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A退出 中国汽车市场的价格战也不会结束

今日头条
Toutiao
最新回复:2024年7月27日 11点51分 PT
  返回列表
67221 阅读
1 评论
电动车公社

2009年2月18日,发生了一件足以改写中国手机行业的大事。被誉为“国产机皇”的魅族M8上市,不仅标志着中国步入了智能手机时代,更是催生了史上最激烈的竞争。

据统计,2012年中国的手机市场共推出了3905款新机型,平均一天要有十几部新机上市。除了机海战术之外,竞争的方式更是简单到了只有三个字:价格战。

率先进入大屏时代的华为Mate,2688块的价格比iPhone直接便宜了一半;1999块的小米已经不能满足大家的胃口,799的红米和798的荣耀3C才是正道。

而这场价格战的结果,也令人大跌眼镜。

一场乱斗过后,老大(三星)和老幺(小品牌)几乎销声匿迹。如今已是华为、苹果、VIVO、OPPO、小米“五足鼎立”,一共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

更有意思的是,15年后的中国汽车行业,似乎完美复刻了当年手机行业的盛况!

特斯拉和苹果一样,凭借着科技先锋的定位被当成了标杆,比亚迪、吉利、长安等中国品牌则是异军突起,抢占市场。而BBA正如三星,像个被乱拳打死的老师傅。

那么,BBA退出价格战,究竟是被迫选择还是有意为之?未来的汽车市场,又会形成怎样的格局?价格战之下,到底谁会受损、谁会获益?

这一点,还得从“率先反内卷”的宝马开始说起。

01. 为什么降价又涨价?

一个冷知识:在过去的半年里,BBA中降价最狠的并不是定位略矮半头的奥迪,而是宝马。

(以上海地区为例,宝马旗下有10款车降幅超过30%)

没办法,谁让宝马不好卖的车太多了呢

除了2系、8系这种不受待见的个性进口车之外,宝马主销的新能源车型刚巧撞上了中国品牌最得力的区间。

就拿打骨折的宝马i3来说,如果选择贷款,最低时裸车价只有17万多,也是市面上最便宜的空悬车型(后桥空悬也是空悬

),却依然卖不过极氪001和小米SU7;

而宝马iX3也从一开始“电比油贵”的50.99万官降7万、再给出15万左右的终端优惠,才能勉强做到以价换量。

正因如此,宝马今年上半年在国内的销量只能用惨淡来形容,利润更是一落千丈。

从财报数据来看,宝马集团的汽车业务一季度营收309.39亿欧元,同比下降1.1%;但税前净利润27.03亿欧元,同比下降高达29.4%!

二季度的业绩虽然还没公布,但肉眼可见地不会变好,只会更差。

所以宝马是真的急了——

新车价格触底还不到半个月,宝马i3就涨回了20万上下的区间,最新的24款35L甚至要差不多22万才能买到,涨价幅度高达25%。其他新车,也在慢慢回收优惠力度。

于是,宝马力压当天的各类花边新闻,喜提微博热搜榜第一:

至于宝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就要提到企业的定价策略了。

我们知道,价格和总利润是有一定关系的。简单来说,降低价格确实能增加销量,但同时单位利润也会降低。所以企业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生产成本选择合适的价格,不会无休止地降价。

就好比早晨卖油条的小摊一根卖1块钱能挣5毛,一天卖掉500根,净赚250块。但如果降价到8毛,确实来的人多了、能卖到800根,但利润反而降到240块,还不如不降价。

(实际上的定价非常复杂,涉及生产/销售/服务成本、供求关系、品牌价值、竞争对手、用户认知、企业战略等等,几万字也说不完,太深奥的我们就不展开了)

大家只需要知道宝马哪怕背着骂名、也必须要把价格涨上去,并不是为了“保住品牌价值和品牌调性”,而是在销量和利润之间选择了利润。这也是跨国企业再正常不过的操作了。

但!这个涨价的主体却不是宝马集团,而是分布在各个省市的4S店。

华晨宝马CEO戴鹤轩在采访时就表示:“价格是由经销商作为独立的经营主体去确定的,我们不管竞争对手的定价是否低于成本,但至少我们要在商业模式上具备可持续性才行。”

