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率地,从昨天开始,你应该看到过以下这张图片:
很多人义愤填膺地转发了图片,声讨这位当事人“祖国建设你不在,千里投毒第一名”,并感慨真有人“不要脸”到这种程度。
问题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所有这些愤怒的起点,是不是值得相信?是没发现疑点还是宁愿相信这是事实?
一、漏洞百出的叙事1.来源可疑
整篇内容,没有确切的人物信息,只有文末一个小括号(来自网友的私信)——这个造假门槛也太低了吧?谁知道这个网友是谁呢?简直无从验证。同时还加了一个#疫情#的标签,明显想得到更多的流量和关注。
2.缺少所有的关键信息
美国、中国都这么大,从哪个机场起飞?抵达中国哪个机场?什么时间的事?住在什么医院?所有这些关键信息一概没有。就算你说,人家说了,这只是网友私信,又不是写新闻稿,哪里会这样周全。可问题是,这个人不是被设置成了求助的人设吗?一点信息都不留,万一有脑子短路的人想帮忙,又要怎么帮呢?
3.全是废话,但句句踩在大众的情绪点上
看看这满屏都在挑唆的恨意:开篇就是一个“竟然要自己花钱治病”,接下来,“绿卡”“这边的房子大,环境福利什么的都挺好”“美国这边乱套了”“人们开始购买武器自保”“床位不够而且花钱很多”“国内能免费治疗”“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等等,几乎每一句都准准踩在大众的情绪点上——
让人感慨,啐,还有这么不要脸的人!让你解气,哼,这下子中国月亮圆了吧!让你愤怒,呸!没做过啥贡献就想来占祖国便宜!
所有这些内容合在一起,成功引爆网络。作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至于这些无法核实的硬伤,至于这名网友如何凭借自己这种傻到冒泡的智力也能拿到美国绿卡,至于这位名不见经传的苏州河是怎么能得到这位网友竹筒倒豆子一般信任的,显然无人问津。
二、“苏州河”去哪儿了?
微博上并没有这名博主。稍加注意,你会发现,这位“风云人物”栖身在今日头条。
然而,今日头条上,现在也找不到TA了。
有网友扒出来,这条“苏州河”已经不再是条河了。TA已经摇身变成了一个影评号,现在的名称叫“阮星爱电影”。并且在一番遮掩和推托后,因为网友的指责,发出了道歉声明。
可问题是:与前一天的刷屏图片相比,你将发现,大多数人的朋友圈里,未必会出现这条道歉声明。不仅是因为很多人不知道,更是因为后者一点也不劲爆。
三、永远站在“八卦”鄙视链顶端的坏消息
《人类简史》强调了“八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大家常常认为自己喜欢听好消息,但是实际上,传播得快的却往往是坏消息。中文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英谚讲:Bad news travels fast.都在印证传播事实中:“坏比好要有力得多。”
为什么会这样?
著名心理学家、2002年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1983年就提出了“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这一术语,指出人们总是痛惜损失多于享受获得。
心理学家保罗·卢辛和爱德华·鲁伊兹曼2001年又提出了“消极性偏见”(negativity bias)这个概念,指出:一丁点儿负面因素就能让人们完全不去关心整个事物的本质是好是坏了。
与此同时,跟平和理性相比,质疑与愤怒总是更能占据情绪的高点,而“要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正义感”则会不动声色地驱动你将一些来不及细想的信息随手传播出去。
于是,在这样的语境下,“海外华人”被贴上了“没给祖国做贡献、就想着占祖国便宜”的标签,全然忘记了此前很多华人华侨捐款捐物的爱国行为。有微博网友对此发表感慨,却鲜有回应。
刚刚在北京入境且在航班上精巧隐瞒的黎女士固然可恨,可是如果因为这样的个例就被轻易煽动起情绪抵触自己的同胞、给别人贴标签,和之前在海外歧视华人甚至亚裔的恶劣老外相比,又有什么区别?
