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东京警方首次破获利用生成式AI制作虚拟色情图片进行非法销售的案件。然而,这起案件之所以引发全日本关注,并非仅因技术犯罪的新颖性,而是因为4名嫌犯中唯一的女性嫌疑人,其出众的外貌意外引爆网络话题,甚至引发日本网友争相吹捧与追捧。
根据东京警视厅调查,该犯罪团伙成员包括来自爱知县的水谷智浩(44岁,零售业者)、埼玉县的菅沼贵司(53岁,上班族)等共计4人。他们于2024年10月起使用免费AI软件,输入网络图片训练素材,向生成式AI下达明确动作指令(如「双腿张开」),产生虚拟女性裸照,后制作成海报并透过拍卖网站贩售。
警方调查指出,这个犯罪团伙的作案流程极具组织性与明确分工。主嫌水谷智浩负责整体策划与经营,挑选适合销售的AI生成图像;菅沼贵司则负责技术工作,他通过自行摸索生成式AI的图像制作技巧,反复调整参数、指令,使得AI创作出的虚拟女性形象极其逼真,并具明显的猥亵特征。
随后,另外两名成员协助将这些AI图像列印成实体海报,分别在自己家中以及便利店的影印机列印完成,最后透过多个网络拍卖平台公开贩售,标榜「AI美女」,每张售价达数千日元,迅速吸引大量买家下单。
尽管海报中的女性并非真人,但因具备猥亵性,仍涉嫌违法。犯罪团伙已承认犯行,首脑水谷供称因色情海报利润丰厚而投入经营。菅沼则辩解其将之作为副业,且声称自学AI图像生成技术。
另有一名28岁女性成员宣称不知其行为属违法,拒绝承认部份指控。该团伙将海报包装成「AI美女」进行贩售,平均每张售价数千日圆,已累积销售逾2100张,获利超过1056万日圆。
日本4名男女利用免费「生成式AI」制作超过2100张的色情海报并上网贩售,得手超过1056万日圆,因此被东京警视厅逮捕。而这更是日本警方首次针对生成式AI制作色情图片而逮捕嫌犯的案例。
美艳女嫌犯意外爆红,网友直呼「出道即巅峰」
不过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这位28岁女性嫌犯在新闻曝光后迅速成为日本网络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警方公布的画面中,她戴着口罩,露出的眉眼精致清秀,身材高挑苗条,颇具明星气质,立刻吸引了大量日本网友的目光。
日本推特(X)上迅速掀起一股热烈讨论的风潮:
「这种颜值也太高了吧!完全不输给当红偶像。」
「长得这么好看,干嘛要做犯法的事?不过真的很漂亮,让人讨厌不起来。」
「明明可以直接进演艺圈,偏要去犯罪圈,浪费了颜值。」
「现在的犯罪嫌疑人颜值越来越高了,感觉日本警方是不是在选美啊?」
随着网络讨论不断升温,不少网友甚至开玩笑地建议她在服刑结束后可以转型艺人或模特:「绝对比许多现役偶像还要有人气。」
从「犯罪者」到「偶像化」:日本社会微妙的审美文化
事实上,这并非日本社会首次因犯罪者的外貌而产生如此高的关注度。过去几年间,日本频繁出现一些颜值极高的女性犯罪者,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更曾出现过「罪犯美少女」的亚文化现象。这种现象体现了日本年轻世代对颜值高度重视,甚至以外貌来衡量犯罪者的人格与价值,形成一种微妙的「罪犯偶像化」趋势。
而本次案件中的28岁女嫌犯不仅长相亮丽,且在面对警方调查时坚称自己并未意识到违法行为的严重性,拒绝承认部分指控,反而激起了网友更多的关注与同情。
法律界与社会学家担忧:颜值掩盖法律底线
然而,日本法律界与社会学家对此现象表达了深刻忧虑。金泽大学法学院教授长濑贵志表示,这种对犯罪嫌疑人外貌的过度关注,可能导致公众忽略犯罪本身的严重性,使得法律道德底线变得模糊。
他提醒大众:「无论嫌犯颜值多高,都不应当掩盖犯罪事实本身的严重性。法律的公正性和社会伦理绝不能因为外貌而有所偏差。」
颜值之外的警示:AI技术滥用风险不可轻视
除了对女嫌犯的热烈讨论外,这起案件也凸显了生成式AI技术被滥用的潜在风险。东京警方特别强调,这次案件开创了日本首次明确将AI生成的虚拟淫秽物品纳入犯罪范畴的先例,未来类似案件可能还会频繁出现。如何加强对新兴技术的监管力度,将成为日本乃至全球必须正视的问题。
尽管网友对这位女性嫌犯的颜值进行了疯狂的吹捧,但在这种追捧狂潮的背后,或许更应引发人们对社会价值观的反思: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犯罪与颜值的关系?在这个时代,美貌能否成为超越道德和法律的借口?