言外之意,宝马并没有违反反垄断法、恶意操控终端销售价格,只是下达给经销商的销量目标,具体怎么定价都是4S店自己的主意。

至于4S店涨价是因为售价覆盖不了成本,卖车亏钱的话还不如不卖。哪怕现在优惠收窄也依然亏损,只不过是少亏一点而已。

于是,经销商就从黑手套摇身一变,成了“背锅侠”

眼看老对手宝马搞起了骚操作,奔驰和奥迪也双双退出了价格战,线下4S店开始以万为单位调价。一时间,各种“早知道我就交钱订车了”的声音不绝于耳。

离谱的是,BBA这手涨价虽然成功激起了不少人看车的欲望,店里也似乎恢复了往日门庭若市的景象。甚至个别4S店还被曝光拒绝按低价交车,要求用户加价购买。

但更多的人并没有选择趁着涨价前赶紧下单,而是观望。

02. 降价容易涨价难!

正所谓太阳底下无新事,这其实不是BBA第一次大打价格战了。

上一次还是在上一次2012年初,彼时的BBA刚刚经历过红利期,超过40%的年增长率让德国人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活力,也看到了巨大的利润空间。

于是,这御三家决定“大打出手”,通过全线大幅降价来抢占市场份额。

这次,我们换成奔驰这个“最大受害者”的视角——

指导价34.8万元的奔驰C200需要优惠7万元,还得赠送两年全险和装具,才能战败宝马3系和加长的奥迪A4L;

指导价100万上下的奔驰S300/S350,最低甚至只要六七十万就能提走裸车!

再叠加中国最大的奔驰经销商——利星行出于自身利润考虑,在长轴版奔驰E级上市前后抛售进口版标轴E级,又进一步增加了价格战的烈度。

这场价格战,在一年后以大量经销商退网、车企不得不站出来调停告终。但以往那个能按照指导价卖车、稍微给点优惠就能刺激销量的时代,却是一去不复返了。

从2014年的销量来看,虽说各个豪华品牌都有大幅度的增长,但全都是“以价换量”来的。入门级车型往往有3-5万元不等的优惠,百万豪车也会给出10-20%的折扣。

坊间“八折虎七折豹,六折老沃没人要,五折凯迪偷着笑”的顺口溜,就是在这个阶段传出来的,各个品牌的优惠力度也一直延续至今。

由此可见,价格的底裤一旦脱掉,就很难再次穿上。

唯有两个例外——奔驰和特斯拉。

2013年,随着“重新定义汽车”的V222长轴距S级上市,奔驰迎来了史上最成功的一代设计语言。惊艳了所有人的同时,也让奔驰奠定了豪华品牌老大哥的地位。

在当时,无论是新上市的S级、E级、C级还是GLC、GL,都要加价2-10万不等才能提车,主打一个行情紧俏。不因为别的,就是奔驰的外观和内饰水平领先对手太多了。

而特斯拉,则是把“买涨不买跌”的消费心理学玩得明明白白——

先凭借特斯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抛出成本定价理论,通过价格和成本挂钩把调价的行为合理化,再根据现有的订单数量多少决定,是执行涨价还是降价。

订单多、交付不及时,就来一波涨价延缓收新订单的速度,也对现有订单进行“逼订”;而订单不够了、需要新订单进来的时候,再来一波降价促销。

但到了这两年、新一轮价格战开打的时候,奔驰和特斯拉的金字招牌,似乎不那么好使了。

03. 技术落后,卖不出品牌溢价

BBA们高高在上、能堂而皇之地卖上高价的原因,归根结底只有四个字:技术领先。

在那个中国汽车工业主要靠逆向研发、只能靠廉价取胜的年代,BBA们却冲在最前沿,为汽车行业带来了高功率发动机、多挡位变速箱、主动悬架、L2级辅助驾驶等一系列新的发明。

曾经的BBA们,像启明星一样为全球汽车工业指引了方向,也凭借大规模的技术创新给用户带来了舒适的驾乘体验,甚至在无形中挽救了千万条生命。

除了设计之外,BBA们的制造功底也是一个比一个扎实。

前段时间全国普降大雨,有些车的车窗尤其是侧窗就会被雨水覆盖,再离谱点的雨刮都刮不干净,也间接导致下雨天的事故率要比晴天高好几倍。

而在行业里,按照“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针对车窗的水膜是需要花不少功夫去处理的。