考虑到体现文章立场的客观,还要在此补充下:
我本人并无亲属定居海外,也无意为任何人群洗白,并且高度相信舆论监督的力量。但是同时也想在喧嚣的舆论场里表达下自己微弱的呼声——对于特别吸引眼球、让你觉得很容易情绪激动的内容,请不要急于相信。如果没条件或者没兴趣去核实,至少让子弹多飞一会儿。
相关报道:别用谣言妖魔化回国人员了
▲资料图。图为网络辟谣小分队A2N的志愿者正在搭建网站。
以往我们常痛斥很多造谣网文“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
可现在,很多谣言帖“偷工减料”,连图都给省了。
那这些谣言靠什么“取信”于公众?
答案是:这些谣言制造者可能并没想过为“可信度”负责——他们瞄准的是“钓鱼谣言帖零免疫力人群”。不管你信不信,反正这类人信。
他们要的是博眼球、骗流量。而博眼球的方式就是刺激公众,哪里不爽点哪里;骗流量的途径就是撩拨情绪,你越悲愤,他们越开心,因为能喜提10万+。
1
最新一则刷屏级谣言帖,是“美籍华人感染后回国治病,因要自费而投诉”。
该帖子是网民“苏州河”曝出的。帖子内容大致是:在美工作10年、拿了绿卡、准备把家人接到美国的美籍华人,感染新冠肺炎后想去医院,可床位紧张、费用贵,于是听信家人建议,想着回国免费治疗。为了能回国,他们一家三口吃了退烧药,可入境后住院的次日,就被告知要缴费——因为他是美籍,且没在国内参保。他由此想到对其投诉:“不是说国内会给免费治疗吗?现在竟然要收费!”
▲资料图。
看完此帖,就问你气不气愤?
“祖国建设你不在,千里送毒第一名”,“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网友们对此训练起了怒斥千夫指的句式。
能不愤怒值爆表吗?
这事听着分明就是现代版“东食西宿”,从当事人极端分裂的言行看,说他是“精致的利己主义”都是美化,他那分明是无知无畏无耻——
开篇就大讲在美国的奋斗史与“绿卡”“大房子”“环境福利”,接着又说到美国疫情防控乱象,然后想蹭国内免费医疗的“国民待遇”,还坦承为了回国吃了1倍量退烧药,最后在“免费治疗”算盘落空后拿自己“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身份说事,直指自己遭到不公平对待⋯⋯
这哪是“控诉”,明明是“花式作死”。在防境外疫情输入、部分归国人员提“过分要求”动辄获咎等话题热度正高的背景下,这里面的每段话,几乎都踩在了公众G点上,都在向人们的朴素正义感下挑战书:
你不是憎恶“美分狗”“骑墙派”吗?你不是憎恶那些以一己之力祸害一地的“千里送毒者”吗?来,这有活靶子。
这也让人想起了咪蒙《致××》及其团队编造的“寒门状元之死”里的手法——瞄准人们的痒点、槽点、爽点,定制出到处都是bug的“罪恶靶子”和“问题模型”,供人们批判。
可你一扳动怒斥的“机关枪”,你就中招了。你打出的每个“枪子”,都是他们10万+的燃料。
类似的谣言,还有今天北京海关刚辟的谣言——“未来一周11万人将从欧洲到北京”,以及此前的“大批韩国人涌入青岛致机票大涨”。
▲微博截图。
它很容易激起恐慌或愤怒。而你越恐慌或愤怒,那些谣言制造者就越开心。
2
就眼下看,这些谣言已然解锁了写爽文的套路。
爽文的最大套路是什么?为爽而爽,刺激情绪,催生酣畅淋漓的快感。
这些谣言也是。你喜欢或憎恶什么,它就给你来什么,总之,要引发你情绪上的共鸣或公愤。
而情绪就是他们爆款收割机的发动机。
再加上题材蹭的是热点,细节似可考证,有些人对这类谣言完全抵御无能。
