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政府公布了今年的军费总额,统共为15537亿元,较之上年增长了大约7.2%。
不过,这一数字和美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为美国今年又大幅度增长了13.9%,总额已经来到了8580亿美元,大约是中国军费的3.8倍。
不过,中美军费总额是一方面,中美军费的具体开支又是另一方面。比起大数字,美国那边更关心中美军费的采购比例等话题。
比如负责美国空军采购的卡梅伦霍尔特少将,在看到美国国会审批的610亿美元空军采购计划后大失所望,立马开启了吐槽模式,表示:“中国虽然军费不多,但中国军队每年获得新装备的速度大约是美国的5~6倍。”
这话虽有夸大的成分,但从两国普通人的视角,也可以具体感受到近几年的中美军事实力逐渐拉近这一事实。
从某种意义上说,部分美国媒体口中的“中国光是五代机就能年产百架”的说法,是一定程度上符合事实描述的,中国的确具备这一生产条件。
不过美国媒体和部分军方还纠结于另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美国高达8580亿美元军费,最后买到手的东西却不如中国的2390亿美元军费,中国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先说说“中国年产百架五代机”“中国年产百架五代机”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呢。
按照香港媒体的推测,最近两年成飞的生产厂房面积不知不觉已经扩张到了12万平方米。
理论上,成飞现在已经可以配置10条以上的脉动生产线了。加上歼-10系列生产线的省外转移,已经默认成飞进入了全力生产歼-20的爆发周期。
按照每条生产线每月生产1架歼-20的速度计算,那么5条歼-20生产线的年产量可达60架。假设这10条生产线全部都是歼-20的生产线,那么歼-20的最终年产量已经可以达到120架以上了。
所以,“中国年产百架五代机”是有部分事实依据做支撑的。而且加速五代机的生产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国空军第二阶段的列装目标。
但是,说美国坐拥巨额军费,等效采购比例却只有中国的1/5甚至1/6就不免有些故意夸大的成分在里面了。从近几年中美两家的军事采购细节来看,这个差距大致维持在1/3.5左右,基本和中美各自的人均平价购买力相当(2.0:7.2)。
别看美国军费总额很高,其大头都用在了海外军事基地的日常维护上,能用于装备采购部分的比例仅占19.8%。
这很容易理解,毕竟海外的美军花几百万美元弄几头山羊,顺便花2000美元/个来采购咖啡杯的故事早已层出不穷。
再加上美军内部那些庞大的军事设备需要花钱维护,能给三军留出五分之一的采购费用已经很给面子了。而且美国军火商也是要赚钱的,要养着上下游供应商,开价高一点也是很正常的。
但中国不同,中国军工企业都是国家控股,吃皇粮的没有那么多的额外负担。加上中国也没有庞大的海外基地和老旧军事装备需要维护,因此中国军费里的采购项目比例可以很好的维持在40%以上,这是美国方面所做不到的。
当然,也有很多人会说,现在F-35的成本已经降到8500万美元一架了,且年产能可以维持在160架以上。
而中国的歼20制造成本是1.1亿美元,就算年产120架,考虑到中美两国的采购费用比例不同,似乎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那美媒为什么如此重视呢?
