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出现一种很不好的议程设置,将年轻人的就业困境归结为他们没有脱掉“孔乙己的长衫”。打这个比喻的人,自作聪明地将“长衫”比作大学学历,认为当代年轻人之所以遇到就业挫折,是因为他们思想迂腐,只要破处头脑中的“长衫”思想,就能在劳动中获得新天地。
这是用比喻来解释就业困局的糟糕理论,这种糟糕来自于说教者的三种缺陷:一是精明地攀附年轻人用来自嘲的“孔乙己文学”,强作解人,却落入更无知的下场;二是习惯用说教来对待年轻人,忽视年轻人真正的苦闷;三是读书少,不清楚鲁迅对孔乙己的“寄托”。
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下,用“孔乙己”来自嘲,但说教者却从这种自嘲中看到了教训年轻人的垫脚石,这真是连鲁镇酒店的“短衣主顾”都做不出来的事。这些说教者认为自己是站在柜台后面的掌柜,肆意数落着年轻人对社会的“欠账”,实际上已成为鲁迅批判的冷漠看客。
首先要说明的是,用比喻来说理是非常没有效率的,这种任意使用标签的类比法,最容易成为帮闲转移焦点、转嫁矛盾的手段。其实,只要简单地问一句,年轻人就业难是因为他们放不下学历的虚荣吗?是因为他们放不下知识分子的架子吗?
完全不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从来不是问题,就业岗位骤降源于经济下滑,而经济的下滑是因为有复杂因素在蔓延。最应该检讨的是创造就业的动力何以放缓,以及怎样使得它重新恢复,以吸纳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就业人口,而不是责备大学生的“长衫”。
在就业困难的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倾向已经向体力劳动阶层迁移,这种向下就业的趋势并不是什么好事。当劝诫年轻人要放下文凭的面子,投向体力劳动岗位时,势必会进一步压缩原本就业人口的生存空间,这就是就业场景下残酷的内卷。
所以,如果每年毕业的一千万大学生都只能涌向体力劳动岗位,就业市场的内卷将愈演愈烈。盲目说教者在呵斥大学生不肯脱下“长衫”时,兴许能预想到这一后果,但既然什么人都可以PUA大学生,问题的本质自然会被掌握话语权的人刻意无视。
在一些人对“孔乙己文学”采取拿来主义,用“不肯脱掉长衫”来批判年轻人,责备大学生不肯在“劳动”这一广阔天地寻找机会,还只是蹩脚借用的浅层含义。在这种浅表含义之下,藏着贬低学历教育、倡导读书无用论,进而污化知识分子的深层用心。
说教者认为“长衫”蒙蔽了大学生的眼睛,可这件“长衫”的真实面貌是什么呢?正如鲁迅描述的,“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假如真以为大学生为“长衫”所困,该要追问的是“长衫”的价值,而不是苛责大学生的价值观。
大学生插科打诨玩“孔乙己文学”,本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之下的轻松时刻,但说教一族非要硬扭“长衫”的意向,据此抨击大学生不识好歹,是困在“长衫”中的卢瑟和废青。针对这些卫道士,一个疑问挥之不去:你们不也穿着“长衫”嘛,凭什么你就显得高明?
大学生以孔乙己文学玩梗,无可厚非,这是流行文化叠加时运多舛的网络亚文化。而说教者靠长衫论规训,一套一套地PUA年轻人,试图用帮闲的严厉指责让年轻人怪罪自身、自我悔恨,并且指桑骂槐地朝向读书人与知识分子,这就是另一类“长衫”党的恶意。
鲁迅在孔乙己这篇小说里创造的,不只是居于舞台中央的孔乙己,还颇有深意地写进另一类“长衫主顾”,他们形象隐约,行为鲜明,“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批判大学生被“长衫”遮望眼的人,恐怕就是这类在“隔壁房子里”“慢慢坐喝”的长衫主顾。
着急年轻人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以为“孔乙己文学”流行背后藏着年轻世代的“焦虑”,这固然有了问题意识的雏形,然而年轻人“焦虑”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却被说教者怠慢了,这是一种傲慢的、居高临下的怠慢,因为说教者其实被他们自身的“焦虑”困住了。
当代大学生确有焦虑,但这焦虑不是“孔乙己的长衫”,而是为什么同样穿长衫,有的人就可以是“慢慢坐喝”?并且还要像孔乙己那样,哪怕最后被打折了腿,终于脱去了脏破的长衫,穿上了短夹袄,仍要忍受某些短衣主顾“唠唠叨叨缠夹不清”?
