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现代化改装后,俄罗斯“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三号舰“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以下简称“纳”舰)终于在12月6日出海进行海试。这艘被誉为苏联红海军象征的巨舰,满载排水量达到26000吨,是中国055万吨大驱的两倍,还能搭载约500枚各型导弹。然而,尽管在纸面数据上“纳”舰显得无比威武,但其实战能力却饱受质疑,甚至被不少网友评价为“都不如中国的052D驱逐舰”。那么,这艘历经40年风雨的老舰,为何在现代海战中显得如此“鸡肋”?
▲“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巡洋舰
“纳”舰原名“加里宁”号,于1986年下水,1988年服役。在冷战高峰期,“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以其强大的火力和续航能力,象征着苏联“以导弹对抗航母”的决心。可惜,苏联解体后,这艘巨舰的命运也变得曲折。1997年,“纳”舰开始维修,却因为俄罗斯经济低迷,改装进度断断续续。直至2013年,俄罗斯国防部才与造船厂签署正式升级合同,之后又因俄乌冲突和技术难题一再拖延,最终耗费25年才完成改装。
此次改装的重点是全面换装舰体设备,包括动力系统、雷达、指挥通信系统和电子对抗设备等。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武器系统的升级——原有的P-700“花岗岩”反舰导弹被新型通用垂直发射系统替代,可发射“锆石”高超音速导弹、“缟玛瑙”反舰导弹以及“口径-NK”巡航导弹。然而,尽管武器性能有所提升,“纳”舰的整体作战思路仍停留在冷战时期,对现代海战的适应性大打折扣。
▲冷战时期的“纳”舰
在外界看来,“纳”舰最大的优势无疑是其巨大的排水量和搭载能力。它能携带约500枚各类导弹,包括防空、反舰和对陆攻击武器。而中国055万吨大驱排水量约12000吨,导弹搭载量在112枚左右。表面上看,“纳”舰无疑占据优势,但战斗力的衡量不仅仅取决于武器数量,更在于武器的性能和体系作战能力。
首先,从武器性能来看,“纳”舰的“锆石”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尽管在技术上领先于美军,但其最大射程仅为1000公里,最高速度约6-7马赫,与中国055搭载的鹰击-21高超音速弹道导弹相比有一定差距。鹰击-21不仅射程更远(可达1500公里),速度也能达到10马赫,具备更强的中远程精确打击能力。
其次,在防空能力方面,“纳”舰配备了96单元S-300F舰载型防空导弹,虽然升级了新型拦截弹9M96E/E2,但与055装备的海红旗-9B导弹相比,其拦截精度和覆盖范围依然略逊一筹。此外,“纳”舰新增的“铠甲-M”弹炮合一系统虽能弥补近程防空短板,但相比055的综合防空体系,仍显单一。
最后,从信息化水平和作战体系整合能力来看,“纳”舰作为上世纪的设计产物,与055的现代化指挥系统无法同日而语。055拥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可在复杂电磁环境中实现多目标打击,而“纳”舰则难以满足现代网络化作战需求。
▲“纳”舰的改装升级可谓是耗时又耗钱
25年的改装历程,耗费了2000亿卢布(约合22亿美元),几乎可以建造两艘全新的055大驱。然而,最终得到的却是一艘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价值的巨舰。作为苏联海军“黄金时代”的遗产,“纳”舰承载了俄罗斯海军的荣耀与梦想,但其设计理念和实际作战能力早已无法适应当今的海战需求。
与中国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海军相比,俄罗斯在海军建设上的停滞不前尤为显眼。从052D到055,中国海军在短短十余年间完成了从现代化到超前化的跨越,而俄罗斯却不得不为一艘老舰投入巨大资源,艰难维持“存在感”。这不仅反映了中俄两国国力的差距,也说明了现代海战中,技术和体系的作用已远超单舰的性能。
▲拆除标志性舰炮改成导弹发射单位的美军朱姆沃尔特级
实际上,“纳”舰的困境并非个例。美国海军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同样是“大舰情结”的产物。这款满载排水量近1.6万吨的隐身驱逐舰号称“未来战舰”,但因预算超支和技术瓶颈,三艘建成后至今无所作为,甚至连标志性的155毫米先进火炮系统都被拆除。如今,美国计划将朱姆沃尔特改装为高超音速导弹平台,但能否顺利实现仍是未知数。
相比之下,中国海军在舰艇设计上更加务实,强调“多用途、高效能”,注重体系作战能力的建设。无论是055大驱还是052D驱逐舰,它们不仅具备强大的单舰作战能力,更能融入现代化作战网络,与潜艇、航母等形成高效协同。
▲与中国055大驱的对比图
“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的改装完成,既是俄罗斯海军的一次重要尝试,也是其艰难现状的真实写照。这艘满载排水量26000吨的巨舰,虽然在导弹搭载量和吨位上远超中国的055,但其整体战斗力和体系适应能力却难以望其项背。现代海战的核心已从“大舰巨炮”转向信息化、网络化,而这正是“纳”舰的短板所在。
或许,对于“纳”舰这样的巨舰,我们应该更多地把它当作历史的见证,而非未来战争的主角。真正的海军强国,不在于拥有多少“巨舰”,而在于能否为这些舰艇注入现代化的作战灵魂。对于这一点,中国的052D和055,已经用实力做出了最好的证明。
经过多年现代化改装后,俄罗斯“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三号舰“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以下简称“纳”舰)终于在12月6日出海进行海试。这艘被誉为苏联红海军象征的巨舰,满载排水量达到26000吨,是中国055万吨大驱的两倍,还能搭载约500枚各型导弹。然而,尽管在纸面数据上“纳”舰显得无比威武,但其实战能力却饱受质疑,甚至被不少网友评价为“都不如中国的052D驱逐舰”。那么,这艘历经40年风雨的老舰,为何在现代海战中显得如此“鸡肋”?