其实这就涉及到中美现役五代机的对标问题了。在美国看来,中美五代机产能如此接近,这已经是十分严重的情况了。
中美的五代机产能逐渐接近的原因总结下来有两大要素:
一、从战略需求角度来讲,F-35自身并不完全符合美国军方的战略目标,但歼-20不存在这个问题。
二、从宏观上来说,中美各自产业结构已经深刻影响到了自家的五代机产能。
首先从战略需求来讲,F-35本质上是架中型的多用途五代机,和我国注重空中优势的重型五代机歼20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歼20一开始锁定的对手就是F-22,而不是美国用来忽悠地区盟友不搞独自研发,顺便骗他们钱的F-35。
那么同样是重型五代机,歼20所对标的F-22初期研发成本平摊下来是3.5亿美元一架,就算是产线重开,最多也就降到1.7亿美元左右的水平(歼20也还会降),仍然远高于中国。
再说产能,F-22的产能一直有些萧瑟,从2005到2011年统共就只生产了195架,远不如F-35。而歼-20从去年开始产能开始暴增,已逐渐步入年产百架的生产阶段。
“能够年产百架对标F-22的五代机”这已经说明了问题的严重。那么,美国为什么不肯加大产能呢?答案是“F-22没得救,F-35又不太行”。
在去年美军F-35东海海域遭遇歼20后,美国军方曾隐晦的表达过歼-20“相较于F-35存在一定优势”这一情况。
F-35到底是个什么货色,位于东亚一线的美军显然比谁都清楚这一点,否则美国海军也不会老早就宣布2023年只采购9架F-35C了。
F-35存在超音速巡航解体风险等结构性缺陷,以及无法对抗歼20,是现阶段F-35产能没有进一步提升关键原因之一。
而歼-20没有这些顾虑,在国产ws-10c发动机基本达到原定ws-15的研发指标后,歼-20就不再被俄制AL-31的交付速度所限制,成飞掌握了大规模生产歼-20的基础要素。
在美国大力投入六代机研发的情况下,提升歼-20产能可以充分满足未来至少十年的中国国防需求,这是一个十分巨大的窗口红利期。
在配合国产空警系列预警机的情况下,歼-20可在近海范围内完全压制歼-35,这就是中国大规模生产歼20的重要底气。
眼下,中国至少需要生产400-500架歼-20才能安全过渡到六代机时代。而以目前国内仅150-200架的服役情况及外部波云诡谲的国际形势走向来看,全力生产歼-20是刻不容缓的事实。
只能说,中国的举国体制和众志成城,向来是美国媒体惊讶于各种中国奇迹的根本原因。
中美产业结构对五代机产能的影响再来说说第二点,那就是中美产业对于歼-20和F-35产量的影响。假如把F-35交给中国来做,成本干到4、5000万美元一架是没有一点问题的,毕竟成本才是和产量最直接挂钩的东西。
之前传出过一个消息,美国正在检查所有用于F-35的制造部件,并立法禁止那些中国生产的部件的流入。
但遗憾的是,根据美国《星条旗报》的说法,负责监督该飞机项目的监管机构表示:“目前全球交付的825架F-35战斗机中,每一架都含有由中国制造的部件。”而这里所说的部件,包括由中国生产的涂层涂料以及部分合金组件。
从军事装备,特别是先进五代战机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装备的生产角度来看,含有非项目合作商的生产组件是一个相当严肃的问题,尤其是当美国明确立法禁止却依然解决不了的时候。
这反应了美国的产业结构所存在的巨大隐患,因为这个问题不止出现在了F-35上,包括美国下一代驱逐舰DDG(X)在内,也已交由意大利进行研发设计。
只能说,美国军事产业的“全球化”能全到这个份儿上,充分说明了美国的制造业与设计能力十分不对称。
我们不否认洛克希德马丁和雷神、波音等一系列美国公司都具有超强的研发生产能力,但问题在于他们自身无法完全搞定所有零部件的生产。
强归强,但研发生产能力并不完全。就像美国的芯片研发世界第一,但芯片生产部分只占全球的15%,所以美国汽车该缺芯片的时候还是得缺。
这事儿不是政府投钱就能解决的问题,还得有多方市场做支撑。毕竟军民(商)两用,才是维持中下游产业链正常运行的核心。可惜,去工业化的美国已经做不到这一点了。
