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4 of 4+ , 2025-03-06
特鲁多也谈到了他父亲前总理老特鲁多的遗产以及他能够巩固的政策,例如官方双语制度和《权利与自由宪章》,这些政策继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他称自己总在思考,如何让加拿大人变得更好。
|
Trudeau also spoke a bit about his father’s legacy and what he was able to cement, such as official bilingualism and the Charter of Rights and Freedoms that continue to have an impact on people’s lives, in describing what his motivations were on some of the current Liberal government’s marquee policies.
“The thinking has always been not just, ‘how does this do well right now … or have a political impact short term?’ but ‘how does this change Canada for the better in resilient ways, long into the future’?” Trudeau said.
🎥 https://www Dot ctvnews Dot ca/politics/article/trudeau-vows-to-not-be-caretaker-pm-gets-emotional-at-one-of-his-last-events/ 特鲁多即将卸任 谈起这件事情泪水满眶…
3月1日(上周六),川普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使英语成为美国的官方语言,这是美国总统在美国近250年的历史上首次指定英语为官方语言。
川普说,既然美国建国以来,英语就是美国的“国语”,因此早就应该将英文宣布为美国官方语言。乍一看,川普的举动似乎很符合常理。绝大多数美国人说英语: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78.3%的美国人在家里只说英语。美国是一个英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这一命令将带来更多隐蔽的后果,表明川普是在通过行政命令,给美国语言打上了“美国优先”的烙印。
这项行政命令不仅仅是要承认英语的主导地位。它还废除了克林顿总统在2000年发布的一项联邦命令,该命令要求联邦机构和接受联邦资金的机构向非英语人士提供广泛的语言援助。这确保了上千万美国人能够获得政府服务,无论他们的主要语言是什么。川普的命令并不要求机构只能用英语开展业务,他们可以继续提供其他语言的文件和服务。但这道命令的象征意义和潜在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对华人社区而言。
纵观美国历史,每一次大力主张英语为官方语言, 强调“只说英语”(English only)的表象后面,都是社会右转,白人至上思潮涌现的大背景。如果你是新移民,英语不流利,以往报警或者去医院求医,都可以要求获得翻译服务,但现在这种服务可能就是“可选”而非“必需”项。有没有语言翻译,这或许意味着生死差别。
在具体讨论川普想要通过这个行政令达到什么目的前,我们得先从一个更大的命题开始:美国需要官方语言吗?
行政令争议在哪里?
美国从未有过联邦层面的官方语言。有30多个州将英语指定为官方语言,但也有几个州承认多种官方语言:夏威夷同时指定夏威夷语和英语为官方语言;阿拉斯加承认21种官方语言;西班牙语和英语都是波多黎各的官方语言。目前,有争议的是将英文标定为整个国家的语言。
