的状况下只能去做一些不以赚钱为目的的低效投资。
比这更可怕的是地方融资平台这个大坑,里面混着各种莫名其妙烂尾掉的楼堂馆所、使用率极低的豪华基建,甚至还有这三年地方财政为魔怔防疫买单垫的钱。现在放进去的水,基本上都被他们用于出清债务填坑,不要指望真的能拿去刺激经济,这就是经济学上著名的“资产负债表危机”。
实际上我们可以从数据中看到,在疯狂放水的同时,投资的增速居然只有5%,而民间投资则仅有0.6%的可怜增幅,接近萎缩。显然,这轮放水是国有资本对民间资本的挤出。也同样印证了全社会对投资前景的悲观态度。
彻底黄掉的消费
放了这么多水,CPI却一路向下,已经引发国内外投资者对于中国是否已经进入通缩的疑虑。但统计局公布的消费数据却不支持这种说法,一季度消费增长8.3%,远远跑赢GDP。这不仅跟不断下探已经接近负数的CPI矛盾,也与很多人的切身感受冲突。
实际上从数据看,除了可以理解的餐饮业18%的增幅算是“报复性反弹”以外,其他主要增长的点全都集中在一些奇怪的部门,而且跟人们的切身体验往往有所冲突。首先是中西药品消费的大幅增加——考虑到年初惨烈的全民快速免疫,这倒是可以理解的。然后消费增加迅速的几户都是一些“奢侈性”的板块,比如金银珠宝、烟酒、汽车等。这彰显的是后疫情时代,高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恢复速度远快于低收入群体。而以生活基础物资作为主要权重项目的CPI指数的增长乏力,却透露出很大部分人被三年魔怔防疫掏空积蓄、毁掉事业之后的窘态。在官方数字里都几户零增长的可支配收入,和百般修饰却依然“亮眼”的失业率,都在佐证这一事实。
新冠大流行在各国都造成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这可以说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中国经历了各主要国家里时间最长、管制最严酷的封控,再配合天降伟人各种亲自部署亲自指挥的奇葩铁拳,可以说中低收入人群、年轻人在经济上遭受的打击是全世界最残酷的。主要发达国际在后疫情时代做的最多的就是提振消费,为此普遍采用了给全民按人头发钱这一方法,对低收入人群和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还会采取重点扶持态度。在信奉自由市场的理想主义者看来,这一操作除了“稀释财富”“劫富济贫”以外并无意义。但现实世界毕竟要比理论复杂得多,在出现暂时性的普遍冲击之时,用普遍发钱来帮助那些最弱势的群体维持基本消费能力,其对大众对心理安慰作用实际上比冷冰冰的统计数字来得更加重要。而中国政府突然“古典自由”附身,打死不发钱,则完全造成了相反的暗示:你失业欠债,哪怕流落街头饿死,天降伟人也是不会来管你的。中国人民是否对此完全认命忍受我不发表意见,但这种状况无疑会加剧人们对未来的恐惧,让大家即使有钱也优先选择存银行或清偿债务,让已经疲软无力的消费进一步萎靡。
难以遮掩的外贸崩盘
3月份,出口数据出现强势反弹,导致一季度出口增长8.4%,居然成了三驾马车里最强势的一项。但从PPI数据里透露出来的订单下降问题来看,这种增长很可能只是疫情封控结束后外贸企业赶着完成之前订单的暂时反弹。刚刚过去的春季广交会因为全面开放境内商户和普通市民参加,被生生挤成了娱乐性的市民大集,虽然号称史上最大规模,参展的外商却寥寥无几。事实上,我们先不要说“脱钩”“供应链转移”这种看起来还很远很宏大的事情。但就目前来看,因为主要发达国家当前经济表现都比较疲软,包括我在内的大量普通居民都开始审慎消费以应对未来可能的风险。这种状况下指望外国人的钱包为天降伟人瞎折腾之后的一地鸡毛填坑买单,那真的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财政自己撑不住了
与统计局苦心编织出的“强劲复苏”“一片大好”相反,财政部作为真正管钱的人,拿出的数据却是一个大写的“愁”。在一季度GDP增速和去年差不多的情况下,今年的税收收入居然负增长了1.4%,跟去年超过GDP增速的正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看起来着实有点诡异。这是中国政府让利于民,给企业和居民减税让利的成果吗?但实际上去年的中小微企业税收缓缴几乎就是中国政府唯一的“让利”举措了,而这部分在今年一季度还陆陆续续被催缴了回来。
我们再分项来看。2023年一季度,中国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3.6%,比去年大幅缩水。而国内消费税——注意中国的消费税税基很窄,基本只对我们前面提到的,一季度销量大幅增加的那些高端商品征收——看起来也不是很景气的样子。进口增值税、消费税、关税也萎靡不振,足以彰显内需不旺的局面。至于暴跌三分之一的印花税就不多讲了,即使经济还算好的时候我们大A也从来在3000点徘徊不前,更何况现在呢?
