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进入藤校的亚裔学生 到底承受了些什么?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1月9日 18点13分 PT
  返回列表
61307 阅读
16 评论
棕榈大道

哈佛2010级华裔学生Alex Chang,在TED上有期名为《哈佛大门背后的秘密真相》的演讲。

介绍栏写着这个:

Alex并不是“常春藤大学的料”。

他在高中连前五名都不是,没有将近满分的SAT,没有得过国家等级的数学比赛,不是球队的先发球员,也没有钱或有名的父母让他的人生能够一帆风顺。他以一位 “普通学生” 的身份,申请上了哈佛,并完成了哈佛教育学院的学习。

他觉得他有 “社会责任” 要分享或警告那些有“藤校情结”的家庭和孩子。

一个寂寂无名的账号把视频上传至YouTube后,观看次数近365万。

演讲中,Alex用自身的经历讲述了他到了更有高度的平台后,整个人在心态和个人能力上的转变,还原了哈佛大门背后,亚裔学生们学习、生活的真相。

Alex在演讲中提到了父母两次,但这两次,都和他的哈佛生涯息息相关。

父母第一次出现,是在哈佛面试中,面试官问他为什么要去哈佛?

“我当时没有特别准备,我的回答是:‘我的父母为了给我最好的教育,而从台湾移民到美国。我觉得好教育的定义就是哈佛,所以我觉得如果我能去读哈佛,这会是我跟爸妈说谢谢的最好方式,让他们知道他们当时做了正确的决定。’”

第二次出现是在Alex谈到在哈佛遭受压力的时候。

“我爱我的爸妈,他们也很爱我。

每次我跟他们通电话,尤其是在我大三大四的时候,几乎是每天,他们会问我最近好吗?工作找得如何?有没有得到想要的微软、谷歌、或脸书的面试机会?

电话中,我必须不断地跟他们说我还没有工作,跟他们说,我还在等,这个地方拒绝了我,我还在应征另外两个地方,这个地方给了面试机会,但没给我复试……之类的,他们给我的关心,却变成了我的压力。

我知道,不管我最后去哪工作,我的父母都觉得没关系。我不需要去最知名的公司,但我想要在他们面前成功,因为我只有成功,才能让他们以我为荣。”

父母对于孩子的期待,其实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整个视频中Alex在讲述到家庭的部分,你都能感受到他内心对于父母的那份爱和责任感,并且因为想要回报父母的期待,他给自己施加了很多无形的压力。

他会担心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会不会因此丢爸妈的脸?他会担心如果自己是个耻辱,那他存在于哈佛的用意是什么?

但正如《疯狂动物城》中刚到警局的朱蒂一样,虽然诸事不顺,却还是在父母打来视讯的时候,撑出一个假笑说一切都好。

为了让父母不要担心,他们选择表现出虚假的一面,而把所有压力留给了自己。

孩子的这种想法在生活中其实很常见。

在一期《奇葩说》里,姜思达说:“我宁愿爸妈蒙在所谓幸福的鼓里,也不愿他们暴露在原野上,站在我的面前与万千猛兽为敌。”

这一部分,也正是引发热评“这个视频应该给亚洲的父母看看”的原因。

从去哈佛之初是因为想要对父母说谢谢,到毕业找工作想让父母为荣,Alex的人生轨迹似乎都是在围绕着父母的想法在转。

当然,我毫不怀疑,中国父母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

就像Alex的父母为了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移民到美国。国内无法移民的,如果有条件也一定会送孩子去最好的国际高中,享受各种课外活动,寒暑假全世界飞,从小就见识大世面。

但再往下一想,就是父母为你花钱是有条件的,如果我们给你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你还考不上顶尖大学,那可能就是你的问题了。

更进一步,若是考上了哈佛牛津这样的顶尖名校,那当初送你进去我们父母都已经尽过力了,将来找工作找不好可能就是你的问题了。

这种父母可能都未察觉的下意识和理所当然,一旦转化为给孩子的压力,绝对是比学校,比外界来的更直接,更猛烈。

而这,正是很多中国家长处理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常常会犯的错误。

你是不是无意之中常给孩子带来压力的家长呢?仔细回想一下。

研究表明,大部分人的焦虑,来源于身边的朋友。

在哈佛,这个全世界天才,学生运动员,创业家聚集的地方,这种焦虑不会因为你进入了世界顶尖学府而消退,只会被放大的更多。

“哈佛学生好胜心非常强,他们是完美主义者,是领导者。”