这部分是因为美国的多语言和多文化早在其作为一个国家形成之前就已存在。在殖民时期,这片大陆上有数百种美国原住民使用的语言,以及日常使用德语、荷兰语、西班牙语等语言的大型社区。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新一波的移民浪潮丰富了美国的文化和语言。
如今,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超过四分之三的居民只说英语。但美国人还讲着 350 多种语言,人们在移居美国时带来了他们的母语。其中西班牙语最为普遍,2019 年约有 4170 万人(约占总人口的 13%)说西班牙语,根据塞万提斯研究所的数据,美国是世界第四大西班牙语国家。其他常用语言包括中文、他加禄语、越南语和阿拉伯语。一些移民也许无法说流利的英文,但他们的孩子可以学好,向正在这条道路上的移民和移民家庭提供支持,包括允许他们使用母语,一直是通行的做法。
其二,最弱势的群体失去了语言支持。具体而言,这项行政令废除了克林顿2000年第13166号行政令,机构因此可自行决定是否提供多语言服务。CBS新闻指出,机构仍可选择提供其他语言支持,但《华盛顿邮报》分析,在马斯克与政府效率部(DOGE)的裁员压力下,语言援助相关资源很可能被削减。
如果这项命令得以实施,大约几千万无法熟练讲英文的人将无法得到必需的服务——尽管作为纳税人,他们有权得到这些服务。
指定英语为官方语言的提议总伴随着争议。支持者认为,这能强化“民族凝聚力”;反对者则质疑,在一个移民国家,单一语言政策是否会压制多元传统,甚至伤害弱势群体。比如,若语言援助减少,数千万英语不熟练的纳税人可能无法获取基本服务。“官方语言”的标签还可能被用来羞辱新移民。
为什么川普主张“只讲英文”
白宫说,这项行政命令将有助于促进“民族凝聚力”,并建立“政府运作效率”。但川普提出的行政命令不仅仅涉及语言政策,它也是利用英语水平来实施排外的最新举措。
纵观美国的历史,每次推动纯英语政策,用意总是在排斥某些群体。
原住民儿童被迫进入寄宿学校,在那里,他们会因为说自己的语言而受到惩罚。
西南部的教室禁止讲西班牙语,以强制同化,尽管早在16世纪,西班牙语就已经在当地大部分地区被使用,比英语到来的时间还要早很多年。
一战期间,美国通过了禁止在学校使用德语的法律。
20世纪下半叶,来自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移民大量涌入,现代英语至上运动开始如火如荼发展——推行纯英语从来都不是为了交流,而是为了控制,控制谁能被视为纯粹的美国人,谁不能。
川普长期以来一直主张纯英语,他和盟友一直将官方语言问题与移民问题联系在一起,在竞选期间,他多次表达了对说外语的移民进入美国的担忧。而且很明显,许多他的支持者不喜欢看到身边有人讲英语以外的语言。
皮尤研究2024年4月的调查发现,54%的川普支持者表示对于自己的社区里,有人在公共场所讲英语以外的语言没有不适,在拜登支持者中这一比例为83%。来源:皮尤研究中心
在2016年大选的竞选活动中,川普批评当时参加共和党总统初选的前佛罗里达州州长杰布·布什在选战中说西班牙语。当被问及他的言论时,川普当时说:“在这个国家,我们说英语,不说西班牙语。”
在去年的竞选中,川普表示,美国课堂上挤满了“来自甚至不知道说啥语言的国家”的学生。在与贺锦丽的辩论中,他说:“我们的选举很糟糕。很多非法移民进来,他们试图让他们投票。他们甚至不会说英语。”
川普政府在今年1月就职后的几个小时内就删除了白宫官方网站的西班牙语版本。然而,近年来,共和党团体在西班牙语信息方面进行了投资,川普在2020年和2024年的选举周期中实际上也使用了西班牙语广告。
将非英语人士(甚至是双语和三语美国人)说成不爱国的渗透者,这种言论可能会吸引排外的美国人,但这并不符合事实。移民及其子女绝大多数都在学习英语。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2019年的一份报告估计,“据报道,1980年至2010年间,美国约有91%的移民会说英语,而1900年至1930年间居住在美国的移民中,会说英语的比例为86%。虽然不同背景的移民学习英语的可能性有高有低,但我们的分析明确显示,今天的移民比上世纪初的移民更有可能学习英语”。
从象征上看,它给美国语言政策打上了“美国优先”的烙印;从实质上看,它可能悄然改变数千万人的生存环境。那么,谁会最直接地感受到这种冲击?