再看看各项非税收入,作为地方政府命脉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下降27%,足见房地产市场的惨烈。而只有“其他非税收入”一项出现了一骑绝尘式的增长,注意这一项的主要内容其实就是各种罚款——这就不难理解最近类似于“黑龙江罚农民烧秸秆罚出一个多亿”的奇葩新闻了。
至于财政支出,咱就不多讲了,教育、医疗以及各种公共服务都是能砍则砍,只留下要担负天降伟人宏大愿景的国防开支一枝独秀大幅增长,这真的让人有点方啊…但即使是在能自己印钱的国家层面,债务利息支出依然逆势上扬,政府带头开始收缩资产负债表,恐怕也不是什么好事情。
地平线上的通缩时代
虽然最近从统计局到央行,提供中国经济指标的各个部门都在极力否认中国陷入通缩。但各项惨淡或自相矛盾的数据无不在提示人们这个现实。之前不论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还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于中国来说都属于是外部冲击。曾经作为高度依赖外贸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自己本身是不存在那么突出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的。14亿人不断增长的需求,也是所谓“中国增长奇迹”的根本,本身没有什么神奇可言。但在中国即将迈入发达国家门槛的这十年关键时期,天降伟人和他的拥趸们把幸运当能力,不去认真解决让中国人“富起来”的根本问题,反而以大撒币、大基建、国进民退等诸多手段让中国普通人的收入和财富相对疯狂扩张的国家财力出现不断缩水。直到让被过度自信引发的魔怔防疫作为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压垮了中国人消费投资的能力与信心。终于,中国要第一次直面完全内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了。加速师踩着拆了刹车的破车已经开过了山顶,开始一路向下俯冲。终点是哪里?我们都不知道,如果不能跳车,只能请你扶稳坐好了。
本期节目就到这里,子朝下周与您相约《中国最钱线》,再见。
中国上季度的经济成长出现回升,图为一名男子4月18日在大楼林立的北京市中央商业区放风筝。
AP Photo/Andy Wong
大家好,欢迎收听自由亚洲电台,这里是《中国最钱线》,我是主持人子朝。很久没跟大家见面了,最近这几个月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重压之下全国风起云涌的民众抗争,紧接着中共政权以谁都没有想到的,自暴自弃式的鲁莽,在未作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于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冬季突然完全放开新冠疫情防控措施。许多中国人的生命在2023年新年的前后几周集体画上了休止符,这其中就包括我的一位至亲。
现在看来,这漫长的三年如同一场噩梦,似乎从未发生过。中国的城市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忙碌,憋坏了的人们开始走出家门甚至国门,去感受这迟来的春天。2023年一季度的数据也十分“配合”地亮眼,达到4.5%,大大超出各方预期。考虑到去年后面几个季度正式全国经济活动近乎停滞的魔怔防疫时期,达到GDP增长5%的目标似乎并没有太大压力。难怪各怀心事的各路专家们已经开始展望“报复性增长”的美好未来来。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恐怕没那么简单。很多人其实已经发现,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放水放了个寂寞
如果从账面上看,今年中国依然延续去年积极货币政策的态势。实际上最近一年来能长期保持两位数增长的,除了失信人口和法拍房的数量,就只有广义货币投放量了。2023年一季度,中国广义货币M2增速连续保持双位数以上的高位,说是新一轮大放水毫不为过。
放出来这么多水,自然会表现为社会融资总额的大幅增加。2023年2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9.9%,3月份更是出现了超15%的强劲增长。按照官方专家的说法,这说明企业投融资需求和居民消费、购房需求均出现改善迹象,中国经济回升势头明显。看起来经过2022年魔怔防疫的大折腾,咱们的天降伟人终于下决心要搞经济了,而且效果立竿见影——社会融资数据是各项经济数据的先导,社融上去不就说明经济开始好起来了吗?
