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真正达到月收入1万以上的人有多少?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2年4月7日 0点10分 PT
  返回列表
64571 阅读
43 评论
DT财经

2018年,上海相亲角,有一位老大爷自称侄子高学历、年收三百万,并直言“月入1万如讨饭”,引来大量网友自嘲式认领“乞丐”身份。

今年2月,“月收入一万”的鄙视链降临到了二线城市,有一位网友发帖声称,月收入一万在郑州“只能生存没法生活”,还完房贷、减去日常生活开支,没剩多少钱,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但另一方面,因为生活处境的差异,人们对“月收入1万”的体感其实是天差地别的。

今天,DT君就通过数据的视角,看看月收入1万的打工人,在中国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在中国,每月可支配收入1万已经超过99%的人

尽管关于“月收入一万,生活艰难”的吐槽不绝于耳,但事实是,在中国,确实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月入过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的一份数据可以作为参考,该研究院一直在追踪中国收入分配情况,分别在1988年、1995年、2002年、2007年、2013年和2018年进行了六次入户调查,沉淀为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库(CHIP)。

CHIP的最近一次调查时间为2018年,研究院官网并未公布相关数据,但该院研究人员在财新发布的一篇文章透露了部分数据结果,分层抽取了7万个样本的数据显示:人均可支配月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等之外可用于实际使用的可支配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家庭占比仅为0.61%,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在5000-10000元区间的是4.52%;而大部分中国家庭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在500-1500元这个区间,占比约40.71%。

近7成应届毕业生,税前月入6000元以下

以上是比较宏观的统计数据,你可能会认为,统计样本中包含了家庭中的无收入人群,比如无退休金的老人、失业者、正在读书的孩子等,因而数据偏低,只看打工人的话,遍地是高薪。

但是当我们把人群缩小聚焦于已经毕业的本科生,能达到“月入1万”的仍然是少数群体。

涉及到更具体的就业人群划分,我们能找到的统计数据多是含税收入,如果考虑到手,还会更低。

麦可思《中国2020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的数据显示,月收入(税前,包含工资、奖金、津贴等在内)在1万元以上的本科应届毕业生仅占该群体总人数的4.3%,与此同时,有68.1%本科毕业生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

即便是在工作三年后,也有相当大一部分本科生的月收入没有达到1万元。数据显示,毕业三年后,本科生的平均月收入为8279元。

也就是说,尽管互联网上似乎到处都是“年薪百万”的人,但在中国,月入1万,仍旧是一道卡住了大部分人的门槛。

在哪里才能月工资过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提及的月薪过万,常常是指税前工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具体到不同的地域和城市的工资水平。

国家统计局在《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公布了全国各地区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税前,包含工资、奖金、津贴等在内),我们进行了计算排名,可以看到,位列前三的地区分别是北京、上海,和西藏,广东仅排在第六。

这个结果与“北上广工资更高”的刻板印象有所出入,分析起来可能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因为数据是基于不同省份划分的,而广东省除了广州之外还会计入其余所有城市的人均工资,所以排名可能低于预期。

另一方面,因为海拔高、大气稀薄等自然环境因素,西藏的工作、生活环境相对其它地区更具挑战性,所以需要用有竞争性的、更高的工资才能吸引人才。且政策上的支持使得这样高薪招人的策略具有可持续性。

每月平均工作超过1万,在不同地区,所能带来的生活质量可能相去甚远。前段时间DT君就这个主题采访过12位生活在北上广的年轻人,即便都是大都市,它们之间的房价、物价也都各有不同,更不要说月薪1万在北上广,和在二三线城市之间的区别了。

对于普遍租房的年轻打工人来说,其中最明显直观的差别就是每个月的房租。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21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的数据,在北京和深圳,2020届毕业生的住房成本占工资比已经超过了40%,其次是上海、杭州,分别占比38%、32%。而在重庆、长沙这些规模相对稍小的城市,虽然平均月收入更低,但只有15%左右的工资会被花在房租上。

另外,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抹平了一些差异,使得不同城市的人主动或被动地享用了同一套生活方式。一些生活在三四线城市的人,因为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更少的买房焦虑,可能更乐于在娱乐、潮流上消费。虽然没有月薪1万,但生活同样丰富。

换句话说,“月薪1万是什么水平”“月薪1万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直接被“你在哪里月薪1万”所影响。

做什么才能月薪过万?

