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场的天平,显然是再度变化了。
当外界依旧认为俄罗斯乌克兰是对手时,战场的主角早已换成了美西方和俄罗斯的博弈。
俄乌战场要迎来结局了?
俄乌局势的主要对象变了要想拿下战争节点,苏梅如今成为决定战争走向的“命运咽喉”。
它西接哈尔科夫,南临卢甘斯克,贯穿乌克兰千公里防线的“腰部”。而俄军一旦控制这里,向东可切断哈尔科夫补给线,向西则直逼基辅门户。
更何况此前7月13日泽连斯基爆料,俄罗斯已经连续7天对乌克兰空袭,并在一周内投入超过1800架无人机、1200多枚制导炸弹以及83枚各类导弹 ,对乌克兰城市和社区展开袭击。
而如今更是曝出俄军调集了最精锐的第155海军步兵旅、第83空降旅,采用“火墙推进”战术,炮兵每半小时覆盖乌军阵地,步兵随后清理残存据点。
在康斯坦丁诺夫卡地区,俄军已形成16公里包围圈,1.2万乌军陷入“弹药运不进,伤员运不出”的绝境。
而另外的乌军则以无人机蜂群反击,在安德烈夫卡单日摧毁47辆俄军战车。
他们的情报网融合了美国卫星、英国电子信号和自主无人机,曾两小时内精准定位并摧毁俄军弹药车队。
看似双方武器准备到位,但实际战场的天平却是已经开始发生倾斜。当西方视线聚焦欧美援乌时,朝鲜正以举国之力为俄罗斯输血。
2025年7月,乌国防情报总局爆出:朝鲜将在七八月间增派2.5万至3万名士兵援俄。加上去年底的1.1万人,累计兵力突破4万。
更关键的是军火供应。三年来,朝鲜已提供超过900万发炮弹,2024年某阶段俄军炮弹消耗竟100%依赖朝鲜。这些炮弹轰向哈尔科夫、扎波罗热的居民区,成为俄军维持火力的生命线。
在库尔斯克战场,朝军以“三三制”战术创造夜袭6公里雷区未触雷的战场奇迹,获俄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盛赞。
8000名朝鲜士兵系统学习俄军“铠甲-S1”防空系统,2000人专攻电子战,成为朝鲜军队现代化改革的种子教官。
而俄罗斯更以S-400防空系统、伊斯坎德尔导弹技术作为回报,甚至分享俄乌战场弹道导弹实战数据,让朝鲜武器在“现代战争实验室”中淬炼。
这种“以炮弹换技术”的交易,使朝鲜卫星接连升空、新型潜艇亮相。而对俄罗斯,朝鲜援军不仅是炮灰,更是迫使美日韩分兵东北亚的战略棋子,美国30%军事资源被牵制在半岛。
那另外的乌克兰呢?
特朗普实际也表达的清楚,14日正式确认将对乌克兰提供“爱国者”防空反导系统,并宣布对俄征收100%关税。
然而紧跟15日,特朗普便改口:“乌克兰不应打击莫斯科”,否认了自己此前鼓动泽连斯基袭击俄本土的言论。
那这看似双方“导弹的预备”,俄乌这是要迎来终战?