我们的同胞尤其需要翻译支持
答案之一是华人社区。
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美国社区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近6800万人在家说英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不过,当中只有8.4%的美国人说自己的英语“不太好”。其中52%的中文使用者自认为英语说得“不太好”,远高于西班牙语(39%)和他加禄语(30%)使用者。
人口普查局说,这些数字可能反映了“最近从亚洲来到美国的移民,以且尚未有足够时间吸收和掌握英语的新移民人数增加”。
在医疗、教育、法律场景,语言支持是他们的生命线。比如,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过去受第13166号行政令约束,要求医院、医保公司、诊所,都需要提供语言支持。在获得医疗保健服务时,患者如果和医生、护士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不仅会导致沟通不畅和患者安全风险,还会造成包括死亡在内的重大不良后果。
因此,在我们的社区,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同胞需要语言支持,而且他们更有可能本身就因为学历低、年龄大而处于弱势地位。剥夺对他们的帮助,将让上千万人的生活更加艰难。
华人曾通过抗争确保语言可及性。登录比如国税局(IRS)的网页,你可以看到大量文件提供了包括中文在内的多语言版本。去医院看病,你可以要求中文翻译服务。一家人新近移民,孩子可以在公校获得免费的英文辅导课。在移民集中的地区投票,选票提供了当地常用外语的翻译。这些便捷服务都是华人和其他移民社区一起争取的。
1971年,在结束了种族隔离后,有2856名英文并不达标的华人和西裔学生被旧金山联合学区分流到了各所公校,但这当中大多数学生跟着其他美国学生一起上全英文的课,没有获得英文辅导和其他一切支持,这就导致他们学习非常困难,有些孩子反复被留级。
在最高法院对“刘诉尼古尔斯案”作出裁决之前,这些学生在旧金山的移民发展中心学习。图片来源:旧金山历史中心
在一位年轻律师的支持下,一群华人学生和家长在当时的旧金山非营利组织华人权益促进会帮助下起诉学区,“刘诉尼古尔斯案”这个案名中,“刘”指的是其中一名华人学生代表刘金妮(Kinney Kinmon Lau)。最终官司一直打到了最高法院。1974年,高院裁定华人学生家长胜诉,认为学区的做法违反了1964年《民权法案》,因为该法案保护个人在受联邦资助的助务或活动中,不会“基于族裔血统、肤色或原籍国”而受到歧视,最高法院在判决中,指出原籍国应涵盖语言。直白点说,语言歧视也是歧视。
这起诉讼不仅使得几千名华人和西裔学生获得了适当的英语辅导,也影响了美国所有的双语社区,不少城市都开设了公立普通话沉浸学校,大量学区也开展了包括韩语、德语等在内的双语课程,让学生们既能保持母语熟练度,也能渐渐过渡到英文达标,新移民从此能在公立学校得到有效的帮助,从而真正从公立教育中受益。谁又能否认,美国社会同样也因为丰富的语言和文化而收获了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呢?
1964年,曼哈顿第一小学的刘老师和六个刚移民的华人孩子在一起。孩子们手中的牌子上是他们的中文名字和将被记入学籍的名字。图片来源:美国国会图书馆
克林顿颁布的行政令进一步巩固了这一成果。这为华人社区融入美国奠定了基础,如今,川普的命令威胁到这些保障,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美国国会亚太裔核心小组意识到了社区即将面临的危险,称川普的这个行政命令是“一种几乎不加掩饰的企图,允许联邦机构歧视移民和英语水平有限的个人。”他们在X平台上发布声明中问道:“当英语水平有限的老年人需要帮助来获取他们所赚取的社会保障福利时,该怎么办?当英语非母语的人需要帮助来注册医疗保险时,又该如何是好?”
对于华人社区和其他英语能力有限的移民们来说,这不仅是服务问题,更是生死攸关。
语言正义的抗争仍将继续
从“刘诉尼古拉斯案”到双语学校,美国的多元语言传统孕育了创造力与包容性。这项行政令或许能削减服务,却无法抹去这一事实。
它无助于效率,也无益于只会英语的人,反而剥夺了弱势群体的权利,发出了“不会英语就不属于这里”的信号。这不是凝聚,而是分裂的霸凌行为。语言从来不是身份的枷锁,而是连接的桥梁,任何行政令都无法切断这种力量。
这项行政令或许会制造障碍,但华人社区的力量从未屈服。未来,语言正义的抗争仍将继续,因为我们属于这里,也将继续塑造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