影响薪资水平的远不止“在哪儿工作”这一个因素。同样重要的,是具体“做什么工作”。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1》的数据显示,2020年各行业平均月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金融业。也只有在这三个行业中,就业人员平均月工资超过1万元。

但另一方面,这三个高薪行业都有着不同的高门槛和问题: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面临着高强度、高时长的脑力工作,尤其是近几年,从亚健康到猝死,“拿命换钱”的工作逻辑越来越被人批判,但普遍来看,只要身处其中,人们还是难以跳出内卷严重、35岁晋升瓶颈等问题。

排在第二的科研行业,需要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紧随其后的金融行业非常看重高学历及相关经验。因此,高门槛和高月薪是密不可分的。

进一步的数据分析还显示,在不同地区,高薪行业的排名是不同的。

比如上海作为金融中心,它的金融行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在27510.4元/月,是全上海所有行业中最高的。

但在浙江,金融行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是12150.3元/月,在全省各行业排名并不靠前。浙江省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就业人员平均月入19619.2元。考虑到阿里巴巴总部就在杭州,这点并不让人意外。

写在最后

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家理查德•伊斯特林在《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中提出了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论,即收入与幸福感不成正比的现象。其解释之一就是,收入和财富具有相对性,而这种相对性决定了它们真正的价值。

就像我们在前文中提到的,在不同城市,月薪过万的意义是不同的。

正因为大城市更容易月薪过万,所以在大城市月薪过万就没有那么稀有,反而会有更多高收入人群、高消费场所,且更容易产生攀比效应。即便许多消费选项也许并不包含在月薪1万打工人的生活成本之内,它们的存在还是会直接降低薪资在人们心中的价值。

另外,在薪资水平较高的社交圈中,当身边大多数人的收入与你相差无几,月薪1万的心理价值自然被削弱了。

英国经济心理学家克里斯•博伊斯等学者提出了“收入等级”的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博伊斯指出,大多数人判断自己薪资水平时,不会考虑薪资本身价值,他们的判断更多受到这个薪资的“收入等级”所影响。而所谓“收入等级”是一个非常具象、微观的概念:它指代每个人心中,自己的收入在个人社交圈中排在什么位置——但没有人会把宏观的社会参照值(譬如“99%的中国人月收入低于1万”)作为比较对象。

简单粗暴来说就是,在一个人心中,“月收入1万超过99%中国人”的认知所能带来的幸福感,大概远远不如“月收入5000超过5个亲朋好友”。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人更在意“比上”:与收入高于自己的人群的比较会对一个人的心理产生更大的影响。也就是说,“比下”所带来的心理安慰在“比上”所产生的的焦虑感面前,往往不值一提。

比如对于许多城市中产而言,他们大多数人早就月入过万,但依然无法停止对自身收入的焦虑。根据脉脉数据,即便是年薪30万以上的人群,其主要焦虑依然来自收入。

对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认为:这种收入焦虑的根源,“还是负担多”。从高昂的房贷按揭,到鸡娃的教育投资,月收入1万相较于大城市中产生活的预设花销而言,显得杯水车薪。

不可置否,人们关于“月薪1万”的悲欢并不相通,有人早就月入过万,害怕跌落,所以还在努力向上;有人月收入5000,美食电影潮玩一样不落,生活得洒脱快乐;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在努力过着自己定义中的“好生活”。