可是这数据却十分奇怪。解封后,按理说大家都有种“终于活过来”的解脱,企业部门尤其是民营企业如果要恢复正常,最先做的一般是先想办法解决流动资金,买原料、维修设备、召回之前闲在家的工人等等,那按道理说短期贷款、票据融资这类解决燃眉之急的项目应该爆发一波。再考虑中国人之前被关了那么久,现在又放了这么多的水,又有一大堆企业急着买这买那,那么CPI数据也应该要起了一点。但现实首先是CPI数据依然没有一点抬头的迹象——中国倒是根本不怕困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疫情后通胀”,这算是某种制度优势吗?
这时候我们就要再看一下分项数据了,咦,怎么新增贷款的绝大多数都是中长期贷款啊?这好像有点不太符合经济规律和眼下中国的实际情况嘛。中长期贷款对个人来说主要就是买房,当下忙于了解移民资讯的中国中产不敢买房,一会儿念叨“孔乙己”一会儿又要吊死资本家的年轻屌丝们更是跟买房毫无关系,这部分新增显然不像是居民部门贡献的。而对于企业来说,则主要是用于添置固定资产、更新设备之类长线投资。好不容易活过来现在又成了“自家人”的民营企业,绝大部分都还在为能正常复产或找回失去的订单搏斗,再加上前几年翻脸如翻书的各种政策铁拳,说他们一下子都信心十足地要扩大规模大干快上,恐怕也不像是正常人所为。那么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这些新增的贷款大部分都放给了不缺钱的国企央企,甚或是已经糊涂烂账一堆的地方融资平台。这比起去年票据融资一枝独秀,大量放出来的水待在金融体系里空转的局面是要好一些。但国企央企都是对上负责制,在现在的状况下只能去做一些不以赚钱为目的的低效投资。
比这更可怕的是地方融资平台这个大坑,里面混着各种莫名其妙烂尾掉的楼堂馆所、使用率极低的豪华基建,甚至还有这三年地方财政为魔怔防疫买单垫的钱。现在放进去的水,基本上都被他们用于出清债务填坑,不要指望真的能拿去刺激经济,这就是经济学上著名的“资产负债表危机”。
实际上我们可以从数据中看到,在疯狂放水的同时,投资的增速居然只有5%,而民间投资则仅有0.6%的可怜增幅,接近萎缩。显然,这轮放水是国有资本对民间资本的挤出。也同样印证了全社会对投资前景的悲观态度。
彻底黄掉的消费
放了这么多水,CPI却一路向下,已经引发国内外投资者对于中国是否已经进入通缩的疑虑。但统计局公布的消费数据却不支持这种说法,一季度消费增长8.3%,远远跑赢GDP。这不仅跟不断下探已经接近负数的CPI矛盾,也与很多人的切身感受冲突。
实际上从数据看,除了可以理解的餐饮业18%的增幅算是“报复性反弹”以外,其他主要增长的点全都集中在一些奇怪的部门,而且跟人们的切身体验往往有所冲突。首先是中西药品消费的大幅增加——考虑到年初惨烈的全民快速免疫,这倒是可以理解的。然后消费增加迅速的几户都是一些“奢侈性”的板块,比如金银珠宝、烟酒、汽车等。这彰显的是后疫情时代,高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恢复速度远快于低收入群体。而以生活基础物资作为主要权重项目的CPI指数的增长乏力,却透露出很大部分人被三年魔怔防疫掏空积蓄、毁掉事业之后的窘态。在官方数字里都几户零增长的可支配收入,和百般修饰却依然“亮眼”的失业率,都在佐证这一事实。
新冠大流行在各国都造成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这可以说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中国经历了各主要国家里时间最长、管制最严酷的封控,再配合天降伟人各种亲自部署亲自指挥的奇葩铁拳,可以说中低收入人群、年轻人在经济上遭受的打击是全世界最残酷的。主要发达国际在后疫情时代做的最多的就是提振消费,为此普遍采用了给全民按人头发钱这一方法,对低收入人群和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还会采取重点扶持态度。在信奉自由市场的理想主义者看来,这一操作除了“稀释财富”“劫富济贫”以外并无意义。但现实世界毕竟要比理论复杂得多,在出现暂时性的普遍冲击之时,用普遍发钱来帮助那些最弱势的群体维持基本消费能力,其对大众对心理安慰作用实际上比冷冰冰的统计数字来得更加重要。而中国政府突然“古典自由”附身,打死不发钱,则完全造成了相反的暗示:你失业欠债,哪怕流落街头饿死,天降伟人也是不会来管你的。中国人民是否对此完全认命忍受我不发表意见,但这种状况无疑会加剧人们对未来的恐惧,让大家即使有钱也优先选择存银行或清偿债务,让已经疲软无力的消费进一步萎靡。