F-22产线重启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无数为F-22提供零部件的配套厂商在美国那轮“去工业化”浪潮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现在,在重型战斗机领域,美国采购一架F-15EX的价格是1.5亿美元,中国采购一架歼-16的价格仅为8000万美元。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了中国海军055的10亿美元和美国海军伯克3的26亿美元制造成本上。
顺带一提,日韩方面进口美国核心零部件后自行组装出来的伯克3成本也远低于美国,日本方面的制造成本为15亿,韩国的制造成本为9.3亿。
这再次反应了去工业化后对于美国军工产能的巨大影响,毕竟美国已经没办法通过无限印钞去解决问题了。
说到底,美国媒体现在所惊讶的中国军费总量和中国五代机产量的“不协调性”,曾经的美国也是能够做到的,至少30多年前的他们是可以的,只可惜这一代美国人完全没有感受过。
近期,中国政府公布了今年的军费总额,统共为15537亿元,较之上年增长了大约7.2%。
不过,这一数字和美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为美国今年又大幅度增长了13.9%,总额已经来到了8580亿美元,大约是中国军费的3.8倍。
不过,中美军费总额是一方面,中美军费的具体开支又是另一方面。比起大数字,美国那边更关心中美军费的采购比例等话题。
比如负责美国空军采购的卡梅伦霍尔特少将,在看到美国国会审批的610亿美元空军采购计划后大失所望,立马开启了吐槽模式,表示:“中国虽然军费不多,但中国军队每年获得新装备的速度大约是美国的5~6倍。”
这话虽有夸大的成分,但从两国普通人的视角,也可以具体感受到近几年的中美军事实力逐渐拉近这一事实。
从某种意义上说,部分美国媒体口中的“中国光是五代机就能年产百架”的说法,是一定程度上符合事实描述的,中国的确具备这一生产条件。
不过美国媒体和部分军方还纠结于另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美国高达8580亿美元军费,最后买到手的东西却不如中国的2390亿美元军费,中国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先说说“中国年产百架五代机”“中国年产百架五代机”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呢。
按照香港媒体的推测,最近两年成飞的生产厂房面积不知不觉已经扩张到了12万平方米。
理论上,成飞现在已经可以配置10条以上的脉动生产线了。加上歼-10系列生产线的省外转移,已经默认成飞进入了全力生产歼-20的爆发周期。
按照每条生产线每月生产1架歼-20的速度计算,那么5条歼-20生产线的年产量可达60架。假设这10条生产线全部都是歼-20的生产线,那么歼-20的最终年产量已经可以达到120架以上了。
所以,“中国年产百架五代机”是有部分事实依据做支撑的。而且加速五代机的生产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国空军第二阶段的列装目标。
但是,说美国坐拥巨额军费,等效采购比例却只有中国的1/5甚至1/6就不免有些故意夸大的成分在里面了。从近几年中美两家的军事采购细节来看,这个差距大致维持在1/3.5左右,基本和中美各自的人均平价购买力相当(2.0:7.2)。
别看美国军费总额很高,其大头都用在了海外军事基地的日常维护上,能用于装备采购部分的比例仅占19.8%。
这很容易理解,毕竟海外的美军花几百万美元弄几头山羊,顺便花2000美元/个来采购咖啡杯的故事早已层出不穷。
再加上美军内部那些庞大的军事设备需要花钱维护,能给三军留出五分之一的采购费用已经很给面子了。而且美国军火商也是要赚钱的,要养着上下游供应商,开价高一点也是很正常的。
但中国不同,中国军工企业都是国家控股,吃皇粮的没有那么多的额外负担。加上中国也没有庞大的海外基地和老旧军事装备需要维护,因此中国军费里的采购项目比例可以很好的维持在40%以上,这是美国方面所做不到的。
当然,也有很多人会说,现在F-35的成本已经降到8500万美元一架了,且年产能可以维持在160架以上。
而中国的歼20制造成本是1.1亿美元,就算年产120架,考虑到中美两国的采购费用比例不同,似乎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那美媒为什么如此重视呢?