汉斯·约阿希姆·诺鲍伊尔在《谣言女神》说的:“谣言是一个专横的创作者兼社会诠释者,没名没姓,而且戴着面具。只有极端的怀疑态度才能抵挡它的窃窃私语。”没点考据癖与较真精神,网民们很平易被套取廉价情绪。
但谣言就是谣言。有些谣言看似挺“正确”,但本质还是添乱。
拿“美籍华人回国治病投诉‘自费’”来说,乍看上去,文内反映的某些现象确实存在,也值得寻思:如部分国家在疫情防控上的失措,如少数外籍华人或归国人员瞒报病情入境⋯⋯
但将各种奇葩情形一锅炖,制造的不只是谈资,更是公众对海外华人华侨的敌意。
看着这杜撰的情节,再联想到“一家三口感染后吃退烧药从美国登机入境”、“澳籍华人女子返京后拒绝隔离外出跑步 面对劝阻大喊‘骚扰’”等事件,许多人情绪叠加着情绪之下,一激动就给“海外华人”全都贴上“不给国家做贡献,只想占祖国便宜”的标签,给他们盖章“为国家添乱”,全然不顾疫情发生后很多华人华侨捐款捐物的事实,不顾不配合防疫要求的只是“一小撮”。
到头来,这些谣言帖就跟某些歧视华人、亚裔的言论那样,除了煽动情绪,制造地域歧视、恶意排斥,别无价值。
这,不啻为另一种给抗疫添乱——很多人跟我们是同胞也是同袍,是共同嵌入到抗疫共同体之中的。我们该同心同向,矛头一致对病毒,对准“真·添乱”者,而不是制造割裂。
多点“相爱”,少点“相杀”,不被谣言导向族类仇视或群际撕裂,是画大抗疫同心圆的方式,也是共同抗疫的应有之义。
所以,别轻信那些带有煽动性的、制造对立的谣言。
说白了,谣言里没什么正能量。
假,往前一步,就是恶。抗疫不需要那么多“恶”,也容不得那些“假”。
大概率地,从昨天开始,你应该看到过以下这张图片:
很多人义愤填膺地转发了图片,声讨这位当事人“祖国建设你不在,千里投毒第一名”,并感慨真有人“不要脸”到这种程度。
问题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所有这些愤怒的起点,是不是值得相信?是没发现疑点还是宁愿相信这是事实?
一、漏洞百出的叙事1.来源可疑
整篇内容,没有确切的人物信息,只有文末一个小括号(来自网友的私信)——这个造假门槛也太低了吧?谁知道这个网友是谁呢?简直无从验证。同时还加了一个#疫情#的标签,明显想得到更多的流量和关注。
2.缺少所有的关键信息
美国、中国都这么大,从哪个机场起飞?抵达中国哪个机场?什么时间的事?住在什么医院?所有这些关键信息一概没有。就算你说,人家说了,这只是网友私信,又不是写新闻稿,哪里会这样周全。可问题是,这个人不是被设置成了求助的人设吗?一点信息都不留,万一有脑子短路的人想帮忙,又要怎么帮呢?
3.全是废话,但句句踩在大众的情绪点上
看看这满屏都在挑唆的恨意:开篇就是一个“竟然要自己花钱治病”,接下来,“绿卡”“这边的房子大,环境福利什么的都挺好”“美国这边乱套了”“人们开始购买武器自保”“床位不够而且花钱很多”“国内能免费治疗”“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等等,几乎每一句都准准踩在大众的情绪点上——
让人感慨,啐,还有这么不要脸的人!让你解气,哼,这下子中国月亮圆了吧!让你愤怒,呸!没做过啥贡献就想来占祖国便宜!
所有这些内容合在一起,成功引爆网络。作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至于这些无法核实的硬伤,至于这名网友如何凭借自己这种傻到冒泡的智力也能拿到美国绿卡,至于这位名不见经传的苏州河是怎么能得到这位网友竹筒倒豆子一般信任的,显然无人问津。
二、“苏州河”去哪儿了?
