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像成地标!移民加拿大 我以为到了印度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5年8月24日 22点50分 PT
  返回列表
73039 阅读
35 评论
留学生日报

从布兰普顿到密西沙加,巨型印度神像正在取代摩天大楼,成为新的“地标”。有人称之为信仰的荣耀,也有人调侃这是“印拿大”的最佳注脚。如今谈起多伦多的天际线,人们不得不把这些神像也算进去。

8月3日,加拿大安大略省密西沙加的印度教文化遗产中心(Hindu Heritage Centre)揭幕了一尊号称“北美最高”的罗摩神像,高达51英尺(约15.5米),相当于一栋五层楼。

它由德里设计制造,再远渡重洋运到加拿大,由当地工匠组装而成:钢结构打底,玻璃纤维覆盖,能抗每小时200公里的强风,寿命预期超过一个世纪。其灵感直接取自印度阿逾陀的罗摩诞辰神庙,可以说是一份“移民复刻版”。

虽然对于动辄100多米高的印度本土神像,15米的高度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但对加拿大来说,却已经算开了眼了。

项目最早启动于四年前,由一位印度裔加拿大商界人士慷慨捐资。印度教文化遗产中心创始人阿查里亚·苏林德·夏尔马·夏斯特里盛赞其为“送给社区的一份精神礼物”。

揭幕当天,现场可谓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超过一万名信徒齐聚,彩旗飘扬,诵经声震耳欲聋。加拿大政坛重量级人物悉数到场:密西沙加市市长卡罗琳·帕里什、妇女和性别平等部长雷奇·瓦尔迪兹、财政委员会主席沙夫卡特·阿里、国际贸易部长马宁德·西杜、甚至连下议院反对党领袖也到场撑场子。

市长帕里什随后在社交媒体发文称,这是“密西沙加印度教社区真正壮观的地标”,并向游客发出热情邀请。

但在舆论场上,声音却并不统一。有人赞叹:“从阿逾陀到安大略,罗摩神的名字响彻云霄,超越国界。” 也有人拿特朗普的竞选口号来玩梗,调侃道:“Make Canada Great Again。”与此同时,另一些旁观者则直言不讳:“这枫叶国还能更像印度一点吗?”

如果说密西沙加的罗摩神像是“开幕大戏”,那么布兰普顿的哈奴曼神像就是这场“比高运动”的前奏。

早在 2024 年 4 月 23 日(哈奴曼诞生日),布兰普顿的印度教协会庙宇(Hindu Sabha Mandir)就竖起了一尊 55 英尺高的哈奴曼神像,比现在的密西沙加的罗摩神像还高出 4 英尺。当时它就号称是“北美最高的印度神像”。不过,这尊哈奴曼神像在建设阶段就引发过争议。有人在社交媒体上抱怨它“太夸张”,甚至出现歧视性言论,迫使寺庙不得不加强夜间安保。但最终落成时,仍吸引了大量信众前来参拜。

如今再加上刚落地的密西沙加 51 英尺罗摩神像,以及布兰普顿正在建设、预计今年9月揭幕的约 54 英尺湿婆神像,大多伦多地区俨然变成了“诸神争霸”的赛场:谁的神像更高,谁就更有存在感。

事实上,北美的印度庙宇虽然遍布各州,但大多数只是庙内几米高的供奉神像。真正超过五十英尺的巨型户外雕像并不多,而布兰普顿和密西沙加短短两年内就连出三尊,硬生生把加拿大的天际线变成了“神像赛场”。

至于为什么要建这么多?原因并不复杂:一方面是宗教情感与文化认同,巨像越高,越能成为社区的“精神地标”;另一方面,则是移民社区的存在感展示——神像既是信仰的象征,也是“我们在这里”的公共宣言。

巨型神像只是一个缩影。走在多伦多都市圈的西北角,你会发现街头巷尾早已被“印度风”覆盖:布兰普顿、密西沙加、士嘉堡这些城市,印度裔人口占比动辄三四成,街头餐馆几乎清一色咖喱味,广告牌全是印地语和旁遮普语,节庆活动则被排灯节、胡里节刷屏。

网络上纷纷戏称加拿大为印拿大,这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很多新移民的直观感受——明明是奔着枫叶国来的,却发现落地后身边的生活场景,活脱脱像是掉头回了印度。

数据说明了一切。过去十年间,印度裔移民数量激增:从 2013 年的约 32,828 人,飞升至 2023 年的 139,715 人,增幅高达 326%。到了 2024 年,成为加拿大公民的新移民中,印度出生者仍然是最大群体:87,812 人,占比 23.4%。进入 2025 年第一季度,加拿大新增永久居民里,约 30% 来自印度。

庞大的人口流入,也让摩擦与争议随之而来,不文明事件屡屡登上新闻的:印度裔游客在加拿大沙滩上当众随地大小便,引发本地居民愤怒;婚礼车队霸道堵路、喇叭震天,扰得邻居不得安宁;街头垃圾随手一扔,更是成了屡见不鲜的画面。这些事件不断为“印拿大”的段子加码。

虽然这些丑闻一出,印度人总是急着撇清:这不是我们干的。但偏偏新闻镜头里的身影,总让人感到有些眼熟。

与此同时,节庆场面同样惊人。素里的锡克教游行,每年动辄吸引 三十万、四十万人上街;排灯节更是照亮整个多伦多都市圈。从沙滩到街头,从婚礼到节日,加拿大的公共空间一次次被“印度化”,让人再难忽视这股汹涌的存在感。