不只是车身和风挡玻璃的造型设计、CAE结构仿真和力学分析、乃至雨刮和玻璃之间的下压力测试都得符合要求,才能让用户免受水膜困扰。

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车企都愿意在看不见的地方付出成本。

就比如某一个机械部件的公差,如果标准范围是±0.75,那BBA就会尽量控制在±0.35左右。搞制造业的小伙伴,应该能了解更小的公差意味着什么。

但反观现在的BBA,或许是汽车技术已到瓶颈期,或许是深陷业绩压力不能自拔,也或许是懂得造车的人才已经年岁渐长,早就没了当年那个锐意进取的劲头——

不仅为了吸引年轻用户、刻意采用夸张的设计,产品线更是砍到只剩盈利的项目,技术上也只是小修小补维持生计。

就连本应引以为傲的制造能力,也被“铝换钢”、“减配防倾杆/电子转向柱”、“漏油漏水”等歧视行为大大拉低了应有的水准。

为电气化时代作出杰出贡献的特斯拉,也是类似的情况。

即便是已经上市的焕新版Model 3和即将推出的焕新版Model Y,也不过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对设计进行改进,尽可能减少用户吐槽的声音。

而从最近曝光的信息来看,55岁的马斯克正在推特和总统大选之间牵扯精力,显然还没做好准备,和他的特斯拉一起搭建下一代电动车的技术框架。

但中国品牌这边,最近20年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特斯拉开创的中央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现在几乎所有中国品牌都在用;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充电功率,毫无疑问的全球第一;就连特斯拉引以为傲的高功率电机技术,也已经被智己、极氪、小米等品牌先后突破。

在混动领域,吉利、长安、东风和比亚迪等品牌开启了发动机热效率的军备竞赛,最新的数据已经被刷到了46.06%。单挡、多挡DHT甚至是难度最高的行星齿轮混动变速箱,也已经顺利自研;

智能化领域,华为小鹏等品牌面对特斯拉FSD拥有一战之力,蔚来马上发布的SkyOS整车操作系统,也是汽车史上的第一次;

更何况,还有打破底盘调校壁垒的ICC底盘域控制器、独立控制4台电机的易四方、结合后轮转向/空悬/ESP的蟹行模式这些全球首发的技术创新。

可以说,BBA们靠技术垄断赚取溢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04. 内卷不会自损八百,只会更加强大

这次BBA降价再涨价,只是个开始。随着中国品牌的技术能力和产品体验持续提升,BBA们乃至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只会被蚕食、再蚕食。就在昨天,本田宣布要在今年10月份关闭一座广州工厂,11月停产一座广州工厂,从而把燃油车的最大年产能从149万辆缩减到100万辆,同时开启新一轮裁员。

未来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很可能会是国产车型占比80%甚至90%,全球品牌提供个性化车型作为补充,这也是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经之路。

这条路,日本走过,韩国也走过。

而我们这次,并不仅仅是新能源对传统燃油车的胜利,而是整个汽车产业的崛起。

还记得我们开头说的,手机行业的竞争卷出了好几个世界级的品牌吗?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更高一点,不局限在品牌层面、而是上升到人才和行业的角度,就会发现:无论大浪淘沙之下谁能活下来,人才都得到了磨炼,产业也完成了升级。

社长在这里也大胆预测一下,未来5-10年的时间里得人才者得天下。哪家品牌能笼络各个领域的核心技术人才,哪家品牌就能一飞冲天。

目前来看,包括但不限于比亚迪、小米、蔚来、华为和吉利,都有成为全球一流车企的潜质。

而这份重压之下诞生的活力,会在找到突破口后爆发出强大的力量,向全世界展示:

来自中国的汽车品牌,完全有实力和大众丰田通用福特同台竞技,也同样有能力和当年的BBA一样,引领汽车前进的方向。

A
Alex87
1 楼
三星在中国市场的退出,核心原因在于其作为韩国企业的先天不足和在特定政治环境下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先天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韩政治关系的影响:中韩关系的紧张使得三星在中国市场面临无法通过内部策略解决的外部挑战。 政府政策和市场环境:政府对本土品牌的扶持和对韩国企业的限制,使得三星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消费者民族情绪:反韩情绪导致消费者对三星品牌的抵制,进一步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 营销和策略的局限:政治环境的限制使得三星在营销和渠道拓展上受阻,难以有效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份额。 综合来看,三星在中国市场的困境确实是一种先天不足的问题,面对特定的政治和市场环境,三星的退出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结局。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得三星在中国市场的运营面临诸多不可控因素,最终导致其市场份额的持续下滑和逐步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