孔乙己之所以是鲁迅最重要的小说,就是它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强劲的批判力。批判大学生不可能脱下“长衫”的,既有一些“慢慢坐喝”的长衫主顾,也有大量“唠唠叨叨缠夹不清”、靠体力活命的短衣主顾,他们各有各的焦虑,却一致地说笑起孔乙己的长衫,嘲讽不肯屈从的大学生。
当大学生玩梗“孔乙己文学”时,无形当中用一辈子长衫的鲁迅思想布下了“陷阱”。说教者闻风而动,以为可以用“长衫”教导年轻人如何如何,甚至多数“短衫主顾”也参与到这一大型的现实讽刺剧中,哪知道最后衬托出的小丑是自己。
大学生自嘲的“孔乙己文学”破圈,被以煞风景的非文学方式推到舆论场示众,场域中弥漫跃跃欲试驯服年轻人的心思。盲目的视野和拙劣的文学素养烘托出不正当的意图,因此,他们看重的是脱去“长衫”的大学生,还是被丁举人“打折腿”的孔乙己?
现在有一种流行论调,对大学生乃至年轻人不是鼓励和支持他们多元、自由的生活方式,反而动不动教训他们不要脱轨。在这些人看来,年轻人可以奔赴的只剩下给定的轨道而不是自由的原野,这里面有卫道士的无意识,也有阴谋家的大计划。
回到“孔乙己文学”的原文版,至少要记得:穿长衫的不只是孔乙己,还有丁举人、以及“慢慢坐喝”的长衫主顾;孔乙己最终也脱了长衫,只不过是他被“打折腿”的结果;即使孔乙己褪下长衫,那些“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短衣主顾仍在笑话他。
所以,从文学到现实,这哪里是“长衫”的问题呢?大学生以及年轻人在其人生阶段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本而言,这些问题不是他们的“小辫子”,因为其他成年人也有,是其他世代制造出来的。既然问题不在年轻人这里,也就不要PUA年轻人来发掘所谓的答案。
就舆论动向来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没惯着PUA,在评论区反击“长衫”说。原本掌握话语权的另一类长衫主顾惊讶地发现,大学生拒绝接受教师爷般指手画脚。而那些仍在帮腔的短衫客们,帮助年轻人看透更多真相,玩梗自嘲的“孔乙己文学”终于走到“睁眼看世界”这一步。
近期出现一种很不好的议程设置,将年轻人的就业困境归结为他们没有脱掉“孔乙己的长衫”。打这个比喻的人,自作聪明地将“长衫”比作大学学历,认为当代年轻人之所以遇到就业挫折,是因为他们思想迂腐,只要破处头脑中的“长衫”思想,就能在劳动中获得新天地。
这是用比喻来解释就业困局的糟糕理论,这种糟糕来自于说教者的三种缺陷:一是精明地攀附年轻人用来自嘲的“孔乙己文学”,强作解人,却落入更无知的下场;二是习惯用说教来对待年轻人,忽视年轻人真正的苦闷;三是读书少,不清楚鲁迅对孔乙己的“寄托”。
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下,用“孔乙己”来自嘲,但说教者却从这种自嘲中看到了教训年轻人的垫脚石,这真是连鲁镇酒店的“短衣主顾”都做不出来的事。这些说教者认为自己是站在柜台后面的掌柜,肆意数落着年轻人对社会的“欠账”,实际上已成为鲁迅批判的冷漠看客。
首先要说明的是,用比喻来说理是非常没有效率的,这种任意使用标签的类比法,最容易成为帮闲转移焦点、转嫁矛盾的手段。其实,只要简单地问一句,年轻人就业难是因为他们放不下学历的虚荣吗?是因为他们放不下知识分子的架子吗?
完全不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从来不是问题,就业岗位骤降源于经济下滑,而经济的下滑是因为有复杂因素在蔓延。最应该检讨的是创造就业的动力何以放缓,以及怎样使得它重新恢复,以吸纳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就业人口,而不是责备大学生的“长衫”。
在就业困难的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倾向已经向体力劳动阶层迁移,这种向下就业的趋势并不是什么好事。当劝诫年轻人要放下文凭的面子,投向体力劳动岗位时,势必会进一步压缩原本就业人口的生存空间,这就是就业场景下残酷的内卷。
所以,如果每年毕业的一千万大学生都只能涌向体力劳动岗位,就业市场的内卷将愈演愈烈。盲目说教者在呵斥大学生不肯脱下“长衫”时,兴许能预想到这一后果,但既然什么人都可以PUA大学生,问题的本质自然会被掌握话语权的人刻意无视。
在一些人对“孔乙己文学”采取拿来主义,用“不肯脱掉长衫”来批判年轻人,责备大学生不肯在“劳动”这一广阔天地寻找机会,还只是蹩脚借用的浅层含义。在这种浅表含义之下,藏着贬低学历教育、倡导读书无用论,进而污化知识分子的深层用心。
说教者认为“长衫”蒙蔽了大学生的眼睛,可这件“长衫”的真实面貌是什么呢?正如鲁迅描述的,“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假如真以为大学生为“长衫”所困,该要追问的是“长衫”的价值,而不是苛责大学生的价值观。
大学生插科打诨玩“孔乙己文学”,本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之下的轻松时刻,但说教一族非要硬扭“长衫”的意向,据此抨击大学生不识好歹,是困在“长衫”中的卢瑟和废青。针对这些卫道士,一个疑问挥之不去:你们不也穿着“长衫”嘛,凭什么你就显得高明?