微博上并没有这名博主。稍加注意,你会发现,这位“风云人物”栖身在今日头条。
然而,今日头条上,现在也找不到TA了。
有网友扒出来,这条“苏州河”已经不再是条河了。TA已经摇身变成了一个影评号,现在的名称叫“阮星爱电影”。并且在一番遮掩和推托后,因为网友的指责,发出了道歉声明。
可问题是:与前一天的刷屏图片相比,你将发现,大多数人的朋友圈里,未必会出现这条道歉声明。不仅是因为很多人不知道,更是因为后者一点也不劲爆。
三、永远站在“八卦”鄙视链顶端的坏消息
《人类简史》强调了“八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大家常常认为自己喜欢听好消息,但是实际上,传播得快的却往往是坏消息。中文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英谚讲:Bad news travels fast.都在印证传播事实中:“坏比好要有力得多。”
为什么会这样?
著名心理学家、2002年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1983年就提出了“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这一术语,指出人们总是痛惜损失多于享受获得。
心理学家保罗·卢辛和爱德华·鲁伊兹曼2001年又提出了“消极性偏见”(negativity bias)这个概念,指出:一丁点儿负面因素就能让人们完全不去关心整个事物的本质是好是坏了。
与此同时,跟平和理性相比,质疑与愤怒总是更能占据情绪的高点,而“要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正义感”则会不动声色地驱动你将一些来不及细想的信息随手传播出去。
于是,在这样的语境下,“海外华人”被贴上了“没给祖国做贡献、就想着占祖国便宜”的标签,全然忘记了此前很多华人华侨捐款捐物的爱国行为。有微博网友对此发表感慨,却鲜有回应。
刚刚在北京入境且在航班上精巧隐瞒的黎女士固然可恨,可是如果因为这样的个例就被轻易煽动起情绪抵触自己的同胞、给别人贴标签,和之前在海外歧视华人甚至亚裔的恶劣老外相比,又有什么区别?
考虑到体现文章立场的客观,还要在此补充下:
我本人并无亲属定居海外,也无意为任何人群洗白,并且高度相信舆论监督的力量。但是同时也想在喧嚣的舆论场里表达下自己微弱的呼声——对于特别吸引眼球、让你觉得很容易情绪激动的内容,请不要急于相信。如果没条件或者没兴趣去核实,至少让子弹多飞一会儿。
相关报道:别用谣言妖魔化回国人员了
▲资料图。图为网络辟谣小分队A2N的志愿者正在搭建网站。
以往我们常痛斥很多造谣网文“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
可现在,很多谣言帖“偷工减料”,连图都给省了。
那这些谣言靠什么“取信”于公众?
答案是:这些谣言制造者可能并没想过为“可信度”负责——他们瞄准的是“钓鱼谣言帖零免疫力人群”。不管你信不信,反正这类人信。
他们要的是博眼球、骗流量。而博眼球的方式就是刺激公众,哪里不爽点哪里;骗流量的途径就是撩拨情绪,你越悲愤,他们越开心,因为能喜提10万+。
1
最新一则刷屏级谣言帖,是“美籍华人感染后回国治病,因要自费而投诉”。
该帖子是网民“苏州河”曝出的。帖子内容大致是:在美工作10年、拿了绿卡、准备把家人接到美国的美籍华人,感染新冠肺炎后想去医院,可床位紧张、费用贵,于是听信家人建议,想着回国免费治疗。为了能回国,他们一家三口吃了退烧药,可入境后住院的次日,就被告知要缴费——因为他是美籍,且没在国内参保。他由此想到对其投诉:“不是说国内会给免费治疗吗?现在竟然要收费!”
▲资料图。
看完此帖,就问你气不气愤?
“祖国建设你不在,千里送毒第一名”,“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网友们对此训练起了怒斥千夫指的句式。
能不愤怒值爆表吗?
