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留下了一道思考题,在就业现实和才能施展之间,到底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和保障?
近日,一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附属中学勤杂工临聘工作人员的录用公示”显示,一名24岁物理学研究生拟被聘为该学校勤杂工,引发网友热议。后续学校回应称,由于当事人暂未获取硕士学位证书,不具备正式录用为教师的资格。当事人看到该校勤杂工招聘信息后参加应聘,以求继续留在校园工作。学校经综合考虑等,公示结束后拟暂时安排其在物理教研组从事物理教学辅助工作。
据姑苏晚报报道,当事人于今年6月作为应届毕业生,通过了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系统教师招聘考核,成为拟录用人员,进入南航苏州附属中学跟岗实习。但因为论文尚缺发表等原因,目前只取得研究生学历证书,暂未取得硕士学位证书,因此不符合园区教师招聘要求。
查阅《2024年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系统师资招聘公告》,确实提到应届毕业生应聘高中教师岗位的原则上应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证书(原985、211院校本科生可以应聘)。此前,校方回应称系工作人员失误,应聘者实为本科,公示已撤下。
南航苏州附属中学党委书记表示,学校尊重当事人的就业选择和自我规划。学校已综合考虑物理教师紧缺、当事人跟岗实习期表现优异等因素,并征求了他本人意见,公示结束后拟暂时安排其在物理教研组从事物理教学辅助工作。
尚不清楚,目前这个安排是碍于“硕士被聘为勤杂工”的舆论压力,还是学校珍惜人才。而公众之所以对此事敏感关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二者之间的反差。从该校勤杂工的招聘要求看,岗位为临聘合同制,要求“工作任劳任怨,普通话流利,男性50周岁以下”等,总体门槛并不高。在公众印象和期许中,物理学硕士更应该在科研岗位发光发热,探索人类未知,而非“低头扫地”。由此质疑,这样的选择是否“大材小用”,靡费了自身才华和家国培养。
这种心理,折射了人们对科学进步尤其是对物理学探索的渴望。但要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物理专业的毕业生都能从事尖端的物理研究,从事物理教学、教书育人,也是一种价值的体现和学以致用。不过,公众对“大材小用”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人们更希望高材生们能把自己的才学进行更好施展,这也是一种对人才的珍惜和尊重。
再看当事人自己的选择,他说在学校实习过程中,对学校的氛围很满意,希望能成为这里的一分子。能走上讲台是自己的人生理想,将一边工作一边等待下一次机会。对此,有网友认为可能会过渡消耗年轻人的体力与意志,有人表示这种“曲线救国”背后是对编制工作的渴望,不该鼓励效仿。这也留下了一道思考题,在就业现实和才能施展之间,到底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和保障?
这也留下了一道思考题,在就业现实和才能施展之间,到底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和保障?
近日,一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附属中学勤杂工临聘工作人员的录用公示”显示,一名24岁物理学研究生拟被聘为该学校勤杂工,引发网友热议。后续学校回应称,由于当事人暂未获取硕士学位证书,不具备正式录用为教师的资格。当事人看到该校勤杂工招聘信息后参加应聘,以求继续留在校园工作。学校经综合考虑等,公示结束后拟暂时安排其在物理教研组从事物理教学辅助工作。
据姑苏晚报报道,当事人于今年6月作为应届毕业生,通过了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系统教师招聘考核,成为拟录用人员,进入南航苏州附属中学跟岗实习。但因为论文尚缺发表等原因,目前只取得研究生学历证书,暂未取得硕士学位证书,因此不符合园区教师招聘要求。
查阅《2024年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系统师资招聘公告》,确实提到应届毕业生应聘高中教师岗位的原则上应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证书(原985、211院校本科生可以应聘)。此前,校方回应称系工作人员失误,应聘者实为本科,公示已撤下。
南航苏州附属中学党委书记表示,学校尊重当事人的就业选择和自我规划。学校已综合考虑物理教师紧缺、当事人跟岗实习期表现优异等因素,并征求了他本人意见,公示结束后拟暂时安排其在物理教研组从事物理教学辅助工作。
尚不清楚,目前这个安排是碍于“硕士被聘为勤杂工”的舆论压力,还是学校珍惜人才。而公众之所以对此事敏感关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二者之间的反差。从该校勤杂工的招聘要求看,岗位为临聘合同制,要求“工作任劳任怨,普通话流利,男性50周岁以下”等,总体门槛并不高。在公众印象和期许中,物理学硕士更应该在科研岗位发光发热,探索人类未知,而非“低头扫地”。由此质疑,这样的选择是否“大材小用”,靡费了自身才华和家国培养。
这种心理,折射了人们对科学进步尤其是对物理学探索的渴望。但要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物理专业的毕业生都能从事尖端的物理研究,从事物理教学、教书育人,也是一种价值的体现和学以致用。不过,公众对“大材小用”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人们更希望高材生们能把自己的才学进行更好施展,这也是一种对人才的珍惜和尊重。
再看当事人自己的选择,他说在学校实习过程中,对学校的氛围很满意,希望能成为这里的一分子。能走上讲台是自己的人生理想,将一边工作一边等待下一次机会。对此,有网友认为可能会过渡消耗年轻人的体力与意志,有人表示这种“曲线救国”背后是对编制工作的渴望,不该鼓励效仿。这也留下了一道思考题,在就业现实和才能施展之间,到底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