如果说巨型神像是社区自豪的“象征物”,那么政客们的身影,则让它们染上了更浓的政治色彩。从布兰普顿的哈奴曼到密西沙加的罗摩,再到即将登场的湿婆,每一次神像揭幕,政客们往往都不会缺席。

原因很简单:在这些城市,印度裔就是关键票仓。布兰普顿、密西沙加选区的选民构成里,印度裔往往占据三成甚至更多。在高度竞争的加拿大政坛,没有哪位候选人敢轻视这样一块选民版图。

于是,原本是社区宗教仪式的揭幕活动,硬生生被抬升成了“政治秀场”。谁站在神像前笑得更灿烂,谁就能收获更多的掌声与选票。政客的祝词,也几乎千篇一律:“这是多元文化的象征,是印度裔对加拿大的重要贡献。”

从这个角度看,神像的高度不只是一场“社区竞赛”,更是政治能见度的角力:每多竖起一尊雕像,背后都是一次选票的加码。

从“移民国家”到“印拿大”的调侃,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正遭遇新的考验。巨型神像只是表象,更深层的矛盾是:当一个族群的存在感不断扩张,并被政治化、票仓化地放大,社会平衡就会被打破。

真正的问题已不在于“能不能再竖一尊神像”,而是:当婚礼车队、节庆游行、巨型雕像一次次占据公共空间,加拿大还能撑起多少“多元神话”? 如果这个答案迟迟给不出,那场号称最包容的实验,或许正走向它最严峻的时刻。

e
eric703
1 楼
让印加帝国再次伟大
w
wangyuehong
2 楼
上了从巴黎飞多伦多的飞机,突然发现80%是印度人。还以为上错了飞机。说实话,除了一个印度男上厕所不锁门,被我推门撞到屁股,味道没有想象的大。 [1评]
f
frank1818
3 楼
文章只说了印度移民多,那还只是母体,还没有说繁殖,一个印度家庭是其他种族家庭繁殖力的几倍,因此,加拿大以后的印度人只会越来越多,而且是几何极速加速度的,那叫复利。我去游泳馆游泳,中途突然泳池关停,工作人员把所有人赶上来并强调要洗澡再离开,并没有公开说原因,但在更衣室才有人告诉我,有人在泳池里拉屎。我以后都不敢去泳池了。 [2评]
c
crunchtime
4 楼
金三诚聘腿毛贵军青蛙可以随意嘬咖喱鸡了。
a
ak47a
5 楼
印度神仙也移民了!
媚眼瞟瞟
6 楼
加拿大的未来就是印度
暴风雪来了
7 楼
对有些印度人来说,在水里拉屎是它们的文化,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了 [1评]
传播爱与光
8 楼
装逼犯 口罩黄弱鸡 羡慕嫉妒恨, 装逼犯 口罩黄弱鸡 除了装逼 Bible Study之外,屁也不是!哈哈哈
山药
9 楼
那还不赶紧回国。 [1评]
大春哥
10 楼
祝福拿大家小步快跑爭取本世紀加入大印聯邦
大春哥
11 楼
真的?出拿大家人不打誑語!
不锈钢丝
12 楼
别急,咖喱屁眼都是你的
大春哥
13 楼
你不知道進廁所要先敲門,哦,要先用鼻子探物麼?
t
telltruth
14 楼
都是土豆子和自由党请来的爹
腾蛇棒
15 楼
让我想起了🦛 , 一边在水里拉 一边用尾巴扒拉 宣布领地范围
m
m301nn
16 楼
印度人开枝散叶非常快 三代就有一百多个家庭 没办法
t
tiger500
17 楼
倾家荡产移民加拿大,结果到了印度。
t
tiger500
18 楼
你三哥的应许之地-加拿大。
t
touchdog
19 楼
假如印度化,那对担心的是美国。这个二货人群做邻居。老美怎么办啊。加拿大是彻底完了
南方兔儿爷
20 楼
挺漂亮的,比圣诞老人好看。
m
magictalent
21 楼
印度餐馆林立。很快就会出现一波的反扑
h
hqjs
22 楼
h
hqjs
23 楼
B
BTY2684
24 楼
印加帝国牛逼
我爱北京的秋天
25 楼
本土没文化,移民自然就带来文化。
金川
26 楼
加拿大是印穆,美国是黑西,谁也别担心谁,两国都有美好的未来。
W
Wooweei
27 楼
祖上殖民,子孙还债
w
wtf6park
28 楼
操!以前去過吉隆坡的那個印度寺廟!我我草他娘的那叫一個髒亂差啊!和華人的寺廟的乾淨比起來差了30年。這個種族就不應該存在。難怪佛祖都移民到中國了!原產地真的不能待
打风苟
29 楼
最宽容的国家、社会,多元文化,真不是只喊口号。
S
Sixba
30 楼
艹艹艹艹艹
异客
31 楼
我们这也有一座
I
InsideOut
32 楼
做出口贸易的记着啊:以后加拿大来的订单也一定要收到全款后再发货。
阳痿男
33 楼
按照中国的历史,如果一个国王参与了中国的问鼎逐鹿,不管成功失败,他的王国就进入了下一个征服者的列表,成为中国的一部分。英国的国王做了印度的皇帝,英国,包括他的殖民地苏格兰爱尔兰加拿大新西兰,都是印度的一部分。
y
yang_sheng
34 楼
😃😃😃😃😃😃
桑拿
35 楼
21 世纪, china 还在拼死地靠加班超时劳动虐待老工 维持“世界工厂”时,indians 已经涌向西方各国了,够乐儿,现在还有人吹喇叭 “chinese 世纪” 吗?indian 世纪都比这概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