Alex在演讲中用了一大半的时间重点讲了——在哈佛真的很“难”。

也许你们都曾在高中得到第一名,但现在大家都在同一个地方,而能继续第一名的只有一个。

你将面临学业挑战,社交挑战,并且需要平衡好生活,以及回应朋友,社会,和家庭的期望。

“当你在哈佛这样的地方,或其他常春藤大学,或世界顶尖的学校,其他人都在期待你表现得很好,也期待你成为每个人的榜样……于是,当你发现,身边的所有朋友似乎都很好很棒时,你开始有压力了。”

他很优秀,临近毕业时,拿到了你想要的工作Offer;他很有远见,聊到未来时,有着全面清晰的规划;他十分擅长学习和社交,成绩、旅游、恋爱对象统统搞定……”

这个过程中,适应不好的哈佛人会很痛苦。

扎克伯格华裔妻子普莉希拉·陈,在接受CNN的采访时,回忆起自己就读哈佛时的经历,突然情绪就失了控。

先是声音变得哽咽,随即面容抽动,落下泪来:“我初到哈佛时,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我觉得自己不属于那里。聪明是我唯一的优势,但在哈佛,比我聪明优秀的人太多了……在哈佛真的太难了,我几乎都准备好要离开了。”

因此,进入哈佛,进入这些美国名校,只是代表着成功才刚刚开始。

你可以不服,也可以委屈,但一旦你选择逃避,毫无疑问你会被淘汰,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杨奇函,清华大学学士、硕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访问学者。

他在《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这本书中,写过这么一段话:“集中精力在圆锥的高上追求高度,比匍匐在一个低层次,追求接触面的广度有效果且有效率得多。”

想想齐天大圣孙悟空。当他只是一只普通猴子的时候,他最常接触到的就是一堆猴子。当他学会了一身法术之后,他就可以跟牛魔王等黑道大哥平起平坐,还可以跟龙王呼来喝去抢宝贝。

到雷音寺之前,他对菩萨只能跪拜求保佑,等成了斗战胜佛之后,那完全就是哥们,西方极乐世界呼朋引伴手到擒来。

离你最近的3个人,决定了你未来五年的人生;你周围的人,潜移默化影响着你的行事风格和想法态度。

直白地说,就是和聪明的人在一起,你就会变得聪明;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想不优秀都很难。

所以Alex在演讲最后说:“哈佛4年间,我一度很后悔,但哈佛4年后,很感谢自己当初的经历。我从哈佛得到的最宝贵的东西,我把它称为‘藤校精神’,也就是坚持、信心、热忱、抗压能力。”

在哈佛,是很难,但总是那些优秀且少数的人,能给你更为深刻的积极影响。

哈佛大学新生开学时,院领导和教授们经常对新生说这么一句话:“你不是一个录取错误,我们也不犯这样的错误,你之所以在这里是有原因的,你属于这里。”

“You're not an admission mistake. We don't make that mistake...You're here for a reason ...You belong here.”

这一段话放在这里,是因为我对Alex演讲里对于“梦校”的定义,无法认同。

“它之所以叫‘梦想学校’就是因为它不是你能力范围内的学校。它的程度比你高,所以才叫梦想学校,如果你去那里,你要预期那边的人都会比你聪明,比你有能力,比你厉害,你将面临很大的压力,你去那里会是一场艰苦的抗争。”

从Alex的这段话中,我只看到了一个优秀的华裔孩子,因为没有足够多的自信,从谦卑到自卑的心理转变。

他的这种想法我可以理解。试想:一位从来没有拿过比A还低的分数的学生,到了哈佛,在他人生中,第一次看到A旁边有个减号,甚至B和C,然后当他更认真,还是只拿到B或C,这对他来说将会是无比的打击。他已经习惯在高中成功,很不适应如何面对失败。

当他身边的同学看起来都那么优秀,这种被压抑的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变质成对自己的质疑。

“我是不是能力不够?”

“我会不会丢哈佛的脸?”

但实际上是Alex的能力不足够上哈佛吗?不,我不这么认为。

他只是在面对的失败的时候,没找到调解情绪的最佳方式。

好学校并非空架子。它之所以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好学校,正是因为,它由无数个优秀的学子共同撑起来的。

我们都知道美国常春藤大学录取率非常低,在中国招收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可想而知,从全球这么多想上顶级名校的人中脱颖而出有多么艰难。

因此,只要你被录取,就代表着你是被选中的,被认可的,你存在的本身就已经是学校的财富。

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不要妄自菲薄,认为自己能被“梦校”录取是高攀。要知道,这是你的天赋和努力的后果,功劳主要还是在于你自己,学校只是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即便没有被“梦校”录取,也不代表你就是失败的。请记住,永远不要让自己被陌生人,或者只见过一面的人下定义。

成长是什么?