这事听着分明就是现代版“东食西宿”,从当事人极端分裂的言行看,说他是“精致的利己主义”都是美化,他那分明是无知无畏无耻——
开篇就大讲在美国的奋斗史与“绿卡”“大房子”“环境福利”,接着又说到美国疫情防控乱象,然后想蹭国内免费医疗的“国民待遇”,还坦承为了回国吃了1倍量退烧药,最后在“免费治疗”算盘落空后拿自己“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身份说事,直指自己遭到不公平对待⋯⋯
这哪是“控诉”,明明是“花式作死”。在防境外疫情输入、部分归国人员提“过分要求”动辄获咎等话题热度正高的背景下,这里面的每段话,几乎都踩在了公众G点上,都在向人们的朴素正义感下挑战书:
你不是憎恶“美分狗”“骑墙派”吗?你不是憎恶那些以一己之力祸害一地的“千里送毒者”吗?来,这有活靶子。
这也让人想起了咪蒙《致××》及其团队编造的“寒门状元之死”里的手法——瞄准人们的痒点、槽点、爽点,定制出到处都是bug的“罪恶靶子”和“问题模型”,供人们批判。
可你一扳动怒斥的“机关枪”,你就中招了。你打出的每个“枪子”,都是他们10万+的燃料。
类似的谣言,还有今天北京海关刚辟的谣言——“未来一周11万人将从欧洲到北京”,以及此前的“大批韩国人涌入青岛致机票大涨”。
▲微博截图。
它很容易激起恐慌或愤怒。而你越恐慌或愤怒,那些谣言制造者就越开心。
2
就眼下看,这些谣言已然解锁了写爽文的套路。
爽文的最大套路是什么?为爽而爽,刺激情绪,催生酣畅淋漓的快感。
这些谣言也是。你喜欢或憎恶什么,它就给你来什么,总之,要引发你情绪上的共鸣或公愤。
而情绪就是他们爆款收割机的发动机。
再加上题材蹭的是热点,细节似可考证,有些人对这类谣言完全抵御无能。
汉斯·约阿希姆·诺鲍伊尔在《谣言女神》说的:“谣言是一个专横的创作者兼社会诠释者,没名没姓,而且戴着面具。只有极端的怀疑态度才能抵挡它的窃窃私语。”没点考据癖与较真精神,网民们很平易被套取廉价情绪。
但谣言就是谣言。有些谣言看似挺“正确”,但本质还是添乱。
拿“美籍华人回国治病投诉‘自费’”来说,乍看上去,文内反映的某些现象确实存在,也值得寻思:如部分国家在疫情防控上的失措,如少数外籍华人或归国人员瞒报病情入境⋯⋯
但将各种奇葩情形一锅炖,制造的不只是谈资,更是公众对海外华人华侨的敌意。
看着这杜撰的情节,再联想到“一家三口感染后吃退烧药从美国登机入境”、“澳籍华人女子返京后拒绝隔离外出跑步 面对劝阻大喊‘骚扰’”等事件,许多人情绪叠加着情绪之下,一激动就给“海外华人”全都贴上“不给国家做贡献,只想占祖国便宜”的标签,给他们盖章“为国家添乱”,全然不顾疫情发生后很多华人华侨捐款捐物的事实,不顾不配合防疫要求的只是“一小撮”。
到头来,这些谣言帖就跟某些歧视华人、亚裔的言论那样,除了煽动情绪,制造地域歧视、恶意排斥,别无价值。
这,不啻为另一种给抗疫添乱——很多人跟我们是同胞也是同袍,是共同嵌入到抗疫共同体之中的。我们该同心同向,矛头一致对病毒,对准“真·添乱”者,而不是制造割裂。
多点“相爱”,少点“相杀”,不被谣言导向族类仇视或群际撕裂,是画大抗疫同心圆的方式,也是共同抗疫的应有之义。
所以,别轻信那些带有煽动性的、制造对立的谣言。
说白了,谣言里没什么正能量。
假,往前一步,就是恶。抗疫不需要那么多“恶”,也容不得那些“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