难以遮掩的外贸崩盘
3月份,出口数据出现强势反弹,导致一季度出口增长8.4%,居然成了三驾马车里最强势的一项。但从PPI数据里透露出来的订单下降问题来看,这种增长很可能只是疫情封控结束后外贸企业赶着完成之前订单的暂时反弹。刚刚过去的春季广交会因为全面开放境内商户和普通市民参加,被生生挤成了娱乐性的市民大集,虽然号称史上最大规模,参展的外商却寥寥无几。事实上,我们先不要说“脱钩”“供应链转移”这种看起来还很远很宏大的事情。但就目前来看,因为主要发达国家当前经济表现都比较疲软,包括我在内的大量普通居民都开始审慎消费以应对未来可能的风险。这种状况下指望外国人的钱包为天降伟人瞎折腾之后的一地鸡毛填坑买单,那真的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财政自己撑不住了
与统计局苦心编织出的“强劲复苏”“一片大好”相反,财政部作为真正管钱的人,拿出的数据却是一个大写的“愁”。在一季度GDP增速和去年差不多的情况下,今年的税收收入居然负增长了1.4%,跟去年超过GDP增速的正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看起来着实有点诡异。这是中国政府让利于民,给企业和居民减税让利的成果吗?但实际上去年的中小微企业税收缓缴几乎就是中国政府唯一的“让利”举措了,而这部分在今年一季度还陆陆续续被催缴了回来。
我们再分项来看。2023年一季度,中国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3.6%,比去年大幅缩水。而国内消费税——注意中国的消费税税基很窄,基本只对我们前面提到的,一季度销量大幅增加的那些高端商品征收——看起来也不是很景气的样子。进口增值税、消费税、关税也萎靡不振,足以彰显内需不旺的局面。至于暴跌三分之一的印花税就不多讲了,即使经济还算好的时候我们大A也从来在3000点徘徊不前,更何况现在呢?
再看看各项非税收入,作为地方政府命脉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下降27%,足见房地产市场的惨烈。而只有“其他非税收入”一项出现了一骑绝尘式的增长,注意这一项的主要内容其实就是各种罚款——这就不难理解最近类似于“黑龙江罚农民烧秸秆罚出一个多亿”的奇葩新闻了。
至于财政支出,咱就不多讲了,教育、医疗以及各种公共服务都是能砍则砍,只留下要担负天降伟人宏大愿景的国防开支一枝独秀大幅增长,这真的让人有点方啊…但即使是在能自己印钱的国家层面,债务利息支出依然逆势上扬,政府带头开始收缩资产负债表,恐怕也不是什么好事情。
地平线上的通缩时代
虽然最近从统计局到央行,提供中国经济指标的各个部门都在极力否认中国陷入通缩。但各项惨淡或自相矛盾的数据无不在提示人们这个现实。之前不论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还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于中国来说都属于是外部冲击。曾经作为高度依赖外贸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自己本身是不存在那么突出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的。14亿人不断增长的需求,也是所谓“中国增长奇迹”的根本,本身没有什么神奇可言。但在中国即将迈入发达国家门槛的这十年关键时期,天降伟人和他的拥趸们把幸运当能力,不去认真解决让中国人“富起来”的根本问题,反而以大撒币、大基建、国进民退等诸多手段让中国普通人的收入和财富相对疯狂扩张的国家财力出现不断缩水。直到让被过度自信引发的魔怔防疫作为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压垮了中国人消费投资的能力与信心。终于,中国要第一次直面完全内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了。加速师踩着拆了刹车的破车已经开过了山顶,开始一路向下俯冲。终点是哪里?我们都不知道,如果不能跳车,只能请你扶稳坐好了。
本期节目就到这里,子朝下周与您相约《中国最钱线》,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