罗振宇在《奇葩说》上说过一句话:“成长就是你主观世界遇到客观世界之间的那条沟,你掉进去了,叫挫折,爬出来了,叫成长。”

Alex在演讲最后,跟大家分享了他在哈佛学到的东西。

“如果你试着突破自己的能力范围,你在某个时刻一定会感到压力,但你要知道这没关系,你要知道其他人可能只是不说,但他们跟你一样感到有压力,你可以勇敢的说出自己的遇到了困难。”

有的时候,再大的努力也不能弥补所有的差距,人的潜能无限大,但是受制于所处环境,资源,需要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路。

这个时候最大化的释放你的能力,就叫成功。

这个部分,Alex还提到了中西教育的不同:在亚洲成功的唯一方式是,你必须成绩优异,高考考到高分,进最好的大学,然后找到工作。

在美国,你可以去最好的大学然后成功,你也可以去不错的大学,但保持正确的观念,你还是会有一个成功的未来。

结合中国的教育现状,他的这个说法还是有些道理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见识到美国教育的父母选择把孩子送出国的原因。

“在美国,我的孩子有更多成功的可能。”

所以,如果孩子很早就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那就要有意识地朝那个方向尝试和努力,在这个方向里做尽可能多的有益尝试和积累。

追逐顶尖名校的主力军,已经从90后,转移到00后。

刚成年的年龄,春风得意,鲜衣怒马,尚未经受过大的打击,亦未体会过失败的滋味,以为没有收到心仪学校的Offer就是最大挫折,以为收到了心仪学校的Offer,就会从此一路开挂,走向人生巅峰。

其实,在藤校的生活未必光鲜亮丽,在一般大学的生活也未必灰头土脸。

你未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最重要取决于你自己。

人生的任何时刻都有暗流涌动,遇到坎,跨过去,便是成长。

愿所有进入大学或即将进入大学的学生,不沉湎于过去的辉煌,亦不惶恐于未来的得失,活在最真实的今天,努力充实自己的价值。

f
fuasy
1 楼
船票也是藤校毕业,但英文是小学水平
媚眼瞟瞟
2 楼
造神的学校
d
dingding6
3 楼
华人在西方森林野兽文明最野蛮的地方生存,出来后华人的优良品质所剩无几,弱肉强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些野兽文明充满了每一个细胞。
E
Eboy
4 楼
体验一下高考,竞争从小学就开始的经历,就知道这都不是事
独孤苍狼
5 楼
很励志!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r
robin1111
6 楼
都是傻逼!
专捉害虫
7 楼
跟藤校无半毛关系。所有的大学生都有这张找工作的压力。
j
jujubi
8 楼
在藤校很难和同学拼智力,因为大家的智商都很高,但是你可以搞怪,有自己的一套奇怪的东西。
穿
穿帮TNT
9 楼
什么是对国家及社会真正有贡献的人?是那些会投机取巧,圈钱的人?还是那些科学家,发明家?从哈弗出来的有几个是真正对整个社会有贡献的人?最有象征意义的是哈佛女孩陈(李)婷婷 (其母亲出了一本书), 拼死拼活地进哈佛了, 也毕业了,又怎样尼?嫁个老外,然后搞金融跑中国去赚同胞的钱?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哈佛人?我没有看出来她对这个国家或社会的贡献究竟是什么?
b
bigsloth
10 楼
: 华人的优良品质会不会阻止文革?
浪漫派哥
11 楼
常春藤毕业的废物多了去了。
樱桃儿熟了
12 楼
1. 哈佛教育学院是一个“破坏教育的学院”。美国教育之所以很烂就是因为这些“教育学院”对教育的破坏。比如源自于哈佛现在斯坦佛的JO BOALE就是教育界的顶级大妞,鼓吹数学不能考试,越考试对学习越不利。 。 2.大量优秀的华裔子弟哈佛不录取,却录取一个不优秀的 ALEX CHANG。目的是把大学录取搞乱,因此就可以录取很烂的其他族裔的学生,如写“黑命贵”一百遍的穆斯林。这也是凸显了名校录取故意把水弄混,目的是把真正优秀的华裔孩子当在门外。 。 3.这个傻逼ALEX CHANG还以为自己是天使天才,长着名校的光环出来人前显白,好不乐乎。 。 我,就是这么看的。过来人,看穿了。
g
gotid
13 楼
这孩子洋洋得意地当了哈佛对准华人(亚裔)放出的一枪。
a
apu
14 楼
明明是为了录取香港人。
迷睡小保
15 楼
: 到时间了,翻墙狗逼又开始出没,操你妈!
d
dingding6
16 楼
文革也扼杀不了华人的优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