其实这就涉及到中美现役五代机的对标问题了。在美国看来,中美五代机产能如此接近,这已经是十分严重的情况了。
中美的五代机产能逐渐接近的原因总结下来有两大要素:
一、从战略需求角度来讲,F-35自身并不完全符合美国军方的战略目标,但歼-20不存在这个问题。
二、从宏观上来说,中美各自产业结构已经深刻影响到了自家的五代机产能。
首先从战略需求来讲,F-35本质上是架中型的多用途五代机,和我国注重空中优势的重型五代机歼20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歼20一开始锁定的对手就是F-22,而不是美国用来忽悠地区盟友不搞独自研发,顺便骗他们钱的F-35。
那么同样是重型五代机,歼20所对标的F-22初期研发成本平摊下来是3.5亿美元一架,就算是产线重开,最多也就降到1.7亿美元左右的水平(歼20也还会降),仍然远高于中国。
再说产能,F-22的产能一直有些萧瑟,从2005到2011年统共就只生产了195架,远不如F-35。而歼-20从去年开始产能开始暴增,已逐渐步入年产百架的生产阶段。
“能够年产百架对标F-22的五代机”这已经说明了问题的严重。那么,美国为什么不肯加大产能呢?答案是“F-22没得救,F-35又不太行”。
在去年美军F-35东海海域遭遇歼20后,美国军方曾隐晦的表达过歼-20“相较于F-35存在一定优势”这一情况。
F-35到底是个什么货色,位于东亚一线的美军显然比谁都清楚这一点,否则美国海军也不会老早就宣布2023年只采购9架F-35C了。
F-35存在超音速巡航解体风险等结构性缺陷,以及无法对抗歼20,是现阶段F-35产能没有进一步提升关键原因之一。
而歼-20没有这些顾虑,在国产ws-10c发动机基本达到原定ws-15的研发指标后,歼-20就不再被俄制AL-31的交付速度所限制,成飞掌握了大规模生产歼-20的基础要素。
在美国大力投入六代机研发的情况下,提升歼-20产能可以充分满足未来至少十年的中国国防需求,这是一个十分巨大的窗口红利期。
在配合国产空警系列预警机的情况下,歼-20可在近海范围内完全压制歼-35,这就是中国大规模生产歼20的重要底气。
眼下,中国至少需要生产400-500架歼-20才能安全过渡到六代机时代。而以目前国内仅150-200架的服役情况及外部波云诡谲的国际形势走向来看,全力生产歼-20是刻不容缓的事实。
只能说,中国的举国体制和众志成城,向来是美国媒体惊讶于各种中国奇迹的根本原因。
中美产业结构对五代机产能的影响再来说说第二点,那就是中美产业对于歼-20和F-35产量的影响。假如把F-35交给中国来做,成本干到4、5000万美元一架是没有一点问题的,毕竟成本才是和产量最直接挂钩的东西。
之前传出过一个消息,美国正在检查所有用于F-35的制造部件,并立法禁止那些中国生产的部件的流入。
但遗憾的是,根据美国《星条旗报》的说法,负责监督该飞机项目的监管机构表示:“目前全球交付的825架F-35战斗机中,每一架都含有由中国制造的部件。”而这里所说的部件,包括由中国生产的涂层涂料以及部分合金组件。
从军事装备,特别是先进五代战机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装备的生产角度来看,含有非项目合作商的生产组件是一个相当严肃的问题,尤其是当美国明确立法禁止却依然解决不了的时候。
这反应了美国的产业结构所存在的巨大隐患,因为这个问题不止出现在了F-35上,包括美国下一代驱逐舰DDG(X)在内,也已交由意大利进行研发设计。
只能说,美国军事产业的“全球化”能全到这个份儿上,充分说明了美国的制造业与设计能力十分不对称。
我们不否认洛克希德马丁和雷神、波音等一系列美国公司都具有超强的研发生产能力,但问题在于他们自身无法完全搞定所有零部件的生产。
强归强,但研发生产能力并不完全。就像美国的芯片研发世界第一,但芯片生产部分只占全球的15%,所以美国汽车该缺芯片的时候还是得缺。
这事儿不是政府投钱就能解决的问题,还得有多方市场做支撑。毕竟军民(商)两用,才是维持中下游产业链正常运行的核心。可惜,去工业化的美国已经做不到这一点了。
F-22产线重启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无数为F-22提供零部件的配套厂商在美国那轮“去工业化”浪潮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现在,在重型战斗机领域,美国采购一架F-15EX的价格是1.5亿美元,中国采购一架歼-16的价格仅为8000万美元。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了中国海军055的10亿美元和美国海军伯克3的26亿美元制造成本上。
顺带一提,日韩方面进口美国核心零部件后自行组装出来的伯克3成本也远低于美国,日本方面的制造成本为15亿,韩国的制造成本为9.3亿。
这再次反应了去工业化后对于美国军工产能的巨大影响,毕竟美国已经没办法通过无限印钞去解决问题了。
说到底,美国媒体现在所惊讶的中国军费总量和中国五代机产量的“不协调性”,曾经的美国也是能够做到的,至少30多年前的他们是可以的,只可惜这一代美国人完全没有感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