大学生以孔乙己文学玩梗,无可厚非,这是流行文化叠加时运多舛的网络亚文化。而说教者靠长衫论规训,一套一套地PUA年轻人,试图用帮闲的严厉指责让年轻人怪罪自身、自我悔恨,并且指桑骂槐地朝向读书人与知识分子,这就是另一类“长衫”党的恶意。
鲁迅在孔乙己这篇小说里创造的,不只是居于舞台中央的孔乙己,还颇有深意地写进另一类“长衫主顾”,他们形象隐约,行为鲜明,“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批判大学生被“长衫”遮望眼的人,恐怕就是这类在“隔壁房子里”“慢慢坐喝”的长衫主顾。
着急年轻人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以为“孔乙己文学”流行背后藏着年轻世代的“焦虑”,这固然有了问题意识的雏形,然而年轻人“焦虑”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却被说教者怠慢了,这是一种傲慢的、居高临下的怠慢,因为说教者其实被他们自身的“焦虑”困住了。
当代大学生确有焦虑,但这焦虑不是“孔乙己的长衫”,而是为什么同样穿长衫,有的人就可以是“慢慢坐喝”?并且还要像孔乙己那样,哪怕最后被打折了腿,终于脱去了脏破的长衫,穿上了短夹袄,仍要忍受某些短衣主顾“唠唠叨叨缠夹不清”?
孔乙己之所以是鲁迅最重要的小说,就是它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强劲的批判力。批判大学生不可能脱下“长衫”的,既有一些“慢慢坐喝”的长衫主顾,也有大量“唠唠叨叨缠夹不清”、靠体力活命的短衣主顾,他们各有各的焦虑,却一致地说笑起孔乙己的长衫,嘲讽不肯屈从的大学生。
当大学生玩梗“孔乙己文学”时,无形当中用一辈子长衫的鲁迅思想布下了“陷阱”。说教者闻风而动,以为可以用“长衫”教导年轻人如何如何,甚至多数“短衫主顾”也参与到这一大型的现实讽刺剧中,哪知道最后衬托出的小丑是自己。
大学生自嘲的“孔乙己文学”破圈,被以煞风景的非文学方式推到舆论场示众,场域中弥漫跃跃欲试驯服年轻人的心思。盲目的视野和拙劣的文学素养烘托出不正当的意图,因此,他们看重的是脱去“长衫”的大学生,还是被丁举人“打折腿”的孔乙己?
现在有一种流行论调,对大学生乃至年轻人不是鼓励和支持他们多元、自由的生活方式,反而动不动教训他们不要脱轨。在这些人看来,年轻人可以奔赴的只剩下给定的轨道而不是自由的原野,这里面有卫道士的无意识,也有阴谋家的大计划。
回到“孔乙己文学”的原文版,至少要记得:穿长衫的不只是孔乙己,还有丁举人、以及“慢慢坐喝”的长衫主顾;孔乙己最终也脱了长衫,只不过是他被“打折腿”的结果;即使孔乙己褪下长衫,那些“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短衣主顾仍在笑话他。
所以,从文学到现实,这哪里是“长衫”的问题呢?大学生以及年轻人在其人生阶段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本而言,这些问题不是他们的“小辫子”,因为其他成年人也有,是其他世代制造出来的。既然问题不在年轻人这里,也就不要PUA年轻人来发掘所谓的答案。
就舆论动向来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没惯着PUA,在评论区反击“长衫”说。原本掌握话语权的另一类长衫主顾惊讶地发现,大学生拒绝接受教师爷般指手画脚。而那些仍在帮腔的短衫客们,帮助年轻人看透更多真相,玩梗自嘲的“孔乙己文学”终于走到“睁眼看世界”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