俄乌终战要来?实际,说是终战,怕是为时过早。
特朗普虽答应,但美媒尤其质疑美国将从哪凑出足够的“爱国者”系统,尤其是“爱国者”系统是乌克兰现有装备中唯一能够拦截俄罗斯先进弹道导弹的防空系统。
一共就15套,除去一套正在修整,另外14套,3套部署在印太地区,1套部署在亚洲地区,消耗大,耗损多,特朗普能不能借出都是问题。
另外,就只是目前的武器来说,若苏梅决战爆发,美军弹药库存仅够支撑乌军两周。届时若台海生变,美军将无弹可用,更不必说这套“爱国者”系统。
而北约虽表示要帮助,但对援乌却是同样充满算计。
所谓“11国派兵计划”被英国悄悄搁置,代之以“欧洲出钱、美国供武”的新模式。而德国虽放狠话“俄军越界就将开火”,但私下向基辅施压,要求保留谈判余地。
此外这乌克兰内部防线也正在瓦解,2025年前五个月,官方登记的逃兵案件已超10万起,实际数字可能更高,形成“逃亡-强征-再逃亡”的死亡循环。
而基辅宣称的“88万大军”名存实亡。尽管泽连斯基宣称“1万守军就能挡住5万俄军的进攻”,但现实是乌军火力因西方援助断档严重萎缩,双方火力比一度达到惊人的15:1。
所以才说,这苏梅几乎使得普京押上全部家底,包括朝鲜精锐和从非洲、尼泊尔招募的雇佣兵,意图复刻“库尔斯克战役”战术:先用滑翔炸弹夷平地表工事,再以人海战术淹没残存火力点。
自然如今的俄罗斯对于特朗普所谓“50天的威胁”根本不在意,甚至其所谓同步威胁将制裁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矛头直指中国与印度,也并无威慑力。
7月15日,我方外交部作出回应“中方坚决反对任何非法的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关税战没有赢家,胁迫施压解决不了问题。”
并表示这已是中方在乌克兰危机中一贯立场的延续,既坚持与俄正常贸易不受胁迫,又始终呼吁通过对话谈判解决危机。
而另外的俄外长拉夫罗夫对此也很淡定,对美国的行为见怪不怪表示俄罗斯早已经历过。
所以现在反倒是苟延残喘的乌克兰,以及陷入两难的特朗普,一方面紧急动用“总统提款权”绕过国会,向乌克兰输送38亿美元军火,包括8套“爱国者”防空系统。
另一方面,五角大楼内部传出惊人提议:为集中力量应对中国,美国应考虑放弃乌克兰。副防长科尔比直言:“中国才是美国最大对手。”
至于会否使得俄乌冲突迎来终章,只得说现在全球都在紧张,但可以确定的是,特朗普此前“24小时解决俄乌问题”的承诺早已不算数且不再有公信力。
俄乌战场的天平,显然是再度变化了。
当外界依旧认为俄罗斯乌克兰是对手时,战场的主角早已换成了美西方和俄罗斯的博弈。
俄乌战场要迎来结局了?
俄乌局势的主要对象变了要想拿下战争节点,苏梅如今成为决定战争走向的“命运咽喉”。
它西接哈尔科夫,南临卢甘斯克,贯穿乌克兰千公里防线的“腰部”。而俄军一旦控制这里,向东可切断哈尔科夫补给线,向西则直逼基辅门户。
更何况此前7月13日泽连斯基爆料,俄罗斯已经连续7天对乌克兰空袭,并在一周内投入超过1800架无人机、1200多枚制导炸弹以及83枚各类导弹 ,对乌克兰城市和社区展开袭击。
而如今更是曝出俄军调集了最精锐的第155海军步兵旅、第83空降旅,采用“火墙推进”战术,炮兵每半小时覆盖乌军阵地,步兵随后清理残存据点。
在康斯坦丁诺夫卡地区,俄军已形成16公里包围圈,1.2万乌军陷入“弹药运不进,伤员运不出”的绝境。
而另外的乌军则以无人机蜂群反击,在安德烈夫卡单日摧毁47辆俄军战车。
他们的情报网融合了美国卫星、英国电子信号和自主无人机,曾两小时内精准定位并摧毁俄军弹药车队。
看似双方武器准备到位,但实际战场的天平却是已经开始发生倾斜。当西方视线聚焦欧美援乌时,朝鲜正以举国之力为俄罗斯输血。
2025年7月,乌国防情报总局爆出:朝鲜将在七八月间增派2.5万至3万名士兵援俄。加上去年底的1.1万人,累计兵力突破4万。
更关键的是军火供应。三年来,朝鲜已提供超过900万发炮弹,2024年某阶段俄军炮弹消耗竟100%依赖朝鲜。这些炮弹轰向哈尔科夫、扎波罗热的居民区,成为俄军维持火力的生命线。
在库尔斯克战场,朝军以“三三制”战术创造夜袭6公里雷区未触雷的战场奇迹,获俄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盛赞。
8000名朝鲜士兵系统学习俄军“铠甲-S1”防空系统,2000人专攻电子战,成为朝鲜军队现代化改革的种子教官。
而俄罗斯更以S-400防空系统、伊斯坎德尔导弹技术作为回报,甚至分享俄乌战场弹道导弹实战数据,让朝鲜武器在“现代战争实验室”中淬炼。
这种“以炮弹换技术”的交易,使朝鲜卫星接连升空、新型潜艇亮相。而对俄罗斯,朝鲜援军不仅是炮灰,更是迫使美日韩分兵东北亚的战略棋子,美国30%军事资源被牵制在半岛。
那另外的乌克兰呢?