B
BostonUncle
1 楼
改革开放,中国人辛辛苦苦40年,还是这么穷。钱都跑哪去了?
网络激活
2 楼
能有多少?“ 六亿千元户,10亿人没坐过飞机,12.6亿人没有护照,没出过国。
O
Oceanblue1
3 楼
不是吹了好久中国富强。 还没富就出去装逼 表示有多强。 结果了 90%的人收入不如欧美洗盘子的。。
O
Oceanblue1
4 楼
被村长装逼免费援助亚非拉了
千奇百怪党
5 楼
交完税交完保险,月入过万,也就是两千加币。我好像才刚入线。我也是穷人。
t
totalfire
6 楼
关键是,那百分一的人占了多少社会资源,这个比较关键。 举个例子,如果那百分之一的人占据了百分之九十九的社会资源,那在国外挣得再多,回到国内也只能去抢那剩下的百分之一。 如果想分到那百分之九十九里面的,可能还是离不开去打点那些官僚。 这可能就是有些人,在国外辛辛苦苦挣了钱回到国内,却发现还是那么憋屈的一个原因吧。
d
dhy1998
7 楼
乳滑。每个五毛收入都超一万毛
潜水7年多
8 楼
拿本科毕业一年的去做比较,智障呀,5年后看看是多少
潜水7年多
9 楼
洗盘子你挺有经验,一月舔盘子舔腚你赚多少
a
abe868
10 楼
那你娘的身体吃的消嘛?🤣
a
abe868
11 楼
废话,要不然为什么这么多人心甘情愿当狗粮?🤣
天罡
12 楼
这不错了,美国加拿大的华人,除开少数,大部分还是labor,能月拿5000的比中国少太多。中国的5000起码当这些所谓发达国家四千多。 有个美国佬在中国去,和我一起参加培训,得月薪3500开心得不得了,觉得比他在美国日子好过多了。
b
brucesui
13 楼
: 哦,你在美国洗盘子,对吧?
青蛙
14 楼
是冥幣嗎
h
ha123
15 楼
一会去遇到任何熟人,都是炫耀他身边的朋友年入几百万,一到需要花钱的时候都说自己最近手都有点紧
b
brucesui
16 楼
哈哈哈,这次美国给鸟克兰多少?
s
slimane
17 楼
如果不算灰色收入,在京沪深多如狗的一万月收入在弱二线城市比如西安就很少,在三四线就屈指可数了
D
Dong614
18 楼
好像30年前的labor一個月也至少5000人民幣吧?好像現在刷盤子時薪最低也得80人民幣,一个月不加班也得1万2以上。
w
wasabi20071127
19 楼
阿根廷总统一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包子就给了230亿美金。 一带一撸首期还付即将到期,泼出去的钱别说利息了,本钱都回不来。 欧洲大撒币不说,还给黑鬼免费大学免费学伴。 那些水深火热的西方国家个人补助金,企业补助金,脑残贱民韭菜嘲笑人家防疫不力。可墙国简单粗暴隔离,别说企业补助了,政府发点蔬菜就感天谢地谢政府。贱,无底线的贱,活该被共产党用脚把脸踩在地上反复摩擦。跪族之名名副其实。
l
littlejeff22
20 楼
人均产值7万,人均收入3万,差额吗……,同时社会福利,也基本没有,
o
onlyfor2001
21 楼
看来黑中国的人还真不少,但太业余啦。弯弯说我们吃不起茶叶蛋,有榨菜就是幸福生活,美国就差没用洗衣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啦。现在又搞一份抽样数据收入调查。几组数据来源含糊切不一致,时间点对比不一致,数据抽样不详,数据对比混乱,收入,可支配,家庭及人均概念相互穿插。而且最重要的是没有横向比较(所有数据都是东拼西凑)。这种水平要是论文的话,我大学老师是不会收的。建议下次想黑也弄的专业点,忽悠没读过书写过论文的还可以,纯粹是满足一下狗粮的优越感。
a
abc868
22 楼
在中国常委,真正达到千亿以上的人有多少?
o
onlyfor2001
23 楼
你真是只造谣狗,转法轮子多啦,脑子烧出幻想啦。
o
onlyfor2001
24 楼
国外除了精英层,蓝领比白领普遍赚的多。
o
onlyfor2001
25 楼
你说的倒确实像不喜欢攒钱的外国人。
a
assvenger
26 楼
你不交税吗? 加拿大税率不低。
吕德水
27 楼
国富民穷
o
onlyfor2001
28 楼
真的吗?他说的是家庭,人均可支配。这意味着去掉保险税,还要除以孩子老人等分母。如果这个数据是真的,也是玩了一个文字游戏,这个一万人民币,至少需要税前月收入三万
g
giza123
29 楼
是99%。你少算了
o
onlyfor2001
30 楼
你确定你的水平能看懂这篇文章吗?
o
onlyfor2001
31 楼
你确定你的水平能看懂这篇文章吗?
吕德水
32 楼
: 好吧,我承认我只看出你的自以为是
o
onlyfor2001
33 楼
自以为是的人都是这么以为的
吕德水
34 楼
回复[[33] 别管这文章内容写的啥,我的回帖是给一楼的不是对本文评价,你看懂了吗,自以为是的蠢货
l
luckjim
35 楼
,你确定自己看懂了一楼的问题吗。蛮好的一个问题。也符合中国的现实。
o
onlyfor2001
36 楼
那你下回给他私信加好友,臭味相投的愚驴
o
onlyfor2001
37 楼
你确定看懂了吗?还是凡事多找找自己的原因吧。他就是一只反华狗,说中国话,不干中国事。
o
onihc
38 楼
人均,呵呵。 北上广本地人月入5,6千的大有人在。外地人万把块日子就难过了,房租加水电煤就差不多工资一半了。讨论这种平均数没啥意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k
komin
39 楼
又在辱華了,明明中國所有網民小粉紅,個個北大清華畢業,年收入隨便破百萬人民幣,誰在跟你才1萬瞎折騰,
白萝卜
40 楼
加拿大看病花钱么?要不要问问有多少人装完心脏支架之后宣布纳入医保了,差点又梗过去
l
luckjim
41 楼
干中国事?中国可能干坏事。这时候就得有人出来反对
白萝卜
42 楼
北上广?月入五六千?月入五六万?
o
onlyfor2001
43 楼
我特别讨厌狗粮,给你普及个知识点。狗粮的入门两大凡是:1.凡是中国的都要喷。2.凡是灯塔的都要跪舔,然后再喷中国。许多狗粮一辈子没到过中国,但它坚信主子是对的,两个凡是必须要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