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一旦活过70岁,有极大的概率因为病痛丧失自由行动的能力,开始被动地等待死亡。他们是否还能享有「活着」的尊严?
当政府无力再履行养老承诺,允许人民安乐死,是不是最后的手段?
姥舍山是一则日本民间故事,讲的是老人到达一定年纪且行动不便时,会被人带到山上遗弃,任其自生自灭。
1983年,日本导演今村昌平以此故事为蓝本创作了《楢山节考》,并拿下了当年的金棕榈奖。
故事内容描写了一座日本古老山村的弃老传统。
在当时食物资源匮乏的村落,老人一旦到了 70 岁,就要由家人背到楢山。美其名回到山神的怀抱,实则为任其等死,避免老人消耗家中的粮食。
镜头转到现代的日本,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一直都是政府的烫手山芋。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统计资料,日本人口数自 2007 年起连续 12 年呈现负成长。
老龄化社会下的社会保障支出是日本财政负担的大头。2017 年,平均每月有 164 万户家庭领取社保。
这些家庭中,有将近一半的家庭内住有老人。而其中,逾九成都是 65 岁以上的高龄独居者。
高龄独居老人,若是思虑清晰、自由行动,或许还能靠延后退休或是干些兼职勉强支撑起生活。
但对于卧病在床、需要他人照看的老人而言,自己的生命早已丧失了自主权,同时也可能成为家人最大的负担。
许多接受照护的老人,多有生理上的病痛且难以自主行动,经常需要他人协助日常起居活动,如进食、如厕、入浴等。
倘若家人无法配合,多半得想办法拨出一笔养老院费用或是请看护人员到家中照料。
垣谷美雨在小说《七十岁死亡法案,通过》 中描述到:日本国会通过法案,要求拥有日本国籍的公民,在 70 岁生日后的 30 日内,必须接受安乐死。
有的人反对这条法案,它违背基本的人权,破坏了伦理道德;
而与之相对,许多因家庭大力支持,他们因为照顾老人而身心俱疲,以及不满当下的年金、社会保障制度,死亡似乎是唯一的出口。
该书中提到,一位高龄 82 岁的老奶奶因为动了胃造口手术,余生只能躺卧病床上以灌食的方式维生。
由于无法自由行动,即使听到天大的好事,她也无法高兴起来。
老奶奶时常眉头深锁,瘪着嘴瞪着护士,希望自己能靠着死亡法案尽快迎来生命的终点。
此法案虽然只是小说中幻想出来的产物,但说不定那一天真的会到来。
丧失自由行动能力的老人,是否能够保留「活着」的最后一丝尊严?这是一个让人无法不去深思的问题。
另外,为了照顾没有行动能力的家中长者,许多子女必须对当下的生活做出割舍,有人放弃了爱情,有人放弃了工作,有人放弃了生活……
2018年,《中日新闻》的一篇报导中提到,一名独生女独自照顾高龄 75 岁、有认知障碍的母亲,每日必须先将母亲打理好才能出门上班。
因为长期照护的疲惫,她最终只能选择将母亲送入疗养院。
原以为生活可以稍微恢復正常,却因为搁下母亲的罪恶感,她不得不婉拒公司的各种聚会和应酬,最终被四周同事孤立。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将近 9 年,直到无法应公司要求外派到其他地方,她被迫选择了辞职。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久病床前无孝子」,而在日本,同样也出现过许多因无法忍受长期照顾老人的煎熬,而把气撒在了可怜老人身上的案例。
根据日本《福岛民报》报导,2017 年,福岛县内虐待老人案件达 260 起,较 2016 年多出了 31 件,其中又以身体虐待占近七成。
此外,日本缺乏充裕的看护人员。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16年的调查,看护设施的员工虐待老人案件高达452件,案例数已连续10年呈现攀升趋势。
发生虐待原因,多与看护技术、知识和教育相关,另一方面,日本民间调查指出,过多的职业负担也是主因之一。
《七十岁死亡法案,通过》中,在老人养护中心工作的宝田桃佳,因为工作内容身心俱疲,假日也都待在家里补眠,更听闻夜班的两位人员得负责照顾 80多个老人。
然而,像这样小说情节并非完全虚构,全都有着社会现实案例的蓝本。
日本厚生省2018年发表一份的研究推估,2025年,日本将出现34万看护人员的缺口。
尽管日本试图引进外国劳工来确保人数充足,成效仍然不佳,且平均每年人员流动率过高,每年 5~6 人之中就有一人离职。
离职原因包含职场人际关系(23.9%)、不满工作环境营运模式或理念(18.6%)、还有收入太低(16.5%)。
《东洋经济新闻》2018年9月曾经将日本所有行业分为63大类,看护人员工作则是所有行业中薪资最低。
日本厚生劳动省 2018年4月也进行过类似调查,发现看护工作每月平均薪资29万7450日元,远低于全部行业平均的40万8000日元。
尽管老人照护工作要求高度专业性,符合条件的工作人员却面临比其他行业低薪的严峻情况。
日本作为亚洲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老年人口带来的影响,已实际发生且日益严重。作为刚刚迈入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日后也极有可能迈上相同的道路。
老人一旦活过70岁,有极大的概率因为病痛丧失自由行动的能力,开始被动地等待死亡。他们是否还能享有「活着」的尊严?
