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报》也关注了肖尔茨的访日行程。该报在“‘明确的政治信号’—肖尔茨此行冷落中国”("Klares politisches Signal"--Mit dieser Reise zeigt Scholz China die kalte Schulter)一文中指出,周四晚间肖尔茨与岸田文雄的会晤有许多迹象表明,德国和日本的关系正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侵略战争使德国不得不承认,紧密的经济联系无法防止政治冲突。“这不仅适用于欧洲,也适用于亚洲。中国在地区的权力主张加剧了紧张局势。特别是中国否认台湾的独立并做出军事威胁,它被视为未来可能的冲突点。”
德国总理肖尔茨4月28日前往日本访问。“明镜在线”及《世界报》皆认为,肖尔茨一改过去德国总理访问亚洲会先前往北京的传统,选择日本作为首站,这是对北京发出的政治信号。
去年刚就任德国总理的奥拉夫·肖尔茨首次亚洲之行选择日本为第一站。“明镜在线”周五以“反华之行”(Der Anti-China-Trip)为题指出,肖尔茨此次出访是对北京领导层发出的信号。
本周四,德国总理肖尔茨在东京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会面。文章描述肖尔茨和岸田还以“亲爱的奥拉夫”和“亲爱的文雄”互称,会晤时气氛良好。
“这次出访也是一次突破,一次外交政策调整,终结了柏林一贯在亚洲先与北京对话,接着再与其他各国对话的传统。默克尔遵循了这一原则,在执政期间几乎年年出访中国,通常只是顺道访问日本,或是根本不赴日。肖尔茨想要采取不同做法。他表示,德国必须更多地参与‘印太地区’。”
作者指出,“俄罗斯的情况显示出,过分依赖一个专制国家会造成多大的破坏”。有鉴于此,肖尔茨显然也想避免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中国。
“他的东京之行也是对中国领导人的一个信号:你好北京,亚洲不只是由你组成的。他很高兴在如此艰难的时期,同那些志同道合的国家站在一起,除了日本,他在经济会谈中还点名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和印度。至于中国?没有被他提及。”
对于这样的转变,“明镜在线”引述了柏林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贝纳(Thorsten Benner)称:“我们需要使我们的伙伴多样化,减少在亚洲地区对中国的依赖。”贝纳认为,肖尔茨的行程是“绝对正确的”,“我们不该陷入只考虑战争进展的陷阱。我们必须塑造未来。”
德国总理肖尔茨和日相岸田文雄4月28日在东京会晤
《世界报》也关注了肖尔茨的访日行程。该报在“‘明确的政治信号’—肖尔茨此行冷落中国”("Klares politisches Signal"--Mit dieser Reise zeigt Scholz China die kalte Schulter)一文中指出,周四晚间肖尔茨与岸田文雄的会晤有许多迹象表明,德国和日本的关系正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侵略战争使德国不得不承认,紧密的经济联系无法防止政治冲突。“这不仅适用于欧洲,也适用于亚洲。中国在地区的权力主张加剧了紧张局势。特别是中国否认台湾的独立并做出军事威胁,它被视为未来可能的冲突点。”
“在此背景下,德日政府领导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反对俄罗斯侵略战争,同时反对在亚洲单方面试图以武力改变领土边界的行为。岸田文雄表示,日本和德国必须发出一个明确信号,这种行为将付出代价。换句话说:若中国攻击台湾,必须像对待俄罗斯般,考虑对其实施制裁。”
作者认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德国看上去不太可能做出这样的路线转变。默克尔总理12次访华,只有5次前往日本。但最近德中关系有所降温,其中一个因素是维吾尔族人权遭到侵犯。文章指出,肖尔茨和岸田文雄还讨论了香港议题,以及中国在南中国海的扩张行为。“最迟在中国在乌克兰战争中站在俄罗斯一边后,德国不得不重新思考—并且据肖尔茨所称,德国在日本找到了一个‘遥远但如此亲密的朋友’和‘价值伙伴’。”
深圳卫视:朔尔茨亚洲行访日不访中 向世界传递了什么信号?
直新闻:我们看到,德国总理朔尔茨不仅打破了前总理默克尔创下的外交惯例,将访问亚洲的首站放在了日本而不是中国,甚至还与日方在“反对任何改变南海和东海现状的行为”上达成了共识。对此,你怎么看?
