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圣婴现象卷土重来! 美国今冬出现几率87%!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1年10月14日 21点40分 PT
  返回列表
77774 阅读
17 评论
LTN

美国气候预报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今(14)日表示,今年12月至明年2月有87%几率出现反圣婴现象(La Nina),可能导致美国加州和南美洲严重干旱,美国和日本部分地区的冬季会出现严寒。

综合外媒报导,该中心与国际气候与社会研究所(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Climate and Society)14日在报告中表示,反圣婴现象在过去一个月已开始发展,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海面温度低于平均值,预计反圣婴现将持续北半球整个冬季,明年3月至5月间结束。

反圣婴现象的特点是赤道太平洋异常寒冷。上个月,预报员曾表示,反圣婴现象今年持续整个冬季的几率为70%至80%。

外媒指出,虽然科学家可能需要几个月确认反圣婴是否真的又来了,但所有迹象都表明它将开始出现,代表全球连续2年出现反圣婴现象。

在反圣婴现象下,南美洲国家巴西和阿根廷等恐面临干旱,让已受重创的玉米、咖啡和大豆的生产再受打击;出产大量棕榈油的印尼,洪水发生的几率可能增加;美国北部恐遇严冬,让能源市场更加紧张。

t
theriver1
1 楼
文学城小编最近换人了吗?怎么都用港人的称呼来起标题名?比如把舰队称为船团,把厄尔尼诺效应称为反圣婴现象。
h
helloguys
2 楼
“厄尔尼诺”源自西班牙文El Niño,原意是“小男孩”,也指圣婴,即耶稣,用来表示在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向西延伸,经赤道太平洋至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 “拉尼娜”(西班牙语:La Niña),又称反圣婴现象,是一种和厄尔尼诺现象相反的现象,即“东太平洋降温阶段”;因此用西班牙语中与厄尔尼诺(El Niño)相对应的阴性名词拉尼娜(La Niña)来代表。 厄尔尼诺是“男孩”的意思(定冠词专指的男孩,意思是幼年的耶稣,即“圣婴”),而拉尼娜是“圣女”(女孩)的意思。
还是老李
3 楼
船团我猜是日语里的汉字吧,圣婴是厄尔尼诺,反圣婴是拉尼娜
O
OldPortland
4 楼
There was a lot of rain in northern China and drought in the south
t
theriver1
5 楼
谢谢楼下两位网友的解释:)
输赢
6 楼
我党下的又一盘大棋, 美帝又吓尿了。 呵呵
文田
7 楼
美国对化石能源的消耗,全球第一,而且人口众多。极端气候首先攻击美国,美国自己必须检讨。
T
Tan7th
8 楼
呵呵,美国必须检讨。真把自己当根葱了
t
theriver1
9 楼
文田 发表评论于 2021-10-14 17:16:59 美国对化石能源的消耗,全球第一,而且人口众多。极端气候首先攻击美国,美国自己必须检讨。 ------------------- 无知不是你的错,出来胡说八道就是你的不对了。根据前不久发布的有关2020年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第70版)》,2020年,中国碳排放量达到98.99亿吨,同比增长0.6%,再创历史新高,占全球碳排放量的比重也提升至30.7%。与此同时,全球主要国家(地区)中仅中国碳排放量保持正增加,其他所有国家(地区)均出现下滑!与中国相比,2020年美国碳排放量大幅下降至44.57亿吨,同比下降11.6%,下降幅度高于全球。美国碳排放量占全球的比重也由2013年的15.9%下降至2020年13.8%! 五毛如果不信的话,也可到中国官方网站上去查《中国碳中和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l
lovNordstrom
10 楼
标题夺人眼球. 为了点击率吧?
文田
11 楼
美国对化石能源的消耗,人均全球第一。从后面的人口众多,可以猜到漏写了,网络之言有那么严重吗? 你们这群无知之徒,连谁是五毛都不知道。还以为美国是No.1,可以居高临下跟人说话?现实生活中,什么人才这么无耻?
在河边
12 楼
@ 文田 发表评论于 2021-10-14 18:02:02 美国对化石能源的消耗,人均全球第一。 ——————— 美国人排放的积累总量也是世界第一,大约排了3000-4000亿吨二氧化碳;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后是积累在大气层的,不会消失;人类活动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积累后打破碳平衡,产生温室效应。 谈碳排放量,不仅要谈目前水平,也要谈以前排放过的,同时谈今后的;谈人均,不仅是现在,也是以往平均,同时是今后平均。所以才有国家发展排放权问题与历史旧账要算问题。
在河边
13 楼
欧洲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搞起控碳国际协议,是负责的正确行为;他们也对历史排碳负责,提供资金对不发达国家援助,帮助发展的同时减少预增碳的量。当然控碳是个复杂的世界话题,太多利益在其中。
旁观者XWY
14 楼
@在河边,大气中碳循环是科学不必政治化。地球表面有固碳能力,绿色藻类植物就能利用太阳能转化二氧化碳成有机物。二氧化碳有它的循环周期,不会永远呆着大气中,你父母排出的二氧化碳可能已经找不到了。在人类排放没超过自然界能力以前,地球上的碳是平衡的。只是近年来,人口增加生活水准提高增加了碳排放,超出自然界固化能力,才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在河边
15 楼
@ 旁观者XWY 发表评论于 2021-10-14 19:31:00 大气中碳循环是科学不必政治化。地球表面有固碳能力,绿色藻类植物就能利用太阳能转化二氧化碳成有机物。二氧化碳有它的循环周期,不会永远呆着大气中,你父母排出的二氧化碳可能已经找不到了。在人类排放没超过自然界能力以前,地球上的碳是平衡的。只是近年来,人口增加生活水准提高增加了碳排放,超出自然界固化能力,才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 是的,大气-地表面海表面-地内存在自然的碳循环平衡。 这个平衡自工业化人类活动急剧增加后已经破坏,使大气中碳积累的量越来越多,不能循环回到地球上,增量不能消化,不是这些年才开始的。 对碳平衡与破坏的研究,有不少,历史上的冰芯数据提供了背景数据。 早些年中国以搞不清楚温室效应究竟是人为因素造成还是自然本身过程因素造成,来拖延责任承担(中国气候大使解振华当时就是环保局长,带头去糊弄),现在已经开始承担责任。
在河边
16 楼
关于历史排碳累计积存与影响,联合国文件的论述比较清楚: “ 富裕国家在排放总量中占主要部分 (图1.4),工业化时代时起所排放的每 10吨二氧化碳中,约有7吨是发达国家排 放的。英国和美国的人均历史排放量约 达1100吨二氧化碳,而中国和印度的人 均水平分别为66吨和23吨53。这些历史排 放量很重要:原因有二。首先,正如以 上所述,过去累积的排放量造成了今天 的气候变化;其次,吸收未来排放量的 包络线是过去排放量的残余函数。实际 上,未来排放可用的生态“空间”取决 于过去的行为。” 碳排放影响是个科学问题,但是导致的全球碳控制确实还是个政治问题:全球人均排碳权(如何定量与分配),发展权与总量矛盾,历史追责如何与今后挂钩….
n
novtim2
17 楼
# Country Yearly Coal Production (Tons) 1 China 3,708,155,408,000 2 India 761,662,038,400 3 United States 728,364,498,000 ========= coal 的成分基本都是碳,那么假设都不进口出口,都自己用自己的,那么CO2排放是 以上数字 乘以 44 除以12,CO2的分子量为44, C基本为12. 这还远远不是各国的CO2排放,因为还没有算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