特朗普实际也表达的清楚,14日正式确认将对乌克兰提供“爱国者”防空反导系统,并宣布对俄征收100%关税。
然而紧跟15日,特朗普便改口:“乌克兰不应打击莫斯科”,否认了自己此前鼓动泽连斯基袭击俄本土的言论。
那这看似双方“导弹的预备”,俄乌这是要迎来终战?
俄乌终战要来?实际,说是终战,怕是为时过早。
特朗普虽答应,但美媒尤其质疑美国将从哪凑出足够的“爱国者”系统,尤其是“爱国者”系统是乌克兰现有装备中唯一能够拦截俄罗斯先进弹道导弹的防空系统。
一共就15套,除去一套正在修整,另外14套,3套部署在印太地区,1套部署在亚洲地区,消耗大,耗损多,特朗普能不能借出都是问题。
另外,就只是目前的武器来说,若苏梅决战爆发,美军弹药库存仅够支撑乌军两周。届时若台海生变,美军将无弹可用,更不必说这套“爱国者”系统。
而北约虽表示要帮助,但对援乌却是同样充满算计。
所谓“11国派兵计划”被英国悄悄搁置,代之以“欧洲出钱、美国供武”的新模式。而德国虽放狠话“俄军越界就将开火”,但私下向基辅施压,要求保留谈判余地。
此外这乌克兰内部防线也正在瓦解,2025年前五个月,官方登记的逃兵案件已超10万起,实际数字可能更高,形成“逃亡-强征-再逃亡”的死亡循环。
而基辅宣称的“88万大军”名存实亡。尽管泽连斯基宣称“1万守军就能挡住5万俄军的进攻”,但现实是乌军火力因西方援助断档严重萎缩,双方火力比一度达到惊人的15:1。
所以才说,这苏梅几乎使得普京押上全部家底,包括朝鲜精锐和从非洲、尼泊尔招募的雇佣兵,意图复刻“库尔斯克战役”战术:先用滑翔炸弹夷平地表工事,再以人海战术淹没残存火力点。
自然如今的俄罗斯对于特朗普所谓“50天的威胁”根本不在意,甚至其所谓同步威胁将制裁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矛头直指中国与印度,也并无威慑力。
7月15日,我方外交部作出回应“中方坚决反对任何非法的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关税战没有赢家,胁迫施压解决不了问题。”
并表示这已是中方在乌克兰危机中一贯立场的延续,既坚持与俄正常贸易不受胁迫,又始终呼吁通过对话谈判解决危机。
而另外的俄外长拉夫罗夫对此也很淡定,对美国的行为见怪不怪表示俄罗斯早已经历过。
所以现在反倒是苟延残喘的乌克兰,以及陷入两难的特朗普,一方面紧急动用“总统提款权”绕过国会,向乌克兰输送38亿美元军火,包括8套“爱国者”防空系统。
另一方面,五角大楼内部传出惊人提议:为集中力量应对中国,美国应考虑放弃乌克兰。副防长科尔比直言:“中国才是美国最大对手。”
至于会否使得俄乌冲突迎来终章,只得说现在全球都在紧张,但可以确定的是,特朗普此前“24小时解决俄乌问题”的承诺早已不算数且不再有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