特约评论员 刘和平:我认为,德国总理朔尔茨亲近日本,这样做除了跟日本协调立场共同应对俄罗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德国与日本都是二战的发起国以及战败国,同时在二战之后也都在美国的要求下走上了一条相对和平主义的道路。尤其是德国,在二战后尤其是冷战后比较少地关注国际政治与意识形态斗争,而是一心一意地埋头苦干国内经济。但是,这次俄乌冲突的发生,让德国彻底改变了态度,不仅一反常态地为乌克兰提供了大量具有杀伤性的武器,而且要开始准备扩军备战了,这就跟一直在蠢蠢欲动实现所谓国家正常化的日本一拍即合了。
而朔尔茨在《世界报》撰文坚信所谓的民主国家必须号召所有的民主国家团结起来,则是发出了要在意识形态上选边站向美国归队的信号,这次访日期间朔尔茨扬言要参与印太战略,以及介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东海与南海主权争议,则是向美国递交的一张投名状。总而言之,朔尔茨这次日本行,向世界发出了德国要放弃和平主义路线的强烈信号。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除了德国总理朔尔茨之外,昨天英国外相特拉斯也呼吁北约要介入印太事务甚至是为台湾提供安全保障,而在此前美方与欧盟则不仅多次在公开场合把中国与俄罗斯归入到同一个阵营,甚至还无端指责中国向俄罗斯提供了军事援助。
我个人认为,这里面实际上蕴含着一个巨大的阳谋,也就是要把中国与俄罗斯强行捆绑在一起,甚至为此不惜刻意通过栽赃陷害与无端挑衅的方式,也要把中国逼到俄罗斯一边。如此一来,他们就将实现像冷战时期那样把整个地球一分为二的目的,其中中俄为一边,整个西方世界极其追随者为另外一个阵营,从而把中俄尤其是中国重新隔绝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之外,阻止中国融入国际社会。这样一种现象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西方世界对待中国与俄罗斯的策略已经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变,此前是生怕中俄抱团联手,想方设法要离间中俄关系,甚至是要联合俄罗斯来共同对付中国,而现在则是唯恐中俄不联手。
而西方世界之所以敢于这样做,显然又是因为在俄乌冲突发生之后,不仅原来处于一盘散沙状态下的西方世界又重新团结起来了,意识形态冷战思维又重新高涨起来了,而且他们认为已经陷于乌克兰战场的俄罗斯不仅赢不了这场战争,还将会被拖垮。
所以面对这样一种新的局面,中方不仅要保持清醒的认识,识破西方世界的阳谋,而且要采取实际行动证明,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社会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
直新闻:那对于德国联邦议院不仅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一项关于“全面支持乌克兰”与向乌克兰提供重型武器的动议,而且准备下定决心中断对俄罗斯的天然气进口一事,你又怎么看?
特约评论员 刘和平:确实,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德国不仅放弃二战后坚持了七十多年的鸽派外交路线,开始向乌克兰提供重型武器,并且开始扩军备战,而且不惜以自残的方式切断对俄罗斯天然气的进口,这些亏本的买卖的确是让人看不懂。而且不仅仅是德国,实际上所有依赖俄罗斯能源的欧洲国家以及非欧洲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都不约而同的做出了同样的决定,只不过在这些国家中,德国的确是牺牲最大的。
不过,我认为,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杀头的生意有人做,亏本的买卖没人做。大家不要以为,美欧等国家不惜血本援助乌克兰与制裁俄罗斯,真的是一桩包亏不赚的买卖,事实上,美欧是会算账的而且是会算大账与算长远的账的。他们这样做,亏的只是眼前与现实的经济利益,而赚的则是更大与更长远的安全利益与国家战略利益。也就是说,表面上看来,似乎美欧是亏了,但事实上,他们是赚大发了。
这话怎么说呢?因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美欧一直将俄罗斯当成是其安全上必欲除之而后快的重大隐患与威胁,而这次俄乌冲突的爆发,终于让他们迎来了通过支援乌克兰来打败俄罗斯从而一次性长痛不如短痛地拖垮俄罗斯解决俄罗斯问题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而且,美欧认为,跟他们终有一天要直接在自己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子弟兵跟俄罗斯开战相比,这次是借用乌克兰的土地乌克兰的子弟兵去跟俄罗斯打仗解决俄罗斯问题。
跟乌克兰付出的国家变成一片焦土子弟兵生灵涂炭的代价相比,美欧仅仅是提供一些并不太先进本来也要去库存的武器,以及忍受一些调价的油气资源,这样的代价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而一旦乌克兰赢得了这场战争并且彻底拖垮了俄罗斯,那美欧以及相关国家得到的收益将会是金钱远远无法衡量的,他们不仅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来自俄罗斯的威胁问题,甚至还有可能会彻底废除俄罗斯的核武器,以及清除俄罗斯在联合国的影响力,而且一些俄罗斯周边的国家还有可能迎来夺回一些在历史上曾经属于他们的土地的机会,比如波兰想收回加里宁格勒,日本想收回北方四岛。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这次俄乌冲突实际上并不是美欧在帮助乌克兰,而是乌克兰在帮助美欧。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俄乌冲突一次性解决俄罗斯问题,就成为了西方世界的共识。所以我们看到,四十多个西方国家及其追随者的国防部长,才会决定每月开一次会,以讨论如何帮助乌克兰打赢这场战争以及为乌克兰提供他们需要的军事装备。
美国防长澳斯汀甚至公然扬言,要利用这场战争彻底解除俄罗斯的武装,让其以后再也无力发动类似的战争。也就是说,整个西方世界已经将这场俄乌冲突当成了自己的战争在打,并且下定了必须要打赢的决心。我认为,这才是俄罗斯所要面对的真正威胁。