当政府无力再履行养老承诺,允许人民安乐死,是不是最后的手段?
姥舍山是一则日本民间故事,讲的是老人到达一定年纪且行动不便时,会被人带到山上遗弃,任其自生自灭。
1983年,日本导演今村昌平以此故事为蓝本创作了《楢山节考》,并拿下了当年的金棕榈奖。
故事内容描写了一座日本古老山村的弃老传统。
在当时食物资源匮乏的村落,老人一旦到了 70 岁,就要由家人背到楢山。美其名回到山神的怀抱,实则为任其等死,避免老人消耗家中的粮食。
镜头转到现代的日本,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一直都是政府的烫手山芋。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统计资料,日本人口数自 2007 年起连续 12 年呈现负成长。
老龄化社会下的社会保障支出是日本财政负担的大头。2017 年,平均每月有 164 万户家庭领取社保。
这些家庭中,有将近一半的家庭内住有老人。而其中,逾九成都是 65 岁以上的高龄独居者。
高龄独居老人,若是思虑清晰、自由行动,或许还能靠延后退休或是干些兼职勉强支撑起生活。
但对于卧病在床、需要他人照看的老人而言,自己的生命早已丧失了自主权,同时也可能成为家人最大的负担。
许多接受照护的老人,多有生理上的病痛且难以自主行动,经常需要他人协助日常起居活动,如进食、如厕、入浴等。
倘若家人无法配合,多半得想办法拨出一笔养老院费用或是请看护人员到家中照料。
垣谷美雨在小说《七十岁死亡法案,通过》 中描述到:日本国会通过法案,要求拥有日本国籍的公民,在 70 岁生日后的 30 日内,必须接受安乐死。
有的人反对这条法案,它违背基本的人权,破坏了伦理道德;
而与之相对,许多因家庭大力支持,他们因为照顾老人而身心俱疲,以及不满当下的年金、社会保障制度,死亡似乎是唯一的出口。
该书中提到,一位高龄 82 岁的老奶奶因为动了胃造口手术,余生只能躺卧病床上以灌食的方式维生。
由于无法自由行动,即使听到天大的好事,她也无法高兴起来。
老奶奶时常眉头深锁,瘪着嘴瞪着护士,希望自己能靠着死亡法案尽快迎来生命的终点。
此法案虽然只是小说中幻想出来的产物,但说不定那一天真的会到来。
丧失自由行动能力的老人,是否能够保留「活着」的最后一丝尊严?这是一个让人无法不去深思的问题。
另外,为了照顾没有行动能力的家中长者,许多子女必须对当下的生活做出割舍,有人放弃了爱情,有人放弃了工作,有人放弃了生活……
2018年,《中日新闻》的一篇报导中提到,一名独生女独自照顾高龄 75 岁、有认知障碍的母亲,每日必须先将母亲打理好才能出门上班。
因为长期照护的疲惫,她最终只能选择将母亲送入疗养院。
原以为生活可以稍微恢復正常,却因为搁下母亲的罪恶感,她不得不婉拒公司的各种聚会和应酬,最终被四周同事孤立。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将近 9 年,直到无法应公司要求外派到其他地方,她被迫选择了辞职。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久病床前无孝子」,而在日本,同样也出现过许多因无法忍受长期照顾老人的煎熬,而把气撒在了可怜老人身上的案例。
根据日本《福岛民报》报导,2017 年,福岛县内虐待老人案件达 260 起,较 2016 年多出了 31 件,其中又以身体虐待占近七成。
此外,日本缺乏充裕的看护人员。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16年的调查,看护设施的员工虐待老人案件高达452件,案例数已连续10年呈现攀升趋势。
发生虐待原因,多与看护技术、知识和教育相关,另一方面,日本民间调查指出,过多的职业负担也是主因之一。
《七十岁死亡法案,通过》中,在老人养护中心工作的宝田桃佳,因为工作内容身心俱疲,假日也都待在家里补眠,更听闻夜班的两位人员得负责照顾 80多个老人。
然而,像这样小说情节并非完全虚构,全都有着社会现实案例的蓝本。
日本厚生省2018年发表一份的研究推估,2025年,日本将出现34万看护人员的缺口。
尽管日本试图引进外国劳工来确保人数充足,成效仍然不佳,且平均每年人员流动率过高,每年 5~6 人之中就有一人离职。
离职原因包含职场人际关系(23.9%)、不满工作环境营运模式或理念(18.6%)、还有收入太低(16.5%)。
《东洋经济新闻》2018年9月曾经将日本所有行业分为63大类,看护人员工作则是所有行业中薪资最低。
日本厚生劳动省 2018年4月也进行过类似调查,发现看护工作每月平均薪资29万7450日元,远低于全部行业平均的40万8000日元。
尽管老人照护工作要求高度专业性,符合条件的工作人员却面临比其他行业低薪的严峻情况。
日本作为亚洲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老年人口带来的影响,已实际发生且日益严重。作为刚刚迈入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日后也极有可能迈上相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