▲“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巡洋舰
“纳”舰原名“加里宁”号,于1986年下水,1988年服役。在冷战高峰期,“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以其强大的火力和续航能力,象征着苏联“以导弹对抗航母”的决心。可惜,苏联解体后,这艘巨舰的命运也变得曲折。1997年,“纳”舰开始维修,却因为俄罗斯经济低迷,改装进度断断续续。直至2013年,俄罗斯国防部才与造船厂签署正式升级合同,之后又因俄乌冲突和技术难题一再拖延,最终耗费25年才完成改装。
此次改装的重点是全面换装舰体设备,包括动力系统、雷达、指挥通信系统和电子对抗设备等。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武器系统的升级——原有的P-700“花岗岩”反舰导弹被新型通用垂直发射系统替代,可发射“锆石”高超音速导弹、“缟玛瑙”反舰导弹以及“口径-NK”巡航导弹。然而,尽管武器性能有所提升,“纳”舰的整体作战思路仍停留在冷战时期,对现代海战的适应性大打折扣。
▲冷战时期的“纳”舰
在外界看来,“纳”舰最大的优势无疑是其巨大的排水量和搭载能力。它能携带约500枚各类导弹,包括防空、反舰和对陆攻击武器。而中国055万吨大驱排水量约12000吨,导弹搭载量在112枚左右。表面上看,“纳”舰无疑占据优势,但战斗力的衡量不仅仅取决于武器数量,更在于武器的性能和体系作战能力。
首先,从武器性能来看,“纳”舰的“锆石”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尽管在技术上领先于美军,但其最大射程仅为1000公里,最高速度约6-7马赫,与中国055搭载的鹰击-21高超音速弹道导弹相比有一定差距。鹰击-21不仅射程更远(可达1500公里),速度也能达到10马赫,具备更强的中远程精确打击能力。
其次,在防空能力方面,“纳”舰配备了96单元S-300F舰载型防空导弹,虽然升级了新型拦截弹9M96E/E2,但与055装备的海红旗-9B导弹相比,其拦截精度和覆盖范围依然略逊一筹。此外,“纳”舰新增的“铠甲-M”弹炮合一系统虽能弥补近程防空短板,但相比055的综合防空体系,仍显单一。
最后,从信息化水平和作战体系整合能力来看,“纳”舰作为上世纪的设计产物,与055的现代化指挥系统无法同日而语。055拥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可在复杂电磁环境中实现多目标打击,而“纳”舰则难以满足现代网络化作战需求。
▲“纳”舰的改装升级可谓是耗时又耗钱
25年的改装历程,耗费了2000亿卢布(约合22亿美元),几乎可以建造两艘全新的055大驱。然而,最终得到的却是一艘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价值的巨舰。作为苏联海军“黄金时代”的遗产,“纳”舰承载了俄罗斯海军的荣耀与梦想,但其设计理念和实际作战能力早已无法适应当今的海战需求。
与中国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海军相比,俄罗斯在海军建设上的停滞不前尤为显眼。从052D到055,中国海军在短短十余年间完成了从现代化到超前化的跨越,而俄罗斯却不得不为一艘老舰投入巨大资源,艰难维持“存在感”。这不仅反映了中俄两国国力的差距,也说明了现代海战中,技术和体系的作用已远超单舰的性能。
▲拆除标志性舰炮改成导弹发射单位的美军朱姆沃尔特级
实际上,“纳”舰的困境并非个例。美国海军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同样是“大舰情结”的产物。这款满载排水量近1.6万吨的隐身驱逐舰号称“未来战舰”,但因预算超支和技术瓶颈,三艘建成后至今无所作为,甚至连标志性的155毫米先进火炮系统都被拆除。如今,美国计划将朱姆沃尔特改装为高超音速导弹平台,但能否顺利实现仍是未知数。
相比之下,中国海军在舰艇设计上更加务实,强调“多用途、高效能”,注重体系作战能力的建设。无论是055大驱还是052D驱逐舰,它们不仅具备强大的单舰作战能力,更能融入现代化作战网络,与潜艇、航母等形成高效协同。
▲与中国055大驱的对比图
“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的改装完成,既是俄罗斯海军的一次重要尝试,也是其艰难现状的真实写照。这艘满载排水量26000吨的巨舰,虽然在导弹搭载量和吨位上远超中国的055,但其整体战斗力和体系适应能力却难以望其项背。现代海战的核心已从“大舰巨炮”转向信息化、网络化,而这正是“纳”舰的短板所在。
或许,对于“纳”舰这样的巨舰,我们应该更多地把它当作历史的见证,而非未来战争的主角。真正的海军强国,不在于拥有多少“巨舰”,而在于能否为这些舰艇注入现代化的作战灵魂。对于这一点,中国的052D和055,已经用实力做出了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