近日,日本东京警方首次破获利用生成式AI制作虚拟色情图片进行非法销售的案件。然而,这起案件之所以引发全日本关注,并非仅因技术犯罪的新颖性,而是因为4名嫌犯中唯一的女性嫌疑人,其出众的外貌意外引爆网络话题,甚至引发日本网友争相吹捧与追捧。
根据东京警视厅调查,该犯罪团伙成员包括来自爱知县的水谷智浩(44岁,零售业者)、埼玉县的菅沼贵司(53岁,上班族)等共计4人。他们于2024年10月起使用免费AI软件,输入网络图片训练素材,向生成式AI下达明确动作指令(如「双腿张开」),产生虚拟女性裸照,后制作成海报并透过拍卖网站贩售。
警方调查指出,这个犯罪团伙的作案流程极具组织性与明确分工。主嫌水谷智浩负责整体策划与经营,挑选适合销售的AI生成图像;菅沼贵司则负责技术工作,他通过自行摸索生成式AI的图像制作技巧,反复调整参数、指令,使得AI创作出的虚拟女性形象极其逼真,并具明显的猥亵特征。
随后,另外两名成员协助将这些AI图像列印成实体海报,分别在自己家中以及便利店的影印机列印完成,最后透过多个网络拍卖平台公开贩售,标榜「AI美女」,每张售价达数千日元,迅速吸引大量买家下单。
尽管海报中的女性并非真人,但因具备猥亵性,仍涉嫌违法。犯罪团伙已承认犯行,首脑水谷供称因色情海报利润丰厚而投入经营。菅沼则辩解其将之作为副业,且声称自学AI图像生成技术。
另有一名28岁女性成员宣称不知其行为属违法,拒绝承认部份指控。该团伙将海报包装成「AI美女」进行贩售,平均每张售价数千日圆,已累积销售逾2100张,获利超过1056万日圆。
日本4名男女利用免费「生成式AI」制作超过2100张的色情海报并上网贩售,得手超过1056万日圆,因此被东京警视厅逮捕。而这更是日本警方首次针对生成式AI制作色情图片而逮捕嫌犯的案例。
美艳女嫌犯意外爆红,网友直呼「出道即巅峰」
不过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这位28岁女性嫌犯在新闻曝光后迅速成为日本网络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警方公布的画面中,她戴着口罩,露出的眉眼精致清秀,身材高挑苗条,颇具明星气质,立刻吸引了大量日本网友的目光。
日本推特(X)上迅速掀起一股热烈讨论的风潮:
「这种颜值也太高了吧!完全不输给当红偶像。」
「长得这么好看,干嘛要做犯法的事?不过真的很漂亮,让人讨厌不起来。」
「明明可以直接进演艺圈,偏要去犯罪圈,浪费了颜值。」
「现在的犯罪嫌疑人颜值越来越高了,感觉日本警方是不是在选美啊?」
随着网络讨论不断升温,不少网友甚至开玩笑地建议她在服刑结束后可以转型艺人或模特:「绝对比许多现役偶像还要有人气。」
从「犯罪者」到「偶像化」:日本社会微妙的审美文化
事实上,这并非日本社会首次因犯罪者的外貌而产生如此高的关注度。过去几年间,日本频繁出现一些颜值极高的女性犯罪者,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更曾出现过「罪犯美少女」的亚文化现象。这种现象体现了日本年轻世代对颜值高度重视,甚至以外貌来衡量犯罪者的人格与价值,形成一种微妙的「罪犯偶像化」趋势。
而本次案件中的28岁女嫌犯不仅长相亮丽,且在面对警方调查时坚称自己并未意识到违法行为的严重性,拒绝承认部分指控,反而激起了网友更多的关注与同情。
法律界与社会学家担忧:颜值掩盖法律底线
然而,日本法律界与社会学家对此现象表达了深刻忧虑。金泽大学法学院教授长濑贵志表示,这种对犯罪嫌疑人外貌的过度关注,可能导致公众忽略犯罪本身的严重性,使得法律道德底线变得模糊。
他提醒大众:「无论嫌犯颜值多高,都不应当掩盖犯罪事实本身的严重性。法律的公正性和社会伦理绝不能因为外貌而有所偏差。」
颜值之外的警示:AI技术滥用风险不可轻视
除了对女嫌犯的热烈讨论外,这起案件也凸显了生成式AI技术被滥用的潜在风险。东京警方特别强调,这次案件开创了日本首次明确将AI生成的虚拟淫秽物品纳入犯罪范畴的先例,未来类似案件可能还会频繁出现。如何加强对新兴技术的监管力度,将成为日本乃至全球必须正视的问题。
尽管网友对这位女性嫌犯的颜值进行了疯狂的吹捧,但在这种追捧狂潮的背后,或许更应引发人们对社会价值观的反思: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犯罪与颜值的关系?在这个时代,美